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福利院老年护理楼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2539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福利院老年护理楼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综合福利院老年护理楼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综合福利院老年护理楼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综合福利院老年护理楼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综合福利院老年护理楼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福利院老年护理楼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综合福利院老年护理楼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福利院老年护理楼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福利院老年护理楼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综合福利院老年护理楼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综合福利院老年护理楼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附图

附件

一、总论

一、项目概述

1.项目名称:

某区综合福利院老年护理楼项目

2.建设地点:

某区海石湾大通路

3.建设内容:

某区综合福利院老年护理楼

4.建设规模:

用地面积6969.80m2,建筑面积约2922.84m2,

5.建设单位:

某区民政局

6.资金筹措:

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及自筹

7.项目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为504.47万元

二、编制依据

1.某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某区民政局修建综合福利院的立项批复》。

2.某区民政局关于“编制某区某区综合福利院老年护理楼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委托书”

3.《**市某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总体规划纲要》;

4.《某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5.国家发改委《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6.《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

7.国家颁布的有关行业规划、产业、法规和设计标准

8.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

三、项目建设必要性

1.符合总体规划和社会发展趋势

某区是**市的远郊区,位于甘肃省**市西南部,甘青两省的交界处。

总面积567.66平方公里。

现辖1乡3镇3个街道办事处,38个行政村,18个社区。

自然资源丰富,境内有煤炭、石油、天然气、页岩、石英石等矿产,素有“八宝川”之称;水力资源充沛,大通河、湟水河穿越全境,是全省水力资源梯级开发优势明显的县区之一;工业基础雄厚,有兰铝公司、窑街煤电公司、方大碳素、大通河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省、市大中型企业17家,形成了以煤炭、电力、硅系列、电解铝、碳素制品、建材等为主的能源、建材、冶金产业集群,是甘肃省重要的煤炭生产记得和全国主要的碳素生产基地。

随着工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居住人口逐年增加,目前该区人口已达14.3万余人。

根据城市发展规划,预计远期人口可达18.7万人,根据省市关于切实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的意见精神和《某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求,某区紧密结合区上规模型社会福利设施滞后的实际,超前谋划,根据国家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政策,规划筹建一处集老年人供养、儿童福利抚养、社会流浪乞讨救助管理等社会救助功能于一体的“区综合性社会福利院”,是城市规划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提高文明城市有着重要的意义。

2.政府重视,关注民生

区局党委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提出2008年为“关注民生年”。

此项目的建设正是这种决策的具体体现。

3.改善老年居住环境,体现人文关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某地区的老龄程度也呈逐年增长的态势,老有所养问题已经是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目前,我区虽然总人口只有14.8万人,但60岁以上老人已达到16400多人,占到全区总人口的11%,而且每年都以3%的速度递增。

据调查统计,全区现有农村五保户88户99人,城市孤寡老人28人,独居的老年家庭200户左右,无人抚养的孤儿23名,每年有遗弃儿童10名左右,流浪乞讨人员30人左右。

由于90%以上的家庭子女均忙于事业,快节奏的生活使他们根本无暇照顾老人,特别是一些丧偶老人,他们虽然经济宽余,吃喝不愁,但终日与寂寞和孤单相伴,内心十分苦闷,85%以上的老人渴望一种既热闹又安详的集体生活。

加之驻区企业效益严重下滑,大量的单位人变为社会人,这些群体的增长与相邻县区相比比例明显偏高,社会压力越来越大,现有的社会福利资源严重短缺,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差距很大,客观上给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造成较大挑战。

再者,目前该区的敬老院规模和水平不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该区原来仅有的一所区社会福利院房屋年久失修、设施陈旧滞后,占地面积仅2.1亩,设计床位20张,现入住人员4人,且部分房屋出现了严重的裂缝现象;同时,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快,按照省、部要求的社会养老机构床位数应每千人配置10张的标准衡量,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入住需求,给正常的供养工作造成了难以克服的困难,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基于以上情况的考虑,兴建一所高起点、高标准的综合福利院势在必行。

这样既能解决三无人员、五保户等特殊群体的老有所养问题,切实体现党和政府关心民生、关怀老年人,特别是社会困难弱势群体的务实精神;又能解除老人子女的后顾之忧,满足广大老龄朋友集体休闲、娱乐、保健的所需所求,有效保证老年人供养这一社会保障工作的正常运行,切实起到社会福利机构的窗口作用,推动我区老年人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长足发展。

二、项目概况

1、地理位置

该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某区海石湾,拟建用地位于海石湾大通路,场地北侧为兰炭集团仟仁公司,西侧为供销联社用房(二层餐厅),东侧为兰炭集团家属区的临时自行车棚,南侧为大通路,建设用地约6969.80m2,建筑场地基本平整,水、电、暖等配套设施齐全,达到建设需求。

2.建设规模与建设目标

(1)建设目标

以建设生态环境、老年人居住空间环境和活动休闲空间为目标,紧密结合敬老院自身特点,展现环境优美,功能布局合理与人文结合的院区。

营造全社会尊重老年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2)建设规模

该项目总用地面积6969.80㎡(约10.455亩),总建筑面积2922.84㎡,建筑占地面积1461.42㎡。

3.主要建设条件

(1)社会进步条件

近年来,某区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城乡人民健康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分析某区的人口变动情况,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人口表现为稳中有降,第二阶段人口数量增加速度较快。

第一阶段,表现为迁出人口逐年增加,机械增长呈负增长趋势。

第二阶段综合增长逐年增加。

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区环境改造成效较大,房地产开发已经起步,政府招商引资力度加大,这些原因既留住了人,同时也引进了人。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人口的老龄化也趋势人们关注老有所养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进行本项目的建设,顺应了社会的需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同时,也体现了社会进步对老年人事业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2)政府的大力支持

本项目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具备良好的外部建设条件和环境,该福利院拥有一定技术实力和管理经验,为该项目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公共设施条件

项目场址周边给排水、供热、供电、电信等市政设施齐全,城市主干道环绕周边,项目完工后易于迅速投入运行。

(4)经济发展基础

  辖区内有**炭素有限公司、窑街煤电公司、四冶西北公司等大型国营企业3家,有镇办炭素制品厂、空心砖厂、上海石铁合金厂、电极糊厂、水泥厂,下海石福利炭素厂等6家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其它企事业单位77家,非公有制企业288家;50公里范围内有西北铁合金厂、连城铝厂、黄河铝业集团公司、民和镁厂等大型企业;境内煤炭、石油、天然气、蛇纹岩、钳土、页岩、石英石、金、镁、铬、水电等资源丰富,形成了以煤炭、硅系列、电解铝、炭素制品、地方建材等为主的产业体系。

海石湾镇素有“八宝川”的龙头和“甘肃冶金谷”之称。

 

 城市道路、供电、供水、供热、邮电、通信、商贸、金融保险、文化娱乐等城市配套建设已形成规模,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已发挥作用。

有中型火车站1个、铁运货场2个、330千伏变电站1座,自来水厂3个,连片供热网10个,货运、供水、供电、供暖均可完全满足当前和未来生产生活需要。

电话已实现市话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可直播国内、国际长途电话;移动电话及DDN数字数据网已并入全国大网,良好的通讯条件,为海石各项事业,特别是为流通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无可比拟的条件。

 2007年工农业总产值49685万元,是**市“十强镇”。

其中:

乡镇企业产值48395万元,农业产值12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09元。

5)投资服务环境不断改善

在硬环境不断优化的同时,区委、区改府狠下功夫,努力加强软环境质量建设,制定实施方案和相关制度包括一站式服务、公示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投诉受理制,强化了政府服务意识,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提高执法透明度,实行了联合办公制度和代办制度,重大项目实行主要领导跟踪服务制度,同时,为进一步吸引广大投资者来某区发展项目,某区特制定了各项投资优惠政策,对重大项目实行特事特办制度,保证项目尽快落地生根。

(6)施工条件

建设场地地形平坦,周边开阔,给排水、供电等市政设施已提前完成,城市主干道路环绕周边,交通运输极为便利,四通一平条件已具备,地材充足,而且价格便宜,因此施工条件良好。

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总用地面积:

6969.80㎡(约10.455亩)

总建筑面积:

2922.84㎡

建筑占地面积:

1461.42㎡

总投资额:

504.47万元

三、供需预测

(一)某区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现状

某区现有一所区福利院,房屋年久失修、设施陈旧滞后,占地面积仅2.1亩,设计床位20张,现入住人员4人,部分房屋出现裂缝现象。

(二)某区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需求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某地区的老龄程度也呈逐年增长的态势,老有所养的问题已经是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目前,某区总人口14.8万人,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16400多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1%,且每年都以3%的速度递增。

据调查统计,全区现有农村五保户88户99人,无人抚养的孤儿23人,每年遗弃的儿童有10人左右,流浪乞讨人员30人左右。

且由于90%以上的家庭子女均忙于事业,快节奏的工作使他们无暇顾及老人,特别是一些丧偶的老人,整日与孤独为伴,内心十分苦闷。

大部分老人都渴望有一个既热闹又安详的生活环境,而集体生活正是这种生活方式,因此建设一所高起点、高标准的综合福利院既能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又能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

按照省、部要求的社会养老机构床位数应每千人配备10张床,结合某区的实际情况,确定近期修建95张床位标准的综合福利院老年护理楼。

四、建设规模

(一)建设规模

该项目总用地面积6969.80㎡(约10.455亩),总建筑面积2922.84㎡,建筑占地面积1461.42㎡。

(二)建设内容

该项目建设内容主要为建设一栋二层的综合福利院老年护理楼。

该楼一层主要为门厅、餐厅、厨房、库房、消毒室、值班室、办公室、阅览室、活动室、客房、淋浴间、洗衣房等用房。

二层主要办公室、客房、淋浴间、洗衣房、男、女卫生间等用房。

五、项目选址

(一)场址现状

1.地点与地理位置

海石湾镇是某区政府所在地,是举世闻名的马门溪龙化石出土地,是一座刚刚兴起的现代化气息浓郁的卫星城,它地处甘肃**和青海西宁两大省会城市中间,各距110km,109国道、兰青铁路横穿全境,是连接青藏的交通要道和咽喉。

位于东经102.49'-102.55',北纬36.19'-36.23'。

某区综合福利院老年护理楼位于某区海石湾镇南区,拟建用地位于海石湾大通路,场地北侧为兰炭集团仟仁公司,西侧为供销联社用房(二层餐厅),东侧为兰炭集团家属区的临时自行车棚,南侧为大通路,建筑场地基本平整,水、电、暖等配套设施齐全,达到建设需求。

2.土地权属类别及占地面积

该项目用地面积约为6969.80m2,土地权属归某区民政局所有,权属明确无争议。

(二)场址建设条件

1.地形、地貌、地震情况

某区地处祁连山东余脉与西倾山余脉之间,两山夹一川,沿大通河、湟水流向呈东西狭长河谷带状地形。

地形北高南低,并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北部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中部自西至东为平川,条田成垅,自流灌溉;南部交界为河谷地带。

海拔1592m至2464m。

(1)工程地质

建设场地属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较为简单。

参考周边相邻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报告,该场地自上而下可分为4层,依次为:

1)杂填土层:

稍湿,土质不均匀,以粉土为主。

2)黄土状粉土层:

稍湿,稍密,土质较均匀,具Ⅱ级自重湿陷性。

3)细砂层:

稍湿,稍密,砂质不纯,含少量泥土。

4)卵石层:

深灰色,中密,卵石含量占55~60%,一般粒径20~100mm,砂、土填充,母岩成分多为变质岩。

(2)水文地质

黄河两大支流大通河、湟水河在这里交汇后穿境而过,全长57km,年流量为46亿m3。

地下水主要为河谷盆地潜水,分布于河谷和山前盆地中,含水层为冲积、洪积砂砾卵石层,含水丰富。

2.气候条件

该地属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半季风气候。

地势平缓,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

年均气温8.3°C。

年均降雨量359.3mm,蒸发量1449.6mm。

相对无霜期172d,绝对无霜期130d。

年平均气温7.1~9.1℃,年日照数在2610~2350h之间,年降雨量290~360mm。

3.自然资源及经济结构

全区自然资源丰富,可开发潜力较大,经过多年发展,呈现出“一强、两大、四优势”的特征。

“一强”即经济强区,全区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第9位,全市第4位。

“两大”:

一是工业大区。

2003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达13.01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57.6%,工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位居全省第6位,全市第2位。

二是农副产品生产大区。

是**市的蔬菜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蔬菜产量30多万吨,占全市130万吨的工/3;瓜果产量38526.5吨,占全市的19.43%;牛奶产量7073.6吨,占全市的12%;鲜蛋总产量900吨,占全市的6.55%。

“四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

某地处**、西宁两大省会城市的几何中心,具有“承东启西”的经济地理优势。

区内109国道、兰海高速公路、甘青铁路贯穿全境,高速公路l小时即可到达**处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活跃带上。

二是资源优势。

境内煤炭、石油、天然气、坩土、页岩、石英石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素有“八宝川”之美称。

享堂峡蛇纹岩贮量3750万m3,窑街、海石煤田探明地质贮量4亿t以上,是甘肃省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全国主要炭素生产基地,已逐步形成了以煤炭、电力为先导,硅系列、电解铝、炭素制品、地方建材以及陶瓷系列为群体的“冶金谷”。

区内水力资源充沛,年径流量达46.04亿m3,水能资源估算为30.57万KW,是全省水力资源梯级开发优势明显的少数县区之一。

辖区内建有一座330kv、五座200kv变电站,窑街劣质煤热电厂、沿大通河、湟水河4个梯级水电站和即将兴建的兰铝90万kw自备电厂等充沛的电力资源,为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是产业基础优势。

某工业基础雄厚,有窑街煤电公司、兰炭公司、大通河水泥有限公司等省、市大中型企业10多家,形成了以煤炭、电力、硅系列、电解铝、炭素制品、建材、陶瓷等为主的能源、建材、化工、冶金工业产业;农业灌溉条件好,川区7.8万亩水浇地是发展城郊农业的精华之地,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兴建了花庄乳业、宏伟、维特尔等五大龙头企业和科教兴农、农业高新技术等七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形成了蔬菜、瓜果、乳制品、牧草、水产等农业主导产业,成为**最大的“菜园子”和全省五万亩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某区富有煤炭、石油、天然气、黄金、蛇纹岩、坩土、页岩、石英石等矿产资源,被誉为“八宝川”。

区内现已建成窑街煤电公司、**炭素集团公司、**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大通河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大中型企业,其中,**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和**炭素股份有限公司为上市公司。

某区农业资源得天独厚,分布在两条河谷地带的优质耕地有7.2万亩,境内的谷丰渠、湟惠渠、海石渠、二渠四条灌渠形成了完善的自流灌溉体系,覆盖全区绝大多数耕地。

位于川区北部的坪台地总面积9.75万亩,可开发利用面积6.19万亩,现已开发3.5万亩。

某区农业已基本形成以精细蔬菜、高效养殖、优质果品、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这里已经被确立为甘肃省5万亩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市最大的副食品基地、奶源基地和果品基地。

已建成宏伟、维特尔、介实、陇华、绿源五大专业从事瓜果蔬菜贮运、保鲜、加工的龙头企业和平安、水车湾两大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

某区无公害蔬菜基地已通过认证,生产的无公害蔬菜在2003年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评定中名列第一。

总投资2亿元的花庄乳业生物科技园和**好为尔奶源基地正在兴建中,西北最大的林木种苗繁育基地和宝山台国家级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已初具规模。

4、行政区划

某区辖3个街道办事处、3个镇、1个乡,18个社区居委会、38个村委会。

窑街街道 辖窑街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社区居委会,红山、大砂、上街3个村委会。

下窑街道 辖下窑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社区居委会。

矿区街道 辖下窑、山根、下街、滩子村委会。

某乡 辖某第一社区居委会,旋子、王家口、米家台、薛家、水车湾、某、新建、新庄8个村委会。

海石湾镇 辖海石湾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社区居委会,海石、下海石、虎头崖3个村委会。

花庄镇辖花庄第一、第二社区居委会,王家庄、洞子、北山、柳家、青土坡、河嘴、花庄、苏家寺、湟兴9个村委会。

平安镇辖平安第一、第二社区居委会,平安、若连、上滩、中和、张家寺、夹滩、复兴、仁和、岗子、河湾、新安11个村委会。

5.社会经济环境

某区位于甘肃省中部,是省会**市的远郊区,也是著名的马门溪龙的故乡。

某区历史悠久。

秦时属陇西郡,汉朝属浩门、令居、允街三县地;唐朝时属广武县,1960年4月27日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市设立某区。

经过44年的不断建设,某区已发展成为集煤炭、冶金、水泥、炭素,农业等多种产业并举的小康区。

现辖有3镇1乡2个街道办事处,区政府驻地1989年7月由原窑街镇迁址海石湾镇,已成为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全区人口14.3万(含流动人口),城镇化率65.82%。

全区有回、满、东乡、藏、土、壮、蒙古和朝鲜等18个少数民族。

某区交通发达、运输便利;国道109线、兰青铁路、兰海高速公司贯穿全境,一小时内可西达青海西宁,东抵**。

社会服务业蓬勃发展,成为新的增长点。

四是工作基础优势。

1997年率先成为全省第一批基本实现小康的县区,之后又相继建成了“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全国消灭无标生产区”和“省级文明区”、“省级卫生城”。

 

2007年,某区生产总值增长13.2%,达到22.59亿元,全地区财政收入达到1.99亿元,其中,一般预算财政收入达到4439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980元和4113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36‰以内。

综合实力名列全省第九位,全市第四位。

区内建有完善的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系,某区电信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及邮政局已实现全区无缝覆盖,实现村村通电话,村村通有线电视;各大银行和保险公司均建有分支机构,为社会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

全区已有工商企业300多家,形成了以12家大中型企业为龙头的工业群体,以煤炭、电力、电解铝、炭素制品、建材、硅系列为主的产业格局正逐步走向成熟,2007年全区工业实现增加值11.73亿元。

目前,总投资75亿元的**铝业股份有限公司26万t电解铝、10万t炭素、4×20万kw火力发电厂和总投资43亿元的**蓝星某硅材料工业园正加紧实施。

工业已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某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篇章已揭开。

制定了建设“一带两基地三环四板块”经济群的总体思路:

一带就是依托**--西宁两大省会城市的经济、技术、市场、信息等辐射,努力打造某川经济隆起带。

两基地就是好效益、高质量、快速度地建设全省5万亩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区和**市最大的副食品生产基地。

三环就是内环以109国道,民门公路为中轴,在沿线重点发展贮藏、农产品深加工、交易市场和餐饮商娱等服务业,带动全区的人、物、信息的流通;中环以川区5万亩水浇地为依托,以现代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为发展方向,扩大精细蔬菜、高效养殖、温室水果等大产业化生产基地的规模,不断提高品位;外环是沿川区北侧的47个坪台和南侧的湟水河、大通河为两翼,开发山台地、沿河滩涂和水能资源,发展林果业、牧草业、水产养殖业,重点建设1万亩牧草、5000亩核桃,2万亩优质果品和2000亩水产养殖基地,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协调发展。

四板块就是分别以平安、花庄、海石湾、窑街为中心,突出各自地域特色,发展四大经济板块。

按照以上目标和思路,到2012年,全区人均GDP将达到5000美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6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

海石湾镇于1987年7月1日建镇,境内大通河、湟水河交汇而过,形成了小区域盆地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依山傍水,景色宜人。

总面积32km2,其中:

城市面积11.4km2;辖3个行政村,5个社区,9所学校,3家医院;总人口35240人,其中农村人口5370人,占总人口的15.24%;现有耕地3417亩,人均0.64亩。

镇党委下属12个党支部,共有党员276名,其中农村党员123名。

辖区内有**炭素有限公司、窑街煤电公司、四冶西北公司等大型国营企业3家,有镇办炭素制品厂、空心砖厂、上海石铁合金厂、电极糊厂、水泥厂,下海石福利炭素厂等6家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其它企事业单位77家,非公有制企业288家;50km范围内有西北铁合金厂、连城铝厂、黄河铝业集团公司、民和镁厂等大型企业;境内煤炭、石油、天然气、蛇纹岩、钳土、页岩、石英石、金、镁、铬、水电等资源丰富,形成了以煤炭、硅系列、电解铝、炭素制品、地方建材等为主的产业体系。

海石湾镇素有“八宝川”的龙头和“甘肃冶金谷”之称。

 城市道路、供电、供水、供热、邮电、通信、商贸、金融保险、文化娱乐等城市配套建设已形成规模,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已发挥作用。

有中型火车站1个、铁运货场2个、330千伏变电站1座,自来水厂3个,连片供热网10个,货运、供水、供电、供暖均可完全满足当前和未来生产生活需要。

电话已实现市话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可直播国内、国际长途电话;移动电话及DDN数字数据网已并入全国大网,良好的通讯条件,为海石各项事业,特别是为流通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无可比拟的条件。

 2007年工农业总产值49685万元,是**市“十强镇”。

其中:

乡镇企业产值48395万元,农业产值12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09元。

近几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全镇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96年在全区率先实现小康镇。

自96年以来,曾60多次荣获省、市、区先进,先后被评为省级“优秀乡镇党委”、“文明乡镇”和“双拥模范镇”,并建成了省级“文明区”、“卫生城”和“无毒镇”,2004年被评为市级“五好标兵乡镇党委”。

6.交通和通讯条件

 某区地处甘肃中部,**市西南部,东临西固区,南邻永靖县,西濒青海省民和县,北靠永登县,位于**、西宁两大省会城市地理中心,是连接青藏的交通要冲和咽喉。

境内兰青铁路和109国道东西穿越全境,民门公路,永窑公路与各县区间的交通网络纵横交错,区政府驻地距**中川机场约100km,兰海、兰西高速公路已建成,涩一宁一兰天然气管道贯穿全区并已投入运营。

邮政、电信及移动通讯基础设施完备,信息网络四通八达,某区已实现村村通电话、通有线电视网、市话交换全部实现程控化、中继传输数字化,并与世界各大城市联网。

7.公共设施条件

龙羊峡、刘家峡、盐锅峡电站的大电网皆经某区输往西北、华北各地,区内有330kv变电所一座,220kv变电所九座。

窑街火电厂,享堂峡水电厂正在运营之中,湟水河梯级水电站正在建设之中。

项目场址周边给排水、供热、供电、电信等市政设施齐全,城市主干道环绕周边,项目完工后易于迅速投入运行。

(1)供电

该建设地点以外10m处为某区供电公司配备的变压器可为该项目提供所需用电。

(2)供水

由建设场地南侧的大通路自来水管网供水,管径为DN50,水压为0.2Mpa。

(3)供暖

供暖热源由市政热力管网提供95-70℃热水为做冬季取暖热源。

(4)排水

本工程生活污水汇集并经化粪池处理后,进入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入城市污水管道,管径DN200,接入口距建设场地10m。

(5)医用垃圾

该中心设医用垃圾收集设施,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