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物理上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物态变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4009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物理上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物态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八年物理上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物态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八年物理上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物态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八年物理上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物态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八年物理上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物态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物理上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物态变化.docx

《八年物理上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物态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物理上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物态变化.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物理上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物态变化.docx

八年物理上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物态变化

八年物理上教学设计

课 题:

温度

教学目的

1、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温度值;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通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温度计易错之处。

让学生通过自制温度计,解释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从而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求知欲强,但动手能力较弱,加上刚接触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缺少认识,也缺乏必要的逻辑知识。

因此,以学生常见的现象进行引入,以便使学生能逐步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生活中,学生接触天气预报的机会还是很多的,摄氏温度的读是容易出错的地方,要加一引导。

摄氏温度的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点,但只要把读的问题解决了,写也就水到渠成了。

对于温度计指示的温度,学生可能不能一下子用正确的方法,要在学生错误的读法上引导学生正确读数。

教法学法

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

自制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烧杯(每桌3只,中等大小)、多媒体课件、开水、冷水若干

步 骤: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3分钟

【学情预设】:

观看视频,在这段视频中我们可以得到那些信息,对天气预报中的内容加以评论:

1、由于寒流最近气温将会下降2、气温将会下降2-8℃3、全国大部分地区都会出现雨雪

多媒体播放视频:

天气预报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把学生引入物理学习之中。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探究欲望。

大家说的都很好,俗话说的好,一层秋雨一层凉啊,眼看今年又迎来了一阵寒流,早晚温差很大,并且在东北地区还有雨雪天气。

那么雨雪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又如何来描述物体的冷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

板书课题: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

【设计意图】:

以学生为本位,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判断,在谈话中理解温度,引出温度的概念。

(物体的冷热程度)

二、学导并举、约30分钟

认识温度

【学情预设】:

学生感受物体的冷热,把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感受他们的冷热程度。

三杯水冷、温、热交代任务:

甲生手指先冷水后温水写出对温水冷热的感觉;乙先热后温写感觉。

【设计意图】:

明确定义:

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板书:

温度定义:

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用“”表示。

【学情预设】:

生交流讨论,回答:

同样的一杯温水,同样的人对于这杯温水的冷热感受是不同的。

结合大家所说,人对于温度的判断是不准确的,所以我们就需要用到专门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

【设计意图】:

清晰所学内容板块,激起矛盾:

对同一杯水结果不同。

总结温度,知道感觉不可靠,引出测量仪器:

温度计

活动一:

认识常用温度计

【学情预设】:

学生分组观察。

观察并描述观察到得内容:

玻璃泡,玻璃细管、红色液体(煤油)和后面白色背景。

(1)你对温度计有哪些了解?

桌子上的温度计你认识吗?

展示各种温度计:

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等,利用演示温度计介绍其结构

(2)讲述:

咱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几种温度计。

首先我们先用眼睛来观察,看看温度计上都有什么。

在观察的时候,注意要轻拿轻放,不要摔坏了。

【设计意图】: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入手,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平台。

(3)【学情预设】:

学生汇报。

将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沸水温度规定为100℃,温度的单位:

℃,温度的规定:

0℃-100℃分为100格,一格代表1℃,温度计内液体有煤油、酒精、水银,量程:

测量范围(任何测量仪器都有),玻璃壁很薄,刻度均匀。

讲述:

同学们的发现可真不少,谁愿意把你的发现给大家说一说?

【设计意图】:

认识温度计各部分名称以及作用,培养学生用物理语言表达的能力。

(4)谈话:

刚才我们只是用眼睛观察温度计,除了用眼睛观察,我们还能用其它方法来研究吗?

(5)用手捂着温度计的玻璃泡使它变热,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放开手等一会儿再观察。

【学情预设】:

学生分组研究,汇报研究结果。

【设计意图】:

观察温度计的变化让学生初步的了解了温度计的制造原理。

这个环节的设计能很好的激起学生的兴趣。

3、【学情预设】:

认真聆听。

讲述:

温度计的种类很多,用途也不同。

【设计意图】:

拓宽知识面。

活动二:

摄氏温度的读与写,【学情预设】:

带着问题认真阅读书本

引出温度计的发明史并介绍,带着下面问题自学完成下面几个小题:

(1)温度计指示的温度怎么读?

怎么写呢?

你能读出来它们上面的温度吗?

(2)强调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认读方法。

【设计意图】:

告诉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观察,教会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了解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和制造原理,渗透温度计的发明史。

活动三:

【学情预设】:

读出各自手中温度计示数。

实际操作并且读出指示的温度

你能读出你手中的室温计指示的温度吗?

【设计意图】:

读法的巩固,并为提问“为什么同一支温度计几个同学会读出不同的温度?

”做铺垫。

【学情预设】:

学生看书自学,小组讨论,在观察温度计上的读数时,除了选择正确的角度,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使用方法:

液泡必须完全侵入到被测物质中;液泡不能与量器壁接触;需等液柱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相平。

提问:

为什么同一支温度计几个同学会读出不同的温度?

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三位同学,谁的观察角度最正确?

 

 活动四:

测量热水的温度(选做)

(1)讲述:

你能量出你杯中的热水的温度吗?

(2)师:

他量的对不对?

你来帮他检验一下行吗?

(3)课件演示:

测量温度的一般步骤。

三、当堂训练

1、物体的_________叫温度。

要准确判断或测量温度,就必须选用科学的测量工具___________。

 

2、家庭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

 

3、使用温度计时,首先应观察它的_______,认清它的_______;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_____, 它的分度值为_____。

 

4、人们常说“今天最高气温是摄氏16度”,其错误在于_____________。

 

5、某温度计的示数为-8℃,正确的读法为:

() 

A、-8度 B、摄氏零下8度 C、摄氏负8度 D、零下8摄氏度 

6、冬天乌苏里江气温可达到-50℃,河面结冰,冰面下的河水仍然在流动,则流水与冰面交界处的温度为:

(   ) 

A、-50℃ B、低于0℃,高于-50℃ C、0℃D、无法判断 

7、用同一只温度计测0℃的水和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的水温度高      B、0℃的冰水混合物温度高

 C、二者温度相同     D、无法比较 

8、以下说法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 (  ) 

A. 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5℃B. 冰箱冷冻室温度约为5℃。

C. 枣庄盛夏中午室外温度可达33℃。

D. 枣庄的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

 

答案:

 1、冷热程度,温度计  2、液体热胀冷缩 3、量程,分度值,35-42℃ 4、单位读错了,应该是十六摄氏度 5、D 6、C 7、C 8、C

【设计意图】:

知识的巩固与提高。

四、总结提高,约5分钟

让部分学生总结,其它学生补充:

1、温度的定义 2、摄氏温度下的0℃和100℃的规定 3、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4、体温计

【设计意图】:

学生间知识的互补与记忆。

五、作业

练习册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

知识的巩固。

课后反思:

 

板书:

一、温度 

  1.定义:

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摄氏度(℃) 

3.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沸水温度为100℃,温度计内液体有煤油、酒精、水银,

二、温度计 

   1.用途:

测量温度 

   2.工作原理:

液体的热胀冷缩。

 

   3.基本结构:

毛细管,刻度,玻璃泡,玻璃外壳。

 

4.使用方法:

液泡必须完全侵入到被测物质中;液泡不能与量器壁接触;需等液柱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相平。

 

5.注意事项:

被测物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课 题:

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的

1、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3、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用图像法研究物理量变化的优点。

 

4、通过对比,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5、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情感。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

用图像法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区别晶体和非晶态。

让学生对熔化和凝固过程形成实感,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理解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动手能力,形象思维比较好。

学生喜欢动手,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但归纳总结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较为抽象的知识理解比较困难。

教法学法

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大烧杯、温水、大试管、海波、松香、温度计、搅拌器、火柴、放大镜,多媒体课件。

步 骤: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3分钟

我们在小学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固态、液态和气态。

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动画展示:

【学情预设】:

观察、理解,总结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铁矿石在高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

引导学生说出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设计意图】:

激情引趣,引出探究的课题。

二、学导并举、约23分钟

一、观察松香和海波

1、【学情预设】:

学生通过放大镜观察海波和石蜡,指出区别。

海波:

有规则的外形;石蜡:

没有规则的外形。

引导学生观察松香和海波的外形,找出区别

【设计意图】:

了解常见的晶体、非晶体。

2、【学情预设】:

学生观看视频实验后,教师指出:

表格中记录的实验数据较为杂乱,如何直观形象的体现实验的成果,观看图片总结C:

说出海波在AB、BC、CD各个阶段所处的状态总结:

海波熔化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松香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海波、松香的熔化和凝固规律,教师利用投影展示实验装置,指出“水浴法”加热海波的目的。

组织各组汇报实验成果:

实验装置图海波熔化曲线松香熔化曲线

AB段:

固态

BC段:

固液共存态

CD段:

液态

熔化规律

晶体

非晶体

有固定熔点

没有一定的熔点

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熔化是慢慢软化的过程

熔化过程都需要吸收热量

【设计意图】:

图形结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3、【学情预设】:

总结:

熔化规律。

固体物质分类

(1)、晶体:

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但温度却保持不变,即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2)、非晶态:

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会不断升高,即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设计意图】:

合交流中掌握海波、松香的熔化规律。

【学情预设】:

通过学习可知:

晶体熔化的条件:

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

晶体凝固时也有一定的温度,叫做凝固点。

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而非晶体同样也没有凝固点。

晶体熔化的条件:

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学生自学,p55-56,通过自学可知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识记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掌握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4、【学情预设】:

观看课件:

认识几种常见晶体和几种常见的非晶体

师生共同合作,大致描绘物质凝固曲线

a、几种常见晶体:

明矾、石膏、水晶、食盐、铜矿石等

b、几种常见非晶体:

玻璃、蜂蜡、沥青、松香、塑料、橡胶等

【设计意图】:

知识的延伸。

三、当堂训练(9分钟)

1、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2、请同学解释“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俗语中包含的科学道理。

现在某种物质,在25℃时开始熔化,但直到75℃才熔化完全.请问:

这种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

3、同学们请看下面这副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

对联包含的物质变化是和,反映一个共性是。

4、联系生活:

北方的冬季很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都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保护菜不被冻坏。

四、总结提高,约3分钟

让部分学生总结,其它学生补充

基本概念:

(1)熔化: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3)晶体:

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4)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5)非晶体:

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6)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基本规律:

(1)晶体熔化的条件:

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继续吸热。

(2)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不同。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设计意图】:

学生间知识的互补与记忆。

五、作业(1分钟)

练习册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

知识的巩固。

课后反思:

 

板书:

第三节熔化和凝固

一、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1、熔化: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海波在熔化的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2、松香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上升。

3、认识固体熔化曲线。

三、熔点和凝固点:

1、晶体:

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2、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非晶体:

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4、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5、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不同。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任何物质熔化都要吸收热量,凝固都要放出热量。

课 题:

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的

1、了解汽化的概念和汽化的两种方式;。

2、知道蒸发和沸腾各自的特征,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3、了解水沸腾时的现象,会画液体沸腾的温度时间图象。

 

4、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知道蒸发快慢的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解释现象。

先对比蒸发设置疑问,然后通过课件出示实验目的,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实验。

 

学情分析

蒸发是常见的一种汽化方式。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是解释许多现象的基础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用到。

学生对于蒸发现象很熟悉,因此,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适当的实验,让学生自己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并注意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中去。

教法学法

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

多媒体计算机、PP课件、酒精、温度计、烧杯、烧瓶、铁架台、酒精灯、纸锅等。

步 骤: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3分钟

【学情预设】:

思考解答问题,得出课题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在黑板上用酒精写上“液体”两个字,一会儿酒精不见了,向学生提问:

黑板上的“液体”跑到哪里去了?

通过对该问题的讨论从而导出蒸发和汽化的概念。

【设计意图】:

通过这种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入新课,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

一、蒸发的概念和特点:

【学情预设】:

分小组总结归纳。

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以及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设计意图】:

通过讨论自己总结出概念,可以对概念有更深刻的映像。

蒸发过程吸热

【学情预设】: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和解答得出蒸发吸热的结论。

提出一个生活中的问题:

刚洗过澡,身上的水还没擦干时,为什么觉得很冷?

【设计意图】:

让学生对生活现象中的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二、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猜想:

【学情预设】:

猜想:

先让学生自己猜测蒸发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让他们思考哪些现象可以验证这些因素会影响蒸发的快慢。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己猜想假设可以发散他们的思维,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探究活动。

2、【学情预设】:

出结论:

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然后教师加以补充和完善,给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结论

验证猜想:

通过三个关于晾衣服的问题:

“冬天晾衣服和夏天晾衣服哪个更容易干?

”;“衣服折起来和撑开来哪个干得快?

”;“衣服放在有风处和无风处哪个干的快?

”;分别得出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表面气体流速有关。

【设计意图】:

讨论生活中常见现象,贴近生活,让学生积极思考,得出结论。

三、沸腾的概念

【学情预设】: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导出沸腾的概念。

提问:

“水烧开后会变成水蒸汽,同样是汽化现象,与蒸发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

根据生活经验找出新的问题,发现沸腾与蒸发的不同。

四、观察水的沸腾

【学情预设】:

分析图像,得出结论:

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升高;沸腾时,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不变,实验中,水沸腾的温度是100℃.停止对水加热,水停止沸腾.可见,沸腾需要吸热.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水的沸腾

1、在活动前提出三个要求:

(1)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

(2)观察沸腾时水的温度是否发生变化。

(3)记录数据,并描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的关系曲线。

2、观察水沸腾现象(包括温度,声音,水中的气泡等)

1、汇报实验数据和现象,绘制水的沸腾图像。

液态铁

2750

甲苯

111

液态氧

-183

液态铅

1740

100

液态氮

-196

水银

357

酒精

78

液态氢

-253

亚麻仁油

287

液态氨

-33.5

液态氦

-268.9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可以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也可以提高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可以更好地了解水的沸腾的特点。

五、沸点知识

1、向学生介绍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2、演示“纸锅烧水”的实验,并通过解释纸锅为什么不会被点燃,得出液体达到沸点后,继续加热,温度不再变化的结论。

3、向学生介绍一些其它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

【设计意图】:

通过演示实验,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六、总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学情预设】:

说出相同和区别记忆。

在学生对蒸发和沸腾都有了一定认识和了解之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蒸发和沸腾有哪些异同点,并绘制表格。

学生总结归纳完之后,老师给出自己列出的表格,让学生对比,看自己有哪些地方没有归纳完整。

 

蒸发

沸腾

汽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

汽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

液体表面发生汽化;在任何温度下都可发生;缓慢的汽化;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气流大小

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汽化;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剧烈的汽化;影响沸点高低的因素:

液面上气压的大小

【设计意图】:

这个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蒸发和沸腾两个概念的理解,同时通过对比,可以防止学生混淆二者的发生条件和特点。

七、液化

在学生对汽化已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让学生自己定义液化的概念,及液化是放热的过程。

演示模拟大自然中“雨”形成的实验。

【学情预设】:

结合前面知识,可知,汽化的两种方法:

(1)降低温度;

(2)一定温度下,压缩体积。

【设计意图】:

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液化过程,帮助理解和记忆。

三、当堂训练

书本动手动脑学物理

四、总结提高,约5分钟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学情预设】:

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

蒸发吸热致冷。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

液体温度高蒸发快;液体表面积大蒸发快,液体表现上空气流动快蒸发快。

 不仅蒸发现象与我们生活有关,物理学中很多现象来自于生活,只要我们平时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一定会有所收获,一定能学好物理,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师:

课后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简易实验: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液体蒸发吸热有降温致冷作用。

 

思考题:

某同学对水加热。

当水沸腾时,用打气筒向烧瓶中打气,水还会沸腾吗?

若水沸腾后,撤去酒精灯,略等一会,再用抽气筒向外抽气,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课后做一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同学们可以先进行猜想再用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实验时要注意安全。

(补充资料)

[【设计意图】]最后,留下一道富有思考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给学生,使教学延伸到课外。

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形成“余音缭绕”之势。

五、作业(1分钟)

练习册上习题。

【设计意图】:

习题由易到难,依次考察了概念的掌握,知识点的应用,以及拓展探究。

课后反思:

 

板书:

第二节汽化和液化

1、汽化和液化4、影响蒸发快慢因素:

汽化:

液态→气态(吸热)

(1)液体温度

液化:

气态→液态(放热)

(2)液体表面积

2、沸腾(3)液体表面气体流速

沸腾:

一定温度下;5、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

(1)降低温度;

剧烈的汽化现象.

(2)压缩体积

3、蒸发:

任何温度下;

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缓慢的汽化现象.

课 题:

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的

5、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升华中得升华和凝华现象。

6、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7、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和物理学道理。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了解升华、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

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学习物理有浓厚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应注意将其不断上升为学习的兴趣和志趣。

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不一定有正确的认识,因此需要纠正学生对直接经验的片面或错误的认识,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

学生已经学习了汽化和液化、熔解和凝固,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需注意辨析各种物态变化间的区别及研究方法的相似性。

教法学法

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

多媒体、碘

步 骤: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3分钟

多媒体播放图片,由图片引入本课内容。

【学情预设】:

学生欣赏图片。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复习:

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态变化?

【学情预设】:

学生思考,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及吸、放热情况。

提出问题:

固态和气态之间能不能直接转化?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复习的良好习惯,温故知新,对问题做出正确猜想。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

一、形成新知

【学情预设】:

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注意是否有液体生成,学生思考。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同学们要仔细观察:

碘在加热前、加热时、冷却时的状态变化。

多媒体播放视频:

碘的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