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 3.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2048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0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 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 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 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 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 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 3.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 3.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 3.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3

第28讲 “蒸汽”的力量和走向整体的世界——两次工业革命

 “蒸汽”的力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大工业”的狂飙时代

1.前提条件

(1)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提供了资金来源,扩大了海外市场。

(2)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资源,扩大了国内市场。

(3)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4)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动力和政治保障。

2.进程

(1)棉纺织业: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阿克莱特建立第一座水力纺纱厂,标志着近代机器大工业的诞生,并确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

(2)动力:

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广泛应用。

(3)交通运输业:

火车和汽船成为重要交通工具。

3.影响

(1)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率先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2)促进了许多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同时也改变了人口的职业结构。

(3)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4)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二)打造“世界工厂”

1.条件

(1)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实力大大增强。

(2)进行民主化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

(4)进行法制化建设,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维持了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力市场。

(5)对外推行“炮舰政策”,强制推行自由贸易。

(6)大力兴办教育,传播科学技术。

2.表现

(1)19世纪中期,英国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

(2)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

(三)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

1.孕育

(1)物质条件:

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2)重要保障:

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2.过程

(1)到19世纪中叶,随着日本“开国”和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以及中国被迫“门户开放”等,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

(2)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走向整体的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电气时代的来临

1.前提条件

(1)前提:

欧美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2)市场: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资金:

资本积累为新兴工业部门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4)技术:

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

2.概况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发源地和中心:

美国和德国。

(2)标志:

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3)应用:

电灯、电话、电车、电影放映机。

3.影响

(1)推动了钢铁工业、近代汽车工业、石油工业、化工技术和化学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的变革。

(2)伴随工业的大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

(二)瓜分世界的狂潮

1.背景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2)垄断加剧了对市场的争夺,列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概念阐释】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飞跃。

它既是生产技术的一次革命,也是生产关系的一场革命。

它为世界市场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技术基础。

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和使用(机器生产开始取代手工劳动),结束的标志是机器生产完全取代手工劳动。

【名师指津】

工业革命的特点

(1)历程:

从英国一国开始,到18世纪末,才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美国扩展。

(2)部门:

主要侧重于轻工业部门。

(3)影响:

使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

【易错辨析】

有关两次工业革命的几个误区

(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新型交通工具是火车、汽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新型交通工具是汽车、飞机。

(2)欧美国家的工业化是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建立起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了以轻工纺织为支柱的工业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以重工石化为支柱的工业化。

【特别提醒】

正确区分世界市场的内涵

(1)指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既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市场,也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市场。

【名师指津】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资本

主义世界体系的关系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组成部分。

(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指资本主义制度基本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经济体系(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整个世界被纳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体系)和殖民体系(指亚非拉广大地区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保护国)。

【名师指津】

西方国家对外经济侵略手段的变化

(1)早期资本主义时期主要是直接掠夺。

(2)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主要是商品输出,即以争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为主要手段。

(3)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是资本输出,即以寻求投资场所、瓜分世界为主要手段。

【精巧点拨】

“一、二、三”归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一个实质:

资本主义初步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二重影响:

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但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其社会进步。

三个动力:

根本动力是工业革命;政治动力是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直接动力是殖民扩张。

2.概况:

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并于20世纪初建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3.美国的扩张

(1)提出“门罗主义”,成立了“泛美同盟”,在“泛美主义”的旗号下控制拉丁美洲。

(2)提出“海权论”,发动美西战争,确立了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

(3)提出“太平洋商业帝国”构想和“门户开放”政策。

(三)世界连接为一体

1.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

2.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

3.表现: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1)框架:

资本主义市场。

(2)手段:

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

(3)内容:

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

4.影响

(1)积极:

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2)消极:

造成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亚非拉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和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答题术语]

1.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而不是凯伊的飞梭,也不能说成是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2.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3.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传播到各地,冲击着旧制度、旧思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

4.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5.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型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信手段的发明。

1.圈地运动

14—15世纪,在农奴制解体的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的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

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是英国历史发展走向的重大转折点。

在经济上,圈地运动对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和自由劳动力;在社会层面上,圈地运动促进了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成为推动17世纪英国政治革命、18世纪工业革命的重要因素。

总之,圈地运动在客观上推动了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促进了英国社会的发展。

2.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应从三个角度来理解,一是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强调的是反对封建专制,倡导自由民主;二是经济上的“自由主义”,强调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反对国家干预;三是思想上的“自由主义”,反对思想束缚,强调人性解放,个人自由。

3.英国的近代化

罗荣渠先生把近代化进程的起源分为两种,一种是内源性的,一种是外源性的。

内源性模式是指由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自身力量产生的内部创新,经历漫长过程的社会变革道路,简言之就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走向近代化;外源性是指外部刺激推动近代化。

英国的近代化属于内源性。

提升点一 单列视点——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及影响

史料一 

[论从史出] 伦敦博览会的成功举办表明了英国工业实力的剧增、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强大,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史料二 政治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制度的专制统治,而工业革命则彻底改造了英国社会。

在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相辅相成下,引发了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使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产生了巨大变革。

——《对工业化的重新认识及其现实意义》

探究:

(1)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变革是多方面的。

根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述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的变革性影响。

[教你读史] 史料二中“彻底改造了英国社会”“引发了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说明工业革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提示] 经济:

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操作,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

政治: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诞生;工人运动兴起;推动1832年议会改革,代议制不断完善。

思想:

自由主义思潮兴起。

国际地位:

成为“世界工厂”。

史料三 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

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为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儿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儿却几乎成了野蛮人。

——1835年托克维尔评论曼彻斯特

探究:

(2)如何理解史料三中“文明在这儿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儿却几乎成了野蛮人”?

应该怎样正确应对文明转型?

[教你读史] 史料三中“污秽”“肮脏”“野蛮”等说明了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

[提示] 理解:

工业文明在取代农业文明的过程中,资产阶级加紧剥削工人阶级和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污染和破坏。

应对:

加快科技进步与新技术发展;建立新的资源配置体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工业革命对西方经济

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由农业文明时代迈进工业文明时代,工业资本主义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组织形式。

2.工业革命使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经济格局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还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

3.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两大对立阶级。

4.工业革命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使社会又一次出现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高潮,工业资产阶级通过改革或革命等形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5.工业革命促进了思想、科学和教育的发展。

工业革命使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思潮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

 

视角1 从综合链接角度命题

工业革命前,人们使用的动力主要是自然力,如风力和水力等,所以工厂的设立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

瓦特的万能蒸汽机投入使用,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最终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解题时往往结合蒸汽机的作用进行分析。

[对点1] 蒸汽和电力作为两种主要动力,成为两次工业革命标志性产物,它们(  )

A.都源于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B.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都是科学家反复实验的结果

D.都实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跨越性发展

解析:

选D。

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厂代替手工工场。

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出现,都实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跨越性发展,故D项正确。

视角2 从历史反思角度命题

工业革命对经济结构、城市化、国际格局及社会观念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其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使用童工等。

解题时,往往从逆向思维角度分析。

[对点2] (2017·潮州模拟)1854年,英国爆发了第三次霍乱,伦敦在10天中就有500人死亡。

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当时英国常见病和导致死亡的最大原因。

这种现象(  )

A.说明英国已成为世界工厂

B.提高了英国国民的素养

C.迟滞了英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D.加快了英国环境立法的步伐

解析:

选D。

据材料可知题中现象有助于英国加快环境立法的步伐,故D项正确。

提升点二 单列视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史料一 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论从史出] 史料一主要说明了世界市场的积极作用,即世界市场对贸易的影响。

探究:

(1)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主要表现。

[提示] 表现:

欧美工业国从全世界范围内获得它们需要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并倾销工业品来进行投资;它们之间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它们中的一国发生经济危机会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

史料二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

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论从史出] 史料二主要说明了殖民侵略的双重性,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客观作用。

探究:

(2)史料二中“建设性的使命”的内涵是什么?

[提示] 内涵: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客观上推动了亚、非、拉美地区旧的生产方式解体,加快了这些地区的近代化进程。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途径、特点及影响

1.途径:

殖民扩张、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和资本的流通、殖民掠夺、新式交通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等是促使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

其中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2.特点

(1)整体性:

世界各地逐渐连为一体。

(2)开放扩张性:

由资本主义固有属性决定。

(3)不平等性:

残酷掠夺殖民地,供自己发展。

(4)进步性:

顺应近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上促进了人类进步。

(5)以英国为中心:

英国凭借其“世界工厂”的地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期的主要“供货商”。

3.影响

(1)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

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推动了世界贸易和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从道德的角度看:

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列强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进行掠夺和剥削的产物,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3)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

世界市场的形成,客观上促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全球的传播,结束了人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狭隘性,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

视角1 从史学研究角度命题

从新航路开辟到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高考命题多运用史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对世界市场形成途径及过程的理解,特别是从因果联系角度,考查世界市场形成的阶段特征及影响。

[对点1] (2017·北京昌平区质检)如图是近代世界贸易图,图中箭头代表贸易路线,它作为史料可以研究的主题是(  )

A.新航路开辟后引发的欧洲商业革命

B.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形成

C.15—19世纪贩卖黑奴的“三角贸易”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解析:

选D。

示意图反映了英国在工业革命完成后成为世界工厂,产品运销世界各地,体现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故D项正确。

视角2 从多元史观角度命题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考命题可以从整体史观角度考查世界经济联系加强的积极影响;从革命史观角度考查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掠夺;还可以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

解题时需结合相关史实,根据不同角度分析。

[对点2] (2017·赣州高三摸底)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中:

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个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这表明(  )

A.世界普遍确立工业文明主导地位

B.工业文明推广实质是各国之间相互借鉴

C.交通工具变革成为文明演进关键

D.世界市场逐步发展推动工业文明的扩展

解析:

选D。

从“这个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可知世界联系的加强,反映出世界市场形成把工业文明的成果推广到世界各地,故D项正确。

提升点三 综合视点——两次工业革命

从科技改变世界的新视角认识两次工业革命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与融合是两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对世界的影响是深刻的、全面的。

复习备考时,注意全面掌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运用多种史观解读工业革命的影响,链接同一时期的政治、思想、科技文化,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

1.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1)不同点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发明者

发明创造者大多是工匠

发明创造者均为科学家、科技人员或工程师

成果

多数是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多数是科研产物,量多质高

开展国家

开始只限于英国,后来逐渐扩展到其他国家

一开始就在几个国家同时进行

产业部门

始于棉纺织业,后来在主要轻工业部门展开

以重、化工业和电力工业为主要领域,对带动和改造整个国民经济具有重大的作用

(2)相同点:

①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提高;②都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③都引起了国际关系的巨大变化;④都引起了思想领域的变化。

2.从新史观的角度分析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1)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4)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严重社会问题,如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严重的集群性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等方面问题。

(5)从生态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虽然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训练] (2017·晋中高三质检)1789年,英国大约生产1000万吨煤,而法国仅生产70万吨煤。

当时有位诗人已意识到这种无限的动力之源对英国工业的意义,他写道:

英国是个完美的世界!

它还拥有东印度群岛!

修正你们的地图吧!

新的城堡是秘鲁。

这反映出(  )

A.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实力的增强

B.英国掠夺海外资源满足工业革命需求

C.该诗人对英国煤炭产能的自豪

D.法国大革命减缓了其工业革命的进程

解析:

选A。

根据材料“1789年”,英国当时已经处于工业革命期间,且“这种无限的动力之源对英国工业的意义”“它还拥有东印度群岛”表明,英国实力在持续增长,对世界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故A项正确。

[随堂演练]

一、选择题

1.18世纪末英国有人记载:

“在某个地方,一百所房屋和家庭已经减少到……八所或十所;往往还有这样的事情,四、五个富有的畜牧业主侵吞了不久前圈围的大片领土,这些土地以前是在二十至三十个租地农民或同样数目的较小的所有者以及其他居民的手里。

”持续不断的此类事件(  )

A.消灭了英国的自耕农阶层

B.使大批“自由”劳动力涌入城市

C.标志着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D.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解析:

选D。

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史上的圈地运动,使自耕农数量减少,故A项错误;圈地运动使大量农民破产沦为自由劳动力,部分流向城市,故B项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圈地运动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农业和农村扩展,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故D项正确。

2.“爱情已从家庭关系的外沿变成它的首要的正当的核心……相对于前工业化时代因经济关系,或为生存而组成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据此说明工业革命后(  )

A.社会分工渐趋细化

B.平等观念日益加强

C.社会分配日趋合理

D.家庭稳定性逐渐提高

解析:

选B。

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前,家庭为生存而组成,说明维系家庭的是经济,工业革命后,维系家庭的纽带是情感,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为劳动妇女提供了走出家庭的机会,她们拥有和男子平等的经济地位,工业革命前后维系家庭纽带的变化反映了平等观念日益加强,故B项正确。

3.

时间

社会经济状况

1760—1830年

水渠长度增加了3倍

1850年

英国修建了大约9654千米的铁路

1852年

英国生产的铁总量约为300万吨

1800—1850年

伦敦的人口增长了236%

上表反映了18-19世纪英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据此可以合理推论出(  )

A.工业革命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扩大

B.19世纪早期的伦敦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C.交通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D.19世纪中期的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解析:

选A。

根据1800-1850年伦敦的人口增长了236%可知工业革命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扩大,故A项正确。

4.(2017·武汉调研)1760年,除伦敦外,只有布里斯托尔的人口在5万以上。

1841年,伦敦人口差不多有224万,是80年前的3倍;全国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9个,5万以上的有24个。

这表明英国(  )

A.完成了工业化进程    B.完成了城市化进程

C.城乡结构明显改变D.人口总量迅速增长

解析:

选C。

城市人口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这会改变城乡结构,故C项正确。

5.(2017·洛阳统考)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禁止垄断的行为;1914年又通过“克莱顿反托拉斯法”为“谢尔曼法”的修订法案,旨在针对地方上的价格歧视,更进一步打击贸易限制。

这些法案颁布的主要目的是(  )

A.维护资本主义自由市场体制

B.保障美国社会弱势群体利益

C.防止企业之间进行盲目竞争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经济干预

解析:

选A。

首先通过时间1890年、1914年判定此时美国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然后结合“禁止”“限制”推理出美国政府反对垄断,维护自由市场体制,故A项正确。

6.(2017·顺德适应性考试)一战前,英、法、德三国国外投资总额为1750—2000亿法郎,按当时的低利率5%计算,每年的纯利润就达80-100亿法郎。

英国对外投资的收入,不仅超过了对外贸易的收入,而且超过了工业生产的收入。

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资本输出成为仅次于商品输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