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6单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54603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6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6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6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6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6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6单元.docx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6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6单元.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6单元.docx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6单元

课题:

17长城主备: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

{难点}

教具准备:

中国地图。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2、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

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

[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

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

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出示鹏博士软件的图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

 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

 教师小结:

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

[板书:

略]

思考:

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1]建筑材料:

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2]城墙顶上:

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3]城台:

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3、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

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4、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板书设计:

长城

         

远景:

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

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

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

伟大奇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长城的结构特点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长城的?

3、学习了课文,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万里长城像(  ),在崇山峻岭之间(  ),她高大(  ),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  )。

长城是由(  )建造的,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  )和(  )。

2、给生字注音组词

3、抄写课后生词

4、比较句子,把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1]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万里长城。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背诵课文的第一、而自然段

三、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

课后记:

 

课题:

18颐和园主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

正确读写:

“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

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题,板书课题,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汇报,相机板书:

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

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

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三、再读课文,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

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l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五、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

(自由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2、用学法学“昆明湖”的相关段落

三、质疑问难、回读全文、理清课文结构

4、环境教育

五、阅读收集到的关于“颐和园”的资料,联系课文,组织召开“资料信息会”,汇报形式如下:

1、朗读摘抄下来的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编写导游解说词,竞聘“颐和园”的小导游。

3、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汇报。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 万寿山下 万寿山上  昆明湖

课后记:

 

课题:

19*、秦兵马俑主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个生字8个,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课前准备:

兵马俑的资料。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秦,指的是秦代;俑,指古代殉葬的偶像;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殉葬的军队官兵和战刀的偶像。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

思考:

秦兵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三、检查、交流:

 

1、指名朗读生字、找出新词。

  

2、朗读词语。

 

3、指名朗读课文,说每一自然段讲什么意思。

(1)写秦兵马俑和它出土的地方。

(2)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3)写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4)写将军姿态。

(5)写武士姿态。

(6)写骑兵俑姿态。

(7)写车兵俑姿态。

(8)写弓弩手姿态。

(9)写马俑姿态。

(10)写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11)写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4、从过渡段入手给课文分段。

(将3至10节归并在一起。

引导学生用过渡段概括段意。

四、精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  

2、这一段在说明方法上有何特点?

(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增强直面感受。

3、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

(1)这是什么句?

(双重否定句)

(2)换一种说法。

 (走进大厅,所有的人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  

 走进大厅,人们怎能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五、指导写字

六、作业 抄写词语 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课文除了写兵马俑"规模宏大",还写了什么?

二、精读第三段 

1、学习过渡句,领会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找出承上句与启下句。

兵马不仅俑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自学课文第三段完成表格。

      兵  马  俑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将军俑  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武士俑  威武凝重

     骑兵俑  勇猛善战

     兵车俑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弓拏手  张弓搭箭,神情专注

     马 俑  形体健壮,跃跃欲试

3、朗读有关语句。

4、学习第10节引读

5、小结: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三、齐读最后一段 

1、这一段写了什么?

与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

划出相互呼应的句子。

2、找出两句中的一对近义词。

("举世无双"与"绝无仅有")

3、体会句中体现出的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流露出的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四、总结课文

1、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规模宏大

    19* 秦兵马俑  类型众多  举世无双

             个性鲜明  

 

课后记:

 

课题:

语文园地五主备:

学习目标

1、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2、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3、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4、背诵积累古诗《望岳》,提高记忆力,感受泰山美景。

课前准备

 与中国的“世界遗传”有关的音像图文资料,搜集有关文物保护的资料,搜集泰山风景图片资料。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宽带网

明确任务

指名读,说一说本次资料搜集的范围。

交流方法

1、 方法展示台 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的?

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教师随机板书:

随时摘抄、剪贴、或复印;

 查阅或购买书籍、杂志、碟片;

 查找相关古诗;

 登录网站查找;

 调查访问亲朋好友;

 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

2、资料展示会

  展示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简要谈谈搜集的过程。

3、老师的建议:

  (1)建立资料袋,分类收藏;

  (2)组成合作小组进行收集与整理;

  (3)要纠正一些不当作法。

课后实践

  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为专题展示活动准备。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激情引入,揭示话题

 1、 长城,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然而,她却正在遭受毁灭性的破坏。

出示相关报道。

 2、 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

口语交际――保护文物

 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1、4-6人为一组,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一人主持,一人记录,人人发言,充分讨论。

教师巡回倾听,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2、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并组织评议。

教师适当板书要点,引导把建议相同或相似的归为一类。

3、自由发言:

由保护长城开始,交流各人了解的其他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况,说说怎样加以保护。

 创设情景,模拟交际

  交际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点拨、组织评议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具体。

 课堂小结,表扬激励

      第三、四课时

  习作

创设情景,

1、有一批外国游客专门到中国游览“中国的世界遗产”,我们要成立“导游团”评选十佳导游,大家愿意吗?

2、要求:

(1)熟悉景点风光,了解有关故事,明确注意事项;

(2)写出并熟悉导游词。

交流资料

  1 你想介绍哪一处“中国的世界遗产”重点介绍什么?

  2 说说你最有特色的内容;

  阅读范文,借鉴写法

  教师出示一篇导游词,让学生自主发现如何写,再默读教材中的揭示语,进一步明确写法与要求。

自主完成习作

 

课后记:

 

课题:

20、古诗两首主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时:

两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

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

黄鹤楼:

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

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

“西辞”“尽”。

 (诗意:

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

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

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

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

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七、能力训练:

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八、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第二课时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

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

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

(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浥客舍尽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讨论自读作业:

(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

浥:

悒(yì)湿润。

 客舍:

客店、旅店。

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

“进”。

 故人:

老朋友。

此处指元二。

 第2题:

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

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

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

(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

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

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

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试背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

课后记:

 

课题:

21、搭石主备: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时:

两课时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自主学习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课前准备一套生字词卡片。

(2)组内互相检查,字字落实。

3.重点指导。

 “涨”和“间”是多音字。

4.要求写的字,学生先自己字形,然后临写,比较。

纠正。

5.教师根据学生写字时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你觉得哪些词写出了老人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行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3.指导学生想象画面。

 

(1)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

表情、动作又会怎么样?

 

(2)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

 (3)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4.学生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

5.指导感情朗读。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2)讨论:

作者是怎样描写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的?

 “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引导体会“构成了家乡的地道风景”。

2.学习第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思考:

作者写了哪两个事例?

 (3)指导回答。

(4)交流:

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直到溪边……”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这两个事例中,我们不但能看到一幅幅和谐的画面,也能够感受到画面中人物的美好心灵。

3.学习第5自然段。

  让学生结合前文畅谈对这段话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赞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个性美。

三.指导朗读全文。

四.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

五.小组交流。

六.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板书设计:

     整 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走      协调 有序 理所当然

     让

     背……过

课后记:

 

课题: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主备: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科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

理解骨髓一直对小钱的重要性。

2.难点:

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具准备:

收集白血病、骨髓移植的相关资料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时:

两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猜谜导引

 师:

老师有个谜语,请大家猜猜。

 谜语:

水里看是一个洞,岸上看是一张弓。

身背千斤不喊重,河西立刻到河东。

(打一交通设施)

 教师由此谈话:

是啊,桥是联系河两边的,其实我们刚才的交流就像已在我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之桥,友谊之桥。

  三、揭题

1、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教“峡”的书写,“山字旁”要写得瘦些。

2、生读题,教师问学生读了课题后有什么问题?

 生:

生命桥是从哪里到哪里?

 生:

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生命桥指的什么”这个问题引入文本:

那么,就让我们到文中去找答案吧!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反馈:

(1)(教师出示词语认读。

 我能读准,我能读懂:

步履间隔凋零暂停身躯袭击空旷辗转血脉白血病骨髓移植

a、师:

在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哪些词语?

 b、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步履”,教师作了引导。

(2)、(教师出示句子认读。

  我能读准,我能读通: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师:

这个句子中包含5个生字,谁能读准?

 “白血病”的“血”读错,教师正音。

5、结合“谈何容易”研读课文

1、师:

救这个青年容易吗?

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词语。

2、出示句子:

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

师:

为什么这么不容易找呢?

从文中找到有关句子。

 小钱可能会在哪儿找骨髓?

(在学生的回答中理解辗转。

 (拓展小资料:

我国大陆的骨髓库起步较晚,人们对骨髓的知识欠缺,意识淡薄。

目前捐献者库存资料加起来还不到3万份。

而台湾有目前亚洲最大的骨髓库,库存资料30多万份。

)     (从哪儿体会到不容易。

六、小结课文,结合“谈何容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2.指名反馈:

3.教师导读:

二、说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