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1958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docx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docx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

(共5分)

满江红

[清]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9.这首词是秋瑾的中秋节述怀之作,其中用典手法颇有特色,如:

上阕的“①”是借项羽“四面楚歌”的典故喻指国破的现实,引出激昂的忧愤之情;下阕的“青衫湿”则是借白居易《琵琶行》之语,写自己因②而落泪的孤独困境,表达深切的③之情。

(3分)

10.秋瑾与《木兰诗》中的木兰都是巾帼英雄,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请结合这首词和《木兰诗》的内容,简要比较一下这两位巾帼英雄的形象有何不同。

(2分)

答:

【分析】《满江红•小住京华》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所写的一首词。

该词作于1903年。

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

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解答】

(1)本题考查诗词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词上阕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这两句一句化用历史典故,一句是秋瑾自己的经历与情绪提炼。

秋瑾写下这首《满江红》的1903年中秋节,正是中国四面楚歌的时期,清政府腐败无能,列强环伺,中华民族处于悬崖的边缘。

下阕“青衫湿”则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意,表现词作者从此踏上了寻觅知音、寻求女性自由、寻找民族解放的道路。

可见作者当时处于孤独困境,内心无比的悲凉。

(2)本题考查诗歌人物形象的比较与分析能力。

秋瑾的这首词,通过层层的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心情。

从词最后的“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可以看出词人因知音难觅、壮志难酬而落泪的悲凉。

而《木兰诗》中的木兰替父从军,从诗中的“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送儿还故乡”等句子,可知木兰最后是得胜而归。

二者的境遇与结局不同。

其次二人的追求也是不同的。

本首词中“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表现词人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希望能参加革命拯救国家。

而《木兰诗》中重点写了木兰得胜归来的表现,“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都表现了木兰追求的不是名与利,而是一家人团聚,还回女儿身,过自己原有的平静生活。

以上两点能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答案:

(1)示例:

①四面歌残终破楚②知音难觅   ③悲凉

(2)示例一:

木兰是代父从军,女扮男装,得胜而归的英雄。

秋瑾是身非男儿,心却比男儿更烈,壮志未酬的英雄。

示例二:

木兰在保家卫国时是巾帼英雄,胜利后却愿回到家中还回女儿身,与家人团聚过和平生活。

秋瑾是在国难当头时要冲破家庭束缚,选择革命救国,即便无人理解也义无反顾的巾帼英雄。

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

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

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点评】诗歌鉴赏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

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

(一)阅读《望月怀远》和《水调歌头》,完成8-9题。

(共4分)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两首诗词都写了与思念的人共享一轮明月的美好画面。

《望月怀远》中,诗人因这画面而生发了浓浓的相思,在结尾表达了的愿望,情思缠绵;《水调歌头》中,词人领悟了人生如月、圆满难期的哲理后,以对此画面的憧憬作结,体现了的人生态度,境界阔大。

(2分)

9,下列对两首诗词语句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通过动作和感受,具体描绘出“情人”因相思而深夜难眠的情景。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借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词人却因忧愁思念而难以入睡。

C.“情人怨遥夜”和“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看似是对自然景象的埋怨,实则是抒写诗人的思念之苦。

D.“还寝梦佳期”和“千里共婵娟”都写出了诗人对亲人远离的最终释怀,有豪迈奔放的风格。

(二)(4分)

8.答案示例:

①与思念的人(写“情人”“爱人”“亲人”等均可)梦里相见

②乐观豁达(共2分。

每空1分)

9.D(2分)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9-10题。

(共5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9.这首词写于作者失意闲居之时,借助对现实和①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同时尾句还表达了②之情。

(2分)

10.壮词是语言、形象、内容、情感各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请结合词中画线句,说说你对壮词特点的理解。

(3分)

答:

  

9答案示例:

①梦境②壮志难酬的悲愤(共2分。

共2空,每空1分)

10.答案示例:

画线句中分点等精准佳传神的动词,写出了军营生活的豪迈和出征前军容的肃穆威严,表现出将士们战斗情绪的高昂,抒发了作者报国建功的豪情,体现壮词的特点。

(共3分。

语言、形象、内容、情感答出3点即可)看这份答案,去给学生讲课,心中有感激之情吗?

(二)阅读《登飞来峰》,完成11-13题。

(共6分)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1.观察下面两幅图画,可以作为这首诗插图的是。

(2分)

12.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本诗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都表达了诗人的自信。

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表达这种自信的。

(2分)

答:

13.“仁者乐山。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山”字或写山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①”和“②”。

(本试卷中的诗句除外。

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2分)

(二)(共6分)

11.答案:

甲(2分)

12.答案示例:

杜甫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

“会当”“凌”等词表现了诗人的自信;王安石登上飞来峰顶,不怕浮云遮挡自己的视野。

“不畏”“最高层”表现了其无畏的精神,自信的气度。

(共2分。

共2句,每句1分)

13.答案示例:

①山气日夕佳②横看成岭侧成峰

(共2分。

共2空,每空1分。

每空允许有一个字用拼音替代)

 

(二)阅读《游山西村》,完成9-11题。

(共6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9.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诗歌写的是诗人游村的见闻和感受,整首诗无一“游”字而处处切题。

B.诗歌前两句渲染丰收之年农村欢悦的景象,也道出了农家待客的热情。

C.诗歌五、六句生动地描摹了一幅春社之后宁静而古朴的乡村生活画卷。

D.诗歌结尾两句写诗人游兴未尽,表达诗人对乡村生活喜爱与向往之情。

10.诗中极具哲理的画线句也富有画面感,请你发挥想象,描绘这幅画面。

(2分)

答:

11.下列诗句蕴含的情感与“从今若许闲乘月”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B.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C.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D.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二)(共6分)

9.(2分)C

10.(2分)答案示例:

沿着汩汩流淌的曲折的溪水,漫步在青翠的山间。

山回路转,不知穿过了几个村子。

正在迷惘之际,忽然眼前豁然开朗,山花明媚,柳树成荫,其间隐隐几间茅舍。

我仿佛看到了诗人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

(描绘景物上下句各1分)

11.(2分)D

 

(二)阅读《游山西村》,完成10—11题。

(共5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0.这是一首纪游诗,“①”显示了村民待客的真诚与热情;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写山水景色之美,又蕴含②的道理,表现出作者面对困难③的精神。

(3分)

1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是陶渊明在《饮酒》中对田园生活的描述。

陆游笔下的乡村生活与陶渊明描绘的田园,在侧重点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内容和作者情感加以分析。

(2分)

(二)古诗阅读(共5分)

10.答案要点:

丰年留客足鸡豚;困难终会过去,光明终会来临;积极乐观

(共3分。

共3空,每空1分)

11.答案示例:

陆游描写乡村景物之美的同时,还记述了简朴的乡村生活。

村民们古朴纯真,他们热情待客,保留着古朴的民间习俗,衣着也质朴简单,表现了作者对乡村百姓的赞美。

而陶渊明则更多描写了田园山间的自然风光,以及归林飞鸟、秀丽山光的景色,描绘了与世无争、平淡自然的归隐生活。

(共2分。

共两点,“内容”1分;“情感”1分)

(二)阅读《望岳》,完成第10—11题。

(共5分)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0.《望岳》一诗字里行间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首联以“①”写出了泰山雄伟的气势;颔联在表现其巍峨的同时,也写出了它②的特点;尾联中展现出③的雄心与气概,至今仍鼓舞着我们。

(3分)

11.“会”是唐人的口语,有“一定要”“终将”之意。

它既可以表现一种美好的愿望,也可以展现一种坚定的信念。

除本诗外,请你再写出一句含有“会”字的诗句,并分析它所蕴含的情感。

(2分)

答:

(二)阅读《望岳》,完成第10—11题。

(共5分)

10.答案示例:

①“齐鲁青未了”“青未了”②神奇秀丽③不惧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

评分:

本题共3分,每空1分。

11.答案示例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写出作者相信终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心和乐观的心态。

答案举例二: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怀。

评分:

本题共2分,诗句1分,情感1分。

(二)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8—9题。

(5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8.这首词是作者给陈亮的寄情之作。

其中“沙场秋点兵”的与“可怜白发生”的英雄迟暮形成鲜明对照, 的悲愤心情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2分)

9.阅读划线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词句在你脑海中呈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

(3分)

答:

.

8.意气风发壮志未酬(意思对即可)

9.答案要点:

共3分,每个诗句描绘的画面各为1分。

(二)阅读《游山西村》,完成9—11题。

(5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寓含着怎样的哲理?

是怎样的自然景色触发了诗人的哲思?

(2分)

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你读出了哪些情感?

(2分)

答:

11.下列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样被后人反复引用,衍生出新义的诗句是(1分)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二)(共7分)

9.答案示例:

哲理:

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万物是消长变化的,。

自然景色:

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感觉无路可走时,眼前却豁然出现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

(共2分,哲理1分,自然景色1分)

10.答案示例:

对农村风光的赞美,对淳朴民风的赞赏,从“疑无路”到“又一村”的欣喜,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农村生活(家乡)的热爱。

(共2分。

答出其中两种情感,每种情感1分)

11.C(1分)

(一)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回答9—10小题。

(5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9.苏轼这首词“狂”字贯穿全篇,词中的三个典故正是他的“狂”之所在:

“亲射虎”,意即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表现出了作者的“少年豪气”;“遣冯唐”以魏尚自喻,表达①的企望;“射天狼”喻指②,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10.阅读词中划线句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在你头脑中所产生的画面。

(3分)

答:

(二)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回答9—10小题。

9.①自己可以为国戍边。

②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

评分:

每空1分,共2分

10.答案略

评分标准:

本题共3分,围绕豪情狂态进行描写,2分;语言表达1分。

(二)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回答6--7题。

(5分)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千寻”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塔的高峻;“鸡鸣”能“见日升”,直接描写了峰和塔之高。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C.《登幽州台歌》四句没有具体的人、事、物的描写,全诗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

D.《登幽州台歌》中,“怆然而涕下”是诗人对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的深刻思考,引起了后人的广泛共鸣。

7.两首诗都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的感触却不相同。

请简要分析。

(3分)

答:

6.(2分)A(“鸡鸣见日升”从侧面烘托了峰和塔之高。

7.(3分)《登飞来峰》中诗人登高抒怀,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昂扬向上、勇于攀登的乐观精神,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登幽州台歌》中诗人登高俯仰古今,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苦闷的悲愤之情。

(意思对即可)

 

二、古诗文阅读。

(共13分)

(一)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8-9题。

(共5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8.这是一首酬答诗,颔联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诗人运用典故,怀念逝去挚友,并描述自己回乡后恍如隔世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感慨;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承接颔联而来,形象生动,赋予哲理,表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颈联中的诗句现在也经常被引用来说明的自然规律。

(3分)

9.下列诗句中,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的态度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二、古诗文阅读。

(一)(共5分)

8.答案:

时光流逝之快积极乐观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共3分。

共3空,每空1分)

9.答案:

B(2分)

(二)阅读《渔家傲·秋思》,完成9-10题。

(共5分)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9.这首词是古代边防军人感怀之作。

上片突出描绘塞下的荒凉,目之所及,“①”勾勒出傍晚时分壮阔苍茫的战地景象;下片着力抒情,既抒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也借“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将军与征夫的②之志。

(2分)

①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②报国(建功立业)

10.这首词借景与物寄寓了丰富的内心情感。

请从词中选择你最有感触的一种景或物,并简要说明它带给你怎样的内心感受。

(3分)

答:

我对"羌管"感受最深,悠悠羌管声起,透露着哀愁幽怨,我似乎感受到成边将士思念家乡却又归乡无望的悲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