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期末考试复习教案七人教版必修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2753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期末考试复习教案七人教版必修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期末考试复习教案七人教版必修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期末考试复习教案七人教版必修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期末考试复习教案七人教版必修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期末考试复习教案七人教版必修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期末考试复习教案七人教版必修一.docx

《高中历史期末考试复习教案七人教版必修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期末考试复习教案七人教版必修一.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期末考试复习教案七人教版必修一.docx

高中历史期末考试复习教案七人教版必修一

2008年期末考试复习教案(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对全面所做的练习进行全面的回看,尤其是对于一些做错的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参考我的解析)

二、过程与方法:

除加强对一些基本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外,同时通过知识和练习题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析题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提高学生解题的水平,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所有错题

难点:

层次较深,难于理解的题目

【方法手段】

主要以学生自行阅读为主

【教学过程】

让学生拿出陆陆续续所发的全套解析,认真比较和解读

南开试验学校高一历史期末复习训练全套解析之

(第一至第三单元)

1、解析:

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度都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解析:

西周分封对象包括同姓亲族(姬姓鲁国)、功臣(姜齐国)、原来的附属国(先代贵族),其中主体是同姓亲族

3、解析:

通过分封制西周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型的等级序列。

4、解析:

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就是由正妻生的最大的儿子继承土地人口及爵位,这种制度使得西周的等级序列变得非常的森严,即使兄弟之间也形成了大宗与小宗,大宗与小宗之间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还有政治隶属关系

5、解析:

“国”与“家”的结合实际上就是把“家族等级”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中的嫡长子与他的其他兄弟已经不是单纯的亲戚关系,就“家”而言是长幼等级,在“国”而言就是“君臣隶属”关系

6、解析:

山东称为齐鲁主要是因为西周时期,周公的儿子伯禽分封在山东,建诸侯国称“鲁国”,姜子牙也分封在山东,建诸侯国为“齐国”,故成为齐鲁大地,和分封制有关

7、解析:

秦始皇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五个部分,①建立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皇位终身和世袭制。

②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权力的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三公包括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③地方实行郡县制。

④制订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⑤制订严酷的法律,以巩固中央集权。

而其中不管是哪个制度都是以保证皇帝权力不受侵犯为前提,都是围绕着加强皇权而推行,故核心是皇权至上。

8、解析:

郡县制和分封制最大的区别就是,郡县制长官是任免,而分封制诸侯是世袭,郡县制对于郡县是管理,分封制对于封地是统治,故分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过大导致割据分裂,而郡县制则可以避免这种现象

9、解析:

分封制所带来的专主要是,诸侯势力过大,地方权重,中央权轻,中央无法控制地方,而郡县制虽然避免了地方诸侯割据的局面,但权力都集中到了皇帝一人手中,就极易造成中央的腐败以及暴政(秦、隋都是典型的例子)

10、解析:

汉初,参考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史实是因其暴政,但刘邦认为还有推行郡县制而导致孤立无援),同时,也参考了西周分封制所带来的诸侯混战的教训,刘邦推行的是既有郡县又有分封的“郡国并行制”

11、解析:

从材料中“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可以看出贾谊的策略是通过增加诸侯的数量,来削弱诸侯的力量,而要既增加数量又削减其力量,就只有把原来诸侯国的领土再分封,这就只有实行“推恩令”了

12、解析:

北宋主要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些举措毫无疑问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并预防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但由于这种此措施加强了中央削弱了地方,加强了内部的集权,却削弱了外部对少数民族的防御力,即“实内虚外”“强干弱枝”,这就必然会导致“积贫积弱”的现象出现。

至于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则主要是秦始皇时期通过推行“郡县制”实现的。

13、解析:

北宋实行“二府三司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实行的必然是“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原则,可排除D,另外“二府”中的枢密院分割的是军权而非财权,分割财权的是“三司”即度支、盐铁、户部,另外,枢密院有调兵权无统兵权,“三衙”则有统兵权无调兵权,故最后选C

14、解析:

赵匡胤黄袍加身后之所以没有出现分裂割据局面,主要是北宋在“军”“政”“财”等方面都进行了集权,以防止地方的割据,比如军权方面的“收精兵”,政权方面的“削实权”,财政方面的“制钱谷”,所以答案毫无疑问选B

15、解析:

明太祖废除丞相主要是丞相权力威胁到了君主权力,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推行,丞相的废除使得皇权专制达到了一个新高峰

16、解析:

所谓的“独相制”到“群相制”实际上就是把丞相权力加以分割,从而加强皇帝的权力,同时将原来丞相的职责进行具体有效的分工后还可以提高行政效率,这一体制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7、解析:

从行政效率而言,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军机处可直达天听,故这两个机构对提高行政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18、解析:

公民的概念既祖籍本邦的成年男性,符合的也就是D

19、解析:

古代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同时也是拥有立法权的机构是公民大会。

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休会期间的监督和代言机构,民众法庭则是日常司法机关,当然也有权终审高级工职人员的任职资格

20、解析:

代议制是现代民主的一种形式,雅典的民主是直接民主,不存在代议制

21、解析:

保民官是古罗马共和国时期为缓和贵族与平民之间的斗争而选举出来维护平民利益的一个官职。

故选D

22、解析:

雅典的民主是直接民主,故只要具备雅典公民身份的人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的参与资格是不需要筛选的。

故选B

23、解析:

雅典之所以可以实行直接民主是因为小国寡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比较单一,而罗马实行帝制是因为其帝国的庞大,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很复杂,多面。

故选C

24、解析: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也是罗马的基本法。

而《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则是罗马法成熟的标志

25、解析:

所谓的保护人制度即现在的律师制度,同时陪审制度、诉讼制度也都源自于罗马

26、解析:

罗马之所以建立庞大的法律体系就是基于帝国的庞大需要一套制度来维系帝国的稳定和统治,故他建设法律的出发点是为了维系奴隶制的存在,故选C

27、解析:

《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收集了不同时期的法学家对罗马法提出的各种学说的解释;《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则主要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财产关系和诉讼等方面的法规。

故选D

28、解析:

所谓的君主立宪制就是国王的权力受法律的制约,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故选A

29、解析:

《权利法案》最大的价值是在于它颁布以后,真正的限制了国王的权力,在议会与国王的长期斗争中,议会开始占据优势,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故选C

30、解析:

君主立宪制的成熟即国王成为国家“名义上”的领袖,“统而不治”,这是责任内阁制出现后才实现的.故选A

31、解析:

所谓的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最初的改变就是在原先不受任何约束的君主权力上加上了一个制约力,也就是君主的决策必须符合宪法的要求,君主和议会共同统治国家;至于后来国王“统而不治”则是在责任内阁制出现以后才实现的。

故选C

32、解析:

所谓的民主性是以民众在政治生活中的参与程度来确定,作为美国1787年宪法,能体现民众在政治生活中的参与情况,显然就得看D选项了,总统和议员都是由民众选举产生。

33、解析:

法国在大革命爆发后第三年就曾经推行国共和制,即1791年宪法下的第一共和国,但由于封建势力的顽固以及法国宪法以及共和政体的不成熟,法兰西的政体几经周折,又曾先后确立过君主制、君主立宪制等,直到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才把共和制稳定下来,故选D

34、解析:

19世纪70年代德意志的伟大事业就是指德意志的统一,德意志的统一主要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的,而其领导和策划者就是普鲁士也是后来德意志的首相俾斯麦

35、解析:

德意志在统一以后,推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虽然,皇帝权力至高无上,首相向皇帝负责而不向议会负责,而且还有着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色彩,但毕竟还是承认议会的立法权,在某种程度上还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故C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36、解析:

(1)分封制。

巩固西周奴隶制政权。

(2)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觐天子,向天子述职。

诸侯服从天子。

(3)王室衰微,诸侯不尊天子。

分封制崩溃。

造成春秋诸侯争霸,国家分裂。

(4)生产力的发展。

37、解析:

(1)唐太宗认为设置丞相有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可避免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

(2)唐太宗:

宰相等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

明太祖:

取消丞相,中央各部门分理庶务,互不统辖,皇帝直接管理。

(3)明中期内阁大臣协助皇帝草拟政令,表面上官位相当于宰相,实际上完全依照皇帝旨意行事。

(4)最高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中,相权存废都服从于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唐太宗把君权与相权协调起来,注意发挥宰相参政辅助作用;明太祖把君主专制与宰相制对立看待,从制度上取消特权,以保证君主在中央集权政治中的绝对权威。

38、解析:

(1)孟德斯鸠、洛克。

(2)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它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理论,具有进步意义。

(3)美国1787年宪法是三权分立政治制度的最早实践和典范。

(4)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是资产阶级民主的重要形式,反映了历史的进步。

(第四第五单元)

1、解析:

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英国经历工业革命之后需要开拓市场和原料,直接原因则是林则徐的虎门硝烟。

2、解析:

所谓新特点就是以前的农民运动所没有的情况,①项里面的反侵略在以往是没有的,②项里面的资本主义方案是以前所没有的,至于对土地的要求以及规模都是以往农民运动都具备的

3、解析:

鸦片战争的失败最充分的体现出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抵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所以鸦片战争的战败最根本的是社会制度的进步与落后,正是因为社会制度的落后才导致科技落后,军事武器落后,指导方针落后等。

至于国家素质不存在落后与先进之说

4、解析:

“海盗式”掠夺往往反映出来的是野蛮和破坏,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最能反映是火烧圆明园,至于武力侵略则是所有侵略战争的共性,不能突出说明“海盗式”

5、解析:

从近代化的角度而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一批有识之士发起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培养近代人才,开办近代企业,甚至打造近代海军“北洋水师”,所以可以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6、解析:

《天朝田亩制度》要实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大同社会是违背当时社会发展规律的,是空想;而《资政新篇》要实现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的,虽然也没有实现,主要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所以两者是截然不同的,或者说是互相矛盾的

7、解析:

1859年洪仁玕发表《资政新篇》提出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是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的,但由于太平天国作为以农民阶级为基本力量的运动,农民只关心土地,是不可能支持的,而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则是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才产生

8、解析:

天京变乱的发生从表面上看是领导阶层腐化,导致出现内部的争权夺利的斗争,但追寻其根源,他实际上是由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自身的局限性所决定的。

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自然经济有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等一系列特点,这些特点导致农民阶级很容易满足,缺乏远大的理想,在获得一点点成功后即可能出现腐化,出现类似天京事变的现象。

而且这也是自古以来农民阶级的共性。

9、解析:

有歧义

10、解析:

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都是农民运动,都是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的,他们最大的区别就是太平天国能够接受西方文明,比如创立拜上帝教,而义和团则完全排斥西方文明,比如他的“扶清灭洋”的口号

11、解析:

《马关条约》是自《南京条约》以来危害最大的条约,主要表现在B\C\D三项内容上,尤其是导致中国民族工业受冲击的“允许日本在中国办厂”一条更是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由商品输出发展到资本输出,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

而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的附庸和工具则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

12、解析:

《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要帮助列强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这就标志着清政府在反抗外来侵略方面已经完全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同时也意味着两大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开始汇流,要打倒帝国主义首先得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政府

13、解析:

“三民主义”的民权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民的民主要求,作为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整个三民主义都是为满足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而确立的,民生主义提出了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虽然不彻底,但毕竟提出来了,故A、B、C都不能选,就只有D,三民主义始终没有明确提出要反对帝国主义

14、解析:

《临时约法》规定: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实际上否定了几千年来主权属于君主,属于皇帝,皇权至上的原则,所以可以说实质上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15、解析: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的只是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后来的袁世凯、蒋介石上台后依然实行专制独裁统治,特别是蒋介石从未想过称帝,但其统治方式依然是封建专制,所以封建专制远未结束

16、解析:

作为辛亥革命的目标既是推翻清王朝(民族),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最后实战的就是这一目标,同时,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的最大的转变就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7、解析:

按照辛亥革命的要求主要是要实现推翻清政府,结束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到1912年2月清帝下诏退位意味着这一目标已经基本实现,至于往后的《临时约法》的颁布则主要是应对袁世凯夺取了革命果实,怕袁世凯改变共和国的发展方向而设立的

18、解析:

选项中的四项法令,推翻清王朝,结束帝制实现了A和B,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实现了C,而平均地权作为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所要解决的减小贫富分化,改善民生的举措并未真正的实现

19、解析:

革命派和保皇派都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只是他们所坚持实现资本主义的方式不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保皇派坚持建立君主立宪制所以要保留君主,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则要建立共和国,确立共和政体,故要彻底推翻清政府,所以两者是根本目标相同,所选择达到目标的途径不同

20、解析:

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其主要是五四前后领导阶级发生了重点变化,五四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五四后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故选D.当然知道思想的变化也是五四运动作为分水岭的表现,五四前是民主和科学,五四后是马克思主义

21、解析:

五四运动作为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它的主旋律必然是爱国主义精神;至于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及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也是五四精神;至于实事求是精神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

22、解析:

五四运动作为一场反帝爱国运动,爱国与进步是其最鲜明的旗帜;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新文学与新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之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旗帜

23、解析:

五四运动的性质是反帝爱国主义运动。

最能体现反帝爱国的就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24、解析:

法国的启蒙思想主要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来源,故排除A

25、解析:

《共产党宣言》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其一,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其二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其三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其四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的社会原则。

他的诞生使得国际无产阶级运动有了一个无比强大的武器,故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6、解析:

俄国之所以能取得革命成功的内因是俄国有相对成熟的政党领导即布尔什维克党

27、解析:

巴黎公社运动并不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完成的一次无产阶级运动,而是由于普法战争法国的战败引发一场巴黎民众反抗无能政府的一次城市起义,故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当然,这场起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很多理论不谋而合,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8、解析:

中国历史分期:

1840年至1949年之间为近代史,1949年至今为现代史;现代史属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而近代史属于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但又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分水岭,1840年至1919年为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领导革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至1949年为无产阶级领导革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2年当属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9、解析:

大革命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但我们认定一场革命是失败还是成功,不是看是否有谁叛变革命,而是看革命的目的是否达到,革命的任务是否完成,1924年至1927年国共合作后的大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很显然到1927年并未完成这一任务,故定义为失败

30、解析:

在遵义会议之前,中共在解决革命问题上多数都是依赖远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而共产国际的决策往往不能完全依照中国的实际国情,所以就导致了类似在长征之前把毛泽东的正确的游记战略放到一边,而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策略,最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而遵义会议召开后中共在解决自身的革命问题时开始自觉地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开始更多的遵照自己的实际国情,所以说遵义会议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1、解析:

中国之所以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主要是由于①当时革命力量与国民党反动派力量对比悬殊,而且国民党反动势力主要盘踞在城市②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革命的基本力量,农村是革命的最关键的战场,而且国民党反动势力在农村则相对比较薄弱。

综上两点,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从根本上取决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只适合于像苏联这样拥有强大的工人阶级武装的国家

32、解析:

红军长征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长征后的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长征也没有改变中共的工作中心和革命任务,这一时期的工作重心和革命任务依然是以反抗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所以只能说是革命中心地区的转移,革命中心有江西瑞金转移到了陕北延安

33、解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所以能持续,蒋介石虽然消极抗日,但不敢跟中共决裂的原因就是因为日本始终把吞并整个中国作为他侵华的目标,这使得蒋介石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抗日要么做亡国奴,所以说中日民族矛盾的一直尖锐是国共合作一直持续的主要原因

34、解析:

“八一”宣言发表标志着中共对国民党的态度发生转变,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日本发动七七事变标志着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全面抗战也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以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接受《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为起点的

35、解析:

抗战的胜利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胜利,同时中国的抗战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课巨大的贡献,国际地位也有所提高,但胜利后中国依旧是在依靠美帝国主义扶持下的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中国并没有完全改变半殖民地的面貌,新中国成立才标志着结束半殖民地历史

36、解析: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之所以没有立即发起内战,主要是其需要时间去抢夺抗战胜利的果实(接收日军占领的地盘和日军的装备),为内战做准备,故最主要原因是内战准备工作不充分,当然,收揽民心,将发起内战的罪名扣到中共头上也是其目的

37、解析:

国民党在1946年夏挑起内战后先是发起以中原解放区为中心的全面进攻,1947年6月全面进攻失败,紧接着又发起了针对山东和陕北两大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在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时国民党正在实施重点进攻

38、解析:

三大战役的顺序,1948年9月到11月辽沈战役,1948年11月到1949年1月期间又先后进行了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41、

(1)把满洲族排除在中华民族之外,有一种大汉族主义倾向

(2)轻视下层民众,把自己置身与民众之上,忽视民众在革命中的作用,不愿发动人民群众;同时把反封建的革命简单的等同于“杀皇帝”。

这些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对革命认识上的非常的肤浅和幼稚,反映了资产阶级在革命问题上的软弱性和不彻底性(不坚定)

(3)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封建主义和外来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诞生的,他在一诞生就营养不良,先天不足,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是举步维艰,故中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极不充分的,这种不充分决定了他的软弱性与妥协性,决定了在革命立场上不是绝对的坚定

39、解析:

鸦片战争时期有人作这样的谣谚“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人死?

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闻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

从上面的谚语看,鸦片战争时期人们对毒品已有相当深刻的认识。

为什么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毒品仍有一定市场?

我们应当怎么做?

原因:

利益的趋使;道德的沦丧等。

作为时代青年,我们应当远离毒品,珍惜生命;应该同一切贩卖毒品的违法犯罪现象作坚决斗争;同时,也应深入社会,广泛宣传,以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制毒品的社会氛围。

40、解析: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人在土地问题上的什么要求?

反映了分期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分土地的强烈愿望。

(2)材料一、二体现了一种怎样的分配制度?

这些规定体现了对土地、劳动产品等一种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

(3)材料三中“照旧交粮纳税”是一种什么政策?

其实质是什么?

就是沿用清朝的旧制,向地主、自耕农征收田赋。

实质是承认地主占有土地的合法性。

(4)以上材料反映的政策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了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土地公有、绝对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太平天国只能根据现实的社会状况和财政需要来调整和实行自己的政策。

42、

(1)原因:

基于共同的目标反帝反封建,共同的基础三民主义,再加上孙中山的合作诚意及共产国际的帮助。

功绩:

基本消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势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同时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极大的推动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

(2)原因: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之间的阶级矛盾退居到次要地位。

同时共产党在合作问题上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和重大的让步。

功绩:

在国共的共同努力下打败了侵略中国的侵略者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3)主张:

倡导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决不放弃武力

(4)结论:

其一、国共的每一次合作和分裂都是因为主要矛盾的变化,所以主要矛盾是决定合作和分裂的关键;其二、国共的每一次合作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都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而每一次分裂则都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故和则两利,分则两伤。

其三、面对现在这样一个全球化不断发展,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历史时期,国共双方更应该加强合作,尽快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第六第七单元)

一、选择题

1、解析:

1954年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是人民民主国家,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时这部宪法也规定了政府组织的原则是民主集中制,规定了人民的权利与义务,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1953至1956年,所以这部1954年宪法不可能总结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

2、解析:

1953至1956年我国民主建设的最大成就就是颁布了1954年宪法,而1954年宪法的最大的成果就是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解析: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主要是三大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这三大制度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故根本目的选B

4、解析: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依据新中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是出于加强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我们在建国后的民族政策是在完全独立自主的情况下制定的,与外来压力没有什么关系

5、解析: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新中国成立后就开始确立,由1949年的政治协商会议以《共同纲领》加以规定,1954年又写入了宪法,只是在文革时期遭到破坏,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断改进,故D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6、解析:

此题解析与第2题基本相同

7、解析: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及政府的组织首先要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