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基础整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2576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选读》基础整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论语选读》基础整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论语选读》基础整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论语选读》基础整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论语选读》基础整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选读》基础整合.docx

《《论语选读》基础整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选读》基础整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选读》基础整合.docx

《论语选读》基础整合

一、为政以德

(一)文言基础

1、通假字

(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道之以政

(3)道千乘之国

2、实词虚词

(1)齐之以刑

(2)有耻且格

(3)子适卫

(4)冉有仆

(5)庶矣哉

(6)必不得已而去

(7)敬事而信

(8)节用而爱人

(9)则将焉用彼相矣

(10)虎兕出于柙

(11)龟玉毁于椟中

(12)非吾徒也

(13)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4)盍彻乎

(15)虽令不从

(16)草上之风,必偃

(17)使民敬、忠以劝

(18)举善而教不能

(19)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3、一词多义

(1)为为政以德

何以伐为

后世必为子孙忧

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2)政为政以德

道之以政

(3)以为政以德

使民以时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何以伐为

则修文德以来之

以就有道

 

(4)而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民免而无耻

敬事而信

(5)焉又何加焉

子为政,焉用杀

4、词类活用

(1)曰:

“富之。

(2)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3)于斯二者何先

(4)既来之,则安之

(5)草上之风

5、古今异义

(1)忠以劝

(2)举善而教不能

(3)有国有家者

6、特殊句式

(1)为政以德

(2)无乃尔是过与

(3)是社稷之臣也

(4)君孰与不足

(5)非吾徒也

7、固定结构

(1)无乃尔是过与

(2)何以伐为

(3)如之何

8、熟语积累

陈力就列

祸起萧墙

分崩离析

既来之,则安之

(二)文化常识

1、千乘之国:

乘,战车的单位。

千乘,一千辆兵车。

古时四匹马拉一辆兵车称一乘,国家的军事力量以乘计,拥有车乘的多少,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大小和强弱。

孔子时代的“千乘之国”已不算诸侯大国。

2、社稷:

“社”指社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二、克己复礼

(一)文言基础

1、通假字

(1)周监于二代()

(2)孝弟也者()

(3)盖十世希不失矣()

(4)于女安乎()

(5)则民无所错手足()

2、实词虚词

(1)克己复礼()

(2)天下归仁焉()

(3)郁郁乎文哉()

(4)孔子谓季氏()

(5)必也正名乎()

(6)盖阙如也()

(7)期已久矣()

3、一词多议

君子于其所不同()

(1)其其为仁之本与()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期已久矣()

(2)期

期可已矣()

礼云礼云()

(3)云

钟鼓云乎哉()

人而不仁,如礼何()

(4)而而好犯上者()

本立而道生()

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5)乐闻乐不乐()

闻乐不乐()

4、词类活用

(1)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食夫稻,衣夫锦()

5、古今异义

(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古义:

今义:

(2)为仁由己。

古义:

今义:

(3)非礼勿视

古义:

今义:

(4)有酒食,先生馔

古义:

今义:

(5)郁郁乎文哉

古义:

今义:

(6)弟子服其劳

古义:

今义:

6、特殊句式

(1)甚矣吾衰也()

(2)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3)子将奚先?

()

(4)未之有也()

7、熟语积累

克己复礼是可忍,孰不可忍名正言顺犯上作乱

(二)文化常识

佾:

古代的乐舞,八人为一行,叫一佾。

按照礼的规定,天子用八佾,诸候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

如果下级用八佾,便是对天子礼的僭越。

三、待价而沽

(一)文言基础

1、通假字

(1)求善贾而沽诸?

()

(2)公山弗扰以费畔()

(3)子路不说()

(4)宁武子,邦有道,则知()

(5)归孔子豚()

(6)遇诸塗()

(7)孔子时其亡也()

2、实词虚词

(1)于畏于匡()

(2)韫椟而藏诸()

(3)公山弗扰以费畔()

(4)磨而不磷()

(5)涅而不缁()

(6)笃信好学()

(7)好从事而亟失时()

3、一词多议

文不在兹乎()

(1)文

郁郁乎文哉()

天之将丧斯文也()

(2)之沽之哉

末之也已()

求善贾而沽诸()

(3)贾

我待贾者也()

韫椟而藏诸()

(4)诸

遇诸塗()

吾其为东周乎()

(5)其亲于其身为不善者()

孔子时其亡也()

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6)与予与尔言()

岁不我与()

4、词类活用

(1)守死善道()

(2)从者见之()

(3)阳货欲见孔子()

(4)怀其宝而迷其邦()

(5)吾将仕矣()

5、古今异义

(1)天之将丧斯文

古义:

今义:

(2)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古义:

今义:

6、特殊句式

(1)子畏于匡()

(2)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3)佛肸召(孔子)()

(4)于斯有美玉()

(5)岁不我与()

7、熟语积累

待价而洁道不同,不相为谋岁不我待磨而不磷愚不可及

(二)文化常识

1、封人:

官名。

在《周礼》为地官司徒的属官。

掌分封诸侯之事。

春秋时,各国也设此官,戌守封疆。

2、木铎:

铎,铃。

木舌的铜铃。

古代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用以振鸣惊众。

也用以比喻宣扬教化的人。

《论语·八佾》: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一)文言基础

1、通假字

(1)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2)植其杖而芸()

(3)使子路反见之()

2、实词虚词

(1)往者不可谏()

(2)来者犹可追()

(3)趋而辟之()

(4)夫执輿者为谁()

(5)夫子怃然曰()

(6)鄙哉,硁硁乎()

(7)深则厉()

(8)浅则揭()

3、一词多义

不得与之言()

(1)与是鲁孔丘与()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丘不与易也()

至,则行矣()

(2)行道之不行()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而谁以易之()

(3)以子路行以告()

以杖荷条()

子为谁()

(4)为

杀鸡为黍而食之()

道之不行()

(5)之

使子路反见之()

4、词类活用

(1)楚狂接輿歌而过孔子()

(2)孔子下()

(3)子路从而后()

(4)耰而不辍()

(5)止子路宿()

(6)见其二子焉()

(7)欲洁其身()

(8)杀鸡为黍而食之()

5、古今异义

(1)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古义:

今义:

(2)不仕无义

古义:

今义:

(3)明日,子路行以告

古义:

今义:

(4)道之不行

古义:

今义:

6、特殊句式

(1)子路行以告()

(2)鸟兽不可与同群()

(3)吾非斯从之徒与而谁与()

(4)隐者也()

(5)如之何其废之()

(6)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

7、熟语积累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

比喻说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五、仁者爱人

(一)文言基础

1、通假字

(1)出则弟()

(2)被发左衽()

(3)与师言之道与()

2、实词虚词

(1)何事于仁()

(2)愿无伐善()

(3)厩焚()

(4)一匡天下()

(5)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6)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3、一词多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于何事于仁()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2)济同舟共济()

无济于事()

无施劳()

(3)施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吾道一以贯之()

(4)一

一匡天下()

民到于今受其赐()

(5)其

吾其被发左衽矣()

4、词类活用

(1)己欲立而立人()

(2)己欲立而达人()

(3)敝之而无憾()

(4)老者安之()

(5)子钓而不纲()

(6)霸诸侯()

5、特殊句子

(1)何谓也()

(2)非尔所及也()

(3)子食于有丧者之侧()

(4)阶也/席也()

(5)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6)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

6、熟语积累

达己达人一以贯之能近取譬行有余力

(二)文化常识

古人关于头发的规矩

古人无论男女都是留发的。

女人留发是为了“妇容”,古代女性如果蓄短发是很不得体的;古代男性则是把长发梳理整齐后,把它挽起来向上一总,并用簪子固定,这就是束发。

头发的整理是古代服制的一部分,代表了身份,如果剃掉头发的话,就代表是罪犯。

古代的“”就是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

根据《礼记》记载:

“东方曰夷,被发文身……西方曰戎,被发衣皮……”东夷西戎的风俗习惯是披发,与汉人有很明显的差别,被视为野蛮。

 

六、君子之风

(一)文言基础

1、通假字

(1)孙以出之()

(2)知者不惑()

(3)女奚不曰()

2、实词虚词

(1)据于德()

(2)游于艺()

(3)人不堪其忧()

(4)曲肱而枕之()

(5)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6)虎豹之鞹犹犬羊之鞹()

3、一词多义

君子义以为质()

(1)质

文犹质也()

而耻恶衣恶食者()

(2)食一箪食()

饭疏食()

士志于道()

(3)道夫子自道也()

任重而道远()

人不堪其忧()

(4)其回也不改其乐()

乐亦在其中矣()

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

孙以出之()

(5)以信以成之()

有杀身以成仁()

无求生以害仁()

4、词类活用

(1)而耻恶衣恶食者()

(2)一瓢饮()

(3)饭疏食()

(4)曲肱而枕之()

(5)士不可不弘毅()

5、特殊句子

(1)贤哉,回也!

()

(2)君子义以为质()

(3)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6、熟语积累

杀身成仁患得患失任重道远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二)文化常识

1、骈:

两马并驾,谓之骈。

2、骖:

一车驾三马,谓之骖。

3、驷:

古代一车套四马,因此称一车所驾之四或驾四马之车为“驷”。

4、驸:

驾在辕外的马或驾副车的马。

 

七、求诸己

(一)文言基础

1、通假字

(1)非不说子之道()

(2)今女画()

(3)君取于吴()

(4)如日月之食焉()

2、实词虚词

(1)闻义不能徒()

(2)斯仁至矣()

(3)可使治其赋也()

(4)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5)小人之过也必文()

3、一词多义

如斯而已乎()

(1)斯

斯仁至矣()

德之不修()

千乘之国()

(2)之为之犹贤乎已()

人皆见之()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子路仁乎()

(3)乎

为之犹贤乎已()

娆舜其犹病诸()

(4)道不知其仁也()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4、词类活用

(1)修己以安人()

(2)揖巫马期而进之()

(3)君子亦党乎()

(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5)士不可不弘毅()

5、古今异义

(1)患所以立

古义:

今义:

(2)后生可畏

古义:

今义:

(3)是吾忧也

古义:

今义:

6、特殊句式

(1)不患莫己知()

(2)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3)是吾忧也()

(4)君取于吴()

(5)巫马期以告()

7、熟语积累

后生可畏逝者如斯文过饰非中道而废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二)文化常识

春秋战国服装:

由于连年战争,战国时期各种礼仪逐渐废除不用。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各诸侯国的服饰,由于风土所限,相应地产生一些变化。

从近年来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楚墓中的彩绘木俑身上,可以看到当时很有代表性的服饰特点。

这时候的服饰是沿宽边的下身缠绕式的肥大衣。

缠绕是将前襟向后身围裹,即采取横线与斜线的空间互补,获得静中有动和动中有静的装饰效果。

因为衣料比较轻薄,为了防止薄衣缠身,所以采用平挺的锦类织物镶边,边上再装饰云纹图案,即“衣作绣,绵为沿”,将实用与审美巧妙地结合。

这些构思与制作方法都充分体现了古人设计的智慧与聪敏。

战国时期男子着装,衣长不过膝,以连续短纹和条纹作装饰,此种图案与当时的漆器器皿边饰十分相似。

男装以交叉领、窄袖、腰间束带为基本样式。

战国时期的带钩质地多为金、银、铜、铁、玉,在带钩上刻有花纹,有时也镶上绿松石,显示尊贵富有。

还有一种手工工艺,对金石进行加工后,其外观更加精致华贵。

战国时期的治铁业比较兴旺,可以制做男人身上悬挂的铜刀;工艺也属上乘,如一种二十五公分长的小弯刀,刀背上雕刻有各式花纹,当时广为人们喜爱和佩带,名为“容刀”。

这里的挂刀,已不完全为实用,很大程度上装饰取代了实用。

 

八、周而不比

精彩开篇

据《后汉书·吴佑传》记载,有一个叫孙性的人私自搜刮老百姓的钱买来衣服孝敬父母,父亲知道后大怒,孙性也知道自己做错了,便拿着衣服去向吴佑自首。

吴佑问明缘由后说:

“因为孝敬父母而承受了污秽的名声,这就是‘观过,斯知仁矣!

’”不仅没有处罚孙性,反而将衣服送给了他,让他去孝敬父母。

这就是“观过知仁”方法的实际运用,这种方法蕴含着从反面看问题的辩证思想,说它有“一分为二”的观点也无不可。

因为,每个人都难免会有过错,但过错的性质有所不同。

(一)文言基础

1、通假字

(1)忠靠而善道之()

2、实词虚词

(1)观察所由()

(2)人焉廋哉()

(3)友便辟()

(4)友善柔()

(5)友便侫()

(6)以直报怨()

(7)事君数()

3、一词多义

君而不党()

(1)党

各于其党()

视其所以()

(2)以以德报怨

君子不以言举人()

人焉廋哉()

(3)焉

毋自辱焉()

小人比而不周()

(4)而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久而敬之()

4、词类活用

(1)君子周而不比()

(2)群而不党()

(3)友直,有谅()

 

(4)事君数()

5、古今异义

(1)视其所以

古义:

今义:

(2)群居终日

古义:

今义:

(3)君子不以言举人

古义:

今义:

(4)小人比而不周

古义:

今义:

(5)唯仁者能好人①,能恶人②

①古义:

今义:

②古义:

今义:

6、殊句式

(1)厚躬自而薄责于人()

(2)何以报德()

(3)是吾忧也()

7、熟语积累

比而不周言不及义以德报怨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以言举人以人废言以文会友

 

九、出辞气远鄙倍

(一)文言基础

1、通假字

(1)斯远鄙倍矣()

(2)知者不失人()

2、实词虚词

(1)笾豆之事()

(2)则有司存()

(3)侍于君子有三愆()

(4)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5)仍旧贯()

(6)裨谌草创之()

(7)巧言令色()

(8)鲜矣仁()

(9)雍也仁而不侫()

(10)御人以口给()

(11)便便言()

(12)有德者必有言()

(13)子所雅言()

3、一词多义

鲁人为长府()

(1)为夫子何为()

夫子为卫君乎()

为命()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言可与言而不与之言()

有德者必有言()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3)乎夫子为卫君乎()

使乎!

()

其鸣也哀()

(4)言伯夷、叔齐何人也()

古之贤人也()

夫子不为也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

(5)使

使乎!

使乎!

()

孔子与之坐而问焉()

(6)焉

焉用侫()

4、词类活用

(1)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2)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3)屡憎于人()

(4)朝,与下夫言()

5、古今异义

(1)动容貌,斯远暴慢矣

古义:

今义:

(2)正颜色,斯近信矣。

古义:

今义:

(3)夫人不言

古义:

今义:

(4)行人①子羽修饰②之

①古义:

今义:

②古义:

今义:

(5)雍也仁而不侫

古义:

今义:

(6)勇者不必有仁

古义:

今义:

6、特殊句式

(1)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

(2)夫子为何()

(3)古之贤人也()

(4)屡憎于人()

7、熟语积累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言必有中求仁得仁巧言令色

(二)文化常识

1、笾:

竹豆。

古代用竹编成的食器,形状如豆,祭祀宴享时用来盛果实、干肉。

笾,竹豆也。

从竹,边声。

——《(说文)》

又如:

笾人(周礼官名。

天官之属。

掌四笾之实,以供君王祭祀宴享时所用的器皿。

笾盛桃梅,豆盛肉酱)

2、豆:

盛食器和礼器。

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同名陶器,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国时期。

最早用于盛放黍稷,以后演变为专门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物。

豆的造型类似高足盘,上部呈圆盘状,盘下有柄,柄下有圈足。

商周时豆多浅腹,粗柄,无耳,无盖。

春秋战国时豆的形制较多,有浅盘、深盘、长柄、短柄、附耳、环耳等各种形状,上有盖可仰置盛放食物,亦有方形的豆。

使用时,豆也常以偶数出现,按尊卑长幼,亦有数量多少之分。

十、学以致其道

(一)文言基础

1、通假字

(1)女为君子儒()

(2)君子食无求饱()

(3)可谓好学也已()

(4)今也则亡()

(5)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2、实词虚词

(1)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2)君子学以致其道()

(3)馁在其中矣()

(4)请学为圃()

(5)则民莫敢不用情()

(6)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7)敏于事而慎于言()

(8)事君能致其身()

(9)攻乎异端()

(10)而亦何常师之有()

(11)求之与?

抑与之与()

3、一词多议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1)事敏于事而慎于言()

事父母能竭其力()

君子谋道不谋食()

(2)食

君子食无求饱()

君子学以致其道()

(3)其禄在其中矣()

其诸识其大者()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古之学者为己()

(4)为请学为圃()

无为小人儒()

知之为知之()

君子学以致其道()

(5)以敏以求之者也()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敏于事而慎于言()

(6)而

就有道而正焉()

攻乎异端()

(7)乎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诲女知之乎()

古之学者为己()

吾必谓之学矣()

(8)之我非生而知之者()

夫子之求之也()

子闻之()

4、词类活用

(1)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2)就有道而正焉()

(3)贤贤易色()

(4)不迁怒,不贰过()

5、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为己

古义:

今义:

(2)无为小人儒

古义:

今义:

(3)无为小人儒

古义:

今义:

(4)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古义:

今义:

6、特殊句式

(1)小人哉,樊须也()

(2)敏于事而慎于言()

(3)斯害也已()

(4)而亦何常师之有()

7、熟语积累

食无求饱同,居无求安敏于事,慎于言贤贤易色言而有信文武之道温良俭让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二)文化常识

太庙:

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称太庙,按周制,位于宫门前左(东)侧。

有文献记载,古代宗庙是每庙一主;唐夏五庙,商七庙,周亦七庙;汉代则不仅京城立庙,各郡国也同时立庙,于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