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教学设计讲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2299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讲解.docx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五首教学设计讲解.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讲解.docx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讲解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

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浣溪沙、水调歌头

:

使至塞上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王维。

2.讲析诗歌,清楚诗歌中的“征蓬”这个意象,能赏析颈联。

3.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墨客,特别是唐朝的几位诗人,王维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王维的一首边塞诗。

齐读题目《使至塞上》

(二)简介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著有《王右丞集》。

(三)1、解题:

使:

出使;(王维)出使到边塞。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开元二十五年即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四)诗体与朗读

1、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

(首、颔、颈、尾)板书:

首颔颈尾

2、学生读诗。

个读+集体朗读

(五)理解诗意

1、回答王维为什么出使?

(用诗句中的词回答)--问边

单车欲问边--出使时随从很少。

一般作为使者出使,替皇帝慰问,队伍浩浩荡荡,而王维只是“单车”,为什么呢?

王维当时的背景资料:

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

次年贬荆州长史。

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

二十五年,受张九龄提拔的王维也遭牵连,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2、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属国过居延”即:

“过居延属国”,居延:

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大意:

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作者由首联叙事转入抒情

3、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

”二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析: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诗人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听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

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塞上,本已心境不佳。

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

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在那年四月被贬为荆州长史。

估计诗人王维也相应爱到了牵连。

“征蓬”于诗人,是正衬;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

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

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教师小结:

前四句叙述了出使边塞的艰苦历程。

那么作者在途中看到怎样的景象?

是怎么描写的?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

明确:

这两句是全诗的名句。

两句主要写景,写到了哪些景物呢?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

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幅景象: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

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

只有一缕孤烟在升腾。

这烟是什么烟呢?

是有人家在生活吗?

那是烽烟,烽烟是报警时点的烟火,这说明诗人此行快要到达目的地了。

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

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

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

这是一个特写镜头。

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

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

诗人只用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

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使整个画面更显得雄伟奇丽。

教师:

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教师:

作者到达边塞看到怎么样的景象?

叙述了边塞将士怎样的生活?

5、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

“萧关理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

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明确:

奇丽壮阔、紧张的战斗生活。

教师:

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六)小结

主题: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河西军队的声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泊秦淮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

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是谁写呀?

(杜牧<<山行>>)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字牧之,是什么朝代的诗人?

(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

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

(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

(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

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

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

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

(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

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

(板书:

泊秦淮)

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

(七言绝句)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

(写景)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

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

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笼”是什么意思?

(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

(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

除了季节的冷?

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

(心的冷)

“互文”写法,见全解278页

而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2、赏析三、四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作者由写景转入抒情。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

(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谁来说一说?

(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

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

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

(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

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

(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

(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

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

(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

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板书:

借题发挥

商女豪门贵族

主题:

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五、齐读并背诵全诗。

要求:

读出忧伤、悲愤。

 

无题李商隐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在上一节课我们了解到了“大李杜”。

指的是(李白、杜甫),那么大家回忆一下“小李杜”。

指的是谁?

(李商隐和杜牧),

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无题》板书

2、作家、作品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

其中李商隐的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3、赏析全诗

这是一首什么诗。

从内容上形式上说都可以。

:

离别诗。

从形式上说说。

:

律诗。

从形式上来说是律诗。

那么是几言律诗?

(:

七言。

)既然是律诗,我们就要注意对仗,注意第三四联表现的内容。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什么时候?

(春末)。

:

你怎么知道?

:

第二句:

东风无力百花残。

东风无力是指春天,春末的风无力。

百花残,春末百花凋零。

这是一首写于春末的离别诗(板书),能不能看出来诗人是和什么人分别呢?

女朋友

师:

既然是女朋友,那么这首诗就是一首写男女分别的恋情诗了。

请同学读两遍这首诗,深入分析诗歌

4、诗的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

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

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的意思,诗人在一句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造成了诗句的绵连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缅邈。

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至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加的悲怀难遣。

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光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

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出自然环境,也是抒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微妙的挈合。

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与“思”谐音,诗句是说,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因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休无尽,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才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情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之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夜吟”的“夜”指?

(夜里)。

“吟”在古诗中一般指?

(:

吟诗)夜里对月吟诗,是多么浪漫风雅的事啊,为什么诗人还觉得“月光寒”呢?

:

因为思念,诗人思念朋友,就觉得夜里吟诗都寒冷了。

根据律诗的知识,这两句诗对仗。

“夜吟”指夜里吟诗,那么“晓镜”指的是?

早上照镜子看到“云鬓改”,说的是?

(头发都白了)

为什么头发都白了啊?

相思苦啊。

师:

哦,相思令人老。

如果说“早上照镜子发现因相思白头,晚上吟诗又因寂寞孤独而觉得夜凉如水。

”那么这两句是不是从诗人这角度说的。

都是说男主人公的感受吗?

前一句是从女主人公的角度说的。

因为一般说到照镜子,都是女生。

而且前一句说女主人公相思白头,后一句说男主人公吟诗寂寞。

师:

更说明了两个人心心相应,感情深厚。

师:

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思念至深,就升腾起了会面的渴望,而会面又没有希望,就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诗的内容。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蓬山”是神化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用“蓬山”作为对方住处的象征,不是实指,

师:

“无多路”指的是不是没有多少条路呢?

不是,是没有多远的路。

师:

他们俩相距没有多远的路,但是还有什么殷勤的传递消息?

(青鸟)“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

师:

也许有人会产生怀疑:

既然不远,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还需要青鸟来传递消息呢?

师:

李商隐做了很多无题诗,都是接男女恋情来寄寓身世之感的。

他身处牛李两党的党争夹缝之间,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相当痛苦。

这首诗也是一样的。

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

这样一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

这首诗从首至尾都痛苦、失望而又缠绵着执著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有这种情感状态的反映,但又有所区别。

它们从不同侧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反映了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连绵往复

5、小结全诗

主题

6、结束语播放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

爱情是美好的,虽然也会有不太圆满的结局,但歌颂爱情的诗都是美丽的。

今天我们学了李商隐的这首《无题》,希望大家把诗人带给我们的美妙境界牢牢记住,如果喜欢他的诗风也可以去阅读李商隐的其他诗歌。

浣溪沙晏殊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晏殊的生平;

2、领会并赏析这两首词,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1、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2、准确背诵这首词。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

晏殊(911-1055),北宋词人。

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

谥元献。

2、朗读指导

反复诵读,读第一句用轻松的语调,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第三句用疑问的语把留恋企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降调把无可奈何的心情读出来,第五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

3、诗词赏析

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

(学生分组讨论,体会,感悟)

讨论明确: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

”这一问句就把作者的思考扩展到整个人生,对人生进行了哲理性的沉思。

意蕴大体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似,但表达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虽惋惜留恋也无济于事,但翩翩归来的燕子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令人欣慰。

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涵着某种生活哲理: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会有美好的事物出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事物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原封不动的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因此,在有所慰藉的同时又不觉感到一丝惆怅。

这两句将景物和人事紧密联系在一起,景中寓情,赋中有比,更加委婉含蓄地书写了这种伤别怀旧之情。

(3)“小园香径独徘徊。

在人生旅途中,在惋惜、欣慰,惆怅之余,我们是否应像词人一样独自沉思一番,反省一番,憧憬一番呢?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

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

水调歌头

教学重点:

一:

背诵这首词。

二:

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问: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里,有一个关于月亮的节日,是哪一个节日?

(中秋节)

八月十五月儿圆,月圆人团圆,在这里月代表着一家人的团聚,然而古人的诗词中,月不仅代表这种情感,譬如说李白的《静夜思》(学生齐背)

问: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其实月亮或月光还表达(苦闷、孤独、惆怅等)等感情。

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中秋夜思念亲人的词《水调歌头》。

2、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写作时正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弟子由分别六七年,在中秋夜思念弟弟,写下这篇文章。

二、预习检查。

1、给红色的字注音。

宫阙(que4)玉宇(yu3)朱阁(ge2)绮户(qi3)无眠(mian2)婵娟(chan2juan1)

2、范读。

3、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下面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1、播放“配乐朗读”一遍。

2、学生齐读。

四、诗词赏析。

(一)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请大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1、归去:

回到天上去。

2、琼楼玉宇:

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的仙宫。

3、弄清影:

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何事,为什么。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

婵娟,即嫦娥,这里指月光。

(二)1学习小序,了解作者写作的时间与目的。

学生齐读小序。

思考问题:

词的小序往往用来交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

在小序里作者交代了写作时间是什么时候?

写作目的又是什么?

明确:

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是中秋,目的是“兼怀子由”。

2苏轼为何在这时会怀念他的弟弟呢?

苏轼和他弟弟七年没有见过面了。

而且他们两兄弟感情特别好。

他们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官到黄州,苏辙马上上书皇帝,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官位为他哥哥赎罪。

这足以证明他们兄弟情深。

他们的书信往来也是非常频繁的。

苏轼写给苏辙的诗歌多达104首,而苏辙给苏轼的诗歌更多,有130首。

3思考问题:

苏轼写这一首词难道只是为了借月表达对弟弟的思念吗?

从小序中哪一字还可以看出作者还有其他目的?

明确:

从“兼怀子由”中的“兼”字看出苏轼写这首词还有其他目的。

(2)苏轼还有什么目的呢?

月亮在词中还代表什么呢?

让我们先来了解苏轼写这首词的背景材料。

(多媒体显示背景资料)

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在苏轼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的一天,一位朝廷钦差为了要讨好王安石,把苏轼捉拿进京,指称他作诗讽刺新法,请皇上下令判他的罪。

不久,苏轼就被送入狱中,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被定为“讥讽政事”之罪。

后受皇帝恩赐,判他流放黄州,免于一死。

明确:

从背景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虽然苏轼一心报国,最后还是被贬黄州。

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悲痛。

所以说本词除了表达他怀念子由,更传达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三)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

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上阕主要写什么?

写了什么景?

明确:

上片望月

板书:

上阕----望月(写景)

(四)朗读上片,找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思考问题】

:

联系背景材料,思考文中月亮代指什么?

可以先结合注释翻译上片再思考。

明确:

“明月几时有”、“天上宫阙”、“琼楼玉宇”、“高处”等都是在写月亮。

月亮在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更深的含义,代指朝廷。

(4)让学生把“朝廷”代进上片,重新说说这段的意思。

【明确:

】不知道朝廷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时候?

我想乘风回到朝廷,又害怕朝廷太高太寒冷。

【思考问题】:

苏轼想回到朝廷吗?

朝廷又如何呢?

寒冷应如何理解呢?

回到朝廷做官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明确:

】苏轼借助月亮表达了充满矛盾的心情:

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中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

所以说苏轼这首词中月亮代表了两种情感:

怀念和失意。

【小结】:

“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

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

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

(5)既然政治生活让他感到愁苦郁闷,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

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

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

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

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师:

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

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却和亲人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

2、下阕呢?

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

下片怀人。

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

苏轼兄弟情谊甚笃。

他与苏辙已有六年不见了。

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

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亲人之间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

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没有离别的悲伤,哪来相逢的喜悦?

更何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哪里月不圆,何处月无光。

即使天各一方,但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的是同一轮圆月。

)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感情。

板书:

下阕----怀人(抒情)

3、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明确:

这首词上片写景,执着人生,下片抒情,善处人生,上下片内容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

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板书: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明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板书:

联想:

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五、小结:

人生是一道风景,快乐是一种心境。

春看桃,夏看柳,秋观菊,冬赏雪,月圆是诗,月缺是画。

风柔雨润,花好月圆,能不让我们赏心悦目吗?

让我们以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一起去聆听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明月几时有》,唱熟了这首歌,词你也就能背了。

一举两得哦!

六、归纳小结。

(板书)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

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