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梧州市届高三语文毕业班摸底调研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
《广西梧州市届高三语文毕业班摸底调研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梧州市届高三语文毕业班摸底调研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西梧州市届高三语文毕业班摸底调研考试试题含答案
广西梧州市2019届高三毕业班摸底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晚明时期,商业出现空前繁荣,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通俗文化的兴起。
商业出版的繁荣特别是图书产品结构的变化,既得益于城镇和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的兴起,又反过来促进了市民阶层这一新兴受众群体的增长。
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士大夫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观念以及审美取向和阅读情趣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渐与市民阶层趋同。
这些因素都进一步促进了通俗文化的传播。
虽然早在宋元时期白话小说就已开始兴起,但当时主要是作为说书人的底本而存在,主要依靠说唱进行传播,很少刊刻,即使偶有刊刻,也大都是以单篇形式流传。
从明代嘉靖年间开始,很多书坊开始刊行这类白话小说。
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就是在嘉靖时成书并刊行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虽然成书于元末明初,但其广泛刊行也是始于嘉靖年间。
《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商业出版的巨大成功,刺激了同类小说的创作。
《三国演义》刊刻后,一大批历史演义小说创作出来并很快得以刊行。
《西游记》畅销后,神魔小说的创作和刊刻也出现了一个高峰。
一些书坊还组织编纂和刊刻了三大名著的续本,如《西游补》《续编三国志后传》《后水浒传》等。
除了传统的历史演义小说和神魔小说外,晚明反映普通市民阶层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的世情小说的刊刻更是异常繁荣,其中长篇以《金瓶梅》为代表,短篇小说集则以“三言”“二拍”为代表。
晚明时期,很多知名文人还积极投身小说的编纂和点评工作中,尤以李贽、陈继儒为代表。
文人士大夫的热心参与使白话小说这类新的文学体裁逐渐被社会接受,也使白话小说成为继汉赋、唐诗、宋词之后又一个重要文学体裁。
除了白话小说之外,日用类书的大量出版也是晚明通俗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方面。
晚明时期,随着商业出版的繁荣,日用类书的编纂和刊刻蔚然成风,出版的日用类书几乎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娱乐性。
如晚明绝大多数的日用类书中都有“风月门”“笑谈门”“酒令门”“戏术门”“棋谱门”“琴学门”等,且这类内容占有相当大的篇幅。
晚明商业出版的繁荣以及由此带来的通俗文化的兴起,打破了精英阶层对知识的垄断,阅读不再是文人士大夫的专利,普通市民阶层由此成为图书的受众。
为了便于粗识文字的普通市民阶层阅读,晚明书坊刊刻的通俗作品和日用类书不仅注重语言通俗性,而且大部分图书都配有很多的注释和注音。
如熊大木编纂的《唐书志传》中,卷四第三十四节有一句:
“尔兄日前饮酒至酣。
”对“饮酒至酣”,编者做了注释:
“半醉也。
”此类注音注释显然旨在为粗识文字的读者最大限度地扫除阅读障碍。
综上可见,商业出版是晚明通俗文化繁盛的重要驱动力,正是凭借商业出版,通俗文化开始进入公共传播领域,从而一定程度赋予了商业出版大众传播属性。
(摘编自张献忠《晚明商业出版与通俗文化的勃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晚明时期,正式市民阶层这一新兴受众群体的增长促进了通俗文化的传播。
B.宋元时期,白话小说的传播主要依靠说唱,偶有刊刻,也多以单篇形式流传。
C.成书于元末明初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直到同类小说成功后才开始广泛刊行。
D.伴随通俗文化的兴起,普通市民阶层逐渐取代文人士大夫成为阅读的主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体部分从白话小说和日用类图书的大量出版方面阐述了通俗文化的传播。
B.文章以《金瓶梅》及“三言”“二拍”的盛行为例论述了晚明世情小说刊刻的繁荣。
C.文章采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结尾部分进一步指出商业出版与通俗文化之间的关系,使文章论述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西游记》商业出版的巨大成功使得同类小说出现了创作和刊刻高峰。
B.白话小说因为文人士大夫的参与而被社会逐渐接受,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体裁。
C.受白话小说出版繁荣的影响,日用类书大量出版,成为晚明通俗文化繁荣的标志。
D.晚明书坊刊刻的《唐书志传》配有注释是为了方便粗识文字的普通市民阶层阅读。
【答案】1.B2.C3.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中,A项,“正是市民阶层这一新兴受众群体的增长促进了通俗文化的传播”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这些因素都进一步促进了通俗文化的传播”,由此可知,不只是市民阶层这一新兴受众群体的增长才促进了通俗文化的传播,还有士大夫的变化;C项,“直到同类小说成功后才开始广泛刊行”错误,根据原文可知,应是《水浒传》的商业出版成功才刺激了同类小说的创作。
D项,“普通市民阶层逐渐取代文人士大夫成为阅读的主体”分析错误,文章第五段说的是“普通市民阶层由此成为图书的受众”,可见并无主体之意。
故选B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中,C项,“文章采用……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错误,从文中来看,主要使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如二、三两段主要使用举例论证,第五段主要使用引用论证,文中并没用到比喻论证。
故选C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本题中,C项,“受白话小说出版繁荣的影响,日用类书大量出版”错误,文章第四段只是说“除了白话小说之外,日用类书的大量出版也是晚明通俗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方面。
晚明时期,随着商业出版的繁荣,日用类书的编纂和刊刻蔚然成风”,文中并无“受白话小说出版繁荣的影响,日用类书大量出版”的信息。
且“成为晚明通俗文化繁荣的标志”中“标志”一说也不准确,第四段说的是“日用类书的大量出版也是晚明通俗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方面”。
故选C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
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
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猴王
孟小书
前些日子秦梦的奶奶去世了,虽然长大后很少再能见着李奶奶,但听闻这一消息后还是无比心痛。
这么些年过去了,也不知道长顺儿怎么样了,是不是还在这世界上冲着某家的花姑娘吐口水,或是早就被打死了也说不定,它实在是太淘了。
长顺儿死了也好,这样李奶奶就不寂寞了。
长顺儿是只猕猴儿,有两个巴掌大小,眼睛大而无神,满脸惆怅。
第一次见到长顺儿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而那时,它就已经把自己封为家里的猴王了,原因是李奶奶无微不至地照顾和秦梦的无限忍让。
身为猴王的它见不得姑娘穿的漂亮,但凡谁家的姑娘穿了花哨些的衣服,它就疯了,冲人家龇牙咧嘴,还发出像吐痰般的声音。
也许,长顺儿确实很想冲人家吐几口口水来的。
身为一只母猴儿,这举止实在是过于粗俗。
李奶奶给它起名为长顺儿,就是想让它能给家里带来些好运。
秦梦是我的发小。
每当放学后,我先回的是秦梦家,玩一会儿后再回自己家。
记得那天我们一到家,扔下书包就爬上榻榻米,李奶奶端上来一大盘葡萄。
我和秦梦一人手里拿了一串,边吃边看外面的景色,没吃多一会,就发现手里的葡萄已经所剩无几,再一看,长顺儿神不知鬼不觉地躺在那串葡萄下,两只手紧忙活着往嘴里倒腾,两个腮帮子已经快被撑爆了。
长顺儿贪吃这个毛病看来是改不了了。
这天是中秋节放假的前一天,秦梦说晚上奶奶要做好吃的给我们。
当我到她家时,李奶奶刚刚出门,烟灰缸里还有尚未掐灭的半支烟。
我和秦梦坐在榻榻米上玩着一只刚捉回来的蜻蜓。
这时候,我们闻到阵阵呛鼻的烟味。
回头一看,长顺儿蹲在摇椅上,学着李奶奶的样子,用两根手指头正夹着烟。
一股一股的烟雾正从它的嘴里吐出来,云山雾罩的。
长顺儿被烟呛得直咳嗽,眼睛也睁不开了。
我们指着它笑得差点背过气去。
长顺儿把烟头一下扔在地上。
秦梦见后一个箭步把烟头捡起来,抄起李奶奶的“老头乐”就要揍长顺儿。
长顺儿身小灵活,在沙发和茶几之间窜来窜去,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什么叫“跳马猴子”。
长顺儿蹲在书柜上,冲着秦梦龇牙咧嘴,以表胜利。
秦梦气得冲着它说,你等着我奶奶回来!
话音刚落,李奶奶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地回来了。
长顺儿见李奶奶,一下钻进了笼子里,装可怜。
秦梦看着它小声说了句“瞧你那德行”后,直接冲进了奶奶怀里,哭着说,奶奶!
长顺儿欺负我!
奶奶一见秦梦哭了,这下有点慌。
秦梦故作抽泣状:
“长顺儿抽烟不说,还故意把烟头儿扔在地上。
我就想说说它,谁知道它窜到我头上,抓我的头发!
”奶奶听后,皱着眉头看躲在笼子的长顺儿,她的眼神就像那小刀,飞快地向笼子里掷去,长顺儿这下子害怕了,嘴里发出“嘶嘶”声,在笼子里上蹿下跳并使劲摇晃着笼子。
每当长顺儿有此举动,就代表着它承认错误了。
当然这也是我们的一种猜测,没准它在抗议。
还好长顺儿不会说人话,也听不懂人话,可以凭秦梦任意编造。
这点实在有点不公平,可世事哪有那么多的公平,只能希望长顺儿下辈子投胎可以做个人,能为自己做主的人。
那次李奶奶要出趟远门。
只好将家里的两个孩子分别送走。
秦梦送到了我家,长顺儿送到了秦梦的姑姑秦沐夏的店里。
一个星期终于过去了,李奶奶一次也没有去看望过长顺儿。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李奶奶住院了。
长顺儿回了家,立刻钻到了李奶奶的床底下,怎么召唤都不肯出来。
李奶奶心疼它,说肯定是在秦沐夏那儿受委屈了。
过了几天,长顺儿终于跑出来了,直接窜到家中的最高处——书柜顶上,真是一点长进也没有。
李奶奶说,随它闹去吧,只要它健康快乐就行。
随着日子一天天的过去,李奶奶住院次数逐渐变多了。
那是她最后一次离开家前,李奶奶怀中抱着长顺儿一下一下认真地抚摸。
她最后看了长顺儿一眼便掉头就走,那一瞬间长顺儿突然哭了。
后来,李奶奶再也没回过这个家。
再后来,猴王长顺儿还是被秦梦的爸爸在天桥上,两百块钱给卖了,原因是长顺儿把他抓伤了。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由李奶奶的去世引出猴王长顺儿,最后一段又以长顺儿的消息照应开篇,前后呼应,首尾圆合。
B.当秦梦编造长顺儿的罪过时,“我”深为长顺儿鸣不平,充满了对长顺儿悲剧命运的同情,希望它下辈子能为自己做主。
C.作者在刻画长顺儿时抓住了猴子的主要特征,通过几十细节描写将长顺儿的猴性刻画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惹人喜爱。
D.小说的语言朴实平淡,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却很探沉,真挚动人,如画线句子简单平实,却饱含了“我”对李奶奶的深情。
5.作者说长顺儿“实在是太淘了”,长顺儿的“淘”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分析。
6.小说的主角是长顺儿还是李奶奶?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B5.①举止粗俗,看见谁家姑娘穿了花哨些的衣服,就冲人家龇牙咧嘴,还发出像吐痰般的声音。
②贪吃,偷吃葡萄。
③顽劣,学李奶奶抽烟,还乱扔烟头。
④爱折腾,整天上蹿下跳。
6.示例一:
主角是长顺儿。
原因:
①长顺儿贯穿全文,是行文线索,它是所有事件的主角,李奶奶只是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②作者在小说里表达了对长顺儿的喜爱以及对它命运的担忧。
③作者借长顺儿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李奶奶的深情。
示例二:
主角是李奶奶。
原因:
①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李奶奶的深情,而李奶奶是“我”怀念童年生活的主要原因。
②长顺儿虽然给“我”带来了快乐,但这些快乐的根源还是李奶奶。
③李奶奶在文中虽然所占篇幅不多,但她决定了小说的情节发展,长顺儿的命运也跟她有一定关系。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本题中,B项,“充满了对长顺儿悲剧命运的同情”错误,“悲剧命运”并不成立,从文中来看,长顺儿没有因此受到责罚;“充满……同情”也不对,当时“我”和“秦梦”只是孩子,这只是一个孩子的单纯,还不能上升到“同情长顺儿命运”的层次。
故选B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作者说长顺儿‘实在是太淘了’,长顺儿的‘淘’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分析”,题干要求考生到文中找出“长顺儿”“淘”的表现,“长顺儿”虽然是一只猴子,但考生依然可以到文中找到直接或间接描写长顺儿的内容,尤其要注意找出“淘”的内容。
如一、二段“是不是还在这世界上冲着某家的花姑娘吐口水,或是早就被打死了也说不定,它实在是太淘了”“身为猴王的它见不得姑娘穿的漂亮,但凡谁家的姑娘穿了花哨些的衣服,它就疯了,冲人家龇牙咧嘴,还发出像吐痰般的声音”“这举止实在是过于粗俗”,“淘”的表现之一是“举止粗俗”;如第三段“没吃多一会,就发现手里的葡萄已经所剩无几,再一看,长顺儿神不知鬼不觉地躺在那串葡萄下,两只手紧忙活着往嘴里倒腾,两个腮帮子已经快被撑爆了。
长顺儿贪吃这个毛病看来是改不了了”,“淘”的表现之二“贪吃”;如第四段“长顺儿蹲在摇椅上,学着李奶奶的样子,用两根手指头正夹着烟。
一股一股的烟雾正从它的嘴里吐出来,云山雾罩的”,“淘”的表现之三是“顽劣”;如倒数第二段“长顺儿终于跑出来了,直接窜到家中的最高处——书柜顶上,真是一点长进也没有”,“淘”的表现之四是“上蹿下跳,爱折腾”。
考生可以依据这些内容答题。
【6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如本题“小说的主角是长顺儿还是李奶奶?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这是探讨小说的主角,一般从情节线索、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着墨的多少、主题的显示等方面分析作答。
解答本题,考生要先明确观点,即“主角是李奶奶”或“主角是长顺儿”,然后从标题到行文,圈出与该对象相关的内容,再从前面所列举的几个角度分析。
如认可“长顺儿”,小说的标题是“猴王”,小说中的事件都是围绕“长顺儿”展开,如长顺儿冲姑娘吐口水、长顺儿偷吃葡萄、长顺儿学李奶奶抽烟、长顺儿被送走和接回,最后以长顺儿被卖收尾,由此可见,“长顺儿”贯穿全文,是文中所有事件的主角;文章在塑造长顺儿这一形象时,对长顺儿进行了肖像、动作还有神态方面的描写,重点突出长顺儿的“淘”,着墨最多;作者在塑造长顺儿这一形象时,虽然看似把长顺儿写得很“淘”,实际上表达的是对长顺儿的喜爱以及对它命运的担忧,借以表达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如认可是李奶奶,长顺儿是李奶奶养的一只猴儿,这只猴儿虽然“淘”,但李奶奶依然待它很好,“只要它健康快乐就行”,而随着李奶奶的去世,猴儿的命运也发生了改变,可见“李奶奶”虽然着墨不算多,但她决定了情节的发展,长顺儿的命运也与她相关;文章开头说“前些日子秦梦的奶奶去世了,虽然长大后很少再能见着李奶奶,但听闻这一消息后还是无比心痛”“长顺儿死了也好,这样李奶奶就不寂寞了”,最后说“后来,李奶奶再也没回过这个家”,由此可知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李奶奶的深情。
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答题。
【点睛】小说形象题是高考小说阅读常考的题型,考查的形式多样,但答题的思路基本一致。
而针对小说主人公的探讨则与一般的形象题有所不同。
如何判断小说的主角,不能仅仅根据着墨的多少,要看小说情节与形象的关联,看文章在塑造该形象时使用的描写手法,看该人物形象在展示小说主题方面的意义。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有关近视的遗传方式看法不一,主要观点有多因子遗传、隐性遗传、单因子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等。
对近视眼患者家族的调查发现,父母为近视者子女近视率为48.28%,其中高度近视者占52.12%,明显高于父母无近视者子女的近视率27.28%、高度近视率36.76%。
而又的资料却表明,双亲单纯性近视或变性近视,子代不一定都出现近视。
在临床研究中发现,父母都有近视而子女患近视的不足半数。
还有人认为中低度近视的发病有肯定的家族倾向性,与遗传密切相关。
先天性遗传患者长大以后近视甚至会超过两千度,这主要是遗传所致,因此目前无有效方法可阻止其继续加深。
外部因素中,用眼过度、阅读距离太近等错误的读写习惯等都将导致视力下降。
原因是长时间的阅读或近距离操作精密仪器使眼体视物聚集的睫状肌处于痉挛状态,从而不能放松到原来位置。
处于一个大量学习和阅读的环境中,近视的发生率就会相对提高。
而且来自世界各地的数据都显示近视在学龄前很少出现,而在上学期间逐渐增加并会在学习紧张的大学期间达到高峰。
缺乏体育锻炼,体质较差也会导致近视。
某视力矫治中心搜查的资料显示:
体校学生近视率明显小于普通高校,仅为普通高校的四分之一。
这一方面与体育专业学生课业负担较轻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体育专业学生喜爱运动、体质好有关,体校学生户外活动时间多,在室外视野也比较开阔。
普通学校女生比男生更不喜欢运动,也存在女生近视率高于男生的现象。
不良的饮食习惯也会导致近视。
某视力矫治中心搜集的大量资料说明:
近视眼的形成与机体缺乏钙、铬等微量元素有关。
铬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的青少年,铬的需求量比成年人大。
铬主要存在粗粮、红糖、蔬菜及水果等食物中,青少年如果长期吃精细食物,会造成铬的缺失而患上近视。
(摘编自《中国青少年视力报告》)
材料二:
2010年中外学生近视率比较
小学生近视率
初中生近视率
高中生近视率
大学生近视率
中国
29.96%
53.43%
72.80%
77.95%
日本
25.70%
49.00%
63.80%
高于63.80%
德国
8.80%
15.60%
-
20.40%
2017年中国学生近视率统计
学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
近视率
43.50%
71.89%
81.89%
90.29%
(摘编自《世界各国近视概况》)
材料三:
中国眼科专家、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执行主任许迅介绍说:
“近视可能导致严重的眼病,如青光眼、黄斑病变、视网膜脱离等。
”较高的高度近视率将来可能导致失明者增多。
而且,近视率上升的趋势目前尚未得到遏制。
一个孩子患上近视后,如果不采取适当措施,近视程度通常会逐年加重。
北京大学发布的《国民健康视觉报告》称,到2020年,中国5岁以上人口的近视患病率将增长到51%左右,患病人口将达7亿。
那时,在航空航天、精密制造、军事等领域,符合视力要求的劳动者可能出现巨大缺口,将直接威胁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国家安全。
《国民视觉健康报告》提醒相关部门,长期以来,我国与视觉健康相关的机构设置与政策内容,主要围绕防盲治盲展开,缺乏对整体视觉健康的关注和保护整体视觉健康的有效措施,在公共教育、预防保健、医疗保障及社会引导等方面,缺乏切实可行的政策规划。
国民普遍缺乏基本的视力健康知识,相关预防保健措施形同虚设。
报告强调,青少年视力普遍恶化,从长远看将严重威胁社会经济生产活动,“在可量化的社会经济成本中,视力受损患者的劳动参与损失不容忽视”。
(摘编自《中国青少年近视率为何居高不下》)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近视遗传的方式,存在多种观点,如多因子遗传、隐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单因子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等。
B.中帝度近视的发病可能与遗传密切相关,某些先天性遗传患者随着年龄增长,近视会进一步加深,目前还没有办法阻止。
C.北京大学发布的《国民视觉健康报告》认为,中国近视患病率将会继续增长,5岁以上的近视患者将超过国民总数的一半。
D.近视并非小事,它将会对社会经济生产活动产生严重威胁,甚至直接威胁国家安全,关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规划。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父母双方都是近视患者,子女出生后,一般都会患先天性遗传近视,而且高度近视的可能性很大。
B.分析材料二可以发现,中国各学段学生近视的比例都明显高于外国,近几年来,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
C.分析材料二可以发现,中国防治近视,要重视中学阶段,特别是初中阶殷,因为这一阶段近视率增长幅度最大。
D.近视的后果很严重,首先,近视程度只会逐年加重,进而导致青光眼、黄斑病变等严重的眼病,直至失明。
9.个人怎样才能有效预防近视?
依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C8.C
9.①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调节紧张情绪;②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③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营养均衡。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