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人教版语文古文整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4010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人教版语文古文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八年级下人教版语文古文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八年级下人教版语文古文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八年级下人教版语文古文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八年级下人教版语文古文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人教版语文古文整理.docx

《八年级下人教版语文古文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人教版语文古文整理.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下人教版语文古文整理.docx

八年级下人教版语文古文整理

八年级下古文整理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

夹(jiā)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yīng)嘤成韵。

蝉(chán)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

横柯(kē)上蔽,在昼(zhòu)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xiàn)日。

译文

(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流荡漾,任凭船儿东西漂泊。

从富阳县到桐庐县(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青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

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好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

(树上的)蝉儿一声接一声不断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

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中心思想

表现了作者喜爱自然,对社会的不满情绪。

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注释

共色:

一样的颜色。

共,一样

从流飘荡:

(船)随水流漂浮移动。

从,顺,随。

任意东西:

任凭(船)向什么方向。

东西:

方向,在此名词活用做动词,向东或向西。

独绝:

独一无二。

 绝:

绝妙的。

缥(piǎo)碧:

青白色。

直视无碍:

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形容水清澈透明。

湍:

急流的水。

奔:

飞奔的马。

(这里是动词活用作名词)

寒:

使人感到寒意。

(这里是使动用法)

负:

凭借。

轩邈:

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舒展。

轩,向高处。

邈,向远处。

(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激:

冲击

好:

美丽的。

嘤嘤成韵:

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嘤,鸟鸣声。

韵,和谐动听的声音。

横柯上蔽: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

柯,树木的枝干。

鸢(yuān)飞戾(lì)天:

意思是鸢飞到天上。

这里比喻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

戾,至。

望峰息心: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息:

使……平息,使动用法。

经纶世务者:

处理政务的人。

经纶,筹划。

窥谷忘反:

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反:

通“返”,返回。

窥:

看。

犹:

通假字

(1)“转”通“啭”,鸟叫声。

原句: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反”通“返”,返回。

原句: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见"通"现",看见。

原句: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古今异义

任意东西:

古义:

方向词,向东或向西。

今义:

指物品。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古义:

表示约数,左右。

今义:

或许,应允,赞许等。

猛浪若奔:

古义:

本文指飞奔的马。

今义:

奔跑。

蝉则千转不穷:

古义:

穷尽。

今义:

贫穷。

鸢飞戾天者:

古义:

至。

今义:

罪恶。

经纶世务者:

古义:

筹划、治理。

今义:

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

窥谷忘反:

古义:

看,观察,侦查。

今义:

偷看。

一词多义

(1)[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没有第二个)

猿则百叫无绝(断,停止)

(2)[上]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边)

(3)[无]直视无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不)

(4)[百]一百许里(确数,十的倍数)

猿则百叫无绝(概数,表示多)

(5)[直]直视无碍(直接)

争高直指(笔直)

(6)[负]负势竞上(凭借)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愚公移山》

(7)[穷]蝉则千转不穷(穷尽)

穷冬烈风(深)--《送东阳马生序》

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不显贵)--《孟子·尽心上》

(8)[见]有时见日(见到)

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马说》

词类活用

风烟俱净(“净”:

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任意东西(“东西”:

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

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猛浪若奔(“奔”:

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互相轩邈

(“轩邈”:

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望峰息心(“息”:

使动用法,使……停止)

横柯上蔽(“上”:

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

负势竞上

(“竞”:

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语的意思)

("上":

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向上生长")

皆生寒树(“寒”:

使人感到有寒意)

重点句子翻译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波浪像飞奔的马。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都在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这些山)争着伸得更高,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猿猴也长久不停地啼着。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奇峭的山和奇异的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了。

(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

(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

(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得到酒喝。

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他)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会留恋着而不肯离开。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寒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

(五柳先生)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略微显示自己的志趣。

不把得失放在心上,用这种心态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

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

“不为贫贱而感到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

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快乐,不知道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

字词注释

许:

处所

详:

清楚地知道。

为:

作为。

性:

生性,生来就。

嗜:

特别喜欢,酷爱。

旧:

这里指旧交、旧友,老朋友。

如此:

这样。

置酒:

置办酒席。

辄:

就。

既:

……之后。

曾不:

竟不。

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

吝情:

舍不得。

环堵:

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

萧然:

空寂的样子。

短褐:

用粗麻布衣做成的短上衣,短同竖、裋。

穿结:

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屡:

经常

晏(yàn)如:

安然自若的样子。

晏,平静,安逸。

自娱:

自娱自乐

忘怀:

不放在心上,忘记。

以:

凭借。

赞:

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戚戚:

忧愁的样子。

汲汲:

心情急切的样子。

其:

大概,表推测。

兹:

代词,这、此人。

若人:

此人,指五柳先生。

俦(chóu):

辈,同类。

觞(shāng):

酒杯。

志:

心意,志向。

欤:

表疑问,相当于“吗”

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以:

(1)因以为号焉  以:

把。

以为,以之为。

(2)以此自终以:

凭借。

之:

(1)或置酒而招之 之:

代词,他

(2)葛天氏之民欤之:

助词,的

(3)黔娄之妻有言之:

助词,的

言:

(1)闲静少言 言:

说,说话(动词)

(2)黔娄之妻有言 言:

言语,话(名词)

如:

(1)晏如也如:

……的样子

(2)亲旧知其如此如:

其:

(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其:

句首语气词,表推测

(2)亲旧知其如此其:

代词,指五柳先生

古今异义

每有会意:

古:

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

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确指出的意思。

亲旧知其如:

古:

<名>旧交,旧友。

今:

<形>过去的,过时的。

不求甚解:

古:

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今:

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或置酒而招之:

古:

有时。

今:

或者。

赞曰:

古:

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今:

称赞,赞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古:

处所。

今:

允许,许可。

造饮辄尽:

古:

往,到。

今:

制造。

颇示己志:

古:

稍微。

今:

很;相当地。

词类活用

详:

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动词,知道)

亲旧:

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乐:

以乐其志(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快乐)

酒:

性嗜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写作主旨

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

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清高不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道德品质与节操。

[3]

本文取正史纪传体的形式,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

作者以简洁的笔墨表达不同流俗的性格,并不提及姓甚名谁,不过分夸耀,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形象。

作者写此篇时已是晚年,生活相当困苦窘迫,但作者丝毫不后悔自己选择的归隐生活,而是以古贤者颜回自况,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情怀。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yé)?

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千里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搀杂在普通马中间)与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称它为千里马。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的马)来喂养。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显现不出来。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使它的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走到千里马跟前,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真不知道(认识)千里马吧!

注释

故:

因此。

虽:

即使。

名:

名贵的。

祗(zhǐ):

只是。

辱:

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骈:

两马并驾。

槽枥:

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以:

因为。

一食:

吃一顿。

食,吃。

尽:

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是:

这样,指示代词。

美:

美好的素质。

见:

通“现”,表现;显现。

且:

犹,尚且。

安:

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之:

鞭打它。

尽其材:

竭尽它的才能。

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

通“才”,才能。

策:

名词,马鞭。

临:

面对。

呜呼:

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其:

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

恐怕,表反问语气。

邪:

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

知:

懂得,了解,认识。

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

本文“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两个食,都读“sì”,都是通假字;“材”通“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通“只”,只是。

古今异义

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

这样的。

今义:

判断词。

例: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

怎么。

今义:

安全;安定;安装。

例: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

同样。

今义:

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例:

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

有时,有的人,也许。

今义:

或者。

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古义:

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今义:

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例:

策之不以其道。

古义:

马鞭,鞭策。

今义:

策划,策略。

例:

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

即使。

今义:

虽然。

一词多义

虽有千里之能:

的。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的,结构助词。

马之千里者: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

它,代词。

食之不能尽其才:

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

马鞭。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

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连词,表承接。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一顿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养,动词。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吃,动词。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

代词,代千里马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代词,它的。

其真无马邪:

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

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代鞭策千里马的方法。

不以千里称也:

因为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尽,竭尽。

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故虽有名马:

即使

或以为死(有的人)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改变)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交换)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

受屈辱。

例句: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

吃尽。

例句:

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

策:

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

例句:

策之不以其道。

3、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

日行千里。

例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

使……尽,竭尽。

例句:

食之不能尽其材。

重点语句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论点;点明中心)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不知马也可不写)(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4.其真不知马也。

(再次点明文章中心句子)

5.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千里马的遭遇)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对千里马的惋惜、同情,对食马者的讽刺)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食马者的无知、浅薄)

主题

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思想感情(中心主旨)文章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对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强烈愤慨,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

(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3)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4)。

录毕,走(5)送之,不敢稍逾约(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7),益慕圣贤之道(8),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9)。

尝趋(10)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11)。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12)。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13),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14),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忻悦(15),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16)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17),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18)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19)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20)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21),以衾(22)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23),日再食(24),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25),戴朱缨宝饰(26)之帽,腰白玉之环(27),左佩刀,右备容臭(28),烨然(29)若神人。

余则缊袍敝衣(30)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31),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32)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33)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34)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作品注释

假借:

借。

弗之怠:

即“弗怠之”,不偷懒。

走:

跑。

逾约:

超过约定的期限。

既:

已经,到了。

圣贤之道:

指孔孟儒家的道统。

乡之先达:

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

执经扣问:

携带经书去请教。

稍降辞色:

言辞、态度很严肃,没有一点随随便便的样子。

叱咄:

斥责。

俟:

等待。

忻:

同“欣”。

卒:

终于。

箧:

箱子。

曳屣:

拖着鞋子。

穷冬:

深冬。

皲裂:

皮肤干裂或冻裂

僵劲:

僵硬。

媵人:

这里指侍候的仆人。

持汤沃灌:

指拿热水喝或拿热水浸洗。

逆旅主人:

旅店主人。

再:

两。

被绮绣:

穿着华丽的绸缎衣服。

被,同“披”。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容臭:

香袋子。

臭(xiu):

味道。

这里指香气。

烨然:

光采照人的样子。

缊袍:

粗麻絮制作的袍子。

敝衣:

破衣。

作品译文

我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学习,家境贫穷,没有钱买书来看,常常从家中有藏书的人那里把书借来,亲自动手用笔抄录书上的内容,计算好日子,按期奉还。

冬天,天气特别寒冷,砚台里的墨冻得像冰一样坚硬,手指冻得不能屈伸,也从不敢偷懒。

抄录完后,赶快跑着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一点儿约定的日期。

因此,人们常常愿意把书借给我。

我因而能看到许多书。

到二十岁的时候,我更加羡慕圣人和贤人的道德思想,又担忧没有高明的老师,无法与名人交游,曾经赶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追随乡里有名望有学识的先辈,手持经典著作,虚心地向他们求教。

这些先辈道德高尚,声望尊贵,前来求学的门人和弟子很多,填满了房屋,他们的言辞和脸色一直很严肃。

我恭敬地站立着,陪伴在尊长的左右,谨慎地向他们提出疑问,质询道理,常常小心地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有时遇到尊长怒斥,我的脸色就更加谦恭,礼节就更加周全,不敢说一句话来回答他们;等到尊长高兴的时候,就又向他请教问题了。

因此,我虽然愚钝,也终于学到了不少知识。

  当我追随老师学习的时候,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艰难地行走在深山巨谷之中。

寒冬,刮着猛烈的大风,大雪积了数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没有感觉。

到了住的地方,四肢僵直不能动,婢女端着热水为我盥洗,用被子围住我,盖住我的身子,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在客舍主人的家里,主人每天给两次饭吃,没有新鲜肥美的滋味来享用。

同住的学生,全都穿着漂亮的丝绸绣衣,戴着用红缨珠宝装饰的帽子,腰带上系着白玉的圆环,左边佩带一把刀,右边配备一袋香物,全身上下光彩闪烁好像神仙。

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在他们的中间,丝毫没有一点羡慕的想法,因为内心有足以(让我)快乐的是(指学习),(所以)不觉得吃得穿的不如别人。

我学习的勤奋与艰苦,大概就是这样的。

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成就什么事业,还有幸在朝中做官,承蒙天子恩宠的光泽,追随在公卿大人们的身后,每天在旁边陪坐,准备回答众人的咨询,即使公卿的姓氏名字很尊贵,四海之内也有人把他们称呼错了的时候,况且他们的才能远远地胜过我了呢?

(注:

此句的意思是:

我的地位不及公卿是正常的事情,不足为怪。

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

(腰:

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佩戴。

手自笔录。

(笔:

名词作状语,用笔。

手:

名词作动词,动手。

戴朱缨宝饰之帽。

(宝:

名词作状语,用珠宝;朱缨,名词作状语,用红缨)

主人日再食。

(日:

名词作状语,每天)

缊(yùn)袍敝(bì)衣:

(缊袍敝衣:

名词作状语,穿着破旧的衣服。

不必若余之手录。

(手:

名词作状语,用手)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岁:

名词作状语,每年)

不敢稍逾约:

“约”动词用作名词,约定的时间、期限

无鲜肥滋味之享

(鲜肥:

形容词作名词,新鲜肥美的食物)

古今异义

余幼时即嗜学(余:

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余下)

走送之。

(走:

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走路)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

古义:

这今:

判断动词,是;假:

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益慕圣贤之道(益:

古义:

更加今义:

好处)

尝趋百里外(趋:

古义为奔赴,今义为趋势)

门人弟子填其室(填:

古义:

挤满今义:

填满填充)

未尝稍降辞色(色:

古义:

脸色今义:

颜色)

余立侍左右(左右:

古义:

身边今义:

大约)

或遇其叱咄(或:

古义:

有时今义:

或者)

卒获有所闻(卒:

古义:

终于今义:

小兵)

穷冬烈风(穷:

古义为深,今义为贫穷,穷尽)

寓逆旅(逆:

古义为迎,今义为逆向,相反方向)

媵人持汤沃灌(汤:

古义为热水;今义指汤水)

日再食(再:

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

右备容臭(xiù)(臭:

古义:

香气今义:

(chòu)臭气,气味难闻)

以中有足乐者(中:

古义:

心中今义:

表界限)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

古义:

大儒,博学之士今义:

硕士后的学位)

同义复词

⒈假借:

借。

⒉叩问:

请教。

⒊沃灌:

浇洗。

⒋叱咄:

训斥,呵责。

⒌欣悦:

高兴,快乐。

一词多义

1、以:

⑴连词:

相当于“而”,译为而,来(俯身倾耳以请;无从致书以观)

⑵介词:

把,用(以衾拥覆;以书假余;撰长书以为贽)

⑶连词:

因为(以中有足乐者)

⑷表修饰,不译(计日以还)

⑸介词,前者译为因为,后者译为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⒉之:

⑴结构助词:

的(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⑵代词,指书(走送之)

⑶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余之从师也)

⑷无实义(无鲜肥滋味之享)

⑸代词,抄书,宾语前置(弗之怠)

⒊患:

⑴担忧,忧虑,动词(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⑵忧患,名词(无冻馁之患矣)

⒋故:

⑴因此,连词(故余虽愚)

⑵特意,故意,副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⒌道:

⑴学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