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作文之校企合作可行性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2799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作作文之校企合作可行性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合作作文之校企合作可行性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合作作文之校企合作可行性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合作作文之校企合作可行性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合作作文之校企合作可行性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合作作文之校企合作可行性报告.docx

《合作作文之校企合作可行性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作作文之校企合作可行性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合作作文之校企合作可行性报告.docx

合作作文之校企合作可行性报告

校企合作可行性报告

【篇一:

校企合作经验分析】

3、校企合作的实质与可行性分析

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产学结合”,以及澳大利亚tafe体系都是校企合作的成功范例。

在较早时候,国外就对校企合作有着比较明确的定义,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对校企合作教育的解释大约是:

这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它是将课堂学习与有计划有监督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它允许学生走出校门,到现实世界中学习实际技能,增强学生确定职业方向的信心。

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被战争破坏的程度比日本还要严重,但是德国用了不到五十年的时间就在一片废墟上快速发展经济并跻身于经济强国之林。

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西门子、阿迪达斯、彪马、双立人、boss以及领先世界的莱卡镜头,这些普通人都熟知的大名鼎鼎的品牌都是来自于德国。

为何德国制造能有这么多的品牌闻名于世界,这是因为他们掌握着高科技和有着高水准的一线技术员工,而这离不开德国成功的职业教育体系——双元制。

简单地说,德国的职业教育不仅仅是由职业学校来完成的,而是由企业和职业学校两方共同教育和培养,称为双元,即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

两者互相补充、互相支持,以企业培训为主。

在双元制当中,除了企业和学校之外,还存在第三方——工商协会——在中间进行管理和协调,同时还存在一个监督作用,另外还代表企业与政府进行沟通等。

而这样的中间机构在我国是存在较少的,无法对我国整个校企合作的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

在德国,双元制应用较为广泛,企业和学校一起制定培训大纲,一切以企业定向培养为主,而不像我国以学校培养为主,忽略了企业的需求,这是与我国职业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

而实际上学校忽视对企业需要的人才进行分析培养将会给社会浪费一大批培训资金,而在这里实行校企合作将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在这里,校企合作是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而企业在相应的培训过程中提供相应的平台加以辅助。

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还是个新事物,但实行校企合作本身就是在进行一定的人才培养创新。

(一)校企合作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的创新。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1]提出“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并要求成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机构,明确了该机构的职责;对职业院校、企业、政府三方在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中应承担的责任进行了明确的界定。

2006年7月,国家劳动保障部张小建副部长在国家高技能人才东部地区培训工程2006系列活动大会上,提出要“全面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并特别强调:

“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绝不是学校教学环节的技术性问题,而是一项全新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

把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这一做法提高到制度层面,这在我国还是首次。

理解校企合作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的创新。

首先,要认识到这一制度的建立是对传统师带徒和企业办技校(简称企办校)两种培养制度的继承和创新,具有时代性。

传统的师带徒和企办校制度都有长处,也曾在不同时期甚至在当今时代仍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也有明显不足。

师带徒制度的不足是“少”和“慢”;企办校制度的不足是辐射面窄,被动办学、社会贡献率受限。

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在继承师带徒重技能训练,重培养质量;企办校制度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技能特色,重视学生顶岗实习等。

校企合作办学在发扬了它们长处的同时,也克服了其不足,并结合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等实际,增加了一些新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其次,要认识这一制度是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具体化,具有规律性。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两类不同社会组织的结合。

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本质上是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延伸与提升这一关系,深化为合作状态,就明显地使校企合作成为教育与经济密切结合的产物。

换句话说,校企合作是教育与经济合作的具体化形式,校企合作制度就是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一种具体而特定的合作形态。

这就涉及了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规律问题。

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必须适应经济发展这一经济基础。

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教育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教育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以其自身特点影响经济发展。

这是一条被人们普遍认可的规律。

校企合作就是教育根据企业需求,主动适应并为企业服务的合作,它体现了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并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规律。

再次,从国家经济发展大局及其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看,建立这一制度具有迫切性。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改造的升级,第二、三产业发展快速,特别是二产业中的制造业正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技能人才。

几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技工荒”,特别是“高级技工荒”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若不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势必拖累全国经济社会发展。

因此,加强和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

全面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培养出企业急需的各类技能人才,缓解甚至化解“技工荒”,无疑是当前企业和职业院校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而迫切的任务。

最后,要认识到,校企合作培养制度来自实践,具有可行性。

在多年的校企合作实践中,我们感到:

第一,校企双方都希望合作。

一方面企业要发展,需要学校不仅为其输送合格技能人才,而且还要为其提升在岗员工的技能;学校发展也需要通过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用结合的人才。

企业和学校双方各有所图又各得其所。

第二,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产生规模效应。

校企合作往往是学校的一个专业面对一批企业合作,培养的也是一批技能人才,解决的也不是一个企业,而是一批企业技能人才的需求。

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

第三,只有校企合作,才能走上技能人才培养的快车道。

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不仅能够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模问题,还能解决速度问题。

与传统培养制度不同,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下的职业院校都拥有校内实训条件,使学生在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再到企业顶岗实习。

使用这种培养方法,初中毕业生五年,高中毕业生三年就可成为基本合格的高级技工。

与传统的师带徒和企办校制度相比,效率更高。

第四,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保证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兼具校内文化知识教学和企业岗位能力实训两个领域、两种空间、两种能力教学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零距离结合,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切实体现。

实践证明,这种制度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扎实的文化和专业理论基础,又有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的专业技能。

这种制度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满意、学校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

(二)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是劳动力市场的创新。

劳动力市场是交易劳动力的市场,由需求方、供给方、交易场所三方构成。

交易对象是供给方提供的特殊商品——劳动力,交易的载体是职业介绍所等市场载体。

市场载体以机构形式(如职业介绍所)建立劳动力供求信息交流渠道,提供场地为供求双方当场决策交易服务,并依法收取相关中介费用。

借助劳动力市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劳动力被分配到不同地区、行业、职业、企业、岗位。

校企合作培养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实际上也同时在创建一种特殊的劳动力市场。

这种特殊的劳动力市场由企业、学校、学生三方构成。

交易的对象是供给方——学生提供的特殊商品——技能,交易的载体却不是职业介绍所等市场载体,而是企业实习场地——岗位。

交易之前,学校代表学生与企业联系,采取合作培养、岗位锻炼、全面考察,最后交易的办法是购买和使用学生的技术能力。

借助这种特殊的劳动力市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一种资源——技术劳动力被分配到合适的地区、行业、职业、企业、岗位。

这种特殊的劳动力市场有几个特点:

一是省略了一般劳动力市场必不可少的中介环节和交易中介费;二是转移了交易空间,交易空间由职业介绍所转到企业;三是延长了交易时间,由在中介场地一次性洽谈交易延长到实习结束后才确定交易;四是把交易与培养、使用、考察相结合,提高了交易的质量和可信度。

(三)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是教育制度的创新。

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制度是否科学、有用,或者教育体制改革是否成功,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这种教育制度下,学校毕业生是否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与无数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相比,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高的事实证明,校企合作培养制度是科学的、有用的,作为教育制度的一项改革,它无疑是成功的。

从理论上来说,实行校企合作是可行的而且是很有必要的。

与传统教育制度不同,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对职业院校教育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

1.在办学理念上,主张与企业紧密合作,以技能就业为导向,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提升品德为重点,以技能成才为目标,走技能教育、技能就业、技能成才道路。

2.在学校职能上,主张与企业紧密合作,坚持全日制培养与社会化培训相结合,利用学校和企业资源,既培养全日制技能人才,也培训、提高企业在岗员工的技能水平。

3.在办学过程上,主张从技能人才需求信息、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计划、教材编写、教案制作、教师结构、教师能力、课堂教学等多个环节都体现校企合作,做到所教、所学、所用有效对接。

4.在招生就业上,招生方面主张针对学校实际,精心选择市场紧缺人才而对学生发展特别有利的工种开设专业,招收学生。

就业方面坚持以技能就业为导向,并将之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学期间的学习都与毕业就业相关。

此外,重点抓住校企合作毕业实习环

节,把毕业实习与毕业就业联系起来,并落到实处。

正是这些改革措施的有效实行,校企合作制度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对传统教育制度展开猛烈冲击的同时,也在创建新的职业技术教育制度。

但是在实行校企合作我们需要明白:

(一)企业需求是校企合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不能盲目应求。

校企合作是教育适应经济,为经济服务的具体制度。

毫无疑问,校企合作的动机、过程、成果都应该和必须体现企业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缺什么人才,学校就得办什么专业,培养什么人才。

从学校整体看,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只是整个社会多种培养渠道的一种,有些人才,特别是初、中级技术工人,企业完全可以自己培养;有些人才,社会力量培训机构可以培养。

作为培训市场分工,由于条件和能力等限制,学校不可能做到“应培尽培”。

从某一学校的个体角度看,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条件和能力更加有限。

面对广大企业各类技能人才不同技术等级的需求,只能根据自身实际,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精力选办国家最重视、企业最紧缺、学生最有发展前景的专业。

并以高端带动,兼顾其它技术等级的思路,集中精力办好一些专业,并办出品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校企合作是技能人才培养的成功之路,但不能因此而削弱校内教育。

实践告诉我们,凡是尝到甜头的学校,都不会放弃校企合作。

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合作范围会扩大,合作内容会增多,合作水平和效果会逐步提高。

在校企合作成为培养技能人才成功之路的认识逐步深入人心,校企合作遍地开花的大好形势下,也要防止出现削弱校内教育作用,出现走极端的可能。

当前,不少职业学校压缩校内教育课时,大幅度增加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时间。

这一现象证明,校内教育正被削弱,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校内教育具体内容包括文化知识传授,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实训,特别重要的是思想品德教育。

校内教育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个性形式等具有直接的影响,是别的教育无法替代的。

因此,应该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观,清醒地认识校内教育是落实所教、所学、所用对接要求的重要阵地,是校企合作应有的重要部分。

因此,我们既要转变重校内教育,轻校外实习做法,又要防止校外“实习”过多,校内教育作用淡化的现象,正确认识校企合作,做到校内教育与企业实习并重。

(三)校企合作既要着力培养全日制学生,又要着力提升企业在岗员工技能。

【篇二:

校企合作调研报告】

职业中专校企合作的调研报告

职业教育是直接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教育,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职业教育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也要遵循人才需求规律,办出职业教育自己的特色。

在探索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

为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开展,问诊中等职业教育,我校近期开展了校企合作的调查研究。

我们先后用15天左右的时间,分别对我校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校企合作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我校与多数教师、近100名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座谈,对56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及沟通访谈,其中包括参与我校校企合作的企业和其他相关行业企业。

并查阅了我校和其他方面的大量资料,重点围绕如何“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办好特色职业学校”这一主题进行了调研,侧重于查找问题,提出对策。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校企合作调研数据

1.在调研的企业中,关于招聘的员工来源一项(可多选):

有41家企业选择有一定工作经验人员,占73.2%;24家选择应届中职毕业生,占42.9%;23家选择应届大专院校毕业生,占41.1%;9家选择进城务工人员,占16.1%。

2.关于企业对员工素质要求(可多选),排在前几位的依次是团队合作与沟通54家,占96.4%;职业道德素养53家,占94.6%;吃苦耐劳51家,占91.1%;专业技能46家,占82.1%;选择积极进取及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各43家,占76.8%;另有两家提出了创新能力。

3.目前56家企业中,聘用中职毕业生的有36家,没有聘用的20家。

在招聘员工时,与其他求职人员相比,更倾向中职生的哪些素质(可多选)一项中,选择职业道德素养的39家,占69.6%;吃苦耐劳精神35家,占62.5%;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35,占62.5%;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29,占51.8%;专业技能水平27家,占48.2%;积极进取23家,占41.1%;专业基础知识的16家,占28.6%;仪表举止15,占26.8%;职业资格证书4家,占7%。

企业对目前中职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满意的7家,比较满意的37家,不满意的5家,弃选的7家。

4.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员工,中职学校需要改进(可多选)的选项中,选择加强与企业需求对接的39家,占69.6%;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37家,占66.1%;加强专业技能培养的36家,占64.3%;更新专业理论教学的19

家,占33.9%;改善专业设施设备13家,占23.2%;提高教师技能水平的10家,占17.9%;空选的2家。

5.企业对校企合作项目的参与意向图标

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有49家企业进行了选择,6家空选,1家暂时无任何意向。

企业不愿参与的原因,有部分企业认为自己无职业培养经验,无闲臵设备,以及给企业营销增加负担和涉及行业机密等。

6.目前企业与职业学校已经开展的合作有(可多选)

7.企业接收中职生顶岗实习实训做法一项中,17家空选。

在其余39家企业中,选择①学生顶岗,师傅指导的13家,选择②学生旁观为主,师傅操作示范的13家,选择③接纳学生实习,随意安排的5家,选择④学生顶岗,师傅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的1家;同时选择②③、①③的各3家,选择③④的1家。

8.关于“中职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发生工伤事故,哪种做法比较合理”一项中,选择①政府按人头划拨保险经费,由学校统一为学生购买的23家,②学校统一组织学生购买保险,学生个人支付的15家,③企业为学生购买保险,税前扣除的3家,①③共选的5家,①②共选的1家,1家提出了“按国家有关保险法律条例”进行处理,2家提出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空选的6家。

9.关于“制约企业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可多选)一项,认为政府缺少相关政策引导的31家,占55.4%;缺乏合作机制的27家,占48.2%;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的23家,占41.1%;缺乏合作平台的21家,占37.5%;缺乏系统保障机制的19家,占33.9%;企业无意识参加合作的10家,占17.9%;学校缺乏主动性的5家,占9%;空选的3家。

10.“如果要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企业希望政府提供哪些优惠政策”(可多选)一项中,选择按实习工种给予人才培养培训经费补助的40家,税收优惠的34家,以奖代补,补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的教育费用的29家,宣传企业形象方面提供帮助,给予相关荣誉称号的29家,还有2家企业提出了嘉奖,空选的4家。

11.在参与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主要担忧(可多选)的是:

选择学生安全的44家,学生管理36家,生产效益30家,实习劳动报酬23家,设备损耗10家,空选3家。

12.关于“在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最希望得到学校哪些服务或支持”(可多选)一项,选择用工优先的26家,解决员工培训的17家,专业技术支持的17家,协助企业完成应急性任务的17家,宣传企业品牌的17家,提升生产效益的15家,资源共享的12家,空选的5家。

二、调研情况分析

根据问卷的数据与实地访谈的情况,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看法和观点:

1.企业在聘用员工时,愿意选用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其次是应届中职毕业生,再次是应届大专院校毕业生。

单就中职生而言,在工作中虽不如前者上手快,但起薪水平低,数量多,且易管理;相对后者而言,中职生有一定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强,在招聘员工的来源中占42.9%。

对目前中职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企业满意及比较满意率占78.6%,基本上持肯定态度,所以,中职生还是比较受企业欢迎的。

2.与其他求职人员相比,企业更倾向中职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专业技能水平和积极进取等素质。

要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员工,企业认为中职学校需要改进的前三项依次是:

加强与企业需求对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专业技能培养。

3.关于目前中职毕业生存在的主要问题,被调研的企业普遍反映主要集中在品行、素养及职业道德等方面。

多数企业认为,中职生吃苦耐劳精神欠缺,自我定位不准,眼高手低,缺乏稳定性,自制力差,个人主动意识不强,进取心不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意识差,责任感不强,缺乏自我批评意识,社会经验不足,环境适应能力需提高,心理承受力差。

此外,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能力差,工作经验缺乏,动手能力有欠缺。

4.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政府、学校的重视,但企业参与度并不高,校企间的合作缺乏实质性内容,已开展的合作基本属于较浅层面。

调研数据表明:

55.4%的企业未参与任何形式的校企合作,39.3%的企业仅是提供实习机会和实习基地;此外,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为学校师生做专题讲座各占10.7%,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与学校联合实施订单培养、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向学校提供教育培训经费、在校内建立生产型实训车间等深层合作的企业不足10%。

而且,企业接受中职生顶岗实习实训,基本上是学生顶岗、师傅指导或学生旁观为主、师傅操作示范,而师傅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的仅为3.6%。

5.校企合作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岗位的专业,如餐饮服务与管理、烹饪、数控、电子专业、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等,这些专业企业一次性可提供的岗位多,而且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要求相对来说不是太高。

近几年,我校在维创电子器件代工企业及余姚星月磨具厂、晨鹰服装公司工作的中职毕业生有近500人。

2010年1月21日又与民营企业潢川阳光酒店签订了意向性联合办学协议。

协议中双方约定,我校实训楼圆弧及北侧1-7层是我校与阳光酒店联合办学的场所,作为烹饪、饭店服务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公关礼仪等相关专业的培训及实习训练基地。

在与晨鹰服饰的合作中,我校免费为其提供服装生产车间及办公场所,晨鹰服饰免费为我校提供服装专业学生实习设备和实习场所并负责对甲方学员进行培训和实习指导。

因此,校企合作大多是学校为企业提供廉价的劳动力,企业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而且,学生实习基本上变成了就业。

6.企业对校企合作项目的参与意向,主要集中在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开展校企文化交流,为职校教师提供实践机会。

企业不愿意参与的是在学校建立生产型实训车间、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设施。

企业不愿参与的原因,部分企业认为自己无职业培养经验,无闲臵设备,以及给企业营销增加负担和涉及行业机密等。

7.关于中职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发生工伤事故的处理办法,虽然都是为学生办理保险,但企业更倾向于由政府划拨经费或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购买,明确传递出企业规避风险的信息。

8.对于制约企业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占居前三位的是:

企业认为政府缺少相关政策引导,缺乏合作机制,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

要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71.4%的企业希望政府能够按实习工种给予人才培养培训经费补助,60.7%的企业希望获得税收优惠,51.8%的企业希望能够以奖代补,补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教育费用和在宣传企业形象方面提供帮助或给予相关荣誉称号。

9.在参与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最主要的担忧是学生安全(占78.6%)和学生管理(占64.3%),其次才是生产效益(占53.6%)。

同时,企业最希望得到学校用工优先(占46.4%)的服务或支持,其次是解决员工培训,专业技术支持,协助企业完成应急性任务,宣传企业品牌,这些各占30.3%。

三、调研结论

1.校企合作在一定层面上得到了发展,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而且校企合作基本上呈现校“热”企“冷”的态势。

校企合作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及学生就业的作用不言而喻,所以,中职学校热切期盼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而企“冷”的根源在于:

(1)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意义不甚明晰,甚至部分企业存有认识误区,认为培养学生是学校和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参与中职生的培养会增加企业的负担;企业没有培养学生的经验等。

而事实上,从长远角度看,校企合作不仅不会增加企业负担,从人才适用性、企业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上来说,反而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2)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本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但这种责任和义务在我国经济的转型期并未得到足够的强化。

而且在劳动资格准入制度实施之前,企业不需要为人才的成长成熟即教育支付培养成本,使用劳动力没有额外的代价。

(3)学校除了提供劳动力外,很少能为企业提供其真正需求的东西。

中职学校在师资、科研等方面力量薄弱,难以为企业培训员工

【篇三:

校企合作策划书】

校企合作策划书

一校企合作项目介绍

(一)校企合作概述

(二)校企合作原则

(三)校企合作背景分析

1校企合作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2校企合作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四)校企合作目标

二组织结构

(一)领导组织结构

(二)相关负责人职责

三校企合作项目实施计划

(一)校企合作的产出

(二)校企合作方式

(三)具体实施步骤

四校企合作培养的保障机制

一校企合作项目介绍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创新、创造、创业是呼声较高的词,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也转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面的渗入拓宽,高素质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

目前,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已经成为高校计算机专业的重要战略选择,通过校企合作不仅可以实现产与学双方互赢,而且能够借助于校企双方的优势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学生的创新项目转化成创新产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一)校企合作项目概述

校企合作项目是指企业与高校进行合作,通常是由企业作为出资方,高校提供师资,从而构建学生、企业和学校共同交流的平台,合作建设高效能的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实现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互补、共同发展的目标。

校企合作培养既属于继承性工作,又属于开创性工作,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形态不断变化,其方式、内涵、方法、手段都相应地呈现动态变化的特征。

如何更有效地推进这项工作是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