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笔记整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4399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6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笔记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笔记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笔记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笔记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笔记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笔记整理.docx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笔记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笔记整理.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笔记整理.docx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笔记整理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笔记整理

一、总论

1.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

(1)性质:

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96年解释;99、02、03年填空)

(2)任务:

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原理;

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体系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

并由此制订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3)目的:

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99年填空)

2.建国以后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概况

(1)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初创阶段(20C50’s初—60’s初)

汉语预备教育:

a.1950年,清华大学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

周培元、吕叔湘负责业务工作;邓懿、王还等6人授课。

b.1952年,由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该班调到北大,更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c.1960年9月,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了非洲留学生办公室。

为什么说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96年问答)

巩固和发展阶段(60’s初—60’s中)

a.1962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部独立,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是我国第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要任务的高校)。

b.1964年,改名为北京语言学院。

c.1964年暑假,越南政府派来2000名留学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单位扩展到23所。

d.1965年暑假,北语为新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22所院校举办了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班。

e.1965年下半年,北语创办《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是我国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1962年,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开始了汉语教学节目。

f.1966年,文革,教学停顿。

1971年,北语被撤消。

恢复阶段(70’s初—70’s后期)

a.1972年6月,北京交通大学首先接受200名坦桑尼亚、赞比亚学生。

b.1972年10月,北语恢复,1973年秋开始接受留学生。

蓬勃发展阶段(70’s末至今)

a.1987年7月,组成“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常设机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b.现在全国有300多所高校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c.20世纪70’s下半期开始是对外汉语教学确立学科时期。

(98年选择)

学历教育:

1975年,北语试办四年制“汉语言”专业本科(留学生为对象);1986年,北语开始招收现代汉语专业外国硕士研究生;1997年,北语建立全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以及带有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博士。

d.学科建设

1978年,第一次提出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来研究。

1983年6月,正式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名称。

1984年12月,“对外汉语”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e.学术机构

1988年,“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从“中国教育学会”中独立出来。

1987年,成立“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首任会长朱德熙。

f.刊物

1979年9月,《汉语教学与研究》在北语正式出版。

(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1987年9月,《世界汉语教学》,转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刊,季刊。

(96年选择)

1987年,北语创办了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要阅读对象的《学汉语》。

g.师资

1983年,北语开设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

1986年,北语、北大开始招研究生。

1997年,北语建立博士学位点。

(2)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

最早为对外汉语教学构建语法体系的教材?

(01年选择)

初创阶段(50’s初—60’s初)

特点:

a.重视系统的语法、词汇教学。

b.以语法为主线,但同时强调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强调“四会”能力全面发展。

c.培养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

1958年,正式出版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

(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96年选择)

改进阶段(60’s初—70’s)

特点:

a.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强调实践性的原则。

b.提倡“精讲多练”。

c.采用“相对直接法”。

d.教学内容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注意学以致用。

1971年,出版《基础汉语》(黄皮书)。

探索阶段(70’s初—80’s初)

特点:

a.对实践性的原则再认识。

b.打破旧的、脱离实际的科学系统,代之以符合实践性原则的新的科学系统。

c.引入了剧情教学,提出“听说领先”,形成“以听说法为主,结构为纲,兼顾传统方法”的综合教学法。

具体措施:

a.试验分课型,听说、读写分开。

b.改革精读课,加强听力、阅读,改名为“综合技能课”。

1980年《基础汉语课本》以常用句型为重点。

改革阶段(80’s至今)

特点:

a.引进“功能法”,提出结构与功能相结合。

b.根据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与特点,提出“先读写,后听说”。

c.按照语言技能分课型。

d.对本科课程教学法有全面、科学的研究,90年代提出了“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e.对教学活动进行了科学化、规范化的研究。

(全国制订教学大纲)

1981年出版《实用汉语课本》。

(是第一部吸收功能法优点的教材)(99年选择)

(3)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的发展

教学理论的研究

A.开始于50’s—60’s初(十年初创阶段)

1953年,周祖谟发表《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第一篇论文)(01年选择)

1958年,《汉语教科书》出版。

(我国第一套对外汉语教材)

特点:

a.一开始就注意把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与对本国人进行的母语教学区分开来,探索第二语言教学路子。

b.在重视掌握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同时,强调四项技能的基本训练,强调对语言的实践和运用。

B.60’s初—“文革”之前

总结建国以来的教学经验。

1964年,钟梫著《十五年汉语教学总结》(79年发表)。

特点:

提出一系列对外汉语教学原则。

a.“精讲多练、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性原则。

b.用汉语进行课堂教学的直接性原则。

c.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学以致用原则。

d.“语文并进”,听说读写全面要求、阶段侧重的主要教学原则。

……

C.70’s

特点:

着重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a.在论述具体教学问题时,较多受到听说法、结构主义语言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b.把实践性原则定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教材编写中进行句型教学试验。

c.在语言技能训练方面听说和读写作为两类课进行了分开教学。

D.80’s开始,真正从学科建设的高度进行教学理论研究。

a.进行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宏观研究。

b.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教学活动展开了全面的研究。

c.对教学法原则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d.提出用不同的方法训练不同的语言技能。

E.90’s以来,理论研究深化。

逐渐引进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跨文化交际学等相邻学科的理论成果。

几个概念的区别

1.“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区别

第二语言(03年解释术语)

第二语言教学包括(00年术语解释):

中国人学外语;

少数民族学汉语;(01年选择)

少数民族学外语;

外国人学中文(即对外汉语教学)

……

2.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不属于对外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外国华侨的汉语教学属于对外汉语教学。

因为少数民族同属中华民族,同属中华文化。

外国华侨在国外出生、成长,受外国文化影响,同中华文化有巨大差异,会造成汉语学习、运用的障碍。

3.“语言教学”和“语言学教学”的区别

目的不同

语言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不是讲授语言学知识,所以应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培养交际能力,而不是大量讲理论。

教学内容

语言学:

A.学习语言四要素:

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的规则,保证正确性。

(96年填空)

B.学习语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的使用规则——语用规则,以保证语言的得体性。

C.学习言语技能:

听、说、读、写。

要掌握言语技能,主要是掌握语言要素;言语交际技能受语用规则、语言规则制约。

D.学习相关文化知识:

和语言使用密切相关的文化要素;国情。

教学原则:

语言教学应生动、有条理,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方法:

语言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以技能训练为主,教师适当总结、归纳规则。

教学技巧:

……

语言教学的教学原则:

正确处理言语要素的传授与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训练的关系,掌握语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原则。

正确处理语言的形式结构教学与语义结构教学的关系,语法—语义—语用相结合的原则。

正确处理语言与文化、语言知识与言语要素的关系,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和编排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加强重复,螺旋式提高的原则。

强化学习环境,自觉学习与自然习得相结合的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原则。

二、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相关的理论基础

1.语言学

(1)普通语言学基础理论

语言学:

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语言学的基本任务:

研究语言的规律,使人们懂得关于语言的理性知识。

(2)汉语语言学基础理论(98年填空;03年填空)

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规律是由语言学规律、心理学规律、一般教育规律等共同决定的。

(98年填空)

(3)与语言学相关的跨学科分支学科理论

A.社会语言学:

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把语言放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研究,从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发展中探究语言变化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从语言的变化和发展中考察社会生活的某些倾向和规律。

B.心理语言学:

主要研究语言习得、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

理论语言学注重的是:

研究语言的结构。

社会语言学注重的是:

研究语言的社会功能。

心理语言学关注的是:

语言的(心理)过程,过程是如何使结构去实现功能的,语言是如何被感知、理解和产生的。

C.语义学

应用语言学(98年解释术语)

2.心理学

(语言学习理论、语言教学理论,同心理学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98年选择)

(1)跟语言学习相关的心理学基本概念

A.注意

a.定义:

注意是人们对外界作用于感官的信息刺激做出的选择性反应。

b.注意有一定范围:

指人在一瞬间内清楚地觉察或认识客体的数量。

c.注意具有稳定性:

指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或知觉指向相应内容上的时间。

d.注意的分配:

人在进行两种以上的活动时,能同时注意不同对象的能力。

B.知觉

a.定义:

是将感官获得的信息转化为有组织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b.知觉的组织性:

将输入的刺激组成有意义的整体。

c.知觉的整体性:

由知觉的完整模式补充或解释部分(不完整)的感觉。

d.知觉的恒常性:

指对于熟悉的物体,不管它的透明度、颜色、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变化,在知觉中的映像始终保持不变。

C.记忆(第二语言学习策略02年解释术语)

a.定义:

指知觉到的信息被编码、转化、联系、储存、复述、回忆以及遗忘的加工过程。

b.记忆编码过程:

人脑将感官接收的信息转化为神经系统可传递和贮存的代码,信息代码化为一个个相互联系的“结节”储存于记忆库,人脑可根据需要从记忆库中提取编了码的信息来复述或记忆,但也可能因长久不提取而遗忘。

c.短时记忆:

以听觉、视觉编码;长时记忆:

以语义编码。

(03年填空)

D.遗忘:

与记忆相对,是一种普遍和自然的联系。

易迅速遗忘:

机械学习的材料未及时复习。

不易遗忘:

有意义学习的材料,一般概念和原理。

防止遗忘:

改进学习方法,适当安排复习。

(2)语言学习跟人的心理活动的关系

个体的心理因素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

A.认知风格:

个体对信息加工的方式。

(学习风格的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96年解释术语)

a.场依存性:

看待事物往往倾向于从宏观上着眼,从整体上审视。

场独立性:

看待事物常常倾向于以微观为基点,善于对每一个具体信息做出分析和辨认,而较少受整体背景影响。

b.沉思型:

深思熟虑,谨慎而全面地检查各种假设,错误较少。

冲动型:

遇到问题急于作答,常常出错,元认知和记忆水平不高。

c.容忍倾向:

易于接受概括性广的类别,能兼收并蓄。

排他倾向:

易于接受概括性小的类别,有时会拒绝与他想法不一致的内容。

B.情感因素

a.动机:

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和力量,其中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

外国人学习汉语动机:

掌握工具、升学、深造、研究、不明确。

(第二语言学习动机01年解释术语)

b.态度:

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应,是情感上的好恶以及因之而采取行动的倾向性。

(积极、一般、消极)

3.教育学

(1)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底层结构:

跟第二语言教学有关的客观条件。

基础结构:

有关理论和一定的教学经验。

主体结构:

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选择)、课堂教学、测试。

(教学活动四大环节96年填空;99年填空)

A.总体设计:

分析各种客观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并选择最佳教学方案。

B.教材:

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主要依据。

C.课堂教学:

是全部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实施检验总体设计的内容。

(01年选择;02年选择)

D.成绩测试:

不但是对课堂教学的检验,也是推动课堂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上层结构:

指教学原则。

一方面是总体设计的一项内容,反映教学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是教学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指导全部教学实践活动。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点(00年填空;96年填空)

20世纪50’s末、60’s初,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学习应是解决问题、创造和发现式的活动;

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

为什么要区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

(03年论述)

1.第一语言习得

(1)语言习得

通常指的是儿童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和方法。

(2)儿童习得母语时,主体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的特点与活动方式的基本特征

A.生理特点:

儿童1—5岁是生长发育时期。

B.心理特点:

是借助于实物、实情建立概念,形成思想与思维能力的过程。

C.社会环境:

有自然的语言环境,而且沉浸于其中,父母与家人用照顾式语言与其不断地进行交际。

D.活动方式:

通过交际,进行反复模仿、记忆、应用,达到熟练的程度。

简述儿童第一语言学习与成人第二语言学习的差异。

(02年论述)

(3)儿童习得母语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

刺激—反应论

是行为主义理论的解释。

代表人物:

华生(早期)(98年选择);斯金纳(后期)

理论:

语言不是先天所有的,是后天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反应后的刺激)的模式而获得的,是后天形成的一套习惯,因此在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外部的环境条件是十分重要的。

先天论

是心灵主义的解释。

代表人物:

乔姆斯基

理论:

认为人类具有一种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习得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受遗传因素所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LAD)。

(01年解释术语:

LAD假说)

“普遍语法”:

即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

当儿童接触到具体语言时,就会不断地通过假设—验证的演绎过程对“普遍语法”的参数进行定值以形成具体语言的规则系统。

认为后天环境的作用是次要的,只是起了触发语言机制和提供具体语言材料的作用。

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才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

认知论

代表人物: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

(01年填空)

理论:

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天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与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了语言的发展。

语言功能论

代表人物:

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

理论:

语言是交际工具,儿童习得语言就是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大脑功能侧化有关键期,错过很难弥补。

(01年填空)

2.第二语言学习

对外汉语教学与我国第二语言教学有何异同?

(02年大问答题)

(1)第二语言学习的定义

通常指的是在学校环境(即课堂)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

(2)学习第二语言时,主体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的特点与活动方式的基本特征

生理特征:

已过了青春期的成年人,发音器官、肌肉已经定型,模仿能力差些,大脑已经定型,智力发育健全。

心理特征:

已有大量概念,具有思维能力,已经有完整的第一语言系统,借助于第一语言来学习第二语言。

社会环境:

有、无语言环境两种情况。

活动方式:

以课堂学习为主,进行反复操练。

(3)第二语言学习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

对比分析理论

代表人物:

美国拉多1957年提出

理论:

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形成的习惯,但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的是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已产生了迁移的作用,两种语言最不同的地方最难掌握,相同或类似的地方较易掌握,因此主张对两种语言进行语音、语法对比,从而确定两者的相同点、不同点,对不同点加强教学。

四步骤:

描写、选择、对比、预测。

(01年填空)

对比分析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影响。

(00年论述)

中介语理论和篇误分析

篇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中介语理论。

(00年选择;02年填空)

代表人物:

美国塞林格70’s初提出

中介语:

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的语言系统。

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语、文、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语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不断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

(99年解释术语)

中介语的特点:

A.是一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系统,可以作为一种交际工具。

B.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地向目的语靠拢。

C.中介语的存在是由于偏误产生的,要掌握目的语,就要慢慢减少中介语的偏误。

D.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其中一部分进而形成僵化。

失误与偏误(00年术语解释)

中介语理论的研究目的:

(1)可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习得规律。

(2)能了解学生偏误产生的原因。

A.母语的负迁移。

B.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

“泛化”(98年解释术语)

C.文化因素的负迁移。

D.交际策略的影响。

E.学习环境的影响。

输入假说

代表人物:

美国克拉申70’s提出

理论:

A.习得语学习假说

认为成人有两种获得第二语言的方法:

潜意识的习得;有意识的学习。

其中习得是首要的,学习是辅助性的,而且交际用的语言都是习得来的,学习来的语言不能用于交际。

B.自然顺序假说

认为人们习得语言的规则有一个共同的顺序,教学时按顺序教学习容易,顺序打乱对学习造成困扰。

C.输入假说

人们通过对信息的理解,吸收可理解的输入语言知识,“i+1”。

D.情感过滤假说

输入的信息没有全部被吸收,因为有情感的因素被过滤掉了。

3.第二语言教学跟第一语言教学比较

简论第一、第二语言学习的区别性特征。

(98年大问答题)

(1)起点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

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教学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读写能力,以及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第二语言教学:

由于学生不具备最起码的言语能力,教学要从教目的语最基本的发音开始,要从教说话开始。

(2)第一语言的影响

由于第二语言学习是在第一语言习得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可以产生正迁移,也可能起负面的作用。

充分利用正面影响,预防或排除负面影响,是第二语言教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一语言教学不存在类似问题。

正迁移(99年解释术语)

迁移与泛化(98年解释术语)

负迁移(03年解释术语)

迁移(02年解释术语)

(3)文化冲突

由于语言本身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学习第二语言自然也要了解、学习、掌握第二语言的文化。

第二语言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结合语言教学进行相关文化的教学,扫除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

第一语言教学中不存在此问题。

(4)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对象的学习目的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

对象是儿童。

第二语言教学:

相当部分是成年人,目的多样,使得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也发生了变化,影响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四、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

1.总体设计的任务和作用

(1)总体设计的定义

第二语言教学的总体设计是根据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00年填空),在全面分析第二语言教学的各种主客观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教学方案,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原则以及教师的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以便指导教材编写(或选择)、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使各个教学环节成为一个相互衔接的、统一的整体,使全体教学人员根据不同的分工在教学上进行协调行动。

(2)最佳教学方案的选择——总体设计的根本任务(99年选择)

要取得语言教学的最佳效果,就要遵循第二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根据各种特定的条件,充分研究其共性和特殊性,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应解决各种普遍性矛盾和特殊性矛盾的最佳教学方案,把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统一起来,把教学需要和各种客观条件统一起来,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3)教学环节的衔接

第二语言教学的四大环节:

总体设计、教材编写(选择)、课堂教学、成绩测试。

教学对象、目标、内容、原则四者保持一致和统一,就能使各个教学环节有机地衔接起来。

(4)教学人员的分工

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来考察,这样就有纵向的衔接、连贯和横向的协调、平衡关系。

总体设计在确定教学对象、目标、内容和原则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使全体教学人员明确教学的全过程以及自己在全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分工,明确自己承担的任务,从而能自觉地担当起自己的教学工作并协调好与其他教学人员的任务和关系。

2.总体设计的程序和方法

(1)分析教学对象的特征

自然特征:

年龄、国别、文化程度、第一语言文化与目的语及文化的关系。

学习目的:

受教育目的、职业工具目的、职业目的、学术目的、临时目的。

学习起点:

根据学习者的目的语水平而定。

学习时限:

依据学校的教学制度而定或依据学习者的特殊要求而定。

(2)确定教学目标

使用目的语的范围:

使用目的语的领域及范围不同时,教学内容也应不同。

目的语水平的等级:

指培养学生达到目的语水平的哪一个等级。

(3)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指标

总体设计既要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又要规定每一项内容的指标。

如:

词的数量;听、说、读、写四项分技能要达到的水平;等等。

(4)确定教学原则

语言要素:

言语交际技能之间的关系。

做法:

A.以语法结构为纲编排教学顺序,以语言要素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

——听说法

B.以语法结构为纲编排叫顺序,以言语技能训练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

——听说法的改进

C.以功能项目为纲编排教学顺序,以言语交际技能训练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

——功能法

D.以语法结构为纲编排教学顺序,以功能项目和言语交际技能训练为中心组织语言材料。

——结构—功能法

言语技能训练的方式(99年术语解释)

方式:

A.综合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