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仪表工程专业学位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3678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仪器仪表工程专业学位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仪器仪表工程专业学位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仪器仪表工程专业学位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仪器仪表工程专业学位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仪器仪表工程专业学位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仪器仪表工程专业学位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仪器仪表工程专业学位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仪器仪表工程专业学位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仪器仪表工程专业学位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仪器仪表工程专业学位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

仪器仪表工程专业学位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

代码:

430104

一、仪器仪表工程领域概况

(一)仪器仪表工程领域范围

仪器仪表工程领域覆盖行业的范围为:

机械、汽车、船用、热能动力等工业自动化工程仪器仪表;农业、生物、环境、食品工程检测仪器仪表;信息工程电测仪器;医疗光学工程检测仪器;科学实验、分析检测的仪器仪表;通用和专用自动测试仪器或系统等。

(二)仪器仪表工程领域学科内涵

仪器仪表工程领域属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研究信息的获取、处理、以及对相关要素进行控制的理论与技术,是电子、光学、精密机械、计算机、信息与控制技术等多学科互相渗透与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门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性学科,涉及电子科学、光学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控制工程等学科。

主要探讨和研究现代工业、农业及工程中各种类型测量仪器仪表,是机械、汽车、材料、农业、食品、化工、土木等工程领域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引领、支撑和保障学科。

(三)学科基础与特色

江苏大学仪器仪表工程领域学科起源于1982年原机械工业部批准成立的测试技术研究室,2003年获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仪器仪表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获批校重点建设学科。

近年来,学科面向国家和江苏经济建设主战场,解决工农业生产中有关测试技术及仪器的重大理论和技术问题,建立起“现代测试系统与仪器”、“系统检测与智能控制”和“新型传感与无损检测”3个特色鲜明的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在国内“面向大型装备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检测与智能控制、现代仪器设计”方面形成了比较优势和特色。

(四)主要研究方向

(1)现代测试系统与仪器。

面向大型装备及其制造业、现代农业,重点研究现代测试系统与仪器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和应用技术,开展自动化测试系统设计与现代仪器技术研究,构建新型测试理论与系统,解决大型装备、设施农业领域自动化测量与控制问题。

(2)系统监测与智能控制。

面向现代农业快速发展需要,采用现代设计方法、智能控制技术、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理论和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系统开展农业装备的在线监测与智能控制、故障诊断、农产品损伤与食品品质检测、机械装备的导航定位等方面研究。

(3)新型传感与无损检测。

以敏感材料新效应为基础,开展非晶态合金、纳米晶合金的巨磁、巨应力阻抗效应和层合复合材料的磁机电耦合效应、微纳机电敏感机理研究;紧紧围绕以超声、电磁、视觉、可见光、近红外、激光为特色的新型无损检测理论、新技术与设备的研究。

(五)具体研究内容

(1)测控系统网络化技术

(2)机器系统过程监测与智能控制技术

(3)新型传感与无线传感网络技术

(4)无损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5)光电与视觉测量技术

(6)嵌入式系统与智能仪器

(7)精密仪器及机械系统

(8)机电光仪一体化系统

(9)精密检测与计量技术

(10)农业、食品与环境工程检测技术

二、培养目标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要求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达到以下目标:

(一)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二)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根据仪器仪表行业及相关领域职业对专业学位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要求,掌握所从事仪器仪表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

(三)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学术研究前沿;

(四)强调理论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具有解决仪器仪表工程及相关领域工程问题或从事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能力;

(五)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领域外文文献资料,撰写英文论文摘要。

三、学习年限与培养方式

学习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三年。

如确有必要可申请延长,延长期不超过一年。

不允许提前毕业。

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负责制或者导师领导下指导小组负责制,指导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包括负责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指导科学研究、专业实践、学位论文和升学就业等工作,而且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术道德有引导、示范和监督的责任。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企业生产实践期间的培养,严格执行学校、企业(行业)“双导师”指导制。

四、课程学分要求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期

开课单位

课程性质

备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践研究

2

1

马克思学院

必修

自然辩证法概论

1

1

马克思学院

第一外国语

4

1、2

外国语学院

数值分析

2

1

理学院

至少

4学分

工程数学

2

1

理学院

数理统计

2

1

工商学院

仪器精度理论

3

1

机械学院

必修

仪器仪表工程科技创新与学科前沿讲座

2

1、2

机械学院

前沿讲座

必选

学术论文与专利写作讲座

2

2

机械学院

写作讲座

智能测试系统设计

2

1

机械学院

学科前沿

工程测控技术综合应用训练

2

2

机械学院

实验平台

任选,至少一门

工程信号测试与处理技术

2

1

汽车学院

实验平台

车辆工程实验装备与实验

2

2

汽车学院

实验平台

现代无损检测新技术

3

1

机械学院

双语

任选,至少一门

机器视觉测量技术

2

1

机械学院

双语

虚拟仪器技术及应用

2

2

机械学院

双语

过程控制仪表技术

2

2

机械学院

双语

微纳检测技术

2

2

机械学院

双语

传感器电子学

2

1

机械学院

任选,至少一门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

2

1

机械学院

机电仪系统集成技术

2

1

机械学院

无线单片机网络技术

2

2

机械学院

智能仪器开发技术

2

2

机械学院

现代计量技术

2

2

机械学院

基于网络的设计与制造

2

2

机械学院

双语

薄膜材料制备技术与应用

2

2

机械学院

双语

电液控制工程基础

2

2

机械学院

现代数控技术

2

2

机械学院

全校所有学科的全部研究生课程

任选

至少一门

注:

课程性质中请明确是“全英文”课程、“双语”课程或“实验平台”课程等。

学位课至少14学分,总课程学分至少27学分

五、实践学分要求

所有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完成文献阅读、学术活动、专题研讨、实践环节等必修环节,并获得相应的实践学分。

实践学分和课程学分均满足要求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送审答辩环节。

1、学术活动(≥2学分)

研究生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学术道德规范讲座”和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研究生论坛等学术研讨活动,参加学术研讨活动后必须形成完整的学术报告。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参加10次以上学术报告活动(0.2分/次)。

学术活动由学科或导师负责考核。

鼓励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并在活动中做学术交流发言。

境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宣读本人论文并交流发言1次,出具有效证明材料,2学分/次;

国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宣读本人论文并交流发言1次,出具有效证明材料,1学分/次;

全国性高层次学术会议宣读本人论文并交流发言1次,出具有效证明材料,0.5学分/次。

2、外文文献阅读(≥2学分)

根据《仪器学科专著、文献阅读指南》阅读20篇以上的经典名著和外文文献。

并完成2篇以上英文原版专业论文翻译。

外文文献阅读培养研究生钻研学术文献的能力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位论文开题前需进行考核并记录成绩,不合格者不得进入学位论文开题环节。

在英文期刊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并被EI/SCI收录的可视为外文文献阅读环节合格。

3、学术研讨汇报(1学分/次,≥2学分)

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当经常性地由导师或指导小组组织进行文献研读交流、学术研究进展汇报或专题研讨汇报,至少2次(2学分),倡导英文专题研讨交流;在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的学术研讨汇报不得少于1次,倡导研究生跨学科汇报研讨。

导师和其他教师提出问题并给予指导,导师考核。

4、实践环节(6学分)

在校期间必须进行累计不少于6个月(应届本科生累计不少于1年)时间的实践环节(包括教学实践、生产企业或者科研院所实践等),可采用集中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践教学的内容、要求和时间由导师负责安排,导师考核。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主要标志。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论文的内容可以是:

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

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1、论文开题

开题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首要环节。

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尤其是外文文献,了解本人主攻研究方向的历史和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学位论文研究题目,并作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应论述学位论文选题依据、研究方案、预期目标与科研成果、工作计划等关键问题。

研究生学位论文试行集体开题,由学科(学院)统一组织,学位论文开题必须经导师审核同意方可进行。

鼓励学科方向或者指导小组组织预开题,确保开题质量。

学科应成立学位论文开题专家考核小组,由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至少5名专家组成(本学科专家不得少于一半,导师和指导小组成员必须回避),确定一名负责人主持开题考核工作。

学位论文开题试行专家小组评分(等级)制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暂缓通过的比例不得少于实际开题人数的10%。

各学科(学院)应提前将学位论文开题的时间、地点等具体信息上网公开。

每位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多两次学位论文开题机会,两次开题时间间隔不得少于3个月,两次开题均未通过者按退学处理。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审核通过一年(至少11个月)后方可申请送审、答辩。

2、发表学术论文与获得的科研成果

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积极撰写学术论文,获取一定的科研成果,具体要求详见《江苏大学关于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和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相关要求。

如仅是申请发明专利,必须有一篇核心期刊以上的投稿论文(必须经过导师同意并审核)。

3、论文撰写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格式参见《江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要求》。

4、论文评阅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阅与答辩等要求详见《江苏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和《江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工作暂行办法》等相关要求。

在学位论文送审前,必须提前1个月进行学科内预评阅,确保论文送审质量。

鼓励学科方向或者指导小组组织预答辩,确保答辩质量。

七、其他要求

参见《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简介》。

1、论文评审审核要求:

论文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2、论文除经导师写出详细的评阅意见外,还应有2位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专家评阅。

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组成。

3、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工学硕士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附:

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一、主要经典著作

1、测控系统原理与设计,孙友传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2、测控电路及装置,孙友传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

3、认知无线网络无线传输技术,李少谦等著,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

4、测控仪器设计,浦昭邦王宝光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朱蕴璞等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6、控制仪表及系统,刘希民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7、传感器原理与传感器技术,贾石峰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8、工程系统中的智能故障诊断与预测,美GeorgeVachtsevanosFrankL.等著,袁海文等译,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9、无线传感器检测网络信息处理技术,王慧斌等著,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10、仪器制造技术,曲兴华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11、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钱显毅,等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2、智能仪器原理及设计技术,刘大茂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

13、自动测试系统集成技术,李行善等.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14、智能检测系统与数据融合,滕召胜等.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15、CPLD系统设计技术入门与应用,黄正谨等.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16、基于LabWindows/CVI的虚拟仪器设计,刘君华等.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17、现代无线电测控技术,孟维晓等.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18、测试与计量技术基础,周渭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19、数字信号处理的原理与实现,吴镇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0、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费业泰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第六版

二、主要中文专业学术期刊

1、传感技术学报2、传感器与微系统3、仪器仪表学报4、计量学报5、信息与控制6、信号处理7、自动化仪表8、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9、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10、传感器技术11、计量与测试技术12、无损检测13、无损探伤14、测控技术15、仪表技术16、动态分析与测试技术17、仪表技术与传感器18、电子测量技术19、国外传感技术20、数据采集与处理21、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2、中国食品仪表23、计算机学报24、分析测试学报25、工业控制计算机26、机械工程学报27、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8、计算机技术与自动化29、自动化学报30、中国图像图形学报31、中国测试32、计算机测量与控制33、光学与光电技术34、光电工程35、光谱学与光谱分析36、光学精密工程37、环境工程学报38、机电工程39、汽车工程学报40、中国激光41、红外与毫米波学报42、电机与控制学报43、系统仿真学报44、系统仿真技术45、化学传感器46、软件学报47、压电与声光48、光电子技术49、电子技术应用50、中国环境监测、51、信息技术52、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53、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4、农业工程学报55、排灌机械工程学报56、农业机械学报

三、主要外文专业学术期刊

1、MTDR2、IEEE3、MechanicalEng4、ControlSystem5、ControlEng6、IEEESignalProcessingMagazine7、IEEETransactionsonInformationTheory8、ACMTransactionsonInformationSystems9、InformationSystemsManagement10、IEEETransactionsonCommunications11、IEEETransactionsonImageProcessing12、MechanicalSystemsandSignalProcessing13、IEEETransactionsonCircuitsandSystems,Part214、IEEETransactionsonInformationTechnologyinBiomedicine15、IEEETransactionsonComputers16.ultrasonics.17.measurement.18.measurementscienceandtechnology.19.NDT&EInternational.20.JournalofNondestructiveEvaluation.21.JournalofAppliedMeasurement.22.JournalofDynamicSystems,Measurement,andControl.23.InstrumentationandMeasurement,IEEETransactionson24.SENSORS25.IEEESENSORSJOURNAL26.SENSORSANDACTUATORSA-PHYSICAL27.SENSORSANDACTUATORSB-CHEMICAL28.SensorReview29.SENSORLETTERS30.SENSORSANDMATERIALS31.JOURNALOFSENSORYSTUDIES32.REVIEWOFSCIENTIFICINSTRUMENTS33.IEEETRANSACTIONSONINSTRUMENTATIONANDMEASUREMENT34.ACMTransactionsonSensorNetworks 35.MEASUREMENTSCIENCE&TECHNOLOGY36.TRANSACTIONSOFTHEINSTITUTEOFMEASUREMENTANDCONTROL37.IETScienceMeasurement&Technology38.MEASUREMENT&CONTROL39.IEEETRANSACTIONSONINDUSTRIALELECTRONICS40.IEEEELECTRONDEVICELETTERS

 

课程简介

(1)课程名称:

仪器精度理论

课程性质:

核心专业学位课

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测试与实验数据处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正确估计被测量的值,科学客观地评价测量结果,并根据测试对象的精度要求,对测试过程与实验方法进行合理设计。

在此基础上,建立仪器精度的概念,能以误差溯源和分配的思想指导仪器设计,使之满足设计精度要求。

了解动态测试数据的各种现代处理方法,并能在科学研究中适当地应用。

内容简介:

第一讲测量误差的表达及处理

第二讲测量误差的合成与分配

第三讲测量不确定度

第四讲线性参数的最小二乘法处理

第五讲回归分析

第六讲误差溯源理论与方法

第七讲动态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

考查方式:

笔试(开卷)+PPT汇报

(2)课程名称:

仪器仪表工程科技创新与学科前沿

课程性质:

前沿讲座

总目标:

了解仪器仪表工程科技创新概括,本专业的技术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内容简介:

第1讲仪器学科概述

第2讲仪器仪表工程科技创新概括

第3讲机器视觉处理

第4讲微纳检测技术

第5讲新型传感技术

第6讲超声检测技术

第7讲虚拟仪器技术

第8讲智能测试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

第9讲机器人与现代测试系统

第10讲声音图象处理

考查方式:

(1)平时考勤;

(2)笔记;(3)前沿讲座认识与体会;(4)专题报告。

(3)课程名称:

学术论文与专利写作讲座

课程性质:

写作讲座

总目标:

熟悉、了解本专业中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规范与技巧,发明专利申请与写作规范,科研立项与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申报书写作规范,开题报告写作规范与开题要求,学位论文写作规范与答辩要求等。

内容简介:

第1讲中文学术论文写作规范与技巧

第2讲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规范与技巧

第3讲发明专利申请与写作规范

第4讲科研立项与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申报书写作规范

第5讲开题报告写作规范与开题要求

第6讲学位论文写作规范与答辩要求

考查方式:

(1)平时考勤;

(2)笔记;(3)讲座认识与体会;(4)专题报告。

(4)课程名称:

工程测控技术综合应用训练

课程性质:

实验平台

总目标:

熟悉仪器、机械、农业等领域工程信息参数的测控技术,掌握测控系统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和基本方法;通过综合应用训练,巩固和加强学生在解决实际工程测控问题的实践能力,掌握软硬件调试、结果处理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设计、思维能力与素质。

内容简介:

第1章综合应用训练基础

第2章人机接口应用训练

第3章交通灯接口应用训练

第4章温度光照测试应用训练

第5章超声波测距应用训练

第6章步进电机和直流电机控制接口应用训练

第7章人体红外检测应用训练

第8章机器人小车测控应用训练

考查方式:

(1)平时考勤;

(2)笔记;(3)训练认识与体会;(4)训练专题报告。

(5)课程名称:

智能测试系统设计

课程性质:

学科前沿

总目标:

本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传感器、接口与总线、计算机系统、信号处理方法等现代智能测试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熟悉智能测试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典型工程应用。

内容简介:

第1章智能测试系统绪论

测试系统的概念,自动测试系统及其组成,自动测试系统的历史与发展

第2章测试系统的基本特性

测试系统的静态特性,测试系统的动态特性

第3章测试系统的信号获取

传感器,常用传感器,新型复合传感器

第4章测试系统的前向通道

前端信号处理模块,数据采集设备

第5章测试系统的通信总线

总线概述,总线规范,常用总线

第6章测试系统的数据处理

测试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的必要性,滤波器的选用,频谱分析

第7章测试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干扰的定义,干扰进入系统的基本形式,测试系统的抗干扰措施

第8章智能测试系统设计

智能测试系统的组成,智能测试系统的设计原则,单片机测试系统,PC机测试系统,分布式测试系统

第9章虚拟测试系统设计

虚拟仪器构成形式,虚拟仪器开发平台,虚拟测试系统应用实例

第10章测试系统的评价与维护

系统评价的原则与指标,系统生命周期的概念,系统维护

课堂研讨与考核

实验内容:

(1)单片机系统及其接口实验。

(2)智能测试系统软件开发平台实验。

考查方式:

(1)平时考勤;

(2)笔记;(3)实验训练认识与体会;(4)实验训练专题报告。

(5)笔试(开卷)

(6)课程名称:

现代无损检测新技术

课程性质:

双语专业选修

总目标:

学生应了解无损检测的基本概念、常用的无损检测方法、检测理论和特征。

课程要求学习结束后,学生要具有使用无损检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内容简介:

第1章无损检测技术介绍

第2章视觉检测技术

第3章磁粉检测技术

第4章电涡流检测技术

第5章射线检测技术

第6章超声检测技术

第7章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

考查方式:

论文报告

(7)课程名称:

机器视觉检测技术

课程性质:

双语专业选修

总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