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4106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9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市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成都市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成都市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成都市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成都市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都市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

《成都市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市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都市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docx

成都市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

成都市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某同学误将少量KMnO4当成MnO2加入KClO3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c代表氧气B.t2时刻,O2开始产生

C.t1时刻,KMnO4开始分解D.起催化作用物质的质量一直保持不变

2.如图所示,甲是溴(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乙摘自元素周期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

C.乙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11

D.甲原子核外共有5个电子层

3.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

B.家用煤加工成蜂窝煤是力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高层建筑物起火立即乘电梯撤离

D.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水来灭火

4.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则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

A.丁一定是化合物

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C.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

1

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5.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

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先将其伸入液体内,后挤压取液

D.加热KMnO4并用排水法收集O2的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6.下列各图中

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C.

D.

7.对于下列几种化学符号,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H②Fe2+③Cu④P2O5⑤Fe3+⑥NaCl

A.能表示一个分子的是①④⑥

B.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是③④⑥

C.②⑤的质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也相同

D.④中的数字“5”表示五氧化二磷中有5个氧原子

8.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下列现象能证明空气中O2的含量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白烟B.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

C.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D.水槽中液面下降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B.相同的原子无法构成不同的分子

C.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说明汞原子体积变大

D.原子呈电中性是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

10.下图是某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B.生成物有三种

C.反应前后汞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不变D.汞和氧气都由分子构成

11.硒元素有防癌抗癌作用。

硒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及硒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数值为4

B.硒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硒原子的质子数为34

D.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g

12.下列实验中对水的作用解释不正确的是()

A

B

C

D

实验

内容

空气中O2量测定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检查气密性

收集氧气

水的作用

通过量筒中水体积变化得出O2体积。

防止熔融物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

降温,便于气

密性检查。

排净空气,便于观察何时集满。

 

A.AB.BC.CD.D

13.科学理论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科学家们传承前人的正确观点,纠正错误观点,形成科学理论,关于原子结构的学说有:

①在球体内充斥正电荷,电子镶嵌其中②原子是可分的③原子呈球形④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⑤原子中有带正电的原子核⑥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

其中经过卢瑟福传承和发展后形成的观点是(  )

A.

B.

C.

D.

14.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

加热液体B.

检查装置气密性

C.

读出液体体积D.

加块状固体

15.如图是用燃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中的红磷可以用铁丝来代替

B.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观察现象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D.实验测定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总质量的1/5

16.下列有关碳和碳的化合物说法错误的是(  )

A.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B.在加热或高温的条件下,CO能与许多金属氧化物反应

C.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D.水墨画可长久保存不变色是因为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17.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质量/g

10

3

90

0

反应后质量/g

3.2

3

待测

3.2

 

A.W可能是单质

B.Y可能是催化剂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D.反应后Z物质的质量为86.4g

18.下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下列能说明

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

A.①变红,③不变红

B.④变红,③不变红

C.①、④变红,②、③不变红

D.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19.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A.磷元素:

PtB.钾离子:

K2+C.高锰酸钾:

K2MnO4D.5个氮原子:

5N

20.电解水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B.实验说明水由H2和O2组成

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

D.a管收集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某同学用如图装置进行有关碳及氧化物的实验(图中夹持仪器已略去)。

在完成气密性检查后加入药品,并已设法在装置中充满二氧化碳。

(1)填写表格中的空白内容: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①缓缓通入CO2,点燃甲处酒精喷灯,加热一段时间

木炭粉减少,丁中有气泡产生、石灰水变浑浊且_____。

硬质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丁中现象说明_____。

②点燃乙处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

乙处玻璃管内_____.

乙处现象说明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③停止通入二氧化碳,熄灭甲、乙处的酒精灯

丙中有丁中液体进入

丙的作用是_____。

(2)有同学认为该装置需要添加尾气处理装置,你认为是否需要并说明理由_____。

22.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仪器①的名称为___________。

(2)实验室常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来制备氧气。

①该方法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反应后二氧化锰的质量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可选用_____(填序号)装置做气体发生装置,组装好装置后在放入药品前要______________。

②为了收集一瓶较为纯净的氧气应选用_______(填序号)装置,若把F装置装满水用来收集氧气,应让________(填序号)端连接气体发生装置。

检验收集到的气体是否是氧气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3)氢气被认为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

①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可选用________(填序号)装置做气体发生装置,若用F装置收集氢气,应让________(填序号)端连接气体发生装置。

收集好的氢气应该用毛玻璃片盖好后_______放在桌面上。

②用G装置电解水也可以制得氢气,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甲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_。

本实验说明水是由_________。

甲乙两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质量比理论上应为__________。

23.某燃料X在7.2g氧气中燃烧,得到9.2g混合气体(可能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蒸气).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验证混合气体的成分。

资料:

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②浓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

(1)通过混合气体后,A装置增重4.5g,说明混合气体中含有______.

(2)B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D装置的作用是______.

(3)当观察到______,证明混合气体中有CO.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称量B、C装置共增重3.3g,根据以上数据可确定燃料X中所含元素及元素质量比为______.

24.化学科学十分重视实证和理性思维。

在课堂学习中,通过选用典型物质进行典型实验,采用实证法进行有关物质化学性质的研究。

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得出一些科学结论。

◆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反应。

图中所示的是探究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

据图回答问题

(1)图③中的现象:

铁丝在纯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木炭在图⑤中燃烧与木炭在图④中燃烧剧烈程度_____(选填“不同”或“相同”)。

图⑥的实验目的是_____。

(2)根据上述木炭和铁丝燃烧的实验,你能归纳出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_____有关。

与燃烧一样,任何化学反应都需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

因此,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使之满足人们的需要。

请举一个生活中控制化学反应速率的具体实例:

_____。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在通常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够与水、碱溶液等物质发生反应。

(1)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之前,小聪曾用紫色干燥的石蕊小花做了下图所示的探究实验,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的结论,各实验的目的或结论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

I

II

实验现象

紫色石蕊小花变红色

紫色石蕊小花不变色

紫色石蕊小花变红色

实验目的和结论

证明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证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小明同学对小聪同学的实验方案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酸”,其理由是_____。

两位同学讨论后补充做了一个实验,从而证明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酸”。

补充实验的操作方法和现象分别是_____和_____。

(2)化学课上,老师将二氧化碳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我们观察到前者有明显现象,后者无明显现象。

为了探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是否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所有装置的气密性良好),试图通过观察现象来间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①如图所示,甲的实验现象:

“在水下取出试管口的橡胶塞,试管内液面上升”;乙的实验现象:

“气球慢慢胀大”;丙的实验现象:

“软塑料瓶变瘪”。

小智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使容器内压_____大气压(选填“大于”或“小于”)小慧同学提出了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小慧思考后,对比甲实验装置又补充了一个对比实验,使实验方案更完善。

小慧的补充实验中改变的因素是:

将甲实验中的_____换成_____。

②小慧同学认为还可利用与上述实验不同的原理,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我们来帮她完成:

实验步骤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慧第一方案

_____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小慧第二方案

_____(短线上文字说明,不要再选用盐)

_____

(探究收获)通过上述对比实验的探究,同学们总结出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要判断反应的发生,可以通过改变实验装置,创设新的情境来观察到明显的反应现象判断反应的发生;也可以_____的存在来判断反应的发生。

25.实验室有一些氢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为检验其中是否混入了CO,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查阅资料:

氢气具有还原性,加热条件下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松同学说C装置中氧化铜变成红色固体,则证明有CO,他认为C中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2)但小云给予否定,因为氢气也能发生类似反应,她提出应观察到D中变浑浊,才证明有CO,D中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小伟也提出D中变浑浊还不足以证明,混合气体中的CO2也会产生此现象,他提出A中装入足量澄清石灰水,B中装入适量石灰水,则装置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终同学们一致赞同小伟的设计,则在检验过程中,当观察到____________现象时,才能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CO。

(5)上述实验尾气的一种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CO、H2、C都是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还原氧化铁或氧化铜等物质,在老师的指导下,全班同学分成了三个实验小组进行实验。

(一)甲组同学对炼铁产生了兴趣,他们所用的药品和装置如图所示(杂质不参与任何反应)。

请回答有关问题:

(1)组装好实验装置后,应先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再装入药品。

实验开始时,先通一会CO,作用是_____。

(2)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玻璃管A中出现的主要现象为________,A装置中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3)停止加热后,还要再通一会儿CO,除了将A装置中的CO2送入B装置的溶液中,另一个作用是______。

(4)若将B装置改成C虚线方框内装置,则该装置还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

(5)若反应过程中装置A固体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所取氧化铁样品中Fe2O3的质量为__________g。

(二)乙组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的装置,测定水的组成(杂质不参加反应,已知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假定A、C装置能完全吸收相应的物质)。

反应后测得B中玻璃管(含药品)质量减少ag,C中洗气瓶(含药品)质量增加bg。

请回答有关问题:

(1)请用含a、b的式子表示出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

(2)下列因素中,对测定结果无影响的是_______(填序号)。

A玻璃管中的氧化铁没有完全反应B缺少A装置

C氧化铁不干燥D有部分氧化铁被还原成了四氧化三铁

(三)丙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探究,并利用铁丝网罩集中火力,以获得反应所需的高温。

(提出问题)

木炭还原氧化铜产生什么气体?

(提出猜想)

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组成不变,产生的气体有三种情况:

①CO;②CO2;③____________。

(设计方案)实验前后分别对试管和烧杯里的物质进行称量,数据设计如下:

称量对象

反应前质量

反应后质量

质量差

试管+固体混合物

M1

M2

△m1即(M1-M2)

烧杯+澄清石灰水

M3

M4

△m2即(M4-M3)

(1)若△m2=0,说明反应产生的气体不能被澄清石灰水吸收,则猜想_____________成立。

(2)若猜想②正确,理论上△m1与△m2的关系是:

△m1___________△m2(填“>”、“<”或“=”)。

(实验并记录)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称量对象

反应前质量

反应后质量

质量差

试管+固体混合物

69.8g

65.4g

△m1

烧杯+澄清石灰水

118.8g

122.6g

△m2

用以上实验数据分析,结果应该是猜想_______成立。

根据这个结论,该实验装置的缺陷是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经查阅资料知道:

木炭还原氧化铜产生CO2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

本次实验结果与资料显示不一致,你觉得可能原因是_________(填序号)。

A装置漏气

B生成的CO2部分与过量的C反应生成了CO

C装置内还残留有CO2气体未被吸收

27.对比分析是化学研究和学校的基本方法,为了验证化学反应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甲、乙、冰三个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实验步骤】如图所示,甲、乙两组同学分别把盛有适量NaOH、H2O2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有CuSO4溶液、MnO2溶液的烧杯中,并将烧杯放到天平上调至平衡,接着取下烧杯并将其倾斜,使物质混合发生反应,待反应后再把烧杯放到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丙组同学取一根打磨干净的细铁丝和一个石棉网,将它们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取下铁丝,将铁丝放在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点燃,燃烧结束并冷却后将所得的物质与石棉网一起再放回托盘天平上称量.

【实验分析】

(1)请你仿照示例,完成实验现象的记录和分析.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结论

甲组

产生蓝色沉淀,天平①(填“平衡”或“不平衡”)

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乙组

烧杯中产生大量气泡,天平不平衡

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丙组

④,反应前后称量质量不相等

3Fe+2O2

Fe3O4

该实验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通过对上述实验的对比分析,甲丙两组同学发现乙同学的结论是正确的,但结论却是错误的.在实验操作完全正确的情况下,请分析导致乙组实验实验反应后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

【实验结论】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反思】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质量、、均不变.

28.以下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基本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用A装置来制取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装置是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写出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待红磷熄灭且集气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水面大约上升至刻度___时不再上升。

(3)C装置是电解水的实验,指出试管1中收集的气体是_______。

(4)D装置中看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由此可以得出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不能燃烧、______________。

(5)河水经过E装置净化后得到的水是___________(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高锰酸钾加热生成二氧化锰可以做催化剂,同时生成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气判断图中a:

氯酸钾,b:

高锰酸钾,c:

氯化钾;t1时刻,KMnO4开始分解产生氧气;起催化作用物质是高锰酸钾分解产生的二氧化锰,随着加热反应进行其质量先增大,直至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二氧化锰质量保持不变。

故选C。

2.B

解析:

B

【解析】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甲元素的名称是溴,带“氵”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错误;B、甲是溴(Br),溴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通常显-1价,乙元素是钠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通常显+1价,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正确;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乙的原子序数为11,根据原子序数=质子数,乙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1,不是中子数为11,错误;D、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甲原子核外共有4个电子层,错误。

故选B。

3.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物质的着火点是可燃物本身的属性,故加入菜叶是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A选项错误;

B、蜂窝煤的多孔可以增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得煤燃烧的更充分,减少资源的浪费及环境的污染,B选项正确;

C、高层建筑起火,千万不能乘电梯,因为建筑起火很可能造成断电,而且电梯间的通道往往是浓烟和火焰的集中的地方,C选项错误;

D、酒精能和水任意比例混合,用水只会增大火的燃烧面积,反而更危险,正确做法是用湿抹布或者细沙盖灭,D选项错误。

选B。

4.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质量增多的物质是生成物,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

据图可知,甲是生成物,丁是反应物,丙是生成物,乙质量不变,可能作催化剂。

即该反应是丁=丙+甲。

【详解】

A.丁发生分解反应,故丁一定是化合物,正确;

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正确;

C.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9%-17%):

(41%-25%)=8:

16=1:

2,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之和,正确。

故选C。

【点睛】

考查学生应用质量守恒定律的能力。

5.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会收集不到所制取的气体,造成药品浪费;故A错误;

B、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故B正确;

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应先在外面挤压橡胶乳头,赶净空气后再将其伸入液体内;故C错误;

D、先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再把导管移出水槽.这样随着试管的温度越来越低,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就越来越小,内部大气压变小,在外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槽内的水就会被顺着导管压到试管内,可能使试管由于受热不均从而炸裂;故D错误;

故选B.

6.A

解析:

A

【解析】

A.图中含有一种物质的分子,属于纯净物,该物质的分子中含有两种原子,属于化合物;

B.图中含有三种物质的分子,属于混合物;

C.图中含有一种物质的分子,属于纯净物,该物质的分子中含有一种原子,属于单质;

D.图中含有一种物质的分子,属于纯净物,该物质的分子中含有一种原子,属于单质.

【点睛】化合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分子中含有不同的原子。

7.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③金属、稀有气体、某些固态非金属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表示该元素的单质;

离子符号书写:

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带电荷的数值,数字在左,正负号在右;化学式书写:

显正价的元素其符号写在左边,显负价的写在右边,化合价的绝对值交叉约减,得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数字为1时不写;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

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Fe2+、Fe3+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原子变成离子的过程中原子核不变,故质子数不变,Fe2+、Fe3+质子数相同。

8.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红磷燃烧,产生白烟,说明氧气支持燃烧,不能说明氧气的含量,故错误;

B、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说明反应放热,不能具体的说明氧气的含量,故错误;

C、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说明空气中氧气占总体积的1/5,正确;

D、水槽中液面下降只能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减少,不能具体的说明氧气的含量,故错误。

故选C。

9.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A正确;

B、相同的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例如氧分子和臭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