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2244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7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企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企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企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企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docx

《企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docx

企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

企业集群理论综述

一、企业集群的概念

“集群”概念源于生态学,原意是指以共生关系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生物族群。

企业集群,也称产业群、产业群簇、产业簇群等。

关于企业集群的概念,不同学者根据其研究角度的不同所下的定义不尽相同。

(一)国外学者对“企业集群”的定义

在亚当.斯密的著作中,虽然找不到企业集群概念的出去,但我们可以发现斯密对企业集群的描述。

斯密(1776)写到:

“考察一下文明而繁荣的国家的最普通技工或日工的日用物品吧,你就会看到,用他的劳动的一部分(虽然只是一小部分)来生产这种日用品的人的数目,是难以计数的。

例如,日工所穿的粗劣呢级上衣,就是许多劳动者联合劳动的产物。

为完成这种朴素的产物,必须有牧羊者、拣羊毛者、梳羊毛者、染工、粗梳工、纺工、织工、漂白工、裁缝工,以及其他许多人,联合起来工作……单就简单器械如牧羊者剪毛时所用的剪刀来说,其制造就须经过许多种类的劳动。

为了生产这极简单的剪刀,矿工、熔铁炉建造者、木材采伐者、熔铁厂烧炭工人、制砖者、泥水匠、在熔铁炉旁服务的工人、机械安装工人、铁匠等等,必须把他们各种各样的技艺联结起来。

马歇尔把企业集群定义为产业区,他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地区称作“产业区”,这种产业区能够带来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韦伯在分析投资区位选择时,将集聚指向作为考虑的因素之一。

他所说的“高级阶段”的“集聚”就是我们所讨论的企业集群,他的定义可以这样表述:

企业集群是在某一地域相互联系的企业集聚体,这一定义的特点是强调了企业集群是企业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威廉姆森在其著作《市场与等级组织》中提出,在介于纯市场和科层组织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中间性组织,这种中间组织比市场稳定,比科层灵活,且能有效地降低交易费用,根据他的观点,企业集群可定义为:

基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众多企业集合起来的组织,这种组织结构是介于纯市场和科层之间的中间性组织,这一定义是从企业组织形式的角度得出的。

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企业集群”的概念。

按照他给其所下的定义,是指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临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

但波特同时也认为,产业集群的适当定义要视该产业所处的竞争区间以及所应用的战略而定。

他认为企业集群的成员包括零部件等上游产品的供应商、下游的渠道和顾客,提供互补产品的制造商,以及具有相关技能、技术或共同投入的其它产业的企业,还包括提供专业培训、教育、研究与技术支持的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如大学、质量标准机构、短期培训机构及同业协会等等,并且指出,企业集群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二)国内学者对“企业集群”的定义

我国工业地理学家王缉慈教授从新产业区理论角度指出企业集群是大量专业化企业及其相关支持机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柔性集聚,它们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林,结成密集的合作网络,植根于当地不断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

仇保兴认为,企业集群的含义包括五个方面:

一群彼此独立自主又相互之间有着特定关系的小企业;特定关系中隐含着专业分工与协作,协作是集群中企业之间的互利行为;互利行为包括企业间的交换与适应;存在企业间的互补与竞争关系;信任与承诺等人文因素对企业之间长期关系的维持作用。

聂鸣、李俊、骆静(2002)提出了集群的八点共有特性:

地缘上的邻近;企业之间的相互依存与联系;企业之间、企业与各种机构、组织之间的互动;良好的、公用的基础环境设施;知识的快速扩散;价值链上的相互需求;外向型的投入产出;资源的共享。

此外,台湾学者吴思华(1992)综合许多学者的看法,认为企业集群(或称之为产业网络)是指一群独立自主又彼此依赖的成员组合,成员间常具有专业分工资源互补现象,彼此间维持着长期的非合约关系。

赖士葆(1993)则将企业集群定义为:

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个体企业间所建立的长期关系,这种关系不一定以契约来维持,而可以通过承诺与信任来进行。

企业集群的定义由于研究背景及目的不同,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定义,在各自的定义中,其内涵、着眼点都有一定的差异。

(1)亚当·斯密从分工的角度认为企业集群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中小企业以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为目的而结成的群体。

(2)韦伯在企业集群的定义中引入集聚因素,强调集群是企业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是在某一地域范围内相互联系的集聚体。

(3)威廉姆森从生产组织形式的角度认为企业集群是基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众多中小企业集合起来的组织,是介于纯市场组织和层级组织之间的中间性组织,它比市场稳定,比层级组织灵活。

(4)迈克尔·波特以其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在《国家竞争优势》中认为企业集群是某一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而形成的稳定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集合体。

他给出了垂直企业集群与水平企业集群的定义:

垂直的企业集群是通过买卖关系来联结的众多企业所形成的企业集群,水平的企业集群是由包括共享终端产品市场、使用共同技术、技巧及相似的自然资源的企业所组成的集群。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学者们对集群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是基本上都涵盖了以下几个要点:

一群类似产业或其替代产业的企业及其关联机构的地理集中;一种独特的区域性创新系统;价值链上的相互需求;既竞争又合作;共享资源。

表1:

企业集群与科层制企业、市场组织的比较

科层制企业

企业集群

市场组织

资源配置

科层组织调节

价格与科层的混合调节

价格调节

调节参考点

计划、行政命令、权威

契约、隐性合同、股权、信任、文化

短期契约

规范基础

雇佣关系

力量互补、公共政策

契约、财产权

目的

上级部门利益优先

各个合作者的利益兼顾

提供交易场所

资产特性

高资产专用性,固定、大型的有形资产

适度资产专用性,柔性、较无形的资产

低资产专用性

一体化程度

高,生产投入所有权集中化

可变。

所有权单元分散化

无一体化,生产投入所有权分散化

交易频率

长时间模式,高频率

偏长时间模式,中等频率

短时间模式,低频率

联系

长期,垂直渠道,一点到多点,多点到一点

随需要产生联系、直接渠道、多点到多点

短期存在、直接渠道、多点到多点

调节力量的来源

计划的力量

谈判、博弈的力量

市场的力量

氛围

正式的、科层的

开放的、互利的

精确的

行动者意愿或选择

依附

相互依赖

独立

主要的成本

内部组织成本

外部交易成本和内部组织成本

外部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的比较

组织成本比较

稳定性比较

弹性

科层制企业

企业集群

市场组织

合作性

组织边界

固定,刚性,典型的静态联结

柔性、可渗透、相对、潜在联结、动态变化

具体、完全细微、一次性联结

冲突解决

详尽的合约,行政命令

经常性合约、协商、互惠互让、行业协会协调

市场规范、法律体系

市场竞争性

二、集群的分类

企业集群的形式多种多样,并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

因此,对企业集群的划分,也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从而有不同的划分方法。

(一)从中小企业群形成的条件和原因分析,其集群发展包括资源禀赋型、产业关联型、共享设施型、知识富集型和外力驱使型等五种模式。

1、资源禀赋型

资源禀赋型是指以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等自然因素为基本原因形成中小企业集群模式。

马歇尔是较早注意到资源禀赋产生中小企业群这一经济现象的学者。

通过对当时英国原生态的工业区Yorkshire和Lancashire中小企业群的考察研究,马歇尔认为,企业群的形成是由市场力量的自发作用造成的:

当地消费者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刺激出当地的生产者。

譬如,从事采煤业的中小企业往往集中在煤矿丰富的地区,而在一个大型铝厂的周围往往集中一大批中小型企业从事铝矿的开采。

在工业化初期,由于交通通讯相当落后,企业围绕其主要的原材料、燃料产地,供应商们围绕其最大的消费者,上游产业紧临着下游产业无疑是一种最节约交易成本的模式。

2、产业关联型

产业关联型是指由生产的前向与后向联系所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模式。

供应商包括原材料供应者和初级产品或中间产品供应者。

最终用户可以是众多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指向的区域内特定市场上的消费群,也可以是一个采购众多中小企业产品的大型企业。

3、设施共享型

设施共享型是指企业受益于地区特有的公共基础设施而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模式。

企业最初选址要考虑区位的最低成本优势(包括劳动力成本、运输费用、用房租金和公共事业费等),在随后为争夺有限资源而展开的厂商竞争中,原有的种种区位成本优势逐渐丧失。

此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形。

一是企业集体迁移,就像近年来我国广东佛山一带的建筑陶瓷企业由于生产成本上涨纷纷向西部迁移;二是仍然有许多企业在原集群地经营,此时,集聚的优势不再与低成本相关,而是得益于集群组织中形成的良好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

4、知识富集型

知识富集型是指依托高校、科研机构而形成的智密型的中小企业集群模式。

这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的极具潜力的新型企业集群。

美国硅谷的信息业中小企业群是其典型代表。

智密型的中小企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高技术企业。

知识富集型的中小企业集群,有着不同于传统企业集群的许多特点。

一是企业及其产品的知识含量高;二是企业集群受创新集群的影响;三是企业成长受技术生命周期和技术发展轨道的制约;四是企业经营的高附加值和高风险性共存。

信息化条件下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是集群研究的重要前沿之一。

5、外力驱使型

外力驱使型是指在外生条件驱使下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模式。

外生条件多种多样,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也形态各异:

(1)由大企业改造、分拆而形成的中小企业群。

典型例子就是90年代克罗地业造船业中小企业群的形成;

(2)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形成的中小企业群。

香港金融企业群就是国际跨国公司投资营运的结果;(3)国家政策导向和行政部属所形成的中小企业群。

一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企业就属于这一类型。

(二)按照集群成长中政府的作用分类有:

自发型企业集群和建设型企业集群。

其中,从学习和创新的视角看,自发型企业集群又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非正式集群、有组织集群和创新型集群。

表2自发型企业集群的分类

类型

非正式集群

有组织集群

创新型集群

关键参与者的参与度

低到中等

企业规模

微型、小型

中小型

中小型、大型

创新

几乎没有

一些

持续

信任

几乎没有

技能

中等

技术

中等

中等

联结

一些

一些

广泛

合作

几乎没有

一些,但不持续

竞争

中等到高

产品变化

几乎没有或没有

一些

持续

进口

几乎没有或没有

中等到高

(三)按照产业的关联性程度可以将集群划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1、产业横向关联型企业集群

这种形式一般以一家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为龙头,众多中小企业参与协作,作为大企业的分包商或服务商,共同致力于某种最终产品的生产。

在这种结构模式内,一家大企业一般经营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运输、销售等环节,而其他中小企业则按该大企业的要求,为其加工某种产品的零部件和配件或提供某一方面的服务。

他们之间的联系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主,多见于以需要大规模投资的冶金、石化、开采等行业。

以钢铁业集群为例,由于钢铁冶炼的特殊性,产业环节可分性差(矿石冶炼——生铁——原钢——各种型材,环节联结越紧密,转移距离越短越能节约能源、降低成本),一般从矿石冶炼到最终型材都由一个企业来完成甚至一条流水线来完成,在这些大型企业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中小企业,向该企业提供分包服务:

机械设备的供应、维修、附属原材料的采购供应、产品销售、人员培训等等。

集群所在的区域经济的发展一般也依赖于该集群,经济发展是一种典型的大企业带动战略。

下图为产业横向关联型企业集群示意图:

 

 

图1产业横向关联型企业集群示意图

2、产业纵向关联型企业集群

该种企业集群是指在该集聚区内,有大量的中小企业,企业均从事同一产业的不同环节,使原材料(输入要素)顺次经过这些环节,形成最终产品。

集群的企业与企业之间既是势均力敌的竞争关系,又具有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

每一个企业类似一个生产线上的工作区间,既有独立的成本核算,又受整个集群这一“无形大企业”的内在统辖,形成了一种合理的分工协作状态。

在这类产业集群中,通常还会包括为每一个企业提供服务的外围联系,如运输企业、科研机构、公共设施供应等。

下图为以服装业为例所示的纵向关联型企业集群示意图。

 

图2产业纵向关联型企业集群示意图

 

3、区位优势指向而形成的企业集群

区位优势指向的企业集群是指集群的形成源于集聚地的特殊地理位置而形成的,如依托优势的自然资源、优越的交通、通讯等地理位置条件、优势的人力资源、知识、技术和信息等等。

企业依照自身的所需,选取要素供应充足、质优价廉的区位,从而形成了各种基于不同优势的产业集群。

美国的硅谷、好莱坞,印度的班加罗尔地区以及意大利的许多产业集群都属于这种形式。

(四)按照企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联系分类

1、零星式

零星式集群,顾名思义,是指大量相对独立的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产业集群,也是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最为简单,最为原始的一种模式。

该集群一般局限于传统行业中,采用以地理和资源等因素所形成的家庭作坊式生产。

这种产业集群中的企业间鲜有分工与合作,在市场有限的情况下竞争较为激烈。

比如,在意大利马尔凯大区佩扎罗省,木器家具产业集群在形成初期就是零星式集群的典型代表。

2、网络式

网络式集群,源自零星式集群,是零星式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群内企业形成网状结构,他们之间交流合作,在生产流程上相连接,相互依存。

一般情况下,集群内生产流程被分解成几个独立的生产环节,每个环节由几家甚至几十家企业承担。

从事相同环节的企业相互竞争和学习,降低了产品制造成本并促进了技术创新。

因此,网络式集群通过价值链构建了有机型经济体,提升经济整体素质。

3、轮轴式

轴轮式集群,也称卫星式集群,是指众多相关中小企业围绕一个特大型关键性企业形成的产业集群。

在轴轮式集群中,往往有一个特大型的企业处于中心和支配地位,在它的周围围绕着许多相关配套的中小企业,共同合作生产某种产品。

这个大企业在集群中扮演关键的决定性的角色,它掌握原材料购买、产品设计、和销售等核心环节,而各中小企业遵循要在它的统筹安排下,为它提供加工、制造零部件、配件,或提供其他配套服务。

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合作的同时,又要完成相对独立的生产运作,取得自身的发展。

于是,从集群整体上看,形成了以大企业为轴心,中小企业分工合作的统一和谐的模式。

4、多核式

多核式集群,顾名思义,是指众多中小企业围绕若干个大型企业形成的产业集群。

它也是轴轮式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在轮轴式集群中,往往只有一个核心企业和一些相关配套企业,随着产业的发展,集群外的有实力的企业进入这个集群或集群内一些企业发展壮大或其他方式,出现多个核心企业,形成同一集群内多个主体并存的局面。

5、混合式

混合式集群一般由多核式集群与网络式集群混合而成,综合了多种集群的特点。

集群内部像多核式那样存在几个核心企业及相关的小企业,又像网络式那样存在着大量在生产流程上相连接的小企业。

在这种集群中,核心企业生产出的最终产品基本上是相似的,但产品生产组合和交易途径的存在一定的差异。

当某种产品组合或交易途径能获得更高的利润时,群内其他的核心企业将竞相模仿,选择相同或相似的产品生产组合和交易途径,从而使集群内的产品品质趋向一致,竞争更加激烈,也使较高的利润变为平均利润。

(五)按照行业集中度和本地生产链的完整程度分类

黄程、符正平(2003)根据行业集中度和本地生产链的完整程度,对珠江三角洲企业集群进行了分类。

原子团未来

飞地锥子

本地生产链的完整程度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指集群的生产过程是否是一个包含原材料、核心件、配件、总装的完整过程;第二层含义是指企业集群生产链的本地化程度,包含两个指标:

一是集群相关企业在本地落户的比例;二是本地资金在落户企业中的比例。

以这两个维度为轴,可以大致将珠江三角洲的企业集群划分为四个类型:

低行业集中度、低本地生产链完整度的飞地集群,以东莞的IT硬件制造集群为代表;高行业集中度、低本地生产链完整度的锥子集群,具有代表性的是江门市蓬江区的摩托车企业集群;低行业集中度、高本地生产链完整度的原子团集群和高行业集中度、高本地生产链完整度的未来类型。

(六)按照企业集群的行业类型划分

1、手艺、手工或传统产业集群。

从事鞋类、服装、家具、金属等传统产业制造。

2、高科技联合体,如硅谷,巨大的研发预算、巨额的风险投资和卓越的技术密集型产品。

(七)按照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可以把企业集群分成创新型(高端道路)集群和低成本型(低端道路)集群。

创新型集群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创新、高质量、功能的灵活性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在良好的法规制度下企业间自觉的发展合作关系。

创新的基础和条件要优越于单个孤立的企业,形成一种不断创新的路径依赖。

产业集聚对创新的贡献还在于同行业之间的非正式交流。

(八)其他分类

王缉慈(2001)认为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了三种类型的中小企业集群:

一是东南沿海外商直接投资驱动下的外向型加工工业区;二是以温州为代表的江浙一带依靠当地企业家精神和工商业传统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集群;三是以北京中关村为代表的依托国家高科技资源形成的带有浓厚政府色彩的高科技企业集群。

1、以珠三角为代表的外向型加工工业区

在我国东南沿海尤其是珠三角一带,自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众多以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工业为特色的工业区,在外资的驱动下,带动了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

但是,近年来,这种发展模式受到了较多的批评。

一方面,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的附加值很低,知识和技术的扩散十分有限,容易受到外部市场动荡的打击;另一方面,这种外向型出口加工贸易模式是建立在国内市场受到严格保护的基础之上,恶意的走私行为和不规范的市场操作扭曲了地方生产系统的合理运行机制,增加了本地企业间的交易成本,限制了本地生产网络的融合。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政策落差,市场环境落差以及地理位置的优越,这种区域可以快速发展,随着国内国际市场的逐渐接轨,随着中国加入WTO,这种优势必将逐渐淡化,2001年东莞台商大规模投资于上海、江苏地区就是一个前奏。

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很多原来在这种优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制度很可能反过来制约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

2、以温州为代表的浙江、江苏一带的民营中小企业集群温州模式

也就是围绕服装、鞋袜、领带、低压电器、纽扣之类产品的加工、生产、销售形成的专业化特色生产区域。

这种区域里面具有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一条龙的生产服务,乃至相关技术研发机构都在当地配套成网。

在这种中小企业集群内部许多企业都是依靠个人和家庭从做小买卖起步,逐步积累资金发展起来的,家族企业特色非常明显。

市场经济活力和企业家的创业精神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集群内部企业之间联系紧密,形成了精细的分工和协作机制,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自然分享市场信息和技术创新的技巧。

目前这种集群模式存在主要问题是:

一是企业内部组织制度缺陷,普遍为家族企业,在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容易出现管理瓶颈,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二是企业外部的市场环境,由于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在利润的驱使下,往往存在互相压价、恶性竞争的行为。

3、以北京中关村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集群

中关村在中国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中是很有代表性的,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深刻体现了政府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尽管政府对地方经济干预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是这种干预对一个必须由“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市场化的地方企业集群仍然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值得深入研究的是这种冲击力是否能够使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向着政策制订者希望的方向前进。

中关村的许多中小企业仍然面临着资金缺乏、管理不善、市场秩序不健全等困难,而地价上涨、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交通条件恶化使得许多小企业不得不考虑重新选择他们的经营区位由精于经营之道的中小企业牵头,通过专业化分工与相互协作来获得经济效益的模式。

Bergman和Feser(1999)则考虑的更加全面,他们根据产业集群的聚集原因、区域集中度、集群的生命周期阶段三个方面提出集群可以在联系维度、地理维度与时间维度这三个维度上进行划分(见表3)。

 

表3Bergman和Feser的集群维度

三、企业集群具有的竞争优势

1、从经济学角度看,企业集群内每个企业交易成本的降低而获得成本优势。

这主要是由于纵向关系中各种供应商和客户邻近带来的交易费用节约效应,同时也使交易不确定性所导致的风险成本得以降低。

2、从经营有效性角度看。

企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使每个企业在不牺牲大规模企业所缺少的柔性条件下,从中获得规模经济性,这主要是从横向的同行企业大量集聚带来的外部范围经济性和规模经济性。

企业集群一方面降低了企业进入壁垒,使集群内企业与孤立的企业相比有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企业进入集群的增加,提高了原材料、资本、技能、劳动力的利用程度。

3、从战略科学性角度看,集群这个组织形式能从价值链整体上创建竞争优势,同时使成本领先、标新立异、集聚这三种战略能合理运用和优势互补。

4、从产业角度看。

企业集群能有效地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上游企业之间、下游企业之间以及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之间交互过程不断推进产业的提升,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又是保持集群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

5、从竞争优势的排他性看。

企业集群规模效应易得到政府政策的倾斜和扶持,企业集群可经过统一对外促销、规范产品质量标准等手段,谋取自身与其他集群外企业的差异性。

6、从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优势看。

企业集群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从内在机理方面主要是由“本地化”所产生的两种效应所引起的,即邻近效应和社会化效应。

邻近效应是指信息和知识短距离传递效率的提高,特别体现在创新所需要的大量隐含(经验类)知识必须面对面进行交流才能共享。

社会化效应是指由于地理接近而产生的信息和知识传递所需要的社会氛围,两种效应的组合性都能在企业集群中得到较好的体现。

四、国内外企业集群相关研究

(一)国外企业集群相关研究

1、企业集群形成原因研究

(1)外部规模经济论

早在19世纪末,马歇尔(Marshal)就提出了以外部规模经济概念为特点的企业集群理论。

他认为企业集群是基于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的,并将企业集群主要形成原因归纳为三个方面:

①技术外溢。

企业集群有利于技能、信息、技术诀窍和新思想在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传播与应用,“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机械上以及制造方法和企业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

良之成绩得到迅速的研究。

如果一个人有了新思想…他就成为思想之源泉。

②专属性附属行业的创造。

企业集群为辅助工业的成长创造了条件,当一种工业建立后不久,辅助的工业就会在附近的地方产生,供给上述工业以工具和原材料,为它组织运输等。

而且辅助工业就能不断地使用具有高度专业化性质的机械,提高大型机械的利用效率。

③劳动力市场共享。

企业集群有利于集群内人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是从产业角度分析产业生产成本时引入的,尽管马歇尔注意到了有些产业集中在特定的区域,但他没有认识到企业集群的发展不仅是产业的发展,更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其理论中没有考虑区域内企业的成长和区域间企业的迁入与迁出等动态因素的变化,忽视了区域产业组织的外部连接与创新。

(2)工业区位论

与马歇尔的外部规模经济论不同,区位经济学家提出了旨在指导投资区位选择的聚集经济理论,其中企业集群理论是其重要的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