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模拟题分类汇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4703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模拟题分类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模拟题分类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模拟题分类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模拟题分类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模拟题分类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模拟题分类汇编.docx

《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模拟题分类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模拟题分类汇编.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模拟题分类汇编.docx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模拟题分类汇编

《论语选读》模拟题

第一部分:

孔子的政治思想——德政礼治

(一)《为政以德》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答:

孔子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他有足民的思想;他也强调教民,主张以德治国,他对礼的关注最多。

(孔子的德治思想:

富民、教民、举贤、正己)

(二)A.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

“庶矣哉!

”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

“富之。

”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

“教之。

C.子曰: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D.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

“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E.哀公问于有若曰: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

“盍彻乎?

”曰:

“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答:

1、以德、礼导民2、富而后教3、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4、反对横征暴敛5、“足民”藏富于民

(三)A.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孔子曰:

“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C.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D.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E.季康子问: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

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答:

孔子认为,“政者,正也”。

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君子的要求,他才可能为国家做事,也才能够做成事。

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孔子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如果这样,就没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

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样,孔子自然反对武力征服,主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的榜样是对老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四)13·9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

“庶矣哉!

”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

“富之。

”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

“教之。

” 

12·7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

“去兵。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

“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

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答:

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

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无异?

(对此看法可以不一,但要注意避免静止看问题,要把这两条材料和其他材料结合起来看。

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

去民一说,是在特定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当然,从总体来说,孔子对礼教强调更多。

(五)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

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释为“各得其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

答题要点:

“均无贫”与“均贫富”两者含义不同。

“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实际含义是劫富济贫,孔子强烈主张等级制度,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

因此,朱熹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六)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

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藏富于民: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这是否表明孔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

请简述之。

(不超过100字)

参考:

不是。

孔子主张的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对百姓是需要教育的:

“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

教之。

”教什么?

教之以礼、信、孝悌。

(七)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2.11)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1分)

答:

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

请说说你的理解。

(3分)

答:

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八)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依法治国。

治国应以“德”为重还是以“法”为重?

请结合本课内容,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要点:

“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

它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障,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

不断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而生产的发展是以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前提的。

因为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实行“依法治国”正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一项重要举措。

德治是实行法治的根本保证。

道德的实施不是凭借国家的强制力,而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来维护;法律则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强迫人们遵守。

无论从立法还是司法实践中,都离不开道德的保证,再完备的法律都是靠人来执行的,特别是对执法者来说,如果道德水平低下,就会把法律作为谋私或滋生腐败的工具和土壤。

法治与德治的实行,首先要做到依法治吏,以德治官,从而推进整个社会法治与德治的实行。

(九)2·3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14子曰: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6·25子曰:

“觚不觚,觚哉!

觚哉!

” 

16·2孔子曰: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

“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 

1·2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周礼”的理解。

答:

1、孔子认为西周是完美理想的社会,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的周公。

2、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

其特征确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经、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

3、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

所以孔子强调“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孝敬父母还是小孝,大孝者为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如同自己的父母一样,到了这一步叫忠了,所以忠臣必出孝子之门。

4、礼的作用:

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礼就在其中起调和的作用,与法律互补,其作用有时甚至比法律更大,所以,孔子说: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十)12·1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7·11子曰: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 

3·3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礼”与“仁”之间的关系。

答:

1、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就是仁。

2、“礼”,是一种制度、规范,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反映.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

礼是建立在仁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

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理解基本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十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

“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

(3分)

答:

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有天壤之别。

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分)

答:

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

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

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呢?

(十二)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

“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

“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17.4)

1、俞廷镳说:

“‘牛刀’似誉,‘割鸡’似嘲。

夹入‘焉用’,似警似惜,似感伤,似倾倒,一时喜动颜色之情,溢于言表。

”(《四书评本》)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复杂的感情,你是如何理解的,试作简要分析。

答:

孔子的理想是行礼乐于天下,但一切都落了空,仅仅在区区武城得以小试,这当然是牛刀割鸡,大材小用。

孔子“莞尔而笑”,不完全是戏谑,其中包含着又高兴又怅惘的复杂感情。

2.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系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

(2分)

割鸡:

治理武城县用牛刀:

运用礼乐之道

3.子游引述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说明。

(2分)

答:

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被使唤,可见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要学习礼乐之道,武城虽小,作为县宰也要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使君子和小人各安其分。

从而巧妙地反驳了孔子的话。

(十三)孔子曰:

“求!

无乃尔是过与?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

“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

24.

(1)从“何以伐为?

”和“焉用杀?

”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张,那么孔子提倡的是什么呢?

(1分)

答:

以德治国(1分)

(2)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作用,但是他又叫他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可也!

”,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的吗?

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呢?

(4分)

答:

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1分,要肯定孔子的思想);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

(1分);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用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

(1分)表述通顺、完整(1分)(共4分)

(十四)孔子主张以德治国: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他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迂腐。

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

请简述之。

(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

答:

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

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

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第二部分:

孔子的入世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

(十五)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

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

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

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

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

请简述之。

(不超过100字)(6分)

答:

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坚信自己的事业合于仁道,即使前身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

“不可”不是孔子的错,而是天下不容,只是证明天下见识浅,反而显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

(十六)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

凤兮!

何徳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

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

“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

“为孔丘。

”曰:

“是鲁孔丘与”曰:

“是也。

”曰:

“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

“子为谁?

”曰:

“为仲由。

”曰:

“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

“然。

”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

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

(1分)

答:

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你赞成谁的观点?

为什么?

(3分)

答:

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3.“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

孔子想跟“接舆”说什么?

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答:

接舆要表达的意思:

“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

”——古人说麟、凤,有时候代表人中之君子,或者是天下绝对太平,时代有道的时候,就可见到走兽中的麒麟、飞禽中之凤凰,乱世的时候就看不见。

现在楚狂是用凤来比孔子,讽刺孔子在天下无道之时都不隐去,这是德行衰败的表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劝孔子不要再做徒劳之事,应避乱隐居。

“已而!

已而!

”——言乱世已甚,不可复治。

“今之从政者殆而”——劝孔子不要乱世从政,那样会给自己带来危险。

孔子会说什么?

答:

我们撇开《论语》里这节看接下来一节。

在长沮、桀溺的两位隐士和孔子的交锋跟这节的内容类似。

两位隐士通过孔子弟子子路诘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论语·薇子第十八》)天下都无道成这样了,谁能改变得了呢?

孔子答: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如果天下有道,我又何必改变它呢?

在接下一节里,心直多勇的子路更是明确提出一个思想——不仕无义。

“子路曰: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也。

”子路的意思是,天下无道,是谁都知道的事。

但是,我们应该积极的去面对它、改变现状。

这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道义。

孔子想要同接舆说的,想必也是这样的话。

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答: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转型时期,也可以说是一个乱世。

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谓的“中流砥柱”。

他们对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很想同他们沟通交流,“欲与之言”。

据记载,接舆是楚国的隐士,因为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

屈原《涉江》里“接舆髡首兮,桑扈蠃行”一句中提到的接舆就是他。

另类的的佯狂与其说是对统治者的失望、厌恶和反抗,不如说是对自己心灵救世的责任感进行的挣扎与逃避。

看到衰落,该怎么办呢?

接舆是矛盾的。

他首先想到要担负起拯救文化的道义和责任,这和孔子的思想作为也不谋而合。

他认识到,旧文化衰落成这样,怕是已经无可挽回了:

算了吧,算了吧,如今的政治混乱黑暗,推销文化礼仪出力不讨好,有着很大的危险,还是不干这营生,安安生生佯狂避世安全自在。

孔子与这些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都忧国忧民,只是做法两样。

(十七)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

“有心哉,击磬乎!

”既而曰:

“鄙哉,硁硁乎!

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

“果哉!

末之难矣。

丈人与荷蒉者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孔子的看法。

1.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哪一种处世态度?

(1分)

答:

知其不可而为之

2.丈人与荷蒉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

(3分)

答:

丈人对孔子不务实的处世观不屑一顾;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

(十八)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

“有心哉,击磬乎!

”既而曰:

“鄙哉!

硁硁乎!

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

“果哉!

末之难矣。

(1)“深则厉,浅则揭”是什么意思?

“荷蒉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

答:

“深则厉,浅则揭”的意思是说水深就穿着衣裳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

“荷蒉者”是在说孔子就是一个不知水深水浅、不顾水深水浅的人,讽刺孔子不知通达权变。

(2)孔子是如何看待“荷蒉者”的观点的?

答:

孔子认为挑筐人的评说干脆利落,很难辩驳。

(十九)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

“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

“君臣之义”指什么?

(2分)

答:

“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2.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

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

(2分)

答:

“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

“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3.荷蓧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有何用意?

答:

荷蓧丈人开始对子路很气愤,很骄傲,见子路对他恭恭敬敬,又热情地接待他。

这是有用意的,是向子路展示田园生活的宁静、安闲、团聚。

实际上也向子路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即清静无为,隐居避安。

4.如何理解子路的“不仕无义”的一番言论?

答:

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

君对臣有恩(赐其奉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

所以,荷蓧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所以说:

“不仕无义”。

他们认为:

连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废除呢?

荷蓧丈人为了在乱世之中保持自己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大伦,是错误的。

这是因为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这种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该出仕,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

孔子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

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

(二十)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子曰:

“来!

予与尔言。

”曰:

“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曰:

“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曰:

“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

“诺。

吾将仕矣。

1.阳货想通过什么方法见到孔子?

他见孔子的目的是什么?

(2分)

答:

阳货想通过送孔子一头小猪来迫使孔子见他。

他见孔子的目的是劝孔子出来为他办事。

2.孔子很讨厌阳货,所以不想去见他,可是后来见了他竟然答应了他的要求,要去做官。

你怎么看待孔子这一行为?

答:

言之成理即可。

(二十一)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

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

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要分析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

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

其次,从斗争策略上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牺牲。

在中国的古语里,没有比“知其不可而为之”更动人更悲壮的了。

从古至今,由于种种原因,某些情况下,会出现整体的不公正不清醒不健康的形势。

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主观方面的实力不足,一件事的能否成功太无把握。

怎么办?

是知难而退还是知难而进?

是doit,tryit,还是望而却步?

而一些仁人志士,爱国者先行者革命者,大师大家,明知正确的主张处于劣势,正义的事业处于劣势,清醒的思想处于劣势,自己的实力还远远不够,还是怀着必死的决心,必败的估计,挺身而出,作出完全没有成功希望的努力,叫做知其不可,知其必定不能成功,知其会给自己带来危险,知其不能被很多人理解,其处境真叫恶劣了,而不放弃,而为之,仍然那样去做。

多少民族英雄是这样做的:

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他们在本朝代已经全无希望的情况下作出了挽狂澜于既倒的努力,只能是以身殉职。

这里有一个被康德称之为绝对命令的东西,无条件无保留无商量,我们无法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