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一第二单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4183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8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一第二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一第二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一第二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一第二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一第二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一第二单元.docx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一第二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一第二单元.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一第二单元.docx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一第二单元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

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有《老舍全集》行世。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蒜、醋、饺”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饺子、万象、鞭炮”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能分清文章详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4.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5.拓展阅读文段,对比舒乙、斯妤笔下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能分清文章详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1.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2.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播放歌曲《新年到》。

导入语:

同学们,听喜庆的音乐响起来;看,红红的狮子舞起来……听着喜庆的音乐,看着这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大声地告诉我,这是什么节日?

2、揭示课题。

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

(板书:

1北京的春节)

3、读课题。

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想一想:

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检查反馈,相机指导。

(1)出示词语,读一读。

饺子万象biān鞭炮眨眼通xiāo宵jiàn间断万不得已

截然燃放小贩摆摊儿彼此贺年恰好

一律彩绘fèn分外

(2)出示词语,观察特点。

饺子榛子栗子风筝

提示:

后面的字是轻声。

读得又轻又短。

(3)词语解释。

腊月:

农历十二月。

初旬:

每月的第一个十天。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截然不同:

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万象更新:

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的焕然一新。

张灯结彩:

挂上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万不得已:

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

分外:

超过平常,特别。

光景:

境况;状况;情景。

空竹:

一种木制的传统健身玩具。

3、体会“京味儿”的语言特点。

(1)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有《老舍全集》行世。

老舍是杰出的语言大师。

他的语言俗白,通俗易懂,朴实无华,京味儿十足。

(2)出示词语,读一读。

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玩意儿

提示:

儿化音。

后面的“儿”只做卷舌的动作,音不要读出来就可以了。

(3)出示句子,读一读。

a.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b.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提示:

闲在:

清闲自在。

这是北京方言。

老舍在《茶馆》里写道:

“秦二爷,您怎么这么闲在,想起下茶馆儿来?

3、初读课文,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提示:

忙乱、热闹、喜庆、团圆。

(板书)

三、厘清结构,分清详略。

1、北京的春节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提示:

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一个多月的时间。

这时间之长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堪称之最。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时间

风俗习惯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

初六

元宵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3、汇报交流

时间

风俗习惯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孩子:

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

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初六

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听戏

元宵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板书时间,用→连接)

4、分清详略:

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1)默读思考,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

提示:

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板书△标出,板书:

详写)

5、练习朗读:

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

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部分。

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习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的。

五、结束语和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联系了难读的语句。

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的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腊月展览风筝空竹口琴更新鞭炮除夕春联扫除年糕充足店铺开张对联年画通宵间断除非光景万不得已必定截然不同燃放拜年

寺院轿车元宵张灯结彩一律彩绘分外

2.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

上节课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

同桌互相说说:

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主要写了什么?

二、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腊八。

(1)熬腊八粥:

“这种特质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2)泡腊八蒜: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简练,为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除夕。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除夕真热闹”?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

“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都在庆祝除夕,自然很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

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顾及。

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

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

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体会北京淳朴的民风。

4.元宵。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出示句子: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教师引导:

“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表现了灯的种类之多。

读一读,读出看灯时的开心、兴奋、激动的感受。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这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5.课文有些部分写得详细,有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

详略得当,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三、自我感悟,对比升华

1、本文怎样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呢?

提示:

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吃糖、穿新衣、逛庙会、买玩具。

2、对比感受:

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示例:

谚语称“二十六,割年肉。

”说的是这一天主要要筹备过年要吃的肉食。

今天一大早我和奶奶就到集市上去采购,集市上的人非常多,各种各样的过年零食和食物琳琅满目。

奶奶告诉我,从今天起家家户户都要准备过年吃的肉,有的买回去做各种肉食。

教师小结:

几千年来,春节的习俗一直跟随时代的脚步在演变,但不变的是热闹、团圆、喜庆的气氛。

四、学习“阅读链接”,感受名家笔下的春节的不同

请同学们默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提示:

老舍写过年是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给我们展示的是老北京的民风民俗的画卷。

斯妤写过年既写了家乡的习俗,又写了自己的亲人,传达的是浓浓的亲情。

【板书设计】

1北京的春节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时间)

△      △   △    △        (详写)

忙乱热闹喜庆团圆  

【教学反思】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儿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有机会可以研究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并且可以和老师们探讨怎样能更好地教学本课。

在设计本课时,我首先要定位自己教学本课的教学目标。

课文很长,但是文章每一节都很精妙,越品越有味道,因此不知如何取舍,最后还是决定将本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而我要教学的为第二课时,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准备过年的忙碌、喜悦。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谈年”的方式,主要运用交流、体会的方法,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及联系自己的过年感受,体会出人们盼望新年,准备过年的忙碌,喜悦的心情,及我们中国传统新年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特有地位。

整节课,我努力地调动学生对新年的美好回忆,利用了一些图片及喜洋洋的乐曲给学生创设情境。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很快地进入角色,沉浸在了喜庆的气氛中。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老北京人是如何过年的,使之与文本产生共鸣。

  针对本课的教学实际,结合老师们的评课,感觉教学中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

纵观《北京的春节》这堂课,感觉教师的引导过多,课文的每个方面都想要学生掌握到,重点句子、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开,结果却适得其反。

一堂课下来,重点没突出,难点更不能突破。

可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详略,运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效。

此外,在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

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如果教学中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课堂气氛可能比较热烈、浓厚。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腊八粥》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文是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看到粥的惊异以及吃到粥的满足,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使课文犹如一张腊八风俗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整篇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

对话贯穿全文,从八儿向母亲焦急的询问,到与母亲的讨价还价,到惊讶,展现八儿的的天真和童趣。

同时本文的主要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的可爱活泼的性格特点。

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

【作者介绍】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02-1988),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他主张“美在生命”,中篇小说《边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沈从文的语言格调古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腊、粥、腻”等13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腊八粥、甜腻、搅和、可靠、猜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3.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

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5.学习课文细腻描写腊八粥的部分,照样子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2.说说课文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

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仿照课文,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请同学们分成男女两组比赛,在每组每人5秒内说出中国的传统节日。

(活动)

2、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无数动人的往事,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情感画卷,或赞美,或怀念,或憧憬佳节的团聚以及这自然的馈赠,粘粘的腊八粥包裹着的却是中国人浓浓的情,深深的谊,一切融化在粥里,流露于笔尖。

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

(板书:

腊八粥沈从文)

3.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02-1988年),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他主张“美在生命”,中篇小说《边城》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沈从文的语言格调古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给下列字注音并组词。

腊là(腊月)粥zhōu(喝粥)腻nì(细腻)

咽yàn(咽下)匙chí(汤匙)搅jiǎo(搅和)

稠chóu(浓稠)嘟dū(嘟嘴)肿zhǒng(肿胀)

熬áo(熬粥)褐hè(褐色)缸gāng(水缸)

脏zāng(脏乱)

(2)解释词语。

搅和:

混合;掺杂。

糊涂:

人头脑不清楚或不明事理。

也指事物混乱不清。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

提示:

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板书:

等粥喝粥)

2.交流讨论:

文章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

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

等粥写得十分详细,分别写了八儿在等粥的过程中的变化。

四、精读赏析,激发灵性

分析第一部分:

1.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里的状态?

提示:

衬托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为下文做铺垫。

抓住“甜甜的腻腻的”“合并拢”“叹气”“大碗大碗,大匙大匙”“塞灌”等词分析。

2.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提示:

第一句就采用了排比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腊八粥所有人都喜欢;接着看到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叹气”,闻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

吃的是痛快淋漓;调动人的视觉、嗅觉。

第二句则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那情形,如在眼前,那香气,如入五腑六赃,真忍不住要尝上一口呢。

3.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

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提示:

充分运用学过的手法介绍,注意每段的过渡。

五、课堂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

2、试理解课后思考题。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一碗碗美味可口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馋涎欲滴,住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的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

我们继续学习。

二、精读赏析,分析人物形象。

作者浓墨重彩地写了八儿等粥的事情,八儿是怎样等粥的?

试着用小标题概括。

提示:

盼粥-想粥-猜粥-看粥(板书:

盼想猜看)

2、1.盼粥.

(1)默读第2—8自然段,要求:

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画出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汇报

①“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

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喜悦之情吗?

②“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什么?

八儿真的饿了吗?

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一种怎样的心情?

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提示:

对粥的喜爱与盼望之情。

(板书:

迫不及待)

③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指导朗读第四五自然段的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④怎样理解第八自然段的反问句?

出示:

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提示:

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

(板书:

苦苦等待)

过渡:

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一旦粥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

下面我们来学习想粥这一部分

2、2.想粥。

(1)分角色朗读第9—11自然段,思考:

八儿开始计划粥怎么分?

后来想怎么分?

为什么又改变了?

提示:

理解八儿的讨价还价、得寸进尺。

(2)“孥孥”是什么意思?

从妈妈的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提示:

妈妈对八儿十分宠爱。

(3)分角色朗读。

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过渡:

这让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他的猜想中又是什么样的呢?

下面我们来学习猜粥这一部分。

3、3.猜粥

(1)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

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出示:

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把,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起来总该是面面的了!

……

(2)自己读一读,看看粥里的栗子、赤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

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圈出来。

(3)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

(板书:

奇妙)

4.看粥

(1)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

(板书:

惊异)

(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画出相关词语。

出示:

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

(3)找出关键词和第十四自然段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

(4)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他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5)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

文题为“腊八粥”,课文在前半部分详细描述了等腊八粥的过程,作者又是如何描绘吃腊八粥的过程的呢?

提示:

作者用寥寥数语就粗笔勾勒出了腊八粥的好味道。

运用动作描写“靠”“斜立”等词和比喻修辞方法“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突出了八儿粥吃得多、吃得饱、吃得尽兴。

(板书:

心满意足)

三、回读赏评,交流感受。

1、吃了一枚大枣的八儿,总算暂时堵住了八儿小馋嘴巴,请同学们再通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2、文章中有许多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感受。

创造条件请学生制作小型作品,展现吃腊八粥的情景,可以用橡皮泥、粘土制作,也可以制作折纸作品。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沈从文先生言辞间平易近人,他笔下的腊八粥软糯而又香甜,腊八节简单而又质朴,家常话里间将八儿一家的温馨生活跃然于纸上,也许从未将“爱”挂在嘴边,但却可以看出八儿、妈妈、爸爸之间对对方的爱,真正地让人感受到了何为“家”何为“亲情”。

如今时过境迁,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

等到了可以随时吃到腊八粥时,味道却没有它停留在想象中时那样诱人了。

过了腊八就是年,比起喝粥,我们更愿意重温名家们的美文,让那些记录旧日时光的秘密,泛着丝丝甜香的文字,氤氲着寒冷麻木的心灵。

那样,一股久违了的香甜也会萦绕在唇齿之间。

2.作业。

(1)小米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等你来品,将这浓浓的腊八情义融进短信里,送给你的亲人、朋友、老师和同学。

祝福他们腊八快乐!

(2)上网查一查腊八粥的来历或者查一查关于腊八有哪些有趣的传说和故事,查到之后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板书设计】

腊八粥

沈从文

盼迫不及待

等粥想苦苦等待

猜美妙

看惊异

喝粥心满意足

【教学反思】

《腊八粥》是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里的一篇文章。

学习了这篇文章,真正让我们走近了“民俗”,感受了“民俗”。

那浓郁的民间文化和民间气息映入的孩子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置在其中。

文章重在通过主人公八儿的语言、行为及心理描写体现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吃腊八粥,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文的线索。

于是,课堂上我便抓住这一线索来展开教学。

一方面,我抓住语言描写来帮助学生洞察心理。

文章中共有七处描写八儿与母亲的对话,虽然语言并不是很多,但却能充分表达出八儿急于吃到腊八粥的心理。

于是,我便让孩子们找出描写八儿语言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从读中你体会到了八儿的什么心理。

孩子在动笔、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八儿的心理变化。

从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的猜想”,一直到最后的“亲见时的惊讶”,将八儿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将一个可爱的、天真的孩童形象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人不得不喜,不得不爱!

另一方面,我抓住行为、表情来向学生展现心理。

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不但通过八儿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作者还注重的是八儿行为和表情的描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