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件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八.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3706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件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课件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课件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课件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课件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件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八.docx

《新课件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件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八.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件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八.docx

新课件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八

2019年新课件高考语文二轮练习测评手册(福建专版)阶段评估检测(八)

注意事项:

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

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

考试时间:

150分钟 总分值:

150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以下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2)问君何能尔?

_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

(3)_________________,官盛那么近谀。

(韩愈《师说》)

(4)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6)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游龙井记

秦 观

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

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

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

每岁旱,祷雨于他祠不获,那么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漫衍而不迫,纡徐以成文,阴晴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

故岸湖之山多为所诱,而不克以为泉。

浙江介于吴越之间,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乘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立,心掉而不禁。

故岸之山多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

惟此地蟠幽而踞阻,内无靡曼①之诱,以散越其精;外无豪捍之胁,以亏疏其气。

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

夫畜之深者,发之远。

其养也不苟,那么其施也无穷。

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那么其为神物之口也,亦奚疑哉?

元丰二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谢讲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

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

法师乃即其处为亭,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②之,庶几有慰夫所谓龙者。

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

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

是岁余自淮南如越省亲,过钱塘,访法师于山中,法师策杖送余于风篁岭之上,指龙井曰:

“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迁;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

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

虽古有道之士,又何以加于此,盍为我记之?

”余曰:

“唯唯。

[注]①靡曼:

美丽。

②咒:

祷告。

2、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

A、纡徐以成文         徐:

缓缓

B、乘高而望之        乘:

凭借

C、而不克以为泉       克:

能够

D、自天竺谢讲事       谢:

辞去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在讲“龙井”的品德的一组是(3分)(  )

①阴晴之中,各有奇态 ②龙井其尤者也 ③夫畜之深者,发之远 ④其养也不苟,那么其施也无穷 ⑤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 ⑥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③⑤⑥  D、②④⑤

4、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

A、文章记游龙井,兼有议论和描写。

作者并不着力描绘其美景,而刻意宣扬其品德。

描写部分用长短错落的对句,富有诗意和美感。

B、文章描写了秀丽多姿的西湖景色,汹涌澎湃的钱塘大潮,作者认为正是这两处景点太出色,使人们无法再注意它们附近还有没有泉水了。

C、作者介绍了不在钱塘江和西湖旁的龙井所在之地,那里曲折幽静,附近山上有很多泉水,其中龙井泉因水源丰富、永不干涸而最为著名。

D、作者说龙井是神灵之口,不容置疑,再加上曾有人见到过有龙显灵,所以人们认为传说真实可信,龙井之名也因此载誉天下。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那么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6分)

中秋夜无月

樊增祥

亘古清光彻九州,今夜烟雾锁琼楼。

莫愁遮断山河影,照出山河影更愁。

[注]此诗写于1905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之后。

(1)诗歌的【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这首诗【一】二两句的艺术手法。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根据原著内容填空。

(5分)

(1)在抄检大观园时,王善保家的看________是个姑娘,又是庶出,自恃是邢夫人的陪房,便趁势作脸,掀她的衣襟,结果挨了一耳光。

(《红楼梦》)

(2)玛丝洛娃在政治犯队伍里受到了公正的待遇,而且一个名为__________的政治犯也爱上了她。

(《复活》)

(3)觉慧参加学生请愿活动被爷爷斥责,于是就把怒火撒在________身上,怒责他“‘无抵抗主义’又来了”。

(《家》)

(4)吴老太爷去世时,吴荪甫的家乡__________也发生了农民暴动,加上丝厂工人罢工,吴荪甫忙得焦头烂额。

(《子夜》)

(5)葛朗台软禁女儿的事在城里传开后,公证人________告诉葛朗台,如果太太死了,他的财产就要和女儿共有,葛朗台这才饶恕了女儿。

(《欧也妮·葛朗台》)

8、简答题。

(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爱斯梅拉达)刚刚从自己的荷包里拽出了一只小鞋。

小鞋上贴着一张羊皮纸,上面还有这样的题词:

“当同样的一只鞋找到的时候,你的母亲正向你伸出双臂。

”(《巴黎圣母院》)

“同样的一只鞋”在谁手里,它是在什么情况下被爱斯梅拉达找到的,母女相认之后的最后结局如何?

请简述。

(2)关公献(颜良)首级于操前。

操曰:

“将军真神人也!

”关公曰:

“某何足道哉!

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

”操大惊,回顾左右曰:

“今后如遇张翼德,不可轻敌。

”令写于衣袍襟底以记之。

(《三国演义》)

关羽是如何斩颜良的?

受关羽之话的影响,曹军后来在哪里遭遇张翼德,结果发生了什么样的可笑之事?

请简述。

答第(  )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以下问题。

(6分)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论语·学而》)

季康子问: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

“临之以庄,那么敬;孝慈,那么忠;举善而教不能,那么劝。

”(《论语·为政》)

(1)用原文词语填空。

(4分)

民不“犯上”、不“作乱”,即季康子所想要得到的“______”、“______”(每处只填一字)的结果;为了避免百姓犯上作乱,有子提出了“务本”的主张,这里的“本”对于所有人而言即“______”的修养,对于君王而言,那么是“______”的态度。

(2)这两章都共同表达了儒家怎样的治国理念?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人类早期的某一个段落,历史学与文学曾经浑然一体。

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既是历史事件的记载,又存在强烈的美学特征。

历史学与文学的分道扬镳意味着另一个文化阶段的开始。

显而易见,历史学更多地负有特殊的责任。

从“史官”的设立到修史的慎重严谨,历史学的记载、表达以及形形色色的褒贬时常与涉及江山社稷的大是大非联系起来。

孟子曾经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是历史叙事不露声色的政治倾向。

因此,历史学热衷于注视各种宏大的巨型景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政治风云,外交形势,社会制度,革命运动,诸如此类的显眼事件往往是历史学的注视焦点。

多数时候,帝王将相理所当然地充当了历史著作的主要人物。

相对地说,文学认领的是各种具体的人生故事,现实主义之后的文学明显地转向了底层,转向了普通大众的悲欢离合。

文学带来的喜怒哀乐源于日常生活的各种经验、细节,而不是高瞻远瞩的宏论。

一首小令或者一篇美文仅仅抒写了些许人生感慨;即使像《红楼梦》《战争与和平》这种鸿篇巨制,人们读到的仍然是一个个人物的曲折命运,而不是包罗万象的历史全景。

为了强烈的戏剧效果,为了逼真的现场气氛,文学甚至享有一个特权:

虚构。

现今,历史学与文学的分工日益清晰:

当前者精确地提供某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数据或者翔实陈述一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时,文学正在栩栩如生地想象一条街道,一幅肖像,或者一批人物之间的恩怨情仇。

然而,这并不是文学与历史相互分离的证明。

相反,“历史”始终是文学围绕的一个中心词。

这不仅表现于一批以历史故事为主轴的“演义”小说,不仅表现于迄今盛行的历史小说或者历史戏剧,更为重要的是,“历史”的理解、再现时常成为鉴别文学价值的内在尺度。

“诗史”是杜甫赢得的一个崇高赞誉,巴尔扎克自称要做法国历史的书记员,恩格斯在典型人物背后察觉到某种“历史潮流”,并且提出了“美学的”与“历史的”相结合的批评标准……或许,亚里士多德关于诗比历史著作更富于哲学意味的观点已经包含了重要的启示:

文学不负责陈述已发生的事情,“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显示的是另一种史识。

如果说,历史学擅长居高临下地处理历史,那么,文学考察的是历史与人生的复杂互动。

没有完全脱离宏的上半部分:

历史如何造就各种不同的人生,同时,每一个体如何在自己的位置上理解和承受来自历史的压力。

10、以下属于本文论述的主要问题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文学的特点与历史学的特点和区别。

B、历史学的特殊责任。

C、文学与史识的关系。

D、文学的历史走向。

11、以下对文中引例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引孔子《春秋》成书,说明历史真相的力量。

B、引《红楼梦》和《战争与和平》,说明鸿篇巨制的文学写的仍是日常生活的人生故事。

C、引杜甫得到“诗史”的赞誉,说明文学的成就之一在于历史的再现。

D、引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说明文学显示的是另一种史识。

12、文中证明“‘历史’始终是文学围绕的一个中心词”的主要论据是什么?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此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问题,完成13~15题。

流浪的二胡

①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了永远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②蒙古包、轱辘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那么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

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地诗意和绵长。

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

③六朝金粉、王谢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那不是二胡弦线上开放的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动的律。

纤道、乌篷、台门、廊棚、雨巷、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脚。

本不属于墨客骚人、显贵官宦,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在百姓黎民、俗子凡夫中开放的花,流淌的画;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时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

④我真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胡开始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当如水的月色浸淫深秋桂子,稠密的细雨婆娑河边芭蕉的时候;当多情的晚风掸拂台门石桥,散漫的炊烟缭绕乡野谷场的时候,二胡的流浪便开始了。

当流浪的二胡宿命地遇上了那个人,它的流浪被无端地浓缩聚集了,被无限地扩散放大了。

那叫瞎子阿炳的人,像一个巫师,二胡遇上了他,从此便再也停不下流浪的步伐。

⑤《二泉映月》的音符如泉眼汩汩洇漫,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该是一种无奈;《病中吟》的曲调如泪水缓缓流出,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分明是一种悲凉;《良宵》的节拍如思念浓浓笼罩,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更是一种彻骨的沧桑。

二胡流浪着一种悲苦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

不是二胡的流浪、音乐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灵魂地流浪,一方水土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

⑥流浪的二胡总要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放众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

然而在江南,在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廊棚长遍地市肆的江南,在春草池塘蛙鼓稠,莺雏声里碧禾浓处处乡野的江南,类似因了二胡而流浪的心灵和生命又何止阿炳呢?

在我的故乡,四岁失明,自幼父母双亡的孙文明,十二岁时便从故乡的曹娥江边出发漂泊江南,颠沛流离中,他的二胡声响彻了大半个江南。

《流波曲》《四方曲》《人静心安》,使他由一个民间流浪艺人,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讲授二胡的讲台。

而流浪了一辈子的孙文明,最终还是积劳成疾地客死于异乡上海。

从阿炳到孙文明,到江南市肆和乡野里众多生生灭灭的流浪的灵魂,都表达了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

我伤感地承认,在江南的丝竹中,二胡也许最具有悲剧性格。

⑦一方水土的精灵,一盈风情的血脉,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而流浪是生命另一种鲜活的姿态,这种鲜活的姿态永远都不能消解。

13、以下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流浪的二胡》是诗的散文,是散文诗。

语言优美形象,句式错落有致,修辞手法多样。

B、二胡在江南丝竹中最具悲剧性格,最能表达墨客骚人、显贵官宦的不平和心声。

C、“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这句话的意思是,二胡曲所表达的那种无奈、悲凉和沧桑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写照。

D、作者提到了故乡的孙文明,他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的讲台,而使二胡民间的纯粹性得以丧失,这就是他的悲剧性。

E、这篇散文揭示了二胡的地域性、社会性和时代性,记人清晰、叙事精当、情节曲折,低沉、悒郁的感情贯串全文。

14、文章的第②自然段,把“马头琴”“唢呐”“二胡”放在一起来写,作者要说明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的标题为“流浪的二胡”,请结合全文分析“流浪”的两层含意。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网络与文学

主持:

窦文涛嘉宾:

顾彬(德国汉学家)

窦文涛:

今天咱们来说说网络和文学。

顾教授,您了解德国文学,又十分了解中国文学。

现在在中国,有些悲观的人觉得那些经典的、传统的文学已经快消亡了。

因为网络的出现,好像人人都可以写了,而且电子化了,那种我们想象的像德国那种大部头的小说,将来还有位置吗?

顾彬:

文学永远不会也不可能死掉。

所有人都需要好的文学,因为人的存在和书和文学的存在是分不开的。

但是我们应该分清楚好的文学是在什么地方发表的:

基本上不是在网络发表,而是在出版社发表的。

在出版社发表水平不高的文学作品很困难。

出版社会注意到一个作家的水平是高还是低,如果低的,就不会发表。

在网络上,谁都可以发表东西。

窦文涛:

您自己上网吗?

顾彬:

根本不上网。

德文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谁想在网络上发表东西,很难;作家需要出版社专门有编辑调查他的文学作品,看你的德文是对的还是不对,所以我写的那些作品如果没有第【二】第三个人审校,可能我的文字水平没有现在高,肯定会很低。

窦文涛:

我明白了,您是说出版社的编辑甚至能培养出一个好作家。

在中国,有些成了腕的作家,改一个字都不行。

但德国出版社的编辑,真的敢和作家商榷。

你觉得作家和编辑之间应该是怎么一种关系?

顾彬:

应该是合作关系,应该做好朋友。

窦文涛:

我发现现在的网络上,中国跟世界的距离比以前接近很多,可是当代的中国作家,比起五四的那辈作家,跟世界的距离其实远很多。

为什么?

顾彬:

你想想,鲁迅接待萧伯纳,徐志摩接待泰戈尔,郁达夫跟佐藤春夫交朋友,他们都是直接读原文,然后跟外国的重要作家直接做朋友。

今天的当代作家,虽然在世界一体化的网络时代,但是,你有听说哪个作家是直接阅读原文的?

你有听说哪个作家除创作之外还做翻译的?

你有听说他们哪一个人在家里招待哪一个有名的外国作家,他们成为私人朋友的?

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在一个这么高速接近的世界里面,中国当代作家的处境却比以往的时代离世界更远。

因为他们与世界中间隔着两条沟。

窦文涛:

我们再谈谈作家写作与钱和名的问题。

顾彬:

我常说一个作家应该完全独立,无论他能否赚钱,他都应该写作。

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尼采还没有发疯以前,一本书也没办法发表,他用自己的钱发表他的书,还没有读者看他的作品,但是他发疯以后,慢慢才有了他的读者。

如果尼采没有发疯以前,跟中国当代作家一样说市场要什么我写什么,不要我的书,那我不写,那么我们今天不会看到尼采的名字。

窦文涛:

这个让我想起我的一些朋友,我在他们当中发现两种人。

一种是画家,他说,艺术从来都是少数人的事情,跟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关系。

比如他画画,他说我直追宋元,我跟千年之前的古人对话,遥相做知音,然后默默地在这耕耘。

另一种是作家,他跟我讲,现在时代不同了,你还想说几百年之后人们记得你?

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你如果不在活着的时候出名,你死了没有人再会记得你。

您对这两种观点怎么看?

顾彬:

我不同意。

你看,毛泽东喜欢的唐朝诗人李贺,唐以后中国人基本上不看他的作品,是日本人看他的作品。

过了1300年以后,因为毛泽东特别喜欢李贺,所以李贺非常红。

所以一个作家不应该考虑,我今天赚钱还是不赚钱,出名还是不出名,无所谓。

他如果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思的,他已经满足了生活上最重要的一个要求。

但是也有一些另外的例子,陀思妥耶夫斯基其实是为了还债,拼命写东西,也写出了伟大的作品,巴尔扎克好像也是这样。

如果有钱赚的话,可以这样做下去,因为做的是工作,简朴的工作。

所以也可能有些人,眼前有钱,将来又有很大的名,毕加索就是这样的。

(根据凤凰网《锵锵三人行》改写)

13、以下对访谈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窦文涛认为,由于网络的出现,人人都能写作,且写作电子化了,因此经典的、传统的文学已经快消亡了。

B、顾彬认为,所有人都需要好的文学,好的文学来自出版社而非网络,因为网络对文学水平的高低无法控制。

C、窦文涛认为,网络拉近了中国跟世界的距离,可当代中国作家比起五四时期的作家来,跟世界的距离却很远。

D、顾彬认为,尼采起初的写作未顾及市场需求,以致自己掏钱发表的书没有人读,直到自己发疯才有了读者。

E、针对窦文涛两种朋友的观点,顾彬认可了前者,否定了后者,他认为写作是作家生活上最重要的一个要求。

14、围绕网络与文学,访谈双方主要谈了哪几个话题?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顾彬认为中国当代作家“与世界中间隔着两条沟”,这“两条沟”具体指什么?

对于顾彬的这一看法,你是如何认识的?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3分)

史铁生在59年的人生历程中,有近40年与病魔抗争。

但是他并没有停止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追问,直到离去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忘记捐献自己还有用的器官,为人类和社会做贡献。

在这物化与浮躁的当今,他为我们竖起了难以逾越的精神“标杆”。

2017年1月6日,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

照片上的他那么精神饱满,宽厚的笑容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

(1)“精神饱满”可用成语______________替代。

(1分)

(2)文中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