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大型纪录片华尔街解说词6.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3549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央视大型纪录片华尔街解说词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央视大型纪录片华尔街解说词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央视大型纪录片华尔街解说词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央视大型纪录片华尔街解说词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央视大型纪录片华尔街解说词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央视大型纪录片华尔街解说词6.docx

《央视大型纪录片华尔街解说词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央视大型纪录片华尔街解说词6.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央视大型纪录片华尔街解说词6.docx

央视大型纪录片华尔街解说词6

本集片名:

拯救危机

【主题】

本集历数华尔街200多年历史过程中的股市灾难,同时关照世界重大金融危机,寻找危机发生的规律,以及政府的拯救措施,在今天金融危机再次上演的时候以史为鉴。

【序】

在300年的世界金融史中,资本造就了无数次繁荣,而繁荣往往以危机收场。

没有人希望它再次发生,但人类至今还没有想出远离它的办法。

痛苦与失落,在这条街道重复上演。

【正文】

【时代广场】

在纽约时代广场附近的第七大道,有一座32层的大厦,这座现代风格的建筑位于帝国大厦之间,它曾经是华尔街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的总部,曾经在2001年以每平方英尺650美元的价格创下了曼哈顿的最高房价,也曾经是**员工每天出入的地方。

现在,它已经被摘去了雷曼的牌子,玻璃幕墙每隔**被洗刷一新,碰上风和日丽的好天气,它可以反射出纽约的蓝天和周围如它一样的摩天大楼。

大门上方的显示屏从没有停止传递最新的信息和资讯,而这些人,拿着接管这栋大厦的巴克莱银行的**色门卡,出入于此。

虽然对于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来说,在华尔街众多金融机构纷纷裁员的时候,仍然能够保留华尔街人的身份,已经算是幸运,但是2008年经历的金融危机并没有那么快从心里消逝。

采访:

华尔街员工

不只是把雷曼的绿色门卡更换成巴克莱的门卡那么轻描淡写,不仅仅是换了一份工作,失业然后重新就业……(心理影响)

2008年,在纽约曾出现大量办公楼闲置的局面,主要源于许多金融机构的倒闭或裁员,银行、经纪公司和保险商等裁员超过17.7万人,占整个华尔街金融人员的*%。

沃伦巴菲特把它形容是经济的“珍珠港事件”,但这不是好莱坞电影里的镜头,而是发生在华尔街的活生生的现实。

美国公共传媒电台财经主持苔丝维格兰自述:

周一早上,我的第一杯咖啡伴着雷曼兄弟破产的新闻一起下肚;第二杯咖啡还没开始,美国银行已经买了美林证券;等我喝到本周第十杯咖啡的时候,AIG(美国国际集团)已经收归国有,华尔街面目全非。

于是晕头转向的我不得不开始担心自己5年后的退休金账户,真是天翻地覆的一周……

在那个星期,当纽约人在家里喝第N杯咖啡的时候,他们周遭的世界已经大不相同。

接连倒下的华尔街大银行也许并没有导致他们失业,但在心理上,这些处在风暴中心地带的人,认为自己已经被隐形的灾难击中了。

历来对自己历史不敢兴趣的华尔街,开始呈现出它的另一面。

采访:

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

1999年,我写过一本《萧条经济学的回归》,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的一次次“地震”,从1995年墨西哥的“龙舌兰风暴”到1997年泰铢的大幅贬值,以及随后蔓延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韩国、俄罗斯和巴西的金融风暴。

10年之后,人们又一次开始关注它,因为危机又回来了。

人们试图从过去的危机中找到规律,既希望这一次没有以往那么糟糕,又希望在危机中找到安身立命的途径。

有人开始把历史和今天对号入座,从股票指数的起伏,到政府大刀阔斧或小心谨慎的救市决策;从危机前埋伏的每一个微小细节,到经济学家预测的经济走向。

历史的规律性也许可以给现实提供合理解释和判断依据,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当时光倒退到次贷危机爆发前,华尔街大牛市一路被看好的时候,没有太多人会去联想到过去的每一次股市跌落,有关危机的畅销书,也不会被大多数人关注。

【华尔街】

这就是华尔街,一条经历了大大小小**次危机的街道,喜与悲交织的一条街。

纽交所,摩根大楼,联邦储备银行,三一教堂,这些古老的建筑,以及那些曾经出入于此的大人物和无名小卒们,伴随着华尔街一同经历了这一切。

在这条街道,喜剧与悲剧的交替上演,似乎成为它诞生以来最不会改变的规律。

【华尔街三一教堂的宗教仪式】

在这条历来崇尚财富的街道,位于百老汇交汇处的三一教堂也并非摆设,特别是危机时期的华尔街。

有人说走进三一教堂的人一定都遇到了麻烦,那么教堂人丁兴旺的时候,一定是大家都遇到了麻烦。

在这座离喧闹街道只有几步路的教堂,尘封着几代华尔街人的喜怒哀乐。

200年来,有关这条街道的真实心情,便记录在教堂的年鉴里。

教堂年鉴节选(《格尔康达往事》描述)

这里大多是感伤的描述,也许危机时刻正是上帝解救人类灵魂的时刻。

采访:

三一教堂牧师

历史中三一教堂和华尔街危机的关系

早在1857年,华尔街因为一家远在俄亥俄州注册的信托公司的倒闭,爆发了一场金融危机。

这也是美国福音派教会第一次在这个拜金主义的中心,自然而然地复苏。

在危机发生后的不到一年时间里,曼哈顿地区每天进行着不少于20次的祈祷集会,这被称为“美国宗教史上最不寻常的觉醒”。

但是似乎华尔街对于灵魂的寻求是短暂的,随着1958年金融危机的结束,华尔街又恢复了以往的模样,这座三一教堂也许是世界上最能够体现富有和虔诚这对矛盾体的地方。

【纽约中央公园利兹卡尔顿酒店(RitzCarlton)】

在距离华尔街**的利兹卡尔顿酒店,是一座一百多年历史的世界豪华酒店,站在最顶层33层的房间可以看到曼哈顿繁华的美景,但是如果往下看,就是另外一种感觉了(从高层俯拍地面,车流,跳楼前的景象)

80年前,曾经有些不认为自己可以被上帝拯救的人,选择了这里。

采访:

1929年股市崩盘时,跳楼的故事。

人们跳楼成为一种风气。

当时美国一个非常著名的五星级酒店,它的前台问候语本来是说,先生,欢迎你来下塌,后来都改成说,先生,您是来住店的,还是来跳楼的?

要先讲清楚。

在那次美国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中,有些在华尔街工作了三四十年的人,他们积累了一生的财富,在几天时间里,化为乌有。

当股票从381点跌落,并且没有回升的迹象,绝望的人们从33层跃下,他们好像与股票捆绑在了一起,落入了无底的深渊。

而**年后,当股票又从**点逐步回升,市场又会涌入更多的人,似乎又会是一个盛世狂欢的时代。

而利兹卡尔顿酒店又迎来了一批批下榻的贵客,没有人会蠢到再问他们是住店还是跳楼。

【荷兰阿姆斯特丹】

追溯人类金融史诞生以来,第一次危机发生在17世纪的荷兰。

1609年,荷兰阿姆斯特丹成立了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发达的金融市场使阿姆斯特丹在17世纪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并使得荷兰成为当时的世界海上霸主。

今天在荷兰鲜花市场随处可见的郁金香,在当时却引起了人类最早的投机狂热以及随之而来的泡沫。

在当时,一些郁金香珍品卖到了不同寻常的高价,而富人们也竞相在花园中展示最新和最稀有的品种。

人们购买郁金香已经不再是为了其内在的价值或作观赏之用,而是期望其价格能无限上涨并因此获利。

1637年新年前后,郁金香的期货合同在荷兰小酒店中被炒得热火朝天。

一株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一年涨了59倍。

可是不久之后,一位外国水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船主花3000金币从交易所买来的球茎,就着熏腓鱼象洋葱一样吞到了肚子里。

他吃掉的并不是3000金币的财富,而是被人们鼓吹起的巨大泡沫。

当人们意识到这种投机并不创造财富,而只是转移财富时,人们开始清醒,此时卖出的狂热与此前购买的狂热不相上下。

于是,价格崩溃了,信心也随之坍塌。

400年前发源于荷兰的“郁金香泡沫”,昭示了此后人类社会的一切投机活动。

金融投机活动中往往存在这样的要素和环节:

对财富的狂热追求、如同羊群般的聚集效应、理性的完全丧失、泡沫的最终破灭和千百万人的倾家荡产。

采访:

专家

从历史谈危机形成的基本规律

泡沫就像细菌一样,只要有它存在的土壤,就会蔓延开来。

从荷兰的“郁金香泡沫”到20世纪末美国纳斯达克股市的“网络泡沫”无不如此。

19世纪初美国过度投资形成泡沫,后来泡沫经济大崩溃造成世界经济危机,到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泡沫经济崩溃造成股票价格下跌7成,大量公司倒闭,银行大量代款无法回收,许多银行破产。

无论是在阿姆斯特丹的市场,还是在纽约的华尔街,英国的伦敦金融街,日本的东京,也无论人类文明发展到什么程度,是刚刚进入蒸汽时代,还是进入电气时代,互联网时代,只要资本的触角可以触及的地方,就会有繁荣,也会有危机。

总能有人比别人更早地看到危机的端倪,这样的人往往被叫做“预言家”。

【普林斯顿大学保罗克鲁格曼】

56岁的美国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被人称为经济学鬼才。

他给人的印象总是穿同一件毛衣外套,不修边幅地留着浓密胡须,永远带着一副怀疑的目光。

在学术方面,他也显示出天才的一面:

24岁就构筑出汇率危机的初步模型,38岁就获得了美国经济学会为杰出中青年学者而设立的“克拉克奖”。

不过真正让克鲁格曼名声大振的,却是他对两次重大金融事件的精准预测。

1994年,他曾批判固定汇率制给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外汇带来了不稳定因素,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证明了他的远见。

第二次是1998年,在长期资产管理公司倒闭之前,克鲁格曼批评了该公司以固定汇率来计算的盈利模式。

采访:

克鲁格曼

其实常常被称为乌鸦嘴。

为什么能预测到危机。

(纠偏一些观念,比如神话这些预言家)

【瑞典皇家科学院】

2008年10月13日。

诺贝尔奖颁奖典礼。

就在一个月前,美国的雷曼兄弟公司刚刚申请了破产保护,华尔街上一片混乱,布什政府签署了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道琼斯指数四年来首度跌破万点,同时金融危机扩散到了全世界。

在全球金融形势处在这样一个微妙的时刻,诺贝尔奖委员会将经济学奖颁给了保罗克鲁格曼。

采访:

为什么克鲁格曼得奖。

金融危机爆发后,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其实在历史上,对危机的预言并不是经济学家的专利。

1929年3月,距离华尔街大崩盘还有7个月的时候,银行家保罗.沃伯格在股东年会上发出警告:

“如果这种毫无节制的贪婪继续扩大的话,最终的崩溃将不仅会打击投机者自己,还会使整个国家陷入衰退。

采访:

KatharineWeber,保罗.沃柏格的外曾孙

我的曾祖父在1929年3月发表这个警告,并且用了“萧条”一词,他最终被轰下台,我认为他被忽视了,就像宴会上扫兴的人,大家都认为“不!

不!

一切都很好”,所有人都在赚钱,并在宴会中玩得很开心。

【20世纪的电影《爵士歌手》】

保罗.沃伯格似乎在美好的时候说着不合时宜的话。

那正是美国人信心百倍,认为好日子会永远持续的时候。

1929年美国正经历着大牛市。

自从1919年美国赢得第一次世界大战此后整个10年,繁荣的经济都一直伴随着这个国家。

从鸡尾酒会,到职业棒球联赛,似乎好日子永远不会结束。

美国人发明了信贷消费,这令他们可以“用明天的钱来圆今天的梦”,人们把收音机、洗衣机、吸尘器这些新鲜玩艺搬回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正处于一个新经济时代,致富是每个有自尊心的美国人的天赋人权。

(危机前后的影像和图片用情绪贯穿,跨越空间时间地组合)

今天,当我们把1929年危机前后的影像与图片摆在一起的时候,它呈现的是喜与悲的两个极端,人类情感在那一刻变的如此统一。

随着黑白电影里的那个时代正逐渐离我们远去,我们将失去越来越多历史的亲历者,谁可以为我们还原一个真实而完整的历史?

书中的文字、博物馆里的物品、放映机里的胶片、镜头里的定格影像,这些都是对历史的选择性记忆。

那些曾经隆重登场的大人物和大事件,在不同的记忆中,被贴上好坏对错、智慧与愚笨的标签。

让我们拼凑起某些记忆的碎片,看那段既特殊又平常的岁月,我们可以把目光偶尔从华尔街狭窄的街道移开,去往另一些地方,汽车王国底特律,大规模流域开发所在地田纳西州,以及政治中心华盛顿,去寻找危机中的人与故事。

【底特律】

今天,底特律的中央火车站已经废弃,这座巨大的建筑被设计成古典城堡,前方立着庄严的圆柱,象征着曾经繁华的汽车王国。

历史上,爱迪生早年就是在底特律的火车上卖报纸起家,他创办的电力公司让底特律人最早享受到电灯的光芒。

时间倒退,这里曾经拥有最好的时光。

底特律位于美国北部的密歇根州、五大湖地区的底特律河畔,因为汇聚了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的总部而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汽车之城”,也是一座重要的港口城市。

1925年,T型的福特汽车在新建的流水线上生产,每十分钟就出产一辆;而在十几年前,生产一辆车则要花十四个小时。

到二十年代末期,购买一辆汽车仅需要一个普通工人三个月的薪水,汽车开始进入美国的千家万户。

5000年来作为人类主要交通工具的马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随着老福特梦想的汽车普及率的提高,底特律从一个3300平方公里的小型城市,扩展成为一个上万平方公里的大都会区。

在这座城市我们依然能够找到当年繁荣的迹象。

底特律奢华建筑:

酒店,剧院,……

当一座工业城市都装扮得如此奢华的时候,在本来就以富有著称的纽约,摩天大楼成为建筑中的时尚。

大企业都争着建造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楼,这种比拼直到帝国大厦的动工才分出胜负。

这座120层、380米高的摩天大楼,于1931年落成,成为当时最高的建筑。

直到今天它仍然是纽约的标志性建筑。

采访:

汽车工业的兴起、技术进步、生产率的提高、信贷消费的发展使得美国经济在1921年至1929年空前繁荣,GDP增长了50%。

繁荣的经济以及乐观主义往往第一个传递到股票市场,亢奋的情绪在华尔街蔓延开。

1920年代最热门的股票之一是美国广播公司,它就像今天的Google一样,是尖端科技。

在当时,卓别林不仅仅是个电影明星,他的偶像地位让他投资的股票也成为了明星股。

人们开始关注名人们在股市中的一举一动。

就好像他们是权威的股票分析师一样。

亢奋不只是在纽约市,而是整个国家的城市与小镇,似乎美国人都爱上了股票市场。

【美国各地的电动收报机,海上交易所】

最新的华尔街股票价格讯息,可以通过电动收报机在几分钟内发布到全美国。

你可以在火车站的俱乐部、各地的营业室以及远洋客轮中找到这个新发明。

股市成为1920年代美国普及的金钱游戏文化的一部分。

20年代末期,所有的贷款每1美元当中就40美分放进股票市场,从而创造了对股票更多的需求,推升价格持续上扬。

1928年,股市在12个月里上涨了50%,同时,更多的投资人借钱参与进来。

采访:

人们通过较少资金就可以参与股市,当时的保证金交易。

投资者只需支付10%的保证金,余额由经纪人垫支,这种投资方式也是快速致富的捷径。

每股100美元的股票,如果以保证金的形式购买,只需要支付10%,也就是10美元。

当你以每股120美元的价格卖出,获得的利润是20美元,而利润率是200%。

美国的投资大众相信股市会一直上涨下去,投资股票是实现“美国梦”的最佳途径。

【华盛顿】

【胡佛在竞选时的演讲】

“如果我当选,将使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一只鸡,家家有一辆汽车。

采访:

胡佛研究专家

(胡佛对局势并非完全丧失判断)他在1925年的时候就看到了股市泡沫可能带来的危害,并且对无节制的投机深恶痛绝。

但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必须把这个观点隐藏起来。

在竞选总统的时候,人们之所以要投他的票,就是因为大家都认为他跟柯立芝一样是鼓励股市继续上涨的。

但是胡佛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他的诺言将成为一张永远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美国也即将在他的任期经历史上最严峻的经济大萧条。

【胡佛博物馆】

胡佛在1928年以压倒优势当选美国第31任总统,在进入白宫之前,他作为一名采矿工程师已经享誉世界。

正如胡佛博物馆所述:

全世界都感激这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是他在第一次世界战期间及战后,为被战争蹂躏的欧洲提供了粮食。

然而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这位世界闻名的英雄在自己的国土上变成了替罪羊。

【黑色星期日】

1929年10月24日,是一个星期四,没有人知道前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触发了突然的信心流失。

但是在每个地方,由于汽车股的狂跌,引发了持续一小时的疯狂交易,数百万的股票瞬间卖出。

采访:

 

回头来看时,灾难的发生甚至是毫无征兆的。

开盘时,并没有出现什么值得注意的迹象,而且有一段时间股指还非常坚挺,但交易量非常大。

突然,股价开始下跌。

到了上午11点,股市陷入了疯狂,人们竞相抛盘。

就是在这毫无征兆的一天,金融危机正式登场了。

采访:

《华尔街:

一个文化历史》作者SteveFraser

数以千计的人们开始聚集在交易所外面,超过万人,占据了百老汇到东河之间的街道,人们都来到那里,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庞大的人群就聚集在交易所周围,在雕像周围、在阶梯上,等待着交易所里出来的人能带来任何新的讯息,他们可以听见人们买进卖出的叫喊声,但直到他们聚集并待在那里,他们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后来成为英国首相的邱吉尔当时刚刚从财政大臣的职位卸任,正陪着家人在美国旅行。

邱吉尔回忆录:

“1929年10月24日,在人们最恐慌的时候,我凑巧走进华尔街,一位陌生人认出了我,并邀请我进入交易所的走廊,。

交易所的交易员来回地走动,并互相提供大量的证券价格,这些价格已经是它们原来的1/3,这景像有如蚂蚁窝里的慢动作镜头。

而在回忆录里没有提及的是,正是交易所紧张热烈的气氛深深吸引了邱吉尔,他决定小试牛刀。

结果仅仅在10月24日一天之内,他几乎损失了所有投入股市的10万美元。

采访:

专家

人群中只有少数人认为这场灾难的范围将会扩大,但他们所不能想像的是,接下来的5天里,巨大的金融灾难将横扫美国繁荣的根基。

【胡佛村】

在纽约中央公园,曾经有一块很大的区域,水已经被抽干,人们用破铁罐、纸板和粗麻布搭起来的棚户区,这里在当时被人们叫做“胡佛村”(Hooverville)(纽约市曼哈顿区就有两个大胡佛村,一个在河边车路下方,另一个在中央公园的尖顶方碑附近)。

之后,人们又通过以胡佛命名一切贫困的事物,来表达他们对胡佛政策的失望。

显然,股市崩盘及所有的这些贫穷,这些账全都算在了胡佛的头上。

时至今日,人们仍不免将胡佛与20世纪30年代的那场大萧条联系在一起。

采访:

除了赫伯特胡佛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美国人曾听到过更热烈的赞颂或更尖刻的批评。

(人们对胡佛的争议)

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影响下的工业(底特律),贫困的农民(田纳西)……

【胡佛政府拯救危机的政策】

纽约帝国大厦

这座当时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位于纽约第五街和34号街,竣工于1931年5月1日。

胡佛总统并没有在现场,当剪彩打开了楼门几分钟之后,胡佛在华盛顿按动电钮,此时是上午11点30分,帝国大厦全楼的灯全亮了,这座楼的竣工被誉为是经济大萧条时期信心十足的表示。

这座摩天大楼只用了410天就建成,可算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但是却并没有为危机中的美国带来任何奇迹降临的迹象。

胡佛在1928年成功的竞选运动中发表宣言,若是要保存政治自由,经济自由便不能被剥夺。

只有通过向个人提供符合规章的自由权、自由以及平等的机会,个人才能在进步的征程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采访:

胡佛在这里鼓吹的个人主义就是企业主、资本家的自由竞争,自由放任,不受约束;他主张政府对经济事务的干预应该减少到最低限度,对于经济灾难社会贫困等问题采取私人自愿捐助与合作的解决办法。

(胡佛的政策)

而这种信奉自由放任主义的哲学,并没有因为29年那场大危机发生改变。

从他开始政治生涯到总统卸职后的公职生活,他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观点:

提倡市场修复,主张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好政府,反对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

到了1932年总统换届时,胡佛这位曾经历史上最受欢迎的总统,已经成为最不受欢迎的总统了。

但是这并没有改变胡佛的政治信仰,他仍然坚持:

“我国今后一百年往哪里走,关键在于是恪守美国传统,还是乱搞什么新花样。

胡佛所信奉的这一切从何而来?

是否也来源于历史所呈现的规律?

在1929年以前,美国股市发生过很多次投机泡沫,并由此引发过多次经济萧条。

1857年铁路投机引发的危机成为了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1907年又爆发了银行危机,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采访:

29年之前华尔街发生的危机总结,周期。

然而无论是大危机,还是小震荡,美国政府采取了几乎相同的政策,任其自生自灭,极少干预,让市场经济自己恢复活力。

事实上,大多数危机也的确自然而然地度过了。

华盛顿和华尔街之间的关系。

摩根两进白宫的故事。

(需要扩展,政府完全依靠市场的自然修复度过危机)

采访:

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

(对自由放任政策的观点,认为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

过多的自由放任的负面影响,如贫富差距加大,经济发展无法共享,利益集团影响政治,进而为自己谋利等等愈加显现,政府应该真正有所作为……

克鲁格曼对历次危机有自己深入的研究,尽管经济学派之间常常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隐藏于历史事件之下的,是他们对于危机原因,政府拯救措施等问题的争论。

这个争论从29年持续到今天,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延伸到未来。

克鲁格曼的成就不仅来自他深厚的理论,同时他在大众舆论中担当了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

被称为是一个超越经济学家的经济学家。

《纽约时报》的博客和专栏是他的言论阵地。

2006年8月15日,克鲁格曼在他的专栏中发出了同政府不一样的声音:

由于美国楼市近年来价格会暴涨,在很多地区房价开始下降,投机需求出现逆转,导致目前市场上充斥着未出售的房产。

由于近三年来楼市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楼市的逆转意味着美国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严重衰退。

之后,美国房价全面下调,次贷危机爆发了。

但是,预言家往往并没有因此,获得更多的快乐。

80年前,那个准确地预言了29年金融危机的人,保罗.沃伯格,和大多数同时代的美国人一样,被那场危机彻底地改变了。

尽管他的预言让自己及时从股市中抽身,同时救了他的银行,但这对他算不上什么安慰。

采访:

保罗.沃伯格的曾外孙KatharineWeber

股市崩盘后,我的曾祖父似乎从来没有恢复个人内心的平静。

他被称为“华尔街的卡珊德拉”(Cassandra,希腊神话中受诅咒的预言者)我认为他十分痛苦,如果我们都知道卡珊德拉,她不但能预见未来,而且她的预言注定被无视。

我认为这使得他走进了他自己的萧条之中,我不认为他会再说:

“我告诉过你们”,我认为他觉得这是真实的悲剧。

因为这场遍及世界的经济大萧条,原本可以避免或阻止,或者,至少不会如此严重,我想或许是这种想法造成他的早逝。

保罗.沃伯格死的那年,是胡佛执政的最后一年。

在白宫的岁月,是胡佛苍老得最快的四年。

经济大萧条和人民的骂声,让他他面色灰白,皱纹深陷,眼圈发黑,紧握讲稿的双手不时地颤抖,一位雕塑家曾经说:

“如果你放一朵玫瑰花在胡佛手里,它就会枯萎。

危机没有任何结束的迹象,人们为此必须寻找一个共同愤怒的对象,同时也要开始去寻找一种所谓的希望。

【罗斯福就职演讲】

我,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庄严地宣誓,我会忠实地执行美国总统的职责。

民主党的富兰克林.罗斯福,以压倒性的胜利当选总统。

与寡言的胡佛不同的是,罗斯福是个卓越的演说家以及公共关系大师。

他一进白宫,就废掉胡佛习惯的七道大菜,吃起十九美分的午餐,对于贵族出身从小养尊处优的他来说这并非易事,但是政治需要他与老百姓一起勒紧裤腰带。

作为总统,他召集了近千次记者招待会,并设立了著名的“炉边谈话”。

他利用刚刚普及的收音机对选民说:

“我的朋友,我要告诉你们最近几天我们都作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作、下一步要怎么走。

”在历史上第一次,老百姓觉得总统定期会到自己的家里来和自己聊天、汇报工作。

不管生活多么艰难,他们觉得总统是自己的总统,站在自己这一边。

《纽约时报》写道:

“从来没有哪位总统在人们如此巨大的信任和期待中上任。

”。

但其实罗斯福对应付危机并无把握,这种状态持续长达2年,他眼前的美国处于这样的现状:

86000家企业破产,失业人数1700万以上,占整个劳动大军的四分之一还多,有3400万人没有任何收入。

无数人因交不起房租被赶到街上,露宿在丛林、公园、街头、车站------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了1913年的水平。

有32个州的银行全部倒闭,整个金融系统瘫痪,人们手拿支票,却无法兑现。

罗斯福:

我们唯一需要恐惧的事情就是恐惧本身(Th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