教师培训材料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5084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培训材料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师培训材料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师培训材料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师培训材料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师培训材料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培训材料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

《教师培训材料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培训材料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培训材料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

教师培训材料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介绍

 

一、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一)数与代数教学内容

1.表内除法

(1)以往安排在六年制义务教材第三册里,现在是乘法口诀全学完之后,再学习。

(2)仍分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两段编排分散难点,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

2.万以内数的认识。

(1)仍分两段:

1000以内数的认识、10000以内数的认识,但更强调培养数感。

(2)不同的是:

提前教学“整百、整千数的口算加减法”(义教在“万以内的加、减法

(一)中)。

3.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2)增加了: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和估算

4.量的计量

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

5.数学广角(排列组合、推理)

(1)一年级下册: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2)继续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一些)。

·如图形的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

·一个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新的数列是等差数列。

6.解决问题

结合所学的知识,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单独安排一个单元。

2.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

·结合计算教学内容进行。

·结合其他教学内容安排例题或练习。

如,在“克和千克”(第87页的内容、第89页第7题)和“统计”(第113页第3题)的教学中,都安排了解决问题例题或练习。

(二)空间与图形

图形与变换(包括:

平移和旋转、锐角和钝角)

(三)统计(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仍然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四)实践活动(安排了剪一剪和有多重两个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编排还处于一个开始阶段,对实践活动的认识也各不相同,究竟什么样的活动才叫实践活动,应该怎样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分哪几个层次,在教材上应该怎么呈现,这确实是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的。

就目前,我们认识的水平而言,我们认为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是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如“生活中的数学”。

二是单独安排,大体上可以分这样几个层次:

1.在活动中巩固数学知识。

2.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体会课题研究的过程。

我们的实践活动,一定要让学生活动起来,在活动中体会、应用数学知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剪一剪”、“有多重”,属第一个层次,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一方面巩固数学知识,这些活动有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做的,由此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列的简单排列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各单元介绍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

主要内容有

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

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编排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并解决问题。

同前几册一样,教材仍然在单元之前,安排一个大情境,引出后面的几个例题。

每个例题的情境或是主题图的一个局部,或是主题图中某一情节的发展,使学生在一个比较完整的情境中学习不同的内容,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1)主题图以学生熟悉的“游乐园”为背景,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情景,使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

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有多少人在玩沙包?

”等等。

从图中还可以得到其他信息,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2)对于每一例题中的问题,教材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解决。

使学生感受到不只是单纯的计算题有不同的算法,对于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容易理解或比较喜欢的方法。

四、具体内容

主题图(游乐园情境)(P2~P3)

·设计了四个活动:

看木偶戏(包括正在看戏,以及准备去玩丢沙包的和准备来看戏的)、跷跷板乐园、玩沙包(包括正在玩和准备来玩的)、买面包。

这些活动既相互独立又有一定的联系。

·学生观察图时,开始说得可能比较概括,进一步引导他们描述每个情境时,为了更好地说明图意,最好把人物进行量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观点观察问题。

·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学生可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对于一步计算的,可当时就让学生解答;对于两步计算的可以暂时留下,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由此情境,引出了后面三个例题。

例1(用加、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1)由看木偶戏引出,通过人数的变动,教学用加、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2)给出了学生三种不同的解法。

例2(教学使用小括号)

(1)是一个买面包的热闹场面,通过对话给出信息和所求问题。

(2)呈现几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引出小括号。

练习一

第2题,所有信息、问题全通过对话呈现,以收集易拉罐为背景,渗透环保教育。

第4题,以中国国家足球队参加“2002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为题材,

通过计算B组各队得分,既练习用加、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又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第5*题,是一个关于年龄的思考题,也需要用加、减两步运算来解决。

有多种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1)过多少年爸爸50岁:

50-35=15, 

(1)父子俩相差多少岁:

35-8=27

(2)爸爸50岁时小朋友的年龄:

8+15=23。

(2)爸爸50岁时小朋友的年龄:

50-27=23。

例3(教学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1)以玩跷跷板活动为实际背景,教学用乘加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2)教材提出“还可以怎样算?

”让学生知道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做一做P9

创设一个美丽的童话情境,让学生学习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

可提出下面一些问题。

◎鸟:

现在有几只鸟?

(可用加、减两步运算解答)

◎花:

一共有多少朵花?

(可用乘加两步运算解答)

◎蜜蜂:

有多少只蜜蜂在采蜜?

(?

练习二

第3题,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题,二年级上册出现过,是父女俩去海洋馆,算两人买票一共要花多少钱。

这里是算一家三口逛动物园买票一共要花多少钱的问题,既可以用乘加两步运算,也可用连加进行计算。

第4题,与练习一的第4题对应,也是计算参赛各队的总分,只是这里其中一个条件要用乘法计算出。

第5*题,选做题,通过计算方木块的个数,既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又练习用乘加或乘减运算解决问题。

五、教学建议

1.注意例题与主题图的联系。

由于例题的情境都与主题图有关,所以在例题教学时,最好先由主题图引入,让学生看到情节上的联系,过渡比较自然,也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选取联系学生生活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充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

教材中设计的场景均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教师可以根据本地情况、学生特点,选取学生感兴趣,又有一定实际价值的素材,让学生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3.让学生自主选择解答方法。

这部分内容,每个例题都呈现了解答方法多样化的特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对于不同的方法都应给予肯定(如数的方法),保护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对于解答方法的优化,要允许学生通过交流、反思自主选择。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

一、教学内容

(1)除法的初步认识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解决问题”结合上面内容进行。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

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编排特点

1.加强除法概念的教学。

(1)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过去只有一个(分木块)例题,教学“平均分”含义。

·现在“平均分”专门列为一段(以毛毛虫的形式),安排3个例题,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充分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为教学除法建立良好的认知基础。

(2)更加注重概念的本质特征。

·除法不再从两种分法进行教学,而是建立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

·两种分法安排在“平均分”中,作为分东西的不同分法。

2.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P14:

展示了学生生活经验中不同的分法。

P23:

利用学过的连加、连减和乘法的基础,呈现了学生自主探讨的不同求商方法。

3.解决问题结合相应的内容进行。

“解决问题”的内容,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先编排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再编排用乘、除法两步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四、教学建议

1.让学生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

除法概念是第一次出现,要让学生切实理解。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为此,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供充分的体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

2.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索求商的过程。

3.合理地组织练习,完成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目标。

表内乘除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熟练掌握的基础知识,要求比较熟悉的掌握,教师要合理地组织练习。

(1)经常安排与乘法口诀有关的练习。

·经常练习2~6的乘法口诀

·适当安排把口诀填完整以及求乘法算式中未知数的练习。

(2)适当加强课堂练习的密度。

(3)练习形式要多样化。

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

一、教学内容

1.锐角和钝角。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中,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学习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角。

例如,在描述红领巾上的角时,可以说“有两个锐角和一个钝角”(在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只能说出红领巾上有角)。

另外,掌握直角、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可以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定基础。

2.平移和旋转(《课标》要求增加的内容,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

从数学的意义上讲,它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平移:

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平移现象。

·旋转:

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可以近似地看作是旋转现象。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2.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3.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4.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编排特点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知。

·不管是锐角和钝角的认识,还是平移和旋转的认识,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抽象出数学概念,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在介绍平移和旋转现象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2.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概念。

·认识锐角和钝角时,通过动手做、动手画锐角、钝角和直角等活动,使学生加深对三种角的认识。

·学习平移和旋转时,通过拉转圆片;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画出在水平或竖直方向上平移后的图形,使学生感知旋转、平移。

四、教学建议

1.注意结合生活实际教学空间与图形的概念。

(1)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抽象几何概念时,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支持。

为此,在引入概念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

(2)除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素材以外,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为学生准备其他的实物,帮助学生认识锐角、钝角以及平移、旋转现象。

2.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1)教学中可以仿照教材上设计的活动,通过折叠、做角、画角、拼摆、拉一拉、转一转,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2)除了教材上提供的活动形式以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自行设计一些活动。

例如,让一名学生站在教室里,演示一下分别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平移,再如,让一组学生手拉手围成一圈,旋转一下,或是拿一根线,一头拴上橡皮,在空中旋转一下。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3.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教学时,要准确把握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要求。

·例如,教学锐角和钝角时,重点是让学生对一个角和直角进行比较大小,知道它是锐角(或钝角)就可以了。

·再如,本单元对平移、旋转主要是从生活化的角度让学生初步感知,使学生大致能辨别这两种现象,并能通过操作对图形进行简单的平移(或旋转)。

实践活动:

剪一剪

一、教学内容

内容取材于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剪纸”,设计了两个比较简单的剪纸活动。

1.剪出排成一排的小纸人。

2.剪出围成一圈的小纸人。

二、目的

1.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感受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通过观察图形的形成过程,找出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但对学生要求不易过高,有初步的认识即可。

三、教学建议

1.在剪纸活动中,注意让学生感受其中蕴涵的数学知识。

2.留给学生一定的创作空间。

可以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让学生自己设计图案,比如蝴蝶、雪花等等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

(二)

一、教学内容

第一阶段(第二单元):

主要学习除法的概念,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二除段(本单元):

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应用除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解决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三、编排特点

与原义务教育教材相比,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不再分3小节编排,而是集中编排,给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

思路与第二单元基本一致:

学习了用乘法口诀求商以后,结合计算学习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学生已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与前面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数目大了些。

因此,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思路,同时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2.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1)由具体到抽象。

例2及“做一做”,都是通过具体活动,直观感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由抽象回到具体。

当学生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有初步认识后,可让学生摆学具表示:

12是3的4倍。

3.加强基本练习。

整理和复习

1.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复习

(1)利用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

先按乘法口诀表填出45个除法算式,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找出所有的排列规律:

横向、纵向、斜着。

(2)按一定的规律整理除法算式。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整理除法算式。

如,按除数相同整理,按商相同整理等等,只要说的有道理,都可以。

使学生通过合作进行“创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2.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复习

除了利用教材的素材,可适当补充一些学生身边的事例作为学习资源。

练习十四

第3题,开放性很大,使学生通过从身边的事发现、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从数学化的角度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第7题,结合“按医嘱吃药”的生活实例,用乘除法两步运算解决“一瓶药够吃几天”的问题。

第8题,开放题。

·给出了很多信息(通过情境和对话),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

·教学时

(1)按一定的要求提问。

如提出有关倍数的问题,或提出需用两步解答的问题等。

(2)将学生有创意的问题记录下来,进行解答。

如,20元买冰淇淋和雪糕,可以各买几根?

第9题,通过游戏,复习“倍”概念。

可让同桌两人进行类似的猜数活动。

第五单元 万以内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万以内数的认识:

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3.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三、编排特点

1.优化教材知识结构。

(1)仍分两段(同义教):

千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

(2)不同的是:

把整百、整千数的口算加、减法和认数结合起来,有利于对数的认识。

万以内数的读写不再分开教学。

把数的读、写、组成结合起来教学。

2.密切数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培养数感。

(1)创设丰富的现实的、有数学意义的情境。

如体育馆、长江大桥、广场上的鸽子、空中气球、树林里的树、飞机、火车、轮船的速度及可载人数等。

让学生充分感受大数,体会数在各方面的用处,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

(2)用生活中的用语“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等,描述数的关系。

(3)培养估计意识,增加近似数的教学。

3.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用木块数数(P68、P73),让学生在操作中领悟:

一百一百地数十个一百是一千,一千一千地数,十个一千是一万。

·整理万以内数位表,学生自己尝试制作数位顺序表。

四、教学建议

1.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本单元主要体现:

(1)在现实素材中感受万以内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

(2)体会万以内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能进行估计。

(4)会用万以内数表示具体事物的数量和交流信息。

2.突出教学的重点,切实解决难点。

·重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数的组成,数位等。

·难点:

(1)数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

(2)多位数中的数位的意义,以及十进关系。

(3)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

第六单元 克和千克

一、教学内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三、编排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

教材编写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如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

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材采取了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如,借助一个2分硬币

和一袋1千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

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

再如,让学生称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物品。

让他们在认识一些不同的秤后,实际练习读取盘秤、弹簧秤等常用的秤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重量观念。

(3)培养估测意识。

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第七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

一、教学内容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编排特点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应该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是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本单元遵循这一原则,为计算教学设计了坐船出游、收集矿泉水瓶等情境。

使学生一方面感受到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受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