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和泌尿科手术麻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1970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妇科和泌尿科手术麻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妇科和泌尿科手术麻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妇科和泌尿科手术麻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妇科和泌尿科手术麻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妇科和泌尿科手术麻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妇科和泌尿科手术麻醉.docx

《妇科和泌尿科手术麻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妇科和泌尿科手术麻醉.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妇科和泌尿科手术麻醉.docx

妇科和泌尿科手术麻醉

第52章腹部、妇科和泌尿科手术麻醉

第1节腹部外科麻醉

一、特点和要求

(一)腹部外科主要为腹腔内脏器质性疾病的手术,腹腔内脏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消化、吸收、代谢;清除有毒物质和致病微生物;参与机体免疫功能;分泌多种激素调节消化系统和全身生理机能。

因此,消化器官疾病必然导致相应的生理功能紊乱及全身营养状态恶化。

为保证手术麻醉的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麻醉前应根据病人病理生理改变以及伴随疾病的不同,积极调整治疗,以改善全身状况,提高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性。

(二)胃肠道每日分泌大量含有相当数量电解质的消化液,一旦发生肠道蠕动异常或肠梗阻,消化液将在胃肠道内贮留;或因呕吐、腹泻等,必然导致大量体液丢失,细胞内、外液的水和电解质锐减,酸碱平衡紊乱及肾功能损害。

纠正上述紊乱是消化道手术麻醉前准备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消化道肿瘤、溃疡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可继发大出血。

除表现呕血、便血外,胃肠道可贮留大量血液,失血量难以估计。

麻醉前应根据血红蛋白,血细胞比积、尿量,尿比重,血压,脉率,脉压,中心静脉压等指标补充血容量和细胞外液量,并作好大量输血的准备。

(四)胆道疾病多伴有感染,阻塞性黄疽和肝损害。

麻醉时应注意肝肾功能的维护,出凝血异常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防治。

(五)腹部外科以急腹症为多见,如胃肠道穿孔,腹膜炎,急性胆囊炎,化脓性阻塞性肝胆管炎,胆汁性腹膜炎及肝、脾、肠破裂等,病情危重,需急诊手术。

麻醉前往往无充裕时间进行综合性治疗。

急腹症手术麻醉的危险性、意外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比择期手术为高。

因此,麻醉医师应尽可能在术前短时间内对病情作出全面估计和准备,选择适合于病人的麻醉方法和麻醉前用药,以保证病人生命安全和手术顺利进行,这是急腹症麻醉的关键所在。

(六)肥胖,严重腹胀,大量腹水,巨大腹内肿瘤病人,当术中排出大量腹水,搬动和摘除巨大肿瘤时,腹内压容易骤然下降而发生血流动力学及呼吸的明显变化。

因此,麻醉医师应依据病情做好防治,并避免发生缺氧、二氧化碳蓄积和休克。

(七)腹内手术中牵拉内脏容易发生腹肌紧张、鼓肠、恶心、呕吐和膈肌抽动,不仅影响手术操作,且易导致血流动力学剧变和病人痛苦。

因此,良好的肌肉松弛是腹部手术麻醉不可忽视的问题。

(八)呕吐误吸或返流误吸是腹部手术麻醉常见的死亡原因。

胃液、血液、胆汁、肠内容物都有被误吸的可能。

一旦发生,可导致急性呼吸道梗阻,吸入性肺炎或肺不张等严重后果,麻醉时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九)腹腔内脏器官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内脏牵拉反应与此类神经有密切关系。

1.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颈8~腰3节段的灰质侧角,节前神经纤维起自侧角细胞。

其周围部份包括椎旁节、椎前节及由神经节发出的分支和神经丛。

交感神经干位于脊椎两侧,由神经节和节间支相互连接组成。

交感神经节总数为22~25个。

神经节内为多极细胞,节后纤维起自该细胞。

2.内脏大神经起自脊髓胸4~10节段,终止于腹腔动脉根部的腹腔节,有一小部分纤维终止于主动脉肾节和肾上腺髓质。

内脏小神经起自脊髓胸l0~12节段,有节前纤维穿过膈角终止于主动脉肾节。

内脏最小神经起自胸12节段,与交感神经干一并进入腹腔,终止于主动脉肾节。

由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节等发出的节后纤维分布至肝、胆、胰、脾、肾等实质器官和结肠左曲以上的肠管。

腰交感干由4~5对腰节组成,左右交感干之间以横的交通支相连。

节上的分支有腰内脏神经,起自腰段侧角的节前纤维,穿过腰节后终止于腹主动脉丛及肠系膜丛等处,其节后纤维分布于结肠左曲以下的肠管和盆腔脏器,部分纤维随血管分布至下肢。

盆腔神经丛来自骶2~3骶节和尾节所发出的节后纤维。

3.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脑干的副交感神经核及骶部2~4节段灰质副交感核。

节前纤维起自延髓迷走神经背核和骶部副交感神经核。

迷走神经后干的腹腔支参与肝丛、胃丛、脾丛、胰丛、肾丛及肠系膜上下丛的组成,各丛分别沿同名血管分支达相应脏器。

结肠左曲以下肠管和盆腔脏器受骶2~4副交感节前纤维分支组成的直肠丛、膀胱丛、前列腺丛、子宫阴道丛等支配。

4.重要腹腔内脏的神经支配详见表52-1。

在结肠左曲以上肠管和肝、胆、胰、脾等脏器手术时,椎管内麻醉要阻滞内脏神经交感神经支时,阻滞平面应达胸4~腰l,但迷走神经支不可能被阻滞。

而结肠左曲以下肠管和盆腔脏器的手术,阻滞平面达胸8~骶4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可同时被阻滞。

为消除牵拉结肠左曲以上肠胃等内脏的反应,可辅用内脏神经局麻药封闭或应用镇痛镇静药。

表52-1重要腹腔内脏的神经支配

器官神经沿内脏神经的传入径路  节前纤维

胃、小肠、结肠左曲以上交感 腹腔丛→内脏大、小神经→胸6~胸6~腰1,脊髓侧角

 腰1,脊髓后角

副交感迷走神经→延髓束核 迷走神经背核

降结肠、直肠交感 腰内脏神经和交感干骶部分支,    胸12~腰3脊髓侧角

  到达腰1~2脊髓后角

副交感 肠系膜下丛,盆丛→盆内脏神经    骶2~4副交感核

→骶2~4脊髓后角

肝、胆、胰        交感    腹腔丛→内脏大小神经→胸4~10脊髓侧角

                   胸4~10脊髓后角

副交感迷走神经→延髓束核 迷走神经背核

二、腹部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

腹部手术病人具有年龄范围广,病情轻重不一及并存疾病不同等特点,故对麻醉方法与麻醉药物的选择,需根据病人全身状况,重要脏器损害程度,手术部位和时间长短,麻醉设备条件以及麻醉医师技术的熟练程度作综合考虑。

(一)局部麻醉

适用于短小手术及严重休克病人。

可用的局麻方法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麻醉和肋间神经阻滞麻醉。

腹腔内手术中还应常规施行肠系膜根部和腹腔神经丛封闭。

本法安全,对机体生理影响小,但阻滞不易完善,肌松不满意,术野显露差,故使用上有局限性。

(二)脊麻

适用于下腹部及肛门会阴部手术。

脊麻后尿潴留发生率较高,且禁忌证较多,故基本已被硬膜外阻滞所取代。

(三)连续硬膜外阻滞

为腹部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

该法痛觉阻滞完善;腹肌松弛满意;对呼吸、循环、肝、肾功能影响小;因交感神经被部分阻滞,肠管收缩,手术野显露较好;麻醉作用不受手术时间限制,并可用于术后止痛,故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但内脏牵拉反应较重,为其不足。

(四)全身麻醉

随着麻醉设备条件的改善,全身麻醉在腹部手术的选用日益增加,特别是某些上腹部手术,如全胃切除,腹腔镜手术,右半肝切除术,胸腹联合切口手术以及休克病人手术.均适于选用全身麻醉。

由于病人情况不同,重要器官损害程度及代偿能力的差异,麻醉药物选择与组合应因人而异。

目前常用方法有:

静吸复合全麻;神经安定镇痛复合麻醉;硬膜外阻滞与全麻复合麻醉等。

麻醉诱导方式需根据病人有无饱胃及气管插管难易程度而定。

急症饱胃者(如进食,上消化道出血,肠梗阻等),为防止胃内容误吸,可选用清醒表麻插管。

有肝损害者或三个月内曾用过氟烷麻醉者,应禁用氟烷。

胆道疾患术前慎用吗啡类镇痛药。

三、常见腹部手术的麻醉

(一)胃肠道手术的麻醉

1.麻醉前准备

(1)胃肠道疾病,特别是恶性肿瘤病人,术前多有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浮肿、电解质异常和肾功能损害。

麻醉前应尽力予以调整,以提高病人对手术、麻醉的耐受性,减少术后并发症。

(2)消化道溃疡和肿瘤出血病人多并存贫血,如为择期手术,血红蛋白应纠正到100g/L以上,血浆总蛋白到60g/L以上,必要时应予小量多次输血或补充白蛋白。

(3)消化道疾病发生呕吐、腹泻或肠内容物潴留,最易发生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出现脱水、血液浓缩、低钾血症,上消化道疾病易出现低氯血症及代谢性碱中毒;下消化道疾病可并发低钾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等。

长期呕吐伴有手足抽搐者,术前术中应适当补充钙和镁。

(4)为避免麻醉中呕吐、误吸及有利于术后肠功能恢复,对幽门梗阻的病人术前应常规洗胃;胃肠道手术宜常规行胃肠减压。

(5)醉前用药需根据麻醉方式和病情而定。

对饱胃及可能呕吐者,应避免用药量过大,以保持病人的意识和反射。

2.麻醉处理

(1)胃十二指肠手术:

硬膜外阻滞可经胸8~9或胸9~10间隙穿刺,向头侧置管,阻滞平面以胸4~腰l为宜。

为清除内脏牵拉反应,进腹前可适量给予氟芬或杜氟合剂,或哌替啶及东莨菪碱。

上腹部手术的阻滞平面不宜超过胸3,否则胸式呼吸被抑制,膈肌代偿性活动增强,可影响手术操作。

此时,如再使用较大量镇痛镇静药,可显著影响呼吸功能而发生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甚至发生意外。

因此,麻醉中除应严格控制阻滞平面外,应加强呼吸监测和管理。

腹部手术选用全麻时,宜选择麻醉诱导快,肌松良好,清醒快的麻醉药物。

肌松药的选择及用药时间应合理掌握,需保证进腹探查.深部操作,冲洗腹腔及缝合腹膜时有足够的肌肉松弛,注意药物间的相互协同作用,加强呼吸、循环、尿量、体液等变化和维护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管理。

(2)结肠手术:

右半结肠切除术选用连续硬膜外阻滞时,可选胸11~12间隙穿刺,向头侧置管,阻滞平面控制在胸6~腰2。

左半结肠切除术可选胸12~腰1间隙穿刺,向头侧置管,阻滞平面需达胸6~骶4。

进腹探查前宜先给予适量辅助药,以控制内脏牵拉反应。

选择全麻使用肌松药时,应注意与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或多粘菌素等的协同不良反应(如呼吸延迟恢复)。

结肠手术前常需多次清洁洗肠,故应注意血容量和血钾的变化。

严重低钾血症可导致心律失常,术前数小时应复查血钾,麻醉中需有心电图监测。

(3)直肠癌根治术的麻醉:

手术需取截石位.经腹会阴联合切口,选用连续硬膜外阻滞时宜用双管法。

一点取胸12~腰1间隙穿刺,向头置管;另一点经腰3~4间隙穿刺,向尾置管。

先经低位管给药以阻滞骶神经,再经高位管给药,使阻滞平面达胸6~骶4,麻醉中适量应用辅助药即可满足手术要求。

麻醉中应注意体位改变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游离乙状结肠时多需采用头低位,以利于显露盆腔,此时应注意呼吸通气情况,并常规面罩吸氧。

术中出血可能较多,要随时计算出血量,并给予及时补偿。

3.麻醉后注意事项

(1)腹部手术结束,需待病人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后方可送回术后恢复室或病房;麻醉医师须亲自检查呼吸、血压、脉搏、四肢末梢温度颜色及苏醒程度,向主管手术医师和值班护士交待清楚后.方可离开病人。

(2)病人尚未完全清醒或循环、呼吸功能尚未稳定时,应加强对呼吸、血压、中心静脉压、脉搏、尿量、体温、意识、皮肤颜色温度等监测,并给予相应处理。

术后应常规给予氧治疗,以预防术后低氧血症。

(3)麻醉手术后应立即进行血常规、血细胞比积、电解质、血气分析等检查,并依检查结果给予相应处理。

(4)持续静脉补液,手术当天的输液量(包括术中量),成人为3500~4000m1,如术中有额外出血和体液丢失,应依出量予以补充调整。

热量供应于成人大手术后为209.2kJ/kg·d(50kcal/kg·d);小手术后为167.4kJ/kg·d(40kcal/kg·d)。

术前营养差的病人,术后应给予肠道外高营养治疗。

(5)术后可能发生出血、呕吐、呃逆、尿潴留和肺部并发症,须予以重视和防治。

(二)胆囊、胆道疾病手术的麻醉

1.麻醉前准备

(1)重点应检查心、肺、肝、肾功能。

对并存疾病特别是高血压病、冠心病、肺部感染、肝功能损害、糖尿病等应给予全面的内科治疗。

(2)胆囊、胆道疾病多伴有感染;胆道梗阻多有阻塞性黄疸及肝功能损害,麻醉前都要给予消炎、利胆和保肝治疗。

阻塞性黄疸可导致胆盐、胆固醇代谢异常,维生素K吸收障碍,致使维生素K参与合成的凝血因子减少,发生出凝血异常,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麻醉前应给维生素K治疗,使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正常。

(3)血清胆红素升高者,在腹部外科多为阻塞性黄疸,术前应加强保肝治疗,术中术后应加强肝肾功能维护,预防肝肾综合征的发生。

(4)阻塞性黄疸的病人,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表现为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心动过缓。

麻醉手术时更易发生心律失常和低血压,麻醉前应常规给予阿托品。

(5)胆囊、胆道疾病病人常有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等继发性病理生理改变,麻醉前均应作全面纠正。

2.麻醉选择及处理胆囊、胆道手术,可选择全身麻醉、硬膜外阻滞或全麻加硬膜外阻滞下进行。

硬膜外阻滞可经胸8~9或胸9~10间隙穿刺,向头侧置管,阻滞平面控制在胸4~12。

胆囊、胆道部位迷走神经分布密集,且有膈神经分支参与,在游离胆囊床、胆囊颈和探查胆总管时,可发生胆-心反射和迷走-迷走反射。

病人不仅出现牵拉痛,而且可引起反射性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导致心律失常,血压下降。

应采取预防措施,如局部神经封闭,应用哌替啶及阿托品或氟芬合剂等。

吗啡、芬太尼可引起胆总管括约肌和十二指肠乳头部痉挛,而促使胆道内压上升达2.94kPa(300mmH2O)或更高,持续15~30分钟,且不能被阿托品解除,故麻醉前应禁用。

阿托品可使胆囊、胆总管括约肌松弛,麻醉前可使用。

胆道手术可促使纤维蛋白溶酶活性增强,纤维蛋白溶解而发生异常出血。

术中应观察出凝血变化,遇有异常渗血,应及时检查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并给予抗纤溶药物或纤维蛋白原处理。

阻塞性黄疸常伴肝损害,应禁用对肝肾有损害的药物,如氟烷、甲氧氟烷、大剂量吗啡等。

恩氟烷、异氟烷、七氟烷或脱氟烷亦有一过性肝损害的报道。

麻醉手术中因凝血因子合成障碍,毛细血管脆性增加,也促使术中渗血增多。

但经部分临床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肝功能正常组与异常组的凝血因子,未见有异常变化。

胆道外科病人,病情与体质差异极大,肥胖体型者逐年增多,麻醉选择与处理的难度也各异。

3.麻醉后注意事项

(1)术后应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尿量、尿比重,持续鼻管吸氧,直至病情稳定。

按时检查血红蛋白,血细胞比积及电解质,动脉血气分析,根据检查结果给予调整治疗。

(2)术后继续保肝、保肾治疗,预防肝肾综合征。

(3)对老年人、肥胖病人及并存气管、肺部疾病者,应防治肺部并发症。

(4)胆总管引流的病人,应计算每日胆汁引流量,注意水、电解质补充及酸碱平衡。

(5)危重病人和感染中毒性休克未脱离危险期者,麻醉后应送术后恢复室或ICU进行严密监护治疗,直至脱离危险期。

(三)脾脏手术的麻醉

1.麻醉前准备

(1)脾脏是人体血液储存和调节器官,有清除和调节血细胞,及产生自身免疫抗体的功能。

原发性或继发性脾功能亢进需行手术者,多有脾肿大,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骨髓造血细胞增生。

麻醉医师应在麻醉前全面了解病史及各种检查结果,估计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相应准备。

(2)严重贫血,尤其是溶血性贫血者,应输新鲜血。

有肝损害、低蛋白血症者,应给予保肝及多种氨基酸治疗。

有血小板减少、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者,应小量多次输新鲜血或浓缩血小板,并辅以维生素K治疗。

待贫血基本纠正、肝功能改善、出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正常后再行手术。

(3)原发性脾功能亢进者除有严重出血倾向外,大都已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ACTH。

麻醉前除应继续服用外,尚需检查肾上腺皮质功能代偿情况。

(4)有粒细胞缺乏症者常有反复感染史,术前应积极防治。

(5)外伤性脾破裂除应积极治疗出血性休克外,应注意有无肋骨骨折、胸部挫伤、左肾破裂及颅脑损伤等并存损伤,以防因漏诊而发生意外。

2.麻醉选择与处理

(1)无明显出血倾向及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已恢复正常者,可选用连续硬膜外阻滞。

麻醉操作应轻柔,避免硬膜外间隙出血。

凡有明显出血者,应弃用硬膜外阻滞。

选择全麻时需根据有无肝损害而定,可用静脉复合或吸入麻醉。

气管插管操作要轻巧,防止因咽喉及气管粘膜损伤而导致血肿或出血。

(2)麻醉手术处理的难度主要取决于脾周围粘连的严重程度。

游离脾脏、搬脾、结扎脾蒂等操作,手术刺激较大,有发生意外大出血的可能,麻醉医师应提前防治内脏牵拉反应并做好大量输血准备。

巨大脾脏内储血较多,有时可达全身血容量的20%,故麻醉中禁忌脾内注射肾上腺素,以免发生回心血量骤增而导致心力衰竭危险。

(3)麻醉处理中要密切注意出血、渗血情况,维持有效循环血量。

渗血较多时,应依情使用止血药和成分输血。

(4)麻醉前曾服用激素的病人,围术期应继续给予维持量,以防肾上腺皮质功能急性代偿不全。

3.麻醉后注意事项

(1)麻醉后当天应严密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和血红蛋白、血细胞比积的变化,严防内出血和大量渗血,注意观察膈下引流管出血量、继续补充血容量。

(2)加强抗感染治疗。

已服用激素者,应继续给维持量。

(四)门脉高压症手术的麻醉

1.门脉高压症主要病理生理特点:

门静脉系统是腹腔脏器与肝脏毛细血管网之间的静脉系统。

当门静脉的压力因各种病因而高于2.45kPa(25cmH20)时,可表现一系列临床症状,统称门脉高压症。

其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

①肝硬变及肝损害;②高动力型血流动力学改变:

容量负荷及心脏负荷增加,动静脉血氧分压差降低,肺内动静脉短路和门、肺静脉间分流;③出凝血机能改变:

有出血倾向和凝血障碍。

原因为纤维蛋白原缺乏、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第v因子缺乏、血浆纤溶蛋白活性增强。

④低蛋白血症:

腹水,电解质紊乱,钠和水潴留,低钾血症;⑤脾功能亢进;⑥氮质血症,少尿,稀释性低钠,代谢性酸中毒和肝肾综合征。

2.手术适应证的选择:

门脉高压症手术麻醉的适应证,主要取决于肝损害程度、腹水程度、食管静脉曲张及有无出血或出血倾向。

为做好手术前准备和估计,降低死亡率,可将门脉高压症的肝功能情况归纳为三级,见表52-2。

Ⅲ级肝功能者不适于手术麻醉,应力求纠正到Ⅰ或Ⅱ级。

Ⅰ、Ⅱ级术后死亡率约为5%,Ⅲ级者死亡率甚高。

 

表52-2门脉高压症肝功能分级

肝功能分级

Ⅰ级Ⅱ级Ⅲ级

胆红素(μmol/L)*<20.520.5~34.2>34.2

血清白蛋白(g/L)≥3526~34≤25

凝血酶原时间(min)1~34~6>6

转氨酶<100100~200>200

金氏法(u)

赖氏法(u)<4040~80>80

腹水(—)少量,易控制大量,不易控制

肝性脑病(—)(—)(+)

*μmol÷17.1=mg/dl

高桥成辅指出,门脉高压症麻醉危险性增加的界限为:

黄疸指数大于40u;血清胆红素大于20.5μmol/L;血浆总蛋白量小于50g/L;白蛋白小于25g/L;A/G小于0.8;GPT、GOT大于100u;溴磺酞钠(BSP)潴留试验大于15%;吲哚氰绿(ICG)消失率小于0.08。

为探讨肝细胞功能的储备能力,糖耐量曲线试验有一定价值,90~120分钟值如高于60分钟值者,提示肝细胞储备力明显低下,麻醉手术死亡率极高。

近年来多以综合性检查结果来判断门脉高压症的预后,详见表52-3。

这种分类为麻醉临床提供科学依据。

表52-3门脉高压症的预后判断分类

预后分类

ⅠⅡⅢⅣ

有效肝血流量(ml/min)>600600~400400~300<300

肝内短路率(%)<1530~4030~40>40

肝静脉血氨法(μg/dl)<6565~8080~100>100

BSP潴留率(%)<1010~3030~35>35

ICG消失率>0.010.1~0.080.08~0.04<0.04

术后生存率(%)91.579.45114.3

3.麻醉前准备:

门脉高压症多有程度不同的肝损害。

肝脏为三大代谢和多种药物代谢、解毒的器官,麻醉前应重点针对其主要病理生理改变,做好改善肝功能、出血倾向及全身状态的准备。

(1)增加肝糖原,修复肝功能,减少蛋白分解代谢:

给高糖、高热量、适量蛋白质及低脂肪饮食,总热量应为125.5~146.4kJ-(30~35kcal/kg)。

必要时可静脉滴注葡萄糖胰岛素溶液。

对无肝性脑病者可静脉滴注相当于0.18g蛋白/kg·d的合成氨基酸。

脂肪应限量在50g/d以内。

为改善肝细胞功能,还需用多种维生素,如每日复合维生素B,6~12片口服或4mg肌肉注射;维生素B650~100-mg;维生素B1250~100ug;维生素C3g静脉滴入。

(2)有出血倾向者可给予维生素K等止血药,以纠正出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

如系肝细胞合成第v因子功能低下所致,麻醉前应输新鲜血或血浆。

(3)腹水直接反映肝损害的严重程度,大量腹水还直接影响呼吸、循环和肾功能,应在纠正低蛋白血症的基础上,采用利尿、补钾措施,并限制入水量。

有大量腹水的病人,麻醉前应多次小量放出腹水,并输用新鲜血或血浆,但禁忌一次大量放腹水,以防发生休克及低盐综合征或肝昏迷。

(4)凡伴有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者,麻醉前应逐步纠正

4.麻醉选择与处理:

肝脏是多种麻醉药代谢的主要场所,而多数麻醉药都可使肝血流量减少。

麻醉选择与处理的主要原则是选用其最小有效剂量.使血压维持在l0.7kPa(80mmHg)以上,否则肝脏将丧失自动调节能力,并可加重肝细胞损害。

(1)麻醉前用药:

大量应用阿托品或东莨菪碱可使肝血流量减少,—般剂量时则无影响。

镇静镇痛药均在肝内代谢,门脉高压症时分解代谢延迟,可导致药效增强、作用时间延长,故应减量或避用。

(2)麻醉药:

氧化亚氮在无缺氧的情况下,对肝脏无直接影响。

氟烷使肝血流量下降约30%,部分病人术后可有GPT与BSP一过性升高,因此原有肝损害或疑有肝炎者宜禁用。

恩氟烷是否存在肝损害,尚未定论,但用药后一周内GPT可上升至l00u以上,故最好避用。

异氟烷、七氟烷在体内降解少,对肝功能影响轻微,可考虑选用。

肝损害时血浆蛋白量减少,应用巴比妥类药时,因分解代谢减缓,使血内游离成分增加,药效增强,但睡眠量巴比妥类对肝脏尚无影响。

氟哌利多,芬太尼虽在肝内代谢,但麻醉常用量尚不致发生肝损害,可用于门脉高压症手术的麻醉,但对严重肝损害者应酌情减量。

氯胺酮、咪哒唑仑、哌替啶则均可选用。

(3)肝硬化病人的胆碱酯酶活性减弱,使用琥珀胆碱时,其作用可增强,易发生呼吸延迟恢复;应用本可松时可无影响。

正常人筒箭毒碱可经肾和胆汁排泄,门脉高压症病人经胆汁排出减少,故禁忌大量使用箭毒类药。

(4)酯类局麻药由血浆胆碱酯酶分解,酰胺类局麻药都在肝内代谢。

由于血浆内胆碱酯酶均来自肝脏,肝硬化病人应用局麻药可因其分解延缓,易于蓄积,故禁忌大量使用。

综合上述特点,门脉高压症分流手术的麻醉可选用下列方法之一:

①硬膜外阻滞辅以氟芬合剂;②氟芬合剂、氧化亚氮、氧、肌松药复合麻醉;③氯胺酮、咪哒唑仑、氧化亚氮、氧、肌松药复合麻醉;④异氟烷、芬太尼、氧化亚氮、氧、肌松药复合麻醉。

(5)麻醉处理要点:

①维持有效循环血量:

通过EKG、血压、脉搏、SpO2、中心静脉压、尿量等监测,维持出入量平衡,避免血容量不足或过多,预防低血压和右心功能不全,维护肾功能。

输液时不可大量使用乳酸钠林格氏液或生理盐水,否则钠负荷增加可导致间质性肺水肿;伴肾功能损害者尤需避免。

此外,麻醉中可通过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检查,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如有可能,宜测定血浆及尿渗透浓度,有指导价值。

②保持血浆蛋白量:

低蛋白血症病人麻醉时应将白蛋白提高到25g/L以上,不足时应补充白蛋白,以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和预防间质水肿。

③维护血液氧输送能力:

须保持血容量、每搏量、血细胞比积、血红蛋白及氧离解曲线的正常。

心功能正常者,为保持有效循环血量,宜使血细胞比积保持在30%左右,以降低血液粘滞度,保证最佳组织灌流。

为确保氧的输送能力,对贫血者可输浓缩红细胞。

④补充凝血因子:

麻醉前有出血倾向者,应输用新鲜血或血小板。

缺乏由维生素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