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理论知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3628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理论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体育理论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体育理论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体育理论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体育理论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育理论知识.docx

《体育理论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理论知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体育理论知识.docx

体育理论知识

2011年体育基础理论复习

1,体育的本质功能P5

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兴趣和习惯,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健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和呼吸机能,利于机体生长发育,提高免疫力),娱乐功能(艺术,竞技)

2,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途径(见第10页)

高校体育的目的:

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互相协作精神,使其成为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现学校体育目的的途径

(1)体育课,体育课分理论课和实践课。

体育课是向学生系统地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自觉地、经常地、科学地锻炼身体。

实践课是实现体育目的任务,指导学生科学实践的途径。

实践课可分为:

基础课、选项课、选修课、保健课等类型。

一、二年级的基础课和选项课是两年必修课,保健课是对身体异常和病弱学生开设的课,三、四年级的选修课是在两年必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体育素养的课程。

(2)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课程的延续和补充,是实现高校体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容有以下几种形式:

早操、课间活动、课外体育锻炼。

(3)课余体育训练与体育竞赛

课余体育训练与体育竞赛是高校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身体素质较好的,并有体育专长的大学生进行系统训练的一种专门教育过程。

它有助于提高我国大学生运动技术水平,参加不同层次的竞赛,还能为学校培养一支体育骨干,有利于推动学校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

3,人体基本生理指标(血糖、血红蛋白、血压、乳酸)及其医务监督作用

血糖:

人体运动的能量来源。

正常值范围:

3.90—6.10mmol/L;

一般查血糖一查空腹的,二查饭后两小时的。

空腹血糖正常值是6.1或109毫克以下。

空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7.0或者是126毫克,可以看出正常值和糖尿病的空腹诊断是有差距的。

有的人既不是正常的,也没到糖尿病。

我们管这种症状叫做空腹血糖增高。

另外,饭后血糖也是很重要的,饭后血糖的正常值是:

7.8或140m毫克以下。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11.1或200毫克以上。

那么140和200之间也有一个差距。

如果血糖在这个阶段,我们管它叫做餐后血糖增高。

不是糖尿病,也不是正常人。

不是糖尿病的人血糖增高是很危险的,很容易得糖尿病

血压:

血液对血管壁的测压。

90~120/60~90mmHg。

正常人安静时的动脉血压较为稳定,变动范围较小,收缩压(高压)为90~14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压)为60~90毫米汞柱。

血压是随着性别、年龄、及其它生理情况而变化的,男性一般比女性略高,年龄增大,动脉血压也逐渐升高。

安静时,舒张压(低压)持续超过90毫米汞柱,可认为是高血压,如舒张压(低压)低于50毫米汞柱,收缩压低于90毫米汞柱则认为是低血压

乳酸:

人体运动时会产生乳酸,乳酸堆积造成疲劳。

在人体的组织细胞内,在无氧条件,比如肌肉激烈运动时的缺氧情况,糖分解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乳酸是糖酵解的产物。

剧烈活动时肌肉常常是在缺氧的情况下进行工作的,尤其是内脏器官在运动停止后还要继续工作,以弥补运动时短缺的氧。

突然停止运动而不做整理活动;这不仅会影响氧的补充,而且会影响静脉血的回流,继而影响心输送量,造成一时性的脑贫血、血压降低等不良现象

血红蛋白: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胞。

红细胞内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即Hb)。

一般情况下,血液中红细胞数多,则Hb的含量也相应多。

正常成年男性的含量为12~15克/100毫升血液

女性的含量为11~14克/100毫升血液

Hb具有运输O2和CO2的作用,因此有氧耐力与Hb的含量密切相关。

自我医务监督:

是指锻炼者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对自身生理机能和健康状况观察和和评定的一种方法,也是全面体格检查的一种补充。

自我医务监督,有助于及时了解自己在锻炼过程中生理机能变化状况;有助于预防过度疲劳;有助于调整锻炼计划和运动负荷;并为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内容和方法提供依据;也为医生体格检查提供参考。

自我监督主要包括主观感觉和客观检测。

4,神经系统基本活动方式

神经系统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5,能力代谢的特点

人体运动时的直接能量来源ATP

能量来源的补充途径

供能系统

供能时间

相关联的素质

相关的项目

磷酸原系统

几十秒

绝对速度

50米.100米.200米

乳酸能供能系统

1-3分钟

速度耐力

400米.800米.

1500米

有氧供能

系统

长时间

有氧耐力

5000米.10000米.马拉松.长距离骑车.游泳

能量代谢及其实践中应用:

供能时间相关联的素质磷酸原系统8秒绝对速度乳酸能供能系统33秒速度耐力有氧供能系统长时间有氧耐力

(1)磷酸肌酸(CP)的分解--磷酸原系统

CP是贮存在肌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化物,当肌肉收缩时,随着ATP迅速分解,CP即迅速分解放能,使ADP磷化合成ATP。

(2)肌糖原的酵解--乳酸能系统

在大强度、持续时间较长,机体供氧不足的情况下,运动所需要的能量,只能靠肌糖原的酵解来合成ATP。

机体所产生的乳酸在氧供应充足时,一部分氧化释放能量,另一部分合成肝糖原。

乳酸是强酸,当它在体内集聚过多时,会使机体工作能力下降。

(3)糖和脂肪的有氧氧化--有氧氧化系统

在氧供应充足下,机体利用糖和脂肪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大量的能量来合成ATP。

这种有氧氧化供能过程称为有氧氧化过程。

如果持续小强度的运动12分钟以上,就可以消耗储藏在体内的脂肪,达到减肥健美的目的

6,脉搏的测量

最易触摸到的脉搏:

桡动脉,颈动脉

脉搏的测量及其应用人体中有一些动脉比较表浅,易于触摸到其搏动,如颈动脉、桡动脉等,掌握其所在部位,可用来代替心率测定,了解运动后机体的反应正常人安静时心率平均为75次每分钟超过100心动过速,慢于60称窦性心动过缓。

7,肌肉收缩的基本形式,举例说明

根据肌肉收缩时长度与张力的变化,将肌肉收缩的形式分为三种:

(1)向心收缩,又称缩短收缩

当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时,肌肉长度缩短,并牵拉骨杠杠做向心收缩。

向心收缩是人体得以实现各种加速运动或位移运动的基础,向心收缩所产生的力量是运动员成绩的决定因素。

例如,持哑铃,做屈臂动作,肱二头肌向心收缩。

(2)离心收缩,又称拉长收缩

离心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虽积极收缩,但仍然被拉长了,这种收缩称为离心收缩。

离心收缩在人体运动中起着制动、减速和克服重力等作用。

离心收缩时肌肉做负功。

例如蹲起动作,在屈膝下蹲时,股四头肌在收缩的同时被拉长,以控制重力对身体的作用,这种离心收缩使身体下蹲到所需的位置,同时也为股四头肌下蹲后的起立动作创造条件,使其在向心收缩时发挥应有的力量。

例如,持哑铃,由屈臂动作到直臂状态,肱二头肌离心收缩。

(3)等长收缩

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虽积极收缩,但长度并不发生变化,这种收缩称等长收缩。

等长收缩时,肌肉的张力可发展到最大,但没有位置的移动。

静力半蹲,如股四头肌等腿部肌肉做等长收缩。

8,影响肌肉收缩力量的因素

(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

(2)肌群的协调能力

(3)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

(4)肌肉收缩的代谢适应

(5)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9,运动时合理呼吸方法:

(1)在周期性的运动中,有节奏的呼吸;在非周期的运动中,配合动作进行呼吸;

(2)加深呼吸的深度,适当的增加呼吸频率;

(3)口鼻并用,减少呼吸道阻力;

(4)合理运用憋气

10,有氧耐力练习方法;力量练习方法;

有氧耐力最常采用的是持续负荷方法。

在制定锻炼计划要写明负荷量。

如4000米慢跑,2分钟/圈,一般有氧耐力锻炼自己最大负荷的60%跑。

跳绳60次/分钟,持续10分钟。

长距离游泳、越野跑、爬楼梯等。

有氧耐力素质是通过有氧锻炼来实现的。

(1)有氧耐力的负荷强度心率一般控制在每分钟140~170次,大约为锻炼者所能承受最大强度的75%~85%。

如果负荷强度太低,心率在每分钟140次以下,心输出量达不到较大值,同时吸进的氧气也少。

如果强度高于每分钟170次,机体就会产生氧债,不利于发展有氧耐力。

有氧耐力锻炼持续时间最少5分钟,一般在15分钟以上。

(2)发展有氧耐力经常采用持续负荷的方法进行具体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连续负荷法,在较长时间内速度保持不变;另一方面是交换负荷法,是在连续负荷的基础上,短时间加大负荷强度,使机体的呼吸能力和血液循环产生良性刺激。

的锻炼手段多采用跑步、跳绳、原地跑、球类、自行车、游泳、登山等。

有氧能力锻炼时,应注意速度由慢到快,距离由短到长,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密度

力量练习方法

力量练习常采用重复练习法。

见231~242页。

练习要写明练习的重量,每组练习的次数,重复的组数,每组的间歇时间。

杠铃半蹲80kg×10次×5组每组间歇时间90秒

卧推30kg×8次×4组每组间歇时间90秒

俯卧撑10次×5组每组间歇时间2分钟

静力练习法:

(1)身体处于特定位置,推或蹬住固定重物,以肌肉最大收缩坚持收缩力几秒钟,或负一定重量使身体固定不变(如杠铃半蹲),重复一定次数。

又如双杠上的直角支撑,倒立。

(2)静力性力量练习还可以用很慢的速度,不借助反弹和惯性力,单纯依靠肌肉的紧张收缩来完成。

如肩负80~85%强度的重量深蹲慢慢起。

静力性练习对提高绝对力量的作用很大,可用静力性练习发展静力性力量和静力性耐力。

在运动练习中,采用静力性练习只能增加与练习有关关节中某一角度的力量,并不能使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的力量普遍得到发展。

所以,采用静力性练习发展力量时,需要不断更换动作角度。

动力性练习法:

(1)发展绝对力量

采用负荷大,重复次数少的练习手段最有利于力量的增长,即用接近本人的极限负荷85~95%的重量练习4~8次,重复3~5组,每组间隔约1~3分钟,每周3次左右。

(2)发展速度力量

主要是采用中等负荷,尽量多次快速重复完成动作。

一般采用本人最大负荷的60~70%的重量进行练习。

每周3~4次,每组练习5~15次,重复4~6组,每组间隔2~5分钟。

(3)发展爆发力量

一般采用轻重量,快速度进行重复练习,练习时重复的次数越多,对提高爆发力的效果越好。

由于爆发力量必须要以一般力量作为基础,因此在进行爆发力练习时,必须要结合上述两种力量练习,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4)发展力量耐力

一般采用本人负荷的40~50%的强度进行练习,每组练习次数也比较多,约30~40次,重复3~5组,每组间隔1~2分钟,每组的练习要做到出现疲劳为止。

11,准备活动的意义

(1)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克服内脏器官的惰性。

(2)可以升高体温,降低肌肉和韧带的粘滞性,增加肌肉的弹性,减少运动损伤。

(3)可以提高体内酶系统的活性,使新陈代谢加强,从而提高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4)可以提高呼吸系统的机能,动员潜在的能力,使呼吸加深,肺通气量增加,使氧债减少。

(5)一切的人体状态需要心理作为其基础,要使生理的水平调整到运动所需要的状态,采用适合其运动特点的准备活动有利于良好的进入运动状态。

如篮球、平衡木、射击,他们对运动者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而准备活动就是帮助运动者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灵活性、适应性,尽快地进入与之相应的状态。

(6)可以提高心血管系统的机能,使心率增加,心输出量增加,流向肌肉的血液增加,开放血管数量增高,使肌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和物质交换加强,以利于保证人体对氧和营养物质的需要。

12,运动中由于大量出汗,会使人感到口渴难忍,这时补充水分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如果一口气喝进大量的水,反而会导致体内体液稀释,血容量突然增加,使心脏的负担加重。

另外,大量的的水贮留在胃中,既影响膈肌升降,妨碍呼吸,又会使人感到不适,降低运动能力。

若短时间内饮水过多,虽然能抑制口渴的感觉,但同时也增加了机体的排尿量和排汗量,前者使肾脏的负担加重,后者使体内的盐分进一步丢失,导致电解质紊乱,也会影响机体的运动能力。

所以运动后可以等10分钟后再喝水,一次少饮,多饮几次。

剧烈运动后饮水卫生知识剧烈运动后则不可大量饮水和饮料,可先漱漱口,润润嗓子,稍休息一会儿,先喝一点淡盐水或含盐的饮料,也可饮用加了盐的绿豆汤,而且不可一次喝得太多,应分几次喝。

过30分钟,再根据需要逐步补充水分。

故运动后的饮水应做到及时合理、少量多饮为佳。

13,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是指锻炼时身体所能承受的负荷。

运动负荷是由量和强度来表示的。

量大强度小,量小强度大。

见18~19页。

负荷量指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之间间隔的时间、练习的次数和组数。

13,运动处方的概念

运动处方是指针对个人的身体状况而采用的一种科学的、定量化的体育锻炼方法。

制定运动处方的程序

(1)体质测定和健康诊断

(2)制定运动处方(3)实施锻炼

体质测定和健康诊断:

制定运动处方前,首先要对实施体育锻炼的人进行系统的健康诊断,以便放心地参与运动。

然后进一步作心肺功能测定,以了解自己的体力水平。

制定运动处方

(1)确定目标,选择运动项目

(2)确定运动强度(生理负荷量)

(3)确定运动时间(每次运动的时间)

(4)确定运动频率(每周锻炼的次数)

实施锻炼

在实施过程中,允许根据当时的主客观情况,对原订的处方作微小或部分调整,使之更加切合实际。

体育锻炼中,应随时了解身体变化民政部掌握信息反馈,不断修改运动处方,以便进一步提高体育锻炼的效果。

14.身体形态及生理机能的评价指数及其应用:

胸围、身高指数=胸围(厘米)—1/2身高(厘米)

男女标准为1,大于1,说明胸廓和胸部肌肉发育好;低于1,说明发育差。

身高体重指数=身高(厘米)—体重(公斤),反映身体的发育情况。

体重身高指数=体重(公斤)÷身高(厘米),反映身高、体重的关系反映身体生长的胖瘦情况。

胸围、身高指数=胸围(厘米)÷身高(厘米)×100%,反映胸廓发育状况。

肺活量、体重指数=肺活量÷体重(公斤),反映肺的功能。

15,人体机能情况的评定与比较分析

运动对心血管调节机能

(1)动员快运动开始后,能迅速动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以适应运动活动的需要。

(2)潜力大进行最大强度运动时,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可发挥心血管系统的最大机能潜力,充分动员心力贮备。

(3)恢复快运动后恢复期短,也就是运动时变化极大,但运动一停止能很快恢复到安静水平。

训练有素的人心率减慢,心动徐缓。

在长期运动训练影响下所产生的运动性心脏肥大者,其外形丰实,心室壁肥厚,收缩力强,心力贮备高。

心血管调节机能会显现出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的特点。

运动锻炼能够使呼吸器官的形态和机能发生变化,呼吸器官功能的良好变化是保证吸氧量充分的重要条件之一。

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为呼吸肌的发展,肺活量、呼吸差和最大通气量的增大。

运动锻炼能使肌肉产生营养性肥大,线粒体增多,肌糖元增多,肌原纤维增粗等。

经常进行运动锻炼的人,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多。

另外,他们血液缓冲能力提高,PH值向酸性方面偏移,某些酶的活性提高。

血液中的的硷储备也提高。

16.常用体检指标的医务监督作用:

更科学地掌握和指导运动训练过程,更有效地提高训练效果通过多项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试与分析,能够较为客观地诊断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对科学安排训练、预防过度疲劳和运动损伤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指标有脉搏,血压,心脏形态及机能,最大摄氧量,血红蛋白,尿蛋白,血乳酸,血尿素,睾酮

17,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措施

急性软组织损伤是指人体某部受到较大外力作用后,局部组织细胞受损,发生组织撕裂或断裂,组织内的小血管破裂出血,组织内血肿等现象。

其特点:

损伤部位出现血肿和水肿,发生创伤性炎症;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处理原则:

制动防肿、先冷后热、活血化瘀、敲捶振动。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根据其发病的缓急,分为急性和慢性损伤两类。

急性损伤是指人体某部受到较大外力作用后,局部组织细胞受损,发生组织撕裂或断裂,组织内的小血管破裂出血,组织内血肿等现象。

其特点:

损伤部位出现血肿和水肿,发生创伤性炎症;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1)处理原则:

制动防肿、先冷后热、活血化瘀、敲捶振动。

(2)处理方法:

A、伤后立即冷敷、加压包扎并抬高伤肢,局部休息;

B、24—48小时后,拆除包扎固定,根据伤情再做进一步处理。

若损伤较轻,也可外敷新伤药,能收到止痛、减轻炎症的效果。

若损伤较重,可内服镇静、止痛剂。

慢性损伤是由急性损伤因处理不当或长期局部负荷过度,引起组织劳损,由微细损伤逐渐积累所致。

其特点:

局部疼痛,功能障碍。

(1)处理原则:

改善伤部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合理安排局部负担量。

(2)处理方法:

A、理疗、按摩、针灸、药物痛点注射;

B、外贴活血膏、外敷活血的中草药。

18,在体育运动中各种运动生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

重力性休克P50,运动性昏厥(重力性休克)

原因和症象:

在运动中,由于脑部突然血液供给不足而发生的一时性知觉丧失现象,称为运动性昏厥。

它是由于练习者从事剧烈运动或长时间运动,使大量血液积聚在下肢,回心血量减少所致,表现为全身无力、头昏耳鸣、眼前发黑、面色苍白、失去知觉、突然昏倒、手足发凉、脉搏慢而弱、血压降低、呼吸缓慢等。

处置方法:

应立即使患者平卧,足略高于头部,并进行由小腿向大腿心脏方向推摩或拍击。

同时用手指点压人中穴位。

如有呕吐,应将患者头偏向一侧。

如停止呼吸,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轻度休克者,应由同伴搀扶慢慢走一段时间,帮助进行呼吸。

预防措施:

平时要经常坚持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久蹬后不要突然起立;不要带病参加剧烈运动;疾跑后不要立即停下来;不要在饥饿情况下参加剧烈运动。

极点

训练不足及体适能状态较低的人,通常在运动开始后不久(特别是长跑运动),就会有两腿发软、全身乏力,呼吸困难等感觉。

在运动生理学中,这种现象称为“极点”或“撞墙”。

不过,只要坚持下去,一会儿后这种感觉就会逐渐消失,并且又会感到轻松自如了。

这个生理现象叫做“第二次呼吸”或“再生气”。

极点发生以上的现象,是由身体从平常安静的状态进入运动状态时,体内各器官及系统都需要一段时间作为适应。

训练水平低及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不足,都会增加出现“极点”现象的机会。

反过来说,运动前做足准备活动,及体适能状况得到改善后,“极点”现象就会推迟或减轻,甚至不再出现。

万一出现“极点”现象时,千万不要因而停止下来,应该保持冷静并有意识地进行深长的呼气。

这样,“第二次呼吸”就会很快到来,使你又再可以轻松地运动下去了。

P50

运动中腹痛P49

运动中腹痛产生的原因:

快速运动后急停,运动系统机能水平的恢复过于超越其它系统和内脏器官,使人体的各系统器官机能水平不能保持相对平衡。

同时急停导致毛细血管和静脉失去了肌肉对它的挤压作用,血液因本身的重力的关系致使下肢静脉血返回困难,减少回心血量,从而引起急性的脑贫血。

处理:

放慢运动速度,减少运动量,待疼痛消失后再逐步加快速度。

轻轻按摩和揉动腹部,可以起到和顺血脉和减轻疼痛刺激的作用。

用力深呼吸,增加氧气的吸入量,调节心肺功能,减轻腹肌的紧张,可使腹痛缓解或消失。

顽固的腹痛,应立即停止运动预防:

加强全面训练,运动时注意呼吸节律,作好准备活动,合理安排饮食制度

19,生命急救原则、处理步骤和方法

原则:

首先要保持镇定,沉着大胆,细心、科学地去判断病情。

  2.评估现场,确保自身与伤病人安全。

  3.分清轻重缓急,先救命,后治伤,果断实施救护措施。

  4.在可能情况下,尽量采取减轻病人痛苦的措施。

  5.充分利用可支配的人力、物力协助救护。

 

人工呼吸的方法和要点

人工呼吸方法:

P45

(1)让被急救者仰卧,头向后仰,保持呼吸道畅通;

(2)用右手捏住鼻子,对准被急救者的嘴用劲猛吹;

(3)被急救者胸部一鼓,嘴就离开,让他脸向一侧,呼出;

(4)2、3步骤每5秒一次反复操作。

要点:

(1)如果人工呼吸过程中,被急救者呕吐的话,将脸偏向一侧,用手指伸到其嘴中将呕吐物清除;

(2)呼吸动作大人每5秒一次,一分钟12次,小孩3秒一次,一分钟20次;

(3)要规律地、正确地反复进行;

(4)开始时,吹气的气量和压力宜稍大些,吹气10—20次后应逐渐减少,以维持上胸部轻度升起为度。

胸外按压法的方法和要点P46

胸外脏按压法:

(1)正确的位置是胸骨中央下1/3处;

(2)完全确定脉搏停止时,让被急救者睡在硬板床上,双手重叠压迫;

(3)手腕伸直用力加压,使胸骨下陷3—4厘米,然后放松。

每秒一次,反复进行。

放松时手不要离开胸壁。

要点:

(1)要确定被急救者脉搏是否完全停止;

(2)不能在软床上进行心脏按摩;

(3)心脏不在胸腔左侧而在正中;

(4)挤压心脏时手腕挺直,慢慢地把体重加上,减压时手不离开胸壁;

(5)压迫心脏频率是每秒一次。

20,如何跑2400米

首先要做好准备活动。

采用匀速跑。

心率控制在140—160/分钟。

注意呼吸的节奏,两步一呼两步一吸。

开始用鼻子呼吸,当呼吸困难时,可以采用口鼻兼用的方法。

当极点出现时,有意加深呼吸,放慢跑速,加大手臂摆动幅度。

跑完后,不要立即坐下,继续慢走一段时间,加速静脉血液的回流,使机体逐步恢复到安静状态。

21,如何正确投掷实心球

抛掷实心球的动作要领:

1、握球两手十指自然分开把球放在两手中,手指紧紧扣住球,两大拇指紧扣在球的后上方成“八”字,以保持球的稳定。

2、预备姿势两脚前后开立,前后脚距离约一脚的位置,左右半脚的位置,后脚脚跟稍微离地,两手自然持球,身体肌肉放松,重心落在两脚中间。

3、引球将球从前下方经过胸前至头后上方,上体后仰,肩部展开,身体形成反弓形,同时吸气。

4、最后用力最后用力的动作特点是蹬腿、送髋、腰腹急震用力,两臂用力前摆并向前拨指和甩腕,提高手臂的鞭打速度。

同时注意出手的角度。

19,十六式太极拳

1.起势2.左右野马分鬃3.白鹤亮翅4.左右搂膝拗步5.进步搬拦捶6.如封似闭7.单鞭8.手挥琵琶9.倒卷肱10.左右穿梭11.海底针12.闪通背13.云手14.左右揽雀尾15.十字手16.收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