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下导学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3502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八下导学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苏教版语文八下导学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苏教版语文八下导学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苏教版语文八下导学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苏教版语文八下导学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八下导学练.docx

《苏教版语文八下导学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八下导学练.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语文八下导学练.docx

苏教版语文八下导学练

苏教版八下第四单元活动单设计

一、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多种方法,能根据小说对人物的描写概括人物性格。

3.体会不同风格小说的特点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1课时

《孔乙己》3课时

《范进中举》2课时

《口技》3课时

《变色龙》2课时

《窗》1课时

三、教学设想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

小说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各种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小说的艺术形象的分析,达到使学生认识生活,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的目的。

本单元课文除《窗》外,篇幅均较长,人物较多,情节较复杂,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教师应善于寻找阅读的突破口,提供探究的平台,化繁为简,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知识点链接】

小说文体知识点归纳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的结构: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描写的方法:

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常用知识点介绍】

㈠小说常用的开头

1.设疑法(悬念法):

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㈡小说的结局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思维方向)好处: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

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它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㈢常见表现手法的分析

①铺垫。

②衬托。

③细节描写。

④对比。

⑤象征。

⑥渲染气氛。

⑦制造悬念。

⑧照应。

除上面介绍之外,还有抑扬法、虚(联想、想象)实法等。

㈣小说的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

②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

③衬托主题。

④渲染气氛。

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社会环境(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描写的作用:

渲染气氛、为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㈤小说的情节(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

1.情节的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3.贯穿情节的线索。

可作线索的有:

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4、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答题思路:

按顺序归纳情节,然后指出性格)

5.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答题思路:

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

㈥小说的人物形象

1.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2.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3.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①抓肖像;②抓语言;③抓动作(所做的事);④抓神情;⑤抓心理;⑥抓人物之间的关系。

4.人物形象表述的方法:

(答题思路:

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

5.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

①直接表现:

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

②间接表现(侧面描写):

如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

㈦小说的语言(有表现力、感染力)

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

③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

④语言风格:

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㈧小说的主题(写作目的)

1.主题的评价:

以小见大,立意深远。

2.归纳主题的方法

①抓人物形象;②抓情节发展;③抓写作背景。

《孔乙己》课堂学习活动单(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初步把握作者写作意图。

3.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学习流程:

活动一:

阅读链接材料,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自主阅读链接材料1、2、3→小组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关于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根据交流情况自主补充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活动二:

弄清生字词的读音,记住生字词的写法(小组讨论明确学生课前预习时记录的生字词的读音(可以借助工具书)→小组推选代表将最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词板演到小黑板上供全班同学参考(容易读错的和写错的部分需用色笔标注)→自主结合实际有选择地将重要字词整理在下面的空格内)。

读准字音

 

看清笔画

 

参考:

读准字音

颓唐(tuí)附和(hè)分辩(biàn)惋惜(wǎn)阔绰(chuò)荤菜(hūn)羼水(chàn)舀水(yǎo)门槛(kǎn)绽出(zhàn)打折(shé)间或(jiàn)哄笑(hōng)涨红(zhàng)着了慌(zháo)不屑置辩(xiè)咸亨酒店(hēng)拭(shì)蘸(zhàn)砚(yàn)

活动三: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写了孔乙己的几件事?

(自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课文(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用色笔标注出来)→自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写了孔乙己的几件事→小组讨论并推选派代表到小黑板上展示→组际间互相补正)。

 

活动四:

阅读文章1-3小节完成下面的表格并回答相关问题。

(自主阅读1-3节→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到小黑板上展示→组际间互相补正)。

地点:

咸亨酒店

时间:

清朝末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

人物“短衣帮”“穿长衫的”“我” 

衣服

位置

姿势

根据表格,归纳出下面的结论。

1.开头三段先说酒店的大概情况,写出孔乙己生活在怎样一个社会环境。

2.前3小节的描写与叙述,对于孔乙己的出场有何作用?

 

 

【课堂链接】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

《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

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进行猛烈的抨击。

(先请学生介绍,老师引导学生评价并且补充。

3.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

它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

院试由县、府、省主持,及格者称秀才。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主考由朝廷委派,参加者须是秀才。

乡试及格者称举人。

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二月举行,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贡生。

殿试由皇帝在皇宫大殿亲自主持,中者称进土,第一名为状元。

科举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

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轨半步,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从科举取士人员的情况来看,康有为曾经指出,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

五四运动前后,科举制度虽被废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封建教育仍以其他方式推行,人民仍处昏沉、麻木状态。

少数的读书人爬上统治地位,但大多数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

 

个性调整

教学后记:

《孔乙己》课堂学习活动单(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1.通过研读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描写,了解其鲜明的性格特征。

2.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3.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学习过程:

活动一:

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

(找出刻画人物形象的精彩语句加以分析(自主思考并在相应的语句下分析→小组讨论并推选代表在全班口头展示→组际间补正)。

 

活动二:

思考并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自主思考并填写→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到小黑板上展示→组际间补正)。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_______的人。

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孔乙己是偶尔偷窃但又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孔乙己是使人快活但又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活动三:

小组讨论各自发表意见:

我眼中的孔乙己。

 

参考:

地位低下但又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又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又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自命清高,凄苦悲惨但又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他也有诚实善良的一面。

活动四:

(课堂反馈)揣摩以下划线词语的意味,品读语言,探究问题。

1.“排”字和“摸”字意味有什么不同?

 

2.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课堂链接】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原型提炼加工而成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

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所以小说中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方式有如下几种:

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个性调整

教学后记:

《孔乙己》课堂学习活动单(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分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学习过程:

活动一:

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填写“孔乙己履历表”。

(自主填写下列表格→小组讨论并推选代表到小黑板上展示)。

孔乙己履历表

姓名

籍贯

年龄

出生年月

学历

身体状况

特长

工作单位

家庭成员

主要社会关系

工作生活经历

主要工作成就

主要优点

主要缺点

总体评价

 

填表说明:

⒈社会关系——是指小说中与孔乙己发生联系的人物。

(注明关系)

生活关系——是指小说中孔乙己做过的一些事,表达准确清楚,可根据课文语言,也可自己概括。

⒉注意将课文中有关孔乙己的信息都要罗列显示出来。

主要社会关系:

小伙计——短暂的“师生”关系(可惜“学生”不认“老师”)

掌 柜——买卖关系

短衣帮——同为“站着喝酒”的“酒友”关系

邻居小孩——一同分吃茴香豆的关系

丁举人——同为读书人的关系,偷与被偷,被打与打的关系,“摔下来”了的可怜虫与“爬上去”了的胜利者之间的关系。

咸亨酒店所有的人——嘲笑与被嘲笑的关系。

工作生活经历:

①读过书,终于但没有进学(大半生考功名)

②替人家钞钞书,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顺手牵羊)。

③偶然做些窃书的事,被吊打

④常去咸酒店喝酒,受人嘲笑

⑤分茴香豆给孩子吃

⑥教小伙计识字

⑦因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丁举人打断了腿。

⑧用手走来喝酒,(笑声中出场,笑声中退场,用手走着退场)

活动二:

思考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并推选代表口头展示→根据口头展示情况组际间补正

参考:

1.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2.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活动三:

小说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

请展开想像,写一篇短文来明确交代,300字左右。

(自主撰写→小组交流)

 

个性调整

教学后记:

《范进中举》课堂学习活动单(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精彩的人物描写方法。

学习过程:

活动一:

阅读链接材料了解作者、文章出处及科举制度的相关内容。

(自主阅读链接材料1、2、3→小组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关于作者、出处、科举制度的相关资料→根据交流情况自主补充)。

1.关于作者:

2.关于《儒林外史》:

3.关于科举制度:

 

活动二:

弄清生字词的读音,记住生字词的写法(小组讨论明确学生课前预习时记录的生字词的读音(可以借助工具书)→小组推选代表将最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词板演到小黑板上供全班同学参考(容易读错的和写错的部分需用色笔标注)→自主结合实际有选择地将重要字词整理在下面的空格内)。

读准字音

 

看清笔画

 

 

活动三: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自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课文(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用色笔标注出来)→学生自主概括(写了什么人?

什么事?

)→小组讨论并推选代表到小黑板上展示)。

 

 

活动四:

复述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并思考:

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自主阅读课文相关小节→自主尝试复述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并思考:

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小组内展示并推选代表口头展示→根据展示结果组际间互相补正)。

 

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

 

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课堂链接】

1.吴敬梓(1710~1754),字敏轩,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生于1701年,死于1754年,出身于官宦家庭。

著有《儒林外史》和《文木山房集》等。

他的父亲为人清正耿直,不以功名为重,对吴敬梓有着深刻影响,吴敬梓自幼聪颖异常,20岁时中秀才。

父亲死后,因其不善经营,家产在他手里斥卖殆尽。

后又屡试不第。

33岁,他移家南京,开始了卖文生涯。

36岁时,安徽巡抚荐以应博学鸿词科,以病不赴。

40岁后生活陷入窘境,靠友人接济度日。

有富转贫的生活经历使其饱尝世态炎凉,对现实有较清醒的认识。

长篇名著《儒林外史》就是作者自己耳闻目睹的事实为素材写成的。

2.《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中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3.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

它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

院试由县、府、省主持,及格者称秀才。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主考由朝廷委派,参加者须是秀才。

乡试及格者称举人。

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二月举行,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贡生。

殿试由皇帝在皇宫大殿亲自主持,中者称进土,第一名为状元。

科举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

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轨半步,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从科举取士人员的情况来看,康有为曾经指出,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

五四运动前后,科举制度虽被废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封建教育仍以其他方式推行,人民仍处昏沉、麻木状态。

少数的读书人爬上统治地位,但大多数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

个性调整

教学后记:

《范进中举》课堂学习活动单(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学习过程:

活动一:

分析范进这个人物形象。

(自主研读课文并形成自己的分析结果(提示:

学生可从人物中举前后变化,从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入手分析)→小组合作并推选代表在全班口头展示。

 

活动二:

思考:

1.课文从哪些地方写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态度有天壤之别?

试归纳胡屠户的形象。

2.分析张乡绅以及众乡邻的形象。

(自主思考上述问题→小组讨论并推选代表在小黑板上展示或者口头展示)。

胡屠户

 

张乡绅

 

众乡邻

 

活动三:

思考:

1.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找找全文可笑的地方,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2.本文还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主要体现在哪儿?

3.对比的方法对于表现本文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自主思考上述问题→小组讨论并推选代表在小黑板上展示或者口头展示)。

 

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本文还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主要体现在哪儿?

 

对比的方法对于表现本文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活动四:

思考:

学了《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课文,将范进与孔乙己比较,我们都会看出,这两个“生活”于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同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同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所不同的是范进终于叩开了功名富贵的大门,而孔乙己直到临死“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这是对这两个人物必要的但也只是浅表层次的理解。

那末,他们的性格内涵究竟有何差异?

(自主思考→小组合作讨论并推举代表在全班口头展示。

范进与孔乙己比较

 

个性调整

教学后记:

《口技》课堂学习活动单(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二、学习过程:

活动一:

学习链接材料1后模仿各种声音,看谁模仿得又多又像。

(自主阅读链接材料1→自主模仿有关声音并在小组内展示→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表演)。

 

活动二:

学习链接材料2完成下列填空。

(自主阅读链接材料2→自主完成填空→组内互阅)

《口技》的作者是(填朝代)人,本文选自清代人张潮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

活动三:

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和生字词的写法。

(自主结合注释默读课文,同时圈画出生字词→小组讨论明确生字词的读音(可以借助工具书)→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将其中最容易读错的字词板演到小黑板上供全班同学参考(容易读错或写错的需用红色笔标注)→全班学生学结合自身实际有选择地将重要字词整理在下面的空格内。

注意字音

 

注音字形

 

活动四:

正确、流畅朗读课文。

(自主朗读课文(要求:

需要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小组内展示朗读(在个体展示读的过程中,组内成员互相点评)→各小组推举一名代表参加全班朗读竞赛(在其他同学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听他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点评他人的朗读并记录下容易读错的句子→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容易读错的句子

 

【课文链接】

1.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

本文确切而真实地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描绘出当时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内容,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家四日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

文章可以作为描写场景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2.林嗣环,字起八,号钱崖。

福建安溪赤岭后畲人。

明万历三十年(1607)生,从小聪颖过人。

甫七岁即能属文。

及长赴试,因文章峭奇卓绝,考官疑为他人代笔,故不得售。

嗣环遇挫折不气馁,倍加发愤功读。

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中举人,继而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已丑科登进士第。

授大中大夫,持简随征,便宜行事。

后调任广东琼州府先宪兼提督学政。

“备兵海南时,恩威兼济,兵民爱之”;“性耿介,多惠政,如禁锢婢,禁投充,禁株连,禁民借营债,粤人啧啧颂之”。

为减轻民众役赋,抵制奢侈无度、滥设工役、私创苛税的耿仲明、尚可喜,而上《屯田疏》。

顺治十三年,被二藩诬告落职。

被捕之时,民众悲声载道。

顺治十七年(1660年),嗣环下刑部狱西曹就计无果。

“帝念三任勤劳。

暂放杭州治下。

待康熙初政(1662),复审平冤获释,诏升广西左参政”。

嗣环经历磨难,无意仕途,遂客寓杭州,放舟西湖,寄情山水,唱和名流。

后因贫以死,妻子晨夕不继,柩暴未葬。

幸其同年唐梦赍葬于昭庆寺西沙泉石,并搜其著作四册存之。

“历四十年,族侄标光始访得之,改葬于御屏山麓”(今安溪县虎邱镇金榜村玉斗牛眠山)。

原碑完好,文曰:

“先达进士兵学道铁崖林公、淑人王氏、男文学华亭墓。

乾隆丁丑九月合族崇祀。

”族人对嗣环尊崇备至,每每携幼恭诚拜谒,以期子侄学而有成。

在嗣环故乡,还流动着“黄井祝天”、“虎崆耕读”等脍炙人口的故事。

3.《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

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个性调整

教学后记:

 

《口技》课堂学习活动单(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虚实词含义,翻译全文。

2.了解口技人表演的几个场面。

二、学习过程:

活动一: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自主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并将自己难以翻译的字词句圈画下来(方法提示:

结合注释、运用所学、反复朗读、联系揣测)→小组讨论明确难以翻译的字、词、句→各小组推选一名达标将注释中没有且难以翻译的字、词、句的解释和本组不能解决的难点板演到小黑板→组际之间互相订正、互相释疑)。

难以翻译的字、词、句

 

备注:

1.应重点理解的词语:

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会、闻、奋、但、虽、走。

2.注意下列词类活用:

①“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②“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③“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④“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活动二:

找出表示课文中关于时间的词语,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几个场景,了解口技人的精妙构思。

(自主阅读课文并划出有关时间的词语→自主思考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几个场景→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在小黑板上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