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六课从传统到现代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2515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9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六课从传统到现代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六课从传统到现代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六课从传统到现代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六课从传统到现代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六课从传统到现代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六课从传统到现代教案.docx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六课从传统到现代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六课从传统到现代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六课从传统到现代教案.docx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六课从传统到现代教案

第二单元第六课从传统到现代

教学目标

1.了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2.了解中国美术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所经历的主要过程以及中国艺术家突破传统、追求创新的主要思路与观念;

3.了解西方现代派的一些代表

作品和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是如何突破传统,走向创新的;

2.美术“现代化”的方式和原因。

教具与学具

教具:

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学具:

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教学:

教师提问:

如果让同学们创作一幅关于现代生活的绘画作品,你会表现什么内容。

为什么要表现这些内容?

学生思考。

请一些同学起来回答。

教师总结:

因为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很多新的事物,而我们的美术创作必然会反映这些新的事物。

接着教师点明本节课的主题“从传统到现代”。

二、新授

1、教师提问:

中国的美术由于进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和形式必然会产生变化,那么①中国美术为什么要走向现代化?

②你初步设想一下,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会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2、学生分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

3、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总结,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42~44页。

4、教师总结:

①导致中国美术现代化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二是现代社会的变化。

②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内容、主题、形象、形式、技巧等因素中。

8.教师展示第42~43页的作品,请同学们分小组根据自己的直观印象分析并完成第42页的“思考与交流”。

9.教师在学生完成之后,提问:

①你认为中国画的革新体现在什么地方?

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革新?

③你觉得现代中国画与中国元、明、清时期的绘画有什么不同。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42~43页的内容并填写下表(有概括、直观的比较即可)。

时代元、明、清现代

创作的主导观念

表现的主题

形象的处理手法

10.学生阅读、思考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上述提问。

11.教师总结:

指出在现代中国画领域最重要的思想就是“美术革命”,也就是用西方绘画来改良中国画。

1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蒋兆和的作品《流民图》,指出在哪些方面吸收了西方的绘画处理手法,在哪些方面保留

了传统的绘画技巧。

13.教师总结:

吸取西方的绘画观念来改良中国画开阔了中国画家的眼界,使中国绘画在绘画观念和表现技巧方面大大丰富。

14.引导学生仔细领会教材第45~46页关于林风眠《白衣女》的个案分析,布置学生课下完成“活动建议二”,要求在下节课之前完成。

15.教师总结:

我们所讲的上述作品都是属于对中国传统美术形式的变革,那么除此之外,我们可不可以直接引入外国的美术形式表现中国的社会生活呢?

16.学生思考并回答。

17.教师总结。

指出从20世纪以来,有很多艺术家到西方留学,并且将西方传统的绘画形式引入中国。

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以及20世纪80年代之后曾经出现过几次高潮。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43~44页,并结合教材中的作品来分析一下。

注:

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①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艺术家们是如何表现社会生活的?

(文艺为大众服务、现实主义画风、文艺的表现手法多样化。

②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美术创作出现了哪些变化?

18.学生阅读、分析、回答。

19.教师总结。

20.教师展示年画《阳春白雪》、《赶火车》以及《丰衣足食图》,请同学们结合教师的分析与教材的内容,分别指出这些作品中的现代性因素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21.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并且回答。

22.教师总结:

年画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的美术门类,它与传统的习俗有关。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年画也出现了很多变化。

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绘画的表现内容、主题、形式和技巧上。

23.对本课内容进行简要的总结。

第2课时

1.复习导入:

检查学生“活动建议二”的完成情况,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适当的补充和总结。

2.点出本课主题:

西方美术的“现代化”。

3.完成第47页的“思考与交流”。

对比现实景象和凡•高的绘画,引导学生理解凡•高绘画的特点:

形体夸张变形;色彩鲜艳强烈;短促的笔触;主观化的构图处理。

4.展示塞尚的《静物》,请学生凭自己的感觉比较这幅画跟印象派(如教材第41页莫奈的《日出•印象》)的联系和区别,了解塞尚绘画的特点:

色彩沉稳;形体被概括成接近抽象的几何形;构图具有构成性特征。

5.学生观察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比较这件作品与塞尚《静物》的联系。

(注:

《亚威农少女》中的块面分割实际上受到塞尚的启发。

6.学生分组分析图片和进行讨论:

第一组:

《呐喊》;

第二组:

《舞蹈》;

第三组:

《构成》和《灰色的树》;

第四组:

《L.H.O.O.Q》;

第五组:

《永恒的记忆》。

阅读教材中的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①作品属于哪个流派?

②表现的是什么内容?

③表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④你看了这画有什么感觉?

⑤它跟传统绘画有什么区别?

⑥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讨论结果,教师加以评点。

(注:

评点《呐喊》时可以联系城市环境和工业社会的孤独感这个主题。

7.完成第48页的“思考与交流”。

(注:

这件作品叫《空间的连续的独特形体》,实际上是表现一个人跑动的样子,未来派试图用静止的媒介表现运动,所以人被塑造成了一堆充满运动感的抽象块面。

8.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关于《下楼梯的裸女第2号》的个案分析,完成“活动建议三”。

第七课新的实验

教学目标:

1.了解二十世纪以来艺术发展的新动向,特别是艺术家在对艺术的看法、艺术作品的创作方法、材料、技巧等方面的变化;

2.能分析一些现代艺术作品的构思及其表达的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现代实验性艺术的探索角度与材料方法

难点:

现代实验性艺术的价值

教法学法:

1、实验法、问题法、对比法、引导暗示法、多元互动评价法

2、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准备:

1、教具:

视频、多媒体课件、古典美术名作范图。

2、学具:

水彩笔、油画棒、铅笔或黑色水笔、橡皮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实验导入)

出示经典名画《蒙娜丽莎》

提问:

(这件作品的名称是什么)——《蒙娜丽莎》

教师在挂图上贴胡须提问:

和刚才看到的《蒙娜丽莎》比较,同学们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请大家随意说说。

教师简明概括: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艺术作品的新实验?

杜尚、达利都做过类似这样的实验—课件展示杜尚、达利版蒙娜丽莎,艺术家这样对形象的探索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

这种新的理念、新的艺术形象拓展了艺术的范围,为艺术创造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这就是老师今天要和同学们共同探讨的课题。

——新的实验

一、“感受篇”

进入20世纪中西方美术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20世纪的中西美术史是新的实验层出不穷的时期,出现了各种美术思潮和流派,向着多元化的

方向发展,艺术家尝试突破传统的美术观念,不断实验新的观念和技巧。

视频播放:

超级绘画艺术

作品欣赏:

大地艺术抽象艺术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媒体艺术

等作品(图4~10)

教师小结:

刚才欣赏的视频和图片都是二十世纪后实验艺术最有代表性的典型的艺术种类,这些作品无论从艺术的观念还是创作方法、作品的风格都给了我们全新的视觉感受。

二、“鉴赏篇”

1、新的创作主题

[思考]在我们现代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明星、广

告等题材这些能不能纳入艺术创作的范围内?

你是怎样认为的?

欣赏:

(1)安迪·沃霍尔《二百一十个可口可乐瓶子》

(2)《玛丽莲·梦露》

[思考]作品是怎样被制作出来的?

——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的

丝网印刷的使用可以使同一幅作品被成百次地加以复制,完全取消艺术创作中手工操作的因素。

欣赏:

(3)《毛泽东》

教师小结:

这是一种将符号、商标、广告、明星等具象的大众文化作为艺术创作的主题,其实这些色彩简单、整齐单调的一个个图像,反映了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社会人们内在的感情。

也是对当时机械刻板的现代生活的一种客观评价。

2、新的创作方法

欣赏:

委拉斯贵支《宫娥》1656年

[思考]画面描述了什么内容?

画家是怎样创作的?

古典的创作方法——画家对着对象进行写生,每一个形象都很真实(包括场景)

[思考]:

(1)艺术是否只能比较客观地记录物象?

(2)这种创作方法我们能否改变一下?

比较:

毕加索《宫娥》和委拉斯贵支《宫娥》

[思考]:

艺术的创作方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对古典主义绘画的挪用和修改

试归纳你理解的传统、现代实验性作品的区别:

动动手:

学生自由“改画”

将准备好的安格尔《贵妇人像》复印件发给学生

要求:

1、可以单独或小组合作完成

2、反映健康思想

将课前设计好的几幅作品给同学们欣赏一下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实验性作品评价:

开展学生自评、互评或教师评价

展示几幅较好的学生作品,对学生创造性的表现予以鼓励,并启发学生课后进行更多的尝试。

对比欣赏:

毕加索《侍女》

教师小结:

毕加索以完全迥异的手法扭曲了人物的身形,极大地丰富了现代艺术创作的“操作手段”让

我们有机会重新解读这些经典画作。

教学延伸:

比较下列哪种绘画风格更能融入现代家庭装饰当中?

学生小组阐述:

第二种更能融入现代家庭装饰中。

前者写实,与现代家装的简洁、大方不太统一;而后者采用夸张、变形、移位等艺术手法更能体现现代家庭装饰的设计理念。

3、新的材料载体

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其产生的“爆破”艺术也被纳入到美术创作中,请大家带着问题欣赏一段视频:

[思考]①蔡国强的作品运用了哪些新技术、新材料?

②这件作品与我们传统中的美术作品有哪些不同?

作品欣赏:

《龙卷风》《黑彩虹》《历史的足迹》

高科技成分的加入,使艺术品变得更加新奇

播放视频:

创意无穷看艺术

三、“评价篇”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现代实验性作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请大家谈一谈你是如何看待现代实验性艺术?

学生分组讨论,可把讨论结果写下来

教师总结:

现代实验性艺术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实验”本身就意味着变革、创新。

它的出现,拓展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和观念,使艺术的概念大大拓宽。

我们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待艺术的变革和创新,要尊重文化的多元性,既要认识到它们的创新之处,也要保留我们评价的权利。

当然,在这个多元的时代里,艺术是一个不断扩展的概念,现代实验性艺术能否真正成为艺术品还需经过时间的考验,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四、“拓展篇”

1、尝试用新的方法为你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个人作一幅肖像,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2、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全面地了解现代实验性作品,并作出你的评价。

教学反思:

由于二十世纪以来的实验性艺术涉及科技、社会、历史、宗教等各方面因素的知识比较多,内容繁而杂,因此本课教学有一定难度。

在教学中我采用谈话式教学,努力做到内容简练、要点明确。

采用范图实验、作品解读、小组合作、多媒体辅助、多元互动评价等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本课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生动,使学生易懂易会。

不奢求学生深刻理解现代主义艺术,只要求他们初步了解现代主义艺术有别于传统艺术的实验性、反叛性的特点,及其因此呈现出来的丰富的艺术形式、手法、材料等,并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创新的快乐。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很重要。

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主动发展。

第三单元

第一课追求美术家的视线

教学目标:

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

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

对相同或者相似题材的美术作品的处理、表现形式以及作品内蕴含着画家的情感。

教学策略:

直观演示、比较、讨论与课堂讲解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时准备:

教师:

多媒体教具和相关图片及文字资料;学生:

作业纸、笔

教学程序:

一、导入

1、中秋刚过,月光下的情景犹在眼前吧!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中秋之夜的情景,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播放古典音乐)譬如:

描绘当时的环境、当时的心情、当时的……

2、中秋,这个浩月当空的夜晚,然而在每一个的眼里,感觉也并不见得一样,就像刚刚从你们口中讲述出来的情境都是不一样的,想必你们对这个中秋的夜晚感受也不一样。

在我们感受自己的情感时,来看看大画家——梵·高、卢梭他们又是怎么样来诠释夜空的。

3、欣赏图片:

《星空》和《狂欢节之夜》

师:

按要求讨论两幅作品的异同点。

相同点:

a表现夜晚的景象,透露出艺术家的主观情感;b材质上都是油画作品

不同点:

作品

星空

狂欢节之夜

构图

月亮为中心,饱满充实

以人物为中心,月亮只是陪伴。

笔触

线条急促,有着强烈的运动感

细腻,给人有着安静、温馨的感觉

色彩

丰富,暖色调为主

单纯,冷色为主

意境

狂躁不安

幽静、浪漫的情调

小结:

观察事物时,人们总是带着个人的主观因素,于是,同一题材的事物在不同人的眼里会呈现不同的面貌。

就像这两张画,艺术家都是从自己的观察角度出发,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在画面里,出现在画面的风格也就不同。

我们起先欣赏了有关天空这样遥不可及的事物,现在再来观察身边习以为常的事物,有关这些事情在其他艺术家个人主观因素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首先,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

二、分组讨论:

下面同学们采用刚才分析过的方法,分析下面这三组相同或者相似主题的内容,却用不同表现方式表达情感的图片。

1、分组并讨论(分3组,要落实组长)

第一组:

《阿诺芬尼夫妇像》(扬·凡·爱克)、《高士图》(卫贤);

第二组:

《小考

佩尔圣母》(拉斐尔)、《圣母子》(丢勒);

第三组:

《草地上的午餐》(马奈)、《乡间音乐会》(乔尔乔内)。

要求学生列表讨论:

(如图)

比较内容

图甲

图已

主题

材质

色彩

笔触

构图

2、师生探究

1探究第一组:

《阿诺芬尼夫妇像》(扬·凡·爱克)、《高士图》(卫贤)

A、具体介绍《阿诺芬尼夫妇像》、《高士图》画面的内容

师:

两位画家在这图面里追求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参考内容:

卫贤表现了梁鸿、孟光夫妇“举案齐眉”,展现了儒家“夫唱妇随”的场景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的生活情趣,而扬·凡·爱克讲述的婚礼的神圣,对自己所爱的人一生承诺的宣言。

师: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

(参考内容:

卫贤所描绘的是中国的传统的国画,而扬·凡·爱克描绘是西方传统的油画,两个不同的传统的画种,我们之间表现的语言的差别是历史地形成的,从某种程度来说,其实也正是基督教与中国儒家文化的差别。

B、讲述《阿诺芬尼夫妇像》分析图时,教师先从扬·凡·爱克的签名引出话题,再讲述这张画面的透视,最后讲述的是在背景中央的墙壁上,有一面富于装饰性的凸镜,它是全画值得观者注意的细节;从这面小圆镜里,不仅看见这对新婚者的背影,还能看见站在他们对面的另一个人,即画家本人。

师:

这镜子在这画面起到什么作用?

(参考内容:

用镜子来丰富画面空间)

C、完成“思考与交流”的内容。

(注:

做这道练习前,先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老师先介绍一下象征事物。

如:

“华贵臃肿的衣饰是尼德兰市民阶层中一种富有者的装束。

室内的所有细节,如蜡烛、刷子、扫帚、苹果、念珠,都带有一定的象征性,它们提示着对婚姻幸福的联想。

画面上洋溢着虔诚与和平的气氛,以表达对市民生活方式和道德规范的赞颂”)

2探究第二组:

《小考佩尔圣母》(拉斐尔)、《圣母子》(丢勒)

3探究第三组:

《草地上的午餐》、《乡间音乐会》

A、大概介绍《草地上的午餐》、《乡间音乐会》画面的内容。

师:

画面最大的区别在那里?

(参考内容:

《草地上的午餐》裸女面对着观众,眼睛直视好像在观看什么,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乡间音乐会》里的两个裸女以各种姿态回避了世人的眼光,他们只是在尽情的享受阳光的温暖)

师:

这两张画出现在不同的时代,在思想开放的时代里,《草地上的午餐》这幅画出来后,引起了整个上流社会的哄动。

这又是为什么呢?

(参考内容:

《乡间音乐会》是乔尔乔内在人文主义时代对人的幸福向往的艺术表现,它既不像在描绘神话,也不是在谱写人生的享乐的乐章,尽管他认为享乐是人的天赋权利。

但是

他画的主题非常含蓄,像是在歌颂乡土自然美与女性裸体美的绘画结合。

而马奈《草地上的午餐》被认为他虚构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泛性社交活动。

因为巴黎的现实生活中还未曾见到过此种情景。

有人说,画家这样构思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实在荒唐透顶。

如果画上没有两位潇洒的青年,那不就是法国人所司空见惯的,并为各时代的西方绘画所常有的出浴图或神话人物狄安娜之类的油画了吗?

如果也把两个男子的衣服脱去,那不就与拉斐尔或丁托莱托的神话题材的裸体画差不多了吗?

正因为这个裸体女子在两个衣冠楚楚的巴黎现代男子中间,被强烈地反衬出来。

画上不论人物还是色彩的明暗,都充满着鲜明的对比。

构思如此奇特连现实主义画家也惊呆了,其实是画家为寻求色彩对比的大胆试验。

但这一构图惹恼了绘画界的许多头面人物。

围绕马奈的这幅画,评论界竟也划分成两个营垒,双方短兵相接。

B、马奈《草地上的午餐》与两张照片的《草地上的午餐》进行对比鉴赏。

(参考内容:

画面内容都是一样,一位淑女与几位男士进午餐,他们的举止和绘画上的是一样的,不同的是着装正好与绘画相反:

淑女身着一套条纹西装,几个男士却一丝不挂。

这种变化一方面是打破时装照片对绘画的完全照搬的低俗作法,另一方面也许是出于女性意识的考虑。

在《草地上的午餐》绘画中,女性是被男性观看的对象,女人的身体被男性的目光物化;而在照片上则颠覆了男性观看、女性被看的观念,反其道而行之,将男性搬上被看的舞台。

这只是摄影家调整观看者重新审视男性观看、女性被看的传统观念。

C、欣赏补充图片,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鉴赏能力。

三、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2“思考与建议”

观赏图片《地中海》、《斜椅的女人体》,比较两者的不同点。

从题材、姿态、形体特征、精神气质、作品含义区别

作品名称

地中海

斜椅的女人体

题材

女人体

女人体

姿态

低头沉思

用一种放松的姿态斜倚

形体特征

强调人体的丰满和健壮

追求形体的简洁和组合,体快很有力度,并且融入一些原始雕塑的因素

精神气质

有一种沉思内敛的气质

具有一种原始而有粗狂的感觉

作品含义

借这样一位女性——母亲的形象来象征地中海,因为地中海也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追求一种形式上的美感

四、结语:

美术作品的创作与美术家的文化背景、艺术个性都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也可以从自己的情感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法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同学们大胆地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吧!

让我们生活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艺术家在不同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的自我意识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

学会根据画面内容来认识、分析和阐释美术作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并让学生能动手表现一幅自画像。

教学重点:

对梵高自画像的深刻分析

教学难点:

自我意识在美术作品中的体现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

教材、照片、素描纸、铅笔等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引入课题)

【分析、探究,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角色】

二、讲授新课

自画像是艺术家认识自我、展现自我的一种重要方式。

从艺术家创造的林林总总的自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于自己的身份、社会地位、人生的一些看法,也可以看到他们的艺术态度和艺

术风格,是一种典型的自我表现!

自画像的自我表现主要体现在两点:

1、真实的自我

艺术家的自画像犹如一面镜子,展现了艺术家眼中的自己,表现的是艺术家最真实的自我。

【欣赏优秀艺术大师作品,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欣赏《达芬奇自画像》

欣赏《丢勒自画像》

欣赏《齐白石自画像》

2、浓缩的人生

有的艺术家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留下了自画像,如果将这些自画像集结在一起,几乎就是艺术家一生的真实反映。

①欣赏三幅《梵高自画像》

②欣赏梵高自画像的视频资料,再次感受这位艺术巨匠。

三、分析交流

①通过欣赏大师自画像,你对自画像有了多少了解呢?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完成以下表格)

构图

 

表现方法

 

艺术风格

 

历史意义

 

②老师自画像欣赏、交流

四、学生练习

①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的照片资料,分析自己的外貌特征。

②学生速写自画像

要求:

通过身边的照片、复印件或其它资料,

速写出最真实的自己。

抓住自己最主要的特征,突出自己的精神面貌,也可进行适当的夸张变形。

线描或者线带面均可。

五、课后小结

①讲评部分学生作品

②结束语(在梵高的作品欣赏中结束这节课)

第三课托物寄情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晦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

学会解读美术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教学难点:

对画面视觉中的隐喻手法和视觉形象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老师提问:

同学们平时有没有心情不好的时候,这时你的表情是什么样的?

你又是怎样来排除这种不好的心情?

2、学生回答并登台表演心情不好时的表情。

3、教师小结:

人们在心情不好时有各种不同的表情,大家来看看画家是怎样表现他们的表情。

二、新课内容:

1、展示朱耷的《安晚帖》,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1、)画面中的鱼你敢吃吗?

(2、)看图后你有何感受?

(3、)画家要表达什么?

(4、)学生思考并回答。

2、老师小结:

画家“托物寄情”,借画中鱼的图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画家介绍:

朱耷

(1、)画家的背景。

(2、)艺术特征:

A、哭之笑之。

B、墨点无多泪点多。

(3、)教师小结:

美术作品与画家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画家常常运用隐喻或象征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

4、画家“托物寄情”的表现形式:

(1、)植物的人格化:

梅、兰、竹、菊,又称“四君子”。

(a、)什么样的人称“君子”?

(b、)为什么称梅、兰、竹、菊为君子?

生活习性象征含义

梅傲雪不屈服

兰幽深高洁

竹迎风雪高风亮节

菊傲霜不屈服

(c、)小结:

正是因为梅、兰、竹、菊具有君子的品格特征,所以称为君子。

(d、)情感的符号化:

《墨梅图》、《墨兰图》、《红竹》。

(e、)新时代背景下的梅花:

关山月的梅花《报春图》。

(2、)动物的人格化:

三幅画马的作品。

(学生用比较式鉴赏的方法谈谈对作品的理解。

(3、)静物的人格化:

《艺术家的卧室》。

(4、)通过人物形象直接表达感情引起共鸣。

(5、)总结:

美术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特殊的思想感情(画家自我),但是有的隐晦,有的直接;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