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解密如何解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3372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维基解密如何解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维基解密如何解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维基解密如何解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维基解密如何解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维基解密如何解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维基解密如何解密.docx

《维基解密如何解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维基解密如何解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维基解密如何解密.docx

维基解密如何解密

维基解密如何解密

参考资料

“地堡”中流出美军袭击伊拉克平民视频

驻阿美军军官躺在睡袋中打电子游戏

  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市格里提斯加塔街上,有一幢白色的百年老屋。

3月30日上午,一位身材高大的澳大利亚男子登门来租这所房子,此人的名字叫朱利安·保罗·阿桑奇,和他一起来的还有其他几个人。

“我们都是记者,”他对房子的主人说,“我们是到这里来报道火山的。

”但是,等主人一离开,阿桑奇便迅速拉上了窗帘,并且立下规定,不管白天和黑夜,窗帘都不能打开。

在他看来,这所房子现在就是一个作战室,大家把它称为“地堡”。

在四面白墙、没什么装饰的起居室里,架起了六台电脑。

大家按照阿桑奇的指挥,昼夜不停地开始工作。

他们的目标是“B项目”,这是阿桑奇起的代号,指的是于2007年在伊拉克拍摄的一段38分钟视频。

这段视频记录了美国士兵杀死至少18个人的场面,其中包括两名路透社记者。

它后来成为引起广泛争议的话题。

但在当时,它仍然还只是一个被严格保守的军事秘密。

  惊人项目

  B项目是一个惊人的作品,阿桑奇希望将其发表之后,能引发对伊拉克和阿富汗冲突的全球辩论。

他计划在4月5日,到位于华盛顿的全国新闻俱乐部向一群记者推出这段录像。

为了做到这一点,他需要与“维基解密”组织的其他成员分析原始视频,并把它编辑成一个较短的影片,还要建好一个独立的网站来发布它,然后发动一波媒体造势,并整理好与录像配套的文件——所有这一切都要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完成。

  阿桑奇坐在“地堡”里的一个小木桌前,看上去已经精疲力竭。

他弯着瘦高的身子俯在两台电脑前。

其中一台在上网。

另一台则没有连上互联网,因为它里面满是机密的军事文件。

作为一个网络安全分析师,他对计算机的脆弱性十分在意,并经常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被监听。

  阿桑奇的对面坐着罗普·宫格里普,一位荷兰的激进分子、黑客兼商人。

宫格里普成为B项目非正式的经理和财务主管,向“维基解密”投入了约一万欧元的资助。

  下午3点左右,一位名为贝吉妲·约斯多蒂尔的冰岛国会议员走了进来。

  她一边打开自己的电脑,一边问阿桑奇打算怎么分配B项目的工作。

按计划将会有更多的冰岛激进分子到达这里;最终有6人把时间花在了这段视频上面,还有大约同样数目的来自其他国家的“维基解密”志愿者们也参与了进来。

阿桑奇建议派人去和谷歌联系,以确保YouTube将会容许在其上面发布这段视频。

三段录像

  到了大约晚上6点钟,阿桑奇从桌边的位置上站了起来。

他手里拿着一个装着B项目的硬盘。

那段由阿帕奇直升机上摄像机所拍摄的视频,记录了士兵们在增兵计划开始后不久,在巴格达东部执行的一次任务。

  在场的人们都聚拢到电脑前观看。

粗糙的黑白画面显示,来自第八骑兵团的阿帕奇机组人员和另一架直升机相伴盘旋在巴格达上空。

在一个广角画面里,建筑物和棕榈树以及被遗弃的街道混杂在一起。

现场传出一段段短促的静电噪音,无线电嘀嗒声,以及兴致勃勃的战场联络。

两名士兵正在交谈。

这段录像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令人毛骨悚然,部分原因是因为士兵们之间的对话远远超出了日常语言的界限。

“放开了干,一旦你瞄上了他们,只管打他们个屁滚尿流,”其中一个说。

阿帕奇的机组成员飞到了大约12名男人的上方,那些人从与美军大约一条街之隔的街道上漫步而来。

机组报告说其中五六名男子装备有AK-47突击步枪;当阿帕奇进入攻击位置时,机组人员看到了混在那些人里面的路透社记者,把记者所带的长焦镜头照相机误认为是火箭筒。

阿帕奇直升机对这群人开火二十五秒钟,几乎所有的人都当场毙命。

  第二部分紧接着前面这段。

当直升机仍在屠杀现场的上空盘旋时,机组人员发现一个受伤的幸存者在地上挣扎。

该名男子明显手无寸铁。

突然,一辆面包车开进视野,三名空手的男子下来去搭救受伤的那个人。

“我们发现有人来到现场,看起来可能,嗯,是去收集尸体和武器,”阿帕奇这样报告说,尽管那些男子只是在帮助一个幸存者,并没有去收集武器。

于是阿帕奇开火了,打死了那三名男子和他们试图抢救的那个伤员,并打伤了坐在车中前排座位上的两名幼童。

在第三部分里,直升机机组人员通过无线电向指挥官报告说,至少有6名武装分子已经进入了一座尚未完工的楼中。

这座楼位于人口稠密的市区里。

那些武装人员中可能有的是刚刚撤离与美军交火的现场,但情况还不清楚。

机组请求允许攻击这座楼,他们说它看起来像是座废弃建筑。

“我们可以给它来上一颗导弹,”阿帕奇里的一位士兵建议道。

这个请求很快被批准了。

不久后,两名不带武器的人进入此楼。

虽然士兵们见到了他们,但还是发起了攻击:

3枚地狱火导弹摧毁了楼房。

路人也被废墟的烟尘所吞没。

7月26日,伦敦,“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召开新闻发布会,他手拿一份《卫报》,报上头条就是此次“泄密事件”。

  谋杀无辜

  对于B项目,阿桑奇想把原始录像编辑成一部短片,作为评论的载体。

有一阵子,他想把这个短片叫做《请求交战》,但最终选择了一个更有力的标题《谋杀无辜》。

他告诉宫格里普:

“我们要淘汰‘误杀无辜’这种委婉的说法,让今后任何人再使用这个词时,他们都会在心里想起‘谋杀无辜’。

  那段视频的原始形式就像是一个拼图,是没有上下文的一个个证据片段。

  阿桑奇想与在袭击中丧生的伊拉克人的家属取得联系,向他们通报媒体对他们有所关注,并顺便收集更多的信息。

通过与冰岛国家广播公司的合作,他派出了两名冰岛记者前往巴格达寻找那些家属。

  到了周末,逐帧的画面检查已接近完成。

  编辑后的影片有18分钟长,片首有一段乔治·奥威尔语录:

“政治语言的目的就是让谎言听上去像真理,使谋杀变得合理,还能把无形的风说得像是坚固的实体。

”然后它给出了被打死的那两位记者的有关信息,以及官方对这次攻击所做的回应。

埋下伏笔

  4月3日深夜,就在所有工作都必须完成之前不久,去了巴格达的记者给阿桑奇发来电子邮件:

他们找到了那两名当年坐在车里的孩子。

他们就住离出事地点一条街之外的地方,当天早晨他们的父亲正开车送他们去上学。

“他们说,还记得那次轰炸,当时感到很疼,然后就失去了知觉。

”记者还找到了被地狱火导弹炸毁的那座楼的主人,那人说他家一直生活在那里面,有7名居民死于那次袭击之中。

那位主人是一位退休的英语老师,他的妻子和女儿被炸死了。

关于如何处理这个消息,爆发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是否应该在全国新闻俱乐部的发布会上使用,还是暂时先不透露它更好?

如果军方以地狱火攻击事件中没有任何平民伤亡为借口进行开脱,那么到时候“维基解密”就可以通过发布这个信息作出反击,算是打一个埋伏。

  人去楼空

  4月4日早上10点半,宫格里普拉开窗帘,“地堡”里一下子充满了阳光。

他穿着刚洗熨过的长袖T恤和黑色裤子,努力督促着大家按进度完成工作。

收尾的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阿桑奇笔直地坐在电脑前,不停地敲着键盘。

  他需要清理文件,以确保它们不包含可以被用来追查出出处的数码踪迹。

阿桑奇正以最快的速度清除掉这些踪迹。

  宫格里普把阿桑奇的一些东西胡乱塞进一个包里。

他跟房主处理好账单。

盘子被洗干净。

家具被放回原位。

所有人挤进一辆小车,转眼之间,那所老房子便恢复了空寂。

 

“维基解密”

  解了哪些密

  日前,美国知名泄密网站“维基解密”披露了9万多份美军机密文件,众多鲜为人知的阿富汗战争内幕随之曝光,一时间,“维基解密”网站也成为众人关注的对象。

为此,英国《每日电讯报》7月26日梳理了“维基解密”近几年来所泄露的几大“不能说的秘密”。

  1美军袭击伊平民视频

  “维基解密”网页上的一段视频录像显示,驻伊拉克美军士兵在直升机上朝地面上的人群开火,结果造成包括2名英国路透社记者在内的18人死亡。

  这段视频立即引起舆论大哗,外界纷纷指责美军的暴行。

但美国军方却拒绝对开枪士兵进行惩处。

  2关塔那摩监狱手册

  2007年,“维基解密”公布了一份美国国防部下发给士兵的《关塔那摩监狱管理指导手册》。

该手册内容显示,监狱管理士兵有权阻止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探视囚犯。

如果被关押人员表现良好或是积极与军方配合,还可获得“特别奖励”,而这“特别奖励”就是一卷手纸。

  3气候学家擅自改数据

  去年,超过1000封英格兰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所的邮件内容被公布在“维基解密”网站上。

邮件内容显示,气候学家擅自更改对自己研究不利的气候数据,以证明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此事导致人们对全球变暖理论产生怀疑,影响很恶劣,外界纷纷指责科学家操纵研究结果的行为。

  4佩林私人邮件

  在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的竞选搭档佩林的私人邮件账户曾被黑客窃取,之后,她和家人的大量私人照片以及一些邮件内容被“维基解密”网站公布在网上,引发民众热议。

  550万条“9·11”短信

  去年11月,“维基解密”网站曝光了超过50万条“9·11”事件发生当天美国民众通过手机发送的短消息内容,其中包括美国联邦政府以及地方官员的短信。

“维基解密”表示,这批短信是匿名人士提供的,他们公布这些短信只是为了尽可能地还原“9·11”事件发生当天的情形。

维基解密,钱从哪儿来

参考资料

“维基解密”就像是一个节俭的富豪,据为该网站管理捐款的第三方机构称,“维基解密”有三个捐赠来源,其中两个渠道所筹资金不菲,但是它的支取额不超过其总额的10%。

柏林的瓦乌荷兰基金会副会长亨德里克·富尔达说,自去年12月起,“维基解密”已通过贝宝网络支付平台及银行转账接收了40万欧元资金,却仅从中支出了3万欧元。

“维基解密”财务揭秘

富尔达透露,这笔花销用来支付“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和发言人丹尼尔·施密特的旅费,以及服务器、租赁数据线路等计算机硬件的成本。

目前,“维基解密”没有用这笔资金来支付阿桑奇或其他志愿者的薪水。

富尔达说,尽管之前就有关于薪水支付的讨论,但相关细节尚未制定出来。

“志愿者基本上在免费提供服务,如果你要给志愿者发薪水,那就要先想清楚发给哪些人,不给哪些人,以及给多少。

”富尔达说,“这几乎是一个道德问题:

你准备支付多少薪水?

一系列关于“维基解密”滥用捐助资金的匿名指控文章在网上传开后,德国报纸《星期五》首先报道了该网站的开销数据。

这些指控的文章由一位匿名作者撰写,他自称是“维基解密”的内部人员,并发表在竞争泄密网站Cryptome.org上。

7月12日至18日这一周,瓦乌荷兰基金会披露了一些财务数据,第一次将“维基解密”的花销摆在人们面前。

“维基解密”本身并未公布这些数字,但声称网站每年的经营成本为20万美元,目前共筹集了约一百万美元。

富尔达说阿桑奇和施密特坐巴士旅行,在代表“维基解密”工作时才坐飞机,他们把资金重点投入到网站基础设施的建立和维护上。

当网站需要报销费用时,必须向基金会提供原始收据。

富尔达无法提供更详细的基金支出情况,但他表示,基金会正在制作一份报告,预计将在8月完成,这份报告能够提供更详细更透明的财务信息。

全球捐款者们通过贝宝网络支付或电汇至基金会银行账户的方式向“维基解密”捐款,这些款项均由基金会管理。

“维基解密”在电子银行Moneybookers网站上也开设了账户,接受捐助,但这部分款项并未交由基金会管理。

富尔达称“维基解密”可能有其他资金来源,来自私人捐助者或其他基金会,但他并不了解这些情况。

富尔达表示:

“但我相信,我们已经掌管了大部分来自欧洲和其他地区的捐款。

“维基解密”的创始人阿桑奇拒绝讨论有关危险级别的预算。

瓦乌荷兰基金会为它理财

瓦乌荷兰基金会以赫瓦特·荷兰·莫里茨命名,亦称瓦乌荷兰。

赫瓦特·荷兰·莫里茨创立了“混乱”计算机俱乐部,这是一家德国的黑客俱乐部,自1981年成立以来,一直处于黑客界的领先位置。

由于这家基金会一直宣称支持信息自由的理念,“维基解密”在去年与其取得联系,希望它能为自己管理捐款。

尽管该基金会是志愿者在运作,但富尔达表示,他们的优势在于,与“维基解密”相比,他们的资金管理方式更为专业。

2009年10月起,瓦乌荷兰开始帮助“维基解密”处理捐款。

该基金会严格遵守德国关于财务责任的规定。

富尔达说:

“我们对这笔钱负有责任,我们很认真地对待这个问题”。

网站关闭引发公众捐款

2009年12月,“维基解密”一度因资金不足而关闭,并寻求捐助。

富尔达表示,当时基金会代表该网站收到的捐款只有约5000欧元。

当年12月24日,“维基解密”在twitter上发布了一条消息,称网站即将暂时关闭,再次上线至少要到第二年1月6日,但是这一时间一直拖了5个月,其间该网站的档案无法访问。

“维基解密”直到5月才恢复上线,即便如此,它的加密下载仍不可用,匿名向该网站泄露文件的方式也不可用。

它的安全提交网页服务在6月中旬停止工作。

虽然网站上没有发布对这些功能局限的声明,但阿桑奇说,该网站的基础设施正在重新建设,以应对媒体关注增加后带来的负荷。

富尔达说,1月份人们得知该网站需要帮助时,捐赠开始涌入。

“维基解密”的捐款呼吁中表示需要筹集至少20万美元,才能支付其一年的经营费用,而如果要为其志愿者支付工资,则至少需要60万美元。

“之前捐赠的回应寥寥,”富尔达说,“我们没有收到任何捐款。

但当网站因缺乏资金而不得不关闭时,捐助就来了。

组织和私人捐助介入

4月,该网站发布了2007年美军直升机在巴格达的袭击视频,引发了关注和争议,之后,新一轮的捐款激增。

“维基百科”称,视频发布后的不到一个星期内,就筹得超过15万美元资金。

美国军方情报分析员布拉德利·曼宁,由于向“维基解密”提供了这段视频而被逮捕起诉。

阿桑奇和网站的其他志愿者称,该组织委托律师为曼宁辩护,并向公众呼吁更多的捐款,以支付相关法律费用。

富尔达说,他不知道“维基解密”是否为这一用途寻求了其他资金来源,但基金会管理的资金没有被用于支付曼宁的辩护开支。

他表示,原则上来说,由他的基金会支付法律费用也是合情合理的。

“保护告密者是该网站的目标之一,”富尔达说,“所以从理论上来说,这没有问题。

而在实际中具体如何操作尚待研究。

富尔达透露,该基金会管理的捐款并未用于支付“维基解密”伊拉克视频的编辑和制作成本。

最近《纽约客》针对“维基解密”的揭秘文章显示,荷兰黑客和商人罗普·宫格里普介入了其中,预支了约1万欧元以资助。

可持续运转是难题

“维基解密”今年筹集到的40万欧元足够网站维持到明年第一季度,富尔达说,包括支付阿桑奇和其他工作人员正在建设的加强版网络基础设施所需的费用。

但是,原本源源不断的捐款现在已经在减少,变成了每月约2000欧元,富尔达说。

他表示:

“捐款量比网站刚恢复时少了很多,我认为大家的想法是,如果网站濒临关闭,就说明已经无以为继。

只要网站还在,就表示资金尚未枯竭。

富尔达说,“维基解密”不可能永远依赖极端的手段,如关闭网站来筹集资金。

它也不能一直依靠高端机密,如伊拉克的视频,来保持关注、吸引捐款。

最终,它需要建立一种新的财务模式来维持运转。

“拿出像伊拉克视频这样的爆炸性信息确实有效果,但我不认为这是可持续的,”富尔达说,“制造大轰动是一件好事,但对像‘维基解密’这样的网站,占大部分的不应是这些轰动性事件,而是很多有趣的小热门。

我们的意见是,他们需要寻找不依赖这些猛料,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反对和支持

一时间,维基解密被美国政府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马上铲除。

但是曾被称为“最危险的美国人”的丹尼尔·艾斯伯格却认为:

泄密者勇气可嘉。

美政府的“眼中钉”

因为“维基解密”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信息,它也成为美国及其他一些政府的“眼中钉”。

此次驻阿美军作战记录的泄密令美国政府震怒。

在美国公众越来越多地对赢得阿富汗战争的可能性提出质疑的情况下,这些泄露的文件又为这场战争描绘了一幅严酷的图景。

白宫对维基解密网站向公众泄露九万份有关美国领导的联军在阿富汗军事行动的文件提出了谴责。

发言人吉布斯辩解说,这些泄露的文件大多是已经过时几个月的低级别的报告。

但是有媒体称,泄漏这些文件所带来的最直接的危险也许是进一步损害人们对阿富汗战争已经动摇的信心。

这对美国政府来说或许是最难以接受的局面。

艾斯伯格:

泄密者勇气可嘉

丹尼尔·艾斯伯格(1971年,将“越战最高机密文件”交给《纽约时报》曝光)曾将五角大楼的文件泄露了出来,一举改变民众对越战的看法,也改变了美国乃至世界历史。

他本人因此赢得盛名,并被称为“美国最危险的人”。

艾斯伯格对此次维基泄密事件的观点是“勇气可嘉”。

“他与我当时的思想状况相同,”艾斯伯格在一次电话采访中说道。

“我40年来都等着有人这么做。

”尽管如此,79岁高龄的艾斯伯格说他面对如此多的泄密文件,仍然五味杂陈。

那些机密军事文件中包含92,000份报告。

“如果你没把它们通读一遍就发布这么多材料,那是要冒一定风险的”,艾斯伯格说。

然而,艾斯伯格表示,如此大量的材料可以让人注意到其中缺失的东西:

就此次事件而言,缺失的就是美国继续在阿富汗作战的正当性。

“阿富汗战争中被埋藏的秘密对我们而言价值连城”,他随后说道。

尽管一些批评认为泄密者将美国的国家安全和阿富汗美军置于险地,但艾斯伯格认为那位泄密者勇气可嘉。

“如果他在这件事上作出了错误决断,那么他是要为此付出代价的。

但他所作的决断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他在个人处于极度危险时把真相说了出来。

艾斯伯格惊讶于技术如此之发达,以至于轻点鼠标便能发布海量信息。

他说他当年小心翼翼地把国防部文件一页一页复印下来,为此在复印机旁呆了几个小时。

“维基解密”颠覆主流媒体

由于此前几次独家揭秘均未能引发广大回响,“维基解密”这回为求一举打响名气,在踢爆美军的阿富汗秘密作战记录上,与各大新闻媒体机构联手出击。

这种做法凸显网络和社群媒体出现不过短短数年,就已经在新闻业扮演中坚角色,而主流媒体机构仍是新闻分析与传播的关键。

在某种程度上,“维基解密”正在颠覆传统的“新闻报道”概念。

揭秘维基解密创始人:

独行背包客政府"眼中钉"

参考资料

中新网7月27日电他被称为“黑客罗宾汉”,作为“维基解密”的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认为,透露公共治理机构的秘密文件和信息,对大众来说是件有益的事。

于是,26日,9万多份驻阿美军秘密文件的泄密让他足以成为创造历史的人物。

生活隐秘经历颇为复杂

美国《新闻周刊》27日撰文称,尽管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朱利安自己却生活完全隐秘的现实中。

随性的背包客和环球旅行让别人难以企及他的内心,朱利安也成为人们印象中遥不可及的人物。

报道称,有关朱利安经历的信息少之又少:

他拒绝透露自己的年龄和家庭住址。

据说,朱利安1971年出生在澳大利亚北部的汤什维尔,他长期接受家庭式教育,到他14岁时,他和母亲已经搬了37次家。

在他的母亲和一名音乐家的关系演变成暴力时,朱利安几近封闭,他游离在自己的世界中。

16岁时,孤独的朱利安成为了一名网络黑客。

1991年,20岁的朱利安与黑客好友们闯入加拿大一家电信公司的网络终端,随后他被逮捕并承认了25项指控。

法官最终以“智能好奇”为理由只判决他支付小额的赔偿金。

随后,朱利安开始在墨尔本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但不久就退学。

2006年,朱利安决定创建“维基解密”,在他看来,信息的透明和自由交流会有效的阻止非法治理。

“维基解密”渐成美政府“眼中钉”

因为“维基解密”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信息,它也成为美国及其它一些政府的“眼中钉”。

此次驻阿美军作战记录的泄密令美国政府震怒。

在美国公众越来越多地对赢得阿富汗战争的可能性提出质疑的情况下,这些泄露的文件又为这场战争描绘了一幅严酷的图景。

白宫对维基解密网站向公众泄露九万份有关美国领导的联军在阿富汗军事行动的文件提出了谴责。

发言人吉布斯辩解说,这些泄露的文件大多是已经过时几个月的低级别的报告,不能反映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清剿战略为局势带来的积极变化。

他还说,奥巴马总统不需要通过这些泄露的文件去了解平民伤亡的严重性,而发表这些文件会增加美军和联军士兵所面临的危险。

但是有媒体称,泄漏这些文件所带来的最直接的危险也许是进一步损害人们对阿富汗战争已经动摇的信心。

这对美国政府来说或许是最难以接受的局面。

从“维基解密”看网络安全

参考资料

美国遭遇史上最大“被泄密”

今年7月末的那几天,全世界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互联网上,一家名为“维基解密”(wikileaks)的网站,于7月25日在网上公布了一大批阿富汗战争的秘密文件,共计约92000份。

这批文件主要是由美国战地情报人员所撰写的日志组成,披露了阿富汗战争5年来的种种细节,揭示了这场战争的状况数年来并没有随着数千亿美元的巨额投入而有所改善。

此外,很多为美军提供情报的阿富汗人,也在这批文件中被曝光,这使得他们面临生命危险。

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军事情报泄密事件之一,可与1971年《纽约时报》刊登越战秘密文件相比,但那时候美国司法部还可以将几家媒体扭至公堂,政府还可以利用司法程序缓冲一下,而在有了互联网的今天,这些机密文件在登出去的那一刻,就已传遍全世界,美国政府就像被脱光衣服当众展览一样,难堪且悲愤,却又无可奈何。

维基解密是澳大利亚人朱利安·亚桑齐在2006年创建的,他自己的说法是:

该网站试图成为大规模文档解密与分析的不可追查和不被审查的来源,揭露政府和企业的腐败行为,并发挥最大的政治影响力。

该网站接受来自世界各国的泄密者匿名上传政府和企业机密文件,并在网站公之于众。

网站运营主要依靠1200名左右世界各国志愿者的无偿付出,服务器和技术支持的费用,也主要由这些人来自掏腰包。

几年来,网站接收了来自十几个国家泄密者上传的文件120万份,每天有30份机密文件在这家网站上被泄露。

事实上维基解密早就成为美国政府的眼中钉了,网站在2010年4月时发布了一段视频,内容是美军2007年在巴格达杀害平民的画面,使美国军方很被动。

美国方面最终找到了泄密者,22岁的美军士兵布拉德利·曼宁,并将其逮捕起诉,他将面临最长达52年的刑期。

泄密者被抓住,但负责公之于众的维基解密网站至今仍毫发无损,没有任何网站人员被抓住或起诉。

维基解密网站的双重防御体系

经常会有人质疑,为何这家网站运营了五年之久却没有被关闭,美国政府真的对此束手无策吗?

事实上美国政府比任何人都想找到这些人,并捣毁这家网站,但维基解密为自己精心设计了两道防御体系,一是刀枪不入的技术设计,二是避实就虚的法律安排。

两者配合起来使用,防御能力相当可观。

维基解密总部设在法律上对泄密行为最为宽容的瑞典,其核心成员由5人组成,但只有亚桑齐和德国人施密特公开了自己在网站中的身份,而经常抛头露面的,只有亚桑齐一人。

网站从未公布办公地址和电话号码,连一般网站必备的邮箱也没公布。

外界只知道这家网站总部在瑞典,具体究竟是群什么人在为网站工作,根本无从得知。

维基解密网站的主机由瑞典PRQ公司托管,这家公司提供“高度保密的,不向顾客提任何问题的主机托管服务”,他们甚至不保留顾客的任何注册信息和网站日志文件。

PRQ公司的两位老板,就是全球最大音像和软件盗版基地“海盗湾”的创始人,这家全球最大的,专门提供BT种子下载的网站曾因知识产权的问题被数次关闭,遭遇了强大的监管压力,但两位老板熟悉法律漏洞,深谙网络技术内情,这使得海盗湾开了又关,关了又开,至今仍在线上提供服务。

多年来与监管部门的交锋,使两位老板具备了丰富的斗争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