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X大学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1930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2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X大学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广州X大学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广州X大学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广州X大学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广州X大学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X大学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

《广州X大学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X大学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州X大学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

广州X大学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Xx大学 “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1-2015年,是学院创出办学特色、打造职业教育品牌的关键时期。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学院发展回顾

“十二五”是学院由初创到不断发展壮大的五年。

在广东省教育厅、xx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下,学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抓住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10年6月提前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一)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逐步确立。

学院确立了“育人为本、工学结合、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坚持“工学结合、政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形成以全日制高职教育为主体,集成人学历教育、国际合作、社会培训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办学格局。

“十二五”期末,全日制在校生6596人,成人教育学生3468人,累计毕业生3614人。

(二)办学条件不断完善。

从筹建至今,市财政总投入达8亿元,教学和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学院占地面积620亩,建筑面积19.2万平方米。

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实训场所等办学基本条件均达到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要求。

有线、无线校园网覆盖所有在用建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三)教学科研成效显著。

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紧扣市场需求,设置了与xx产业紧密对接的28个专业,其中电梯维护与管理、灯具设计与工艺是全国高职高专首开专业,形成了“一镇一品一专业”的专业布局。

课程改革与建设初见成效,获评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

获批1个国家重点实训基地。

公开出版教材50部,编写校本教材140部,校企合作编写教材24部。

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建立了主要教学环节的运行标准和实践教学规范,构建了由教学管理机构、教学督导机构和社会评价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定。

“十二五”期间,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各类技能竞赛奖项139项。

教研教改和科研实力逐年加强。

“十二五”期间,获市级以上教研、科研课题立项102项;2008-2010年连续三年师生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位居广东省高校前列,初步建立了一支具有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四)人才培养模式渐显特色。

大力开展政校企合作,与镇区政府、企业和协会密切合作,开办企业冠名订单班,共建专业、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开发教材,引进研究院所和行业协会。

与南区办事处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手模大师马乐山、音响专家王伟涛在学院设立工作室,探索“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推行“双证制”并取得显著成效,毕业生“双证书”获证率超过90%。

(五)育人体系逐步形成。

以培养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优化育人环境。

成立思政课教学部、学生指导中心、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等,建立班导师制度,创办xx市首个大学生创业园,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文体竞赛,形成了集就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心理教育、社团文化于一体的育人体系,学生的学习、实践、就业、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增强。

招生生源质量逐步提高,学生就业率高,每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8%,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六)师资队伍明显优化。

坚持“引培并举”,实施高级人才引进工程、教授+技师培养工程、专任教师工学结合提升工程、骨干教师国际化培训工程和能工巧匠落户工程五项工程,引进了一批社会名人、高级人才和特殊人才,双师比和生师比均达到评估指标要求。

(七)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

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改革院内薪酬分配制度,推行年度全方位考核机制。

积极探索院系两级管理模式,实行专业主任负责制,增强办学活力。

建立责权统一、厉行节约的财务运行机制,为学院发展提供了经费保障。

完善后勤保障体系建设,确保了校园的安全与稳定。

(八)社会服务卓有成效。

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社会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首建服务于华南地区电梯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站、xx心苑社会服务中心花苑社区工作站。

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古镇镇政府等合作,开发灯具设计师国家职业资格新工种,完成《灯具设计师》等整套认证材料。

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合作建成并由学院运营的xx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所有xx市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指导等服务。

开展对三角镇沙栏村的驻村帮扶工作,成效明显。

62名省市科技特派员深入政府、企业开展科技服务,特派员数量居全省高职院校之首。

(九)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跨越发展。

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共发展党员793名,34人次被评为市级优秀党员和党务工作者,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积极发挥各民主党派、工会和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建立教代会和院务公开制度,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得到完善。

高度重视师生思想稳定工作,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初步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十二五”期间,学院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

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运行模式的认识和实践有待提高;高职教育的特色建设和品牌塑造还不充分,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深化,专业群和精品课程建设力度需要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还须加快步伐;“双师”结构型的师资队伍和团队建设需要加强;科研创新和服务地方能力尚未能完全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学院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的机遇

1.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党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前所未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职业教育在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服务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中的地位作用前所未有,这使高职教育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学院加快改革发展开辟了新环境。

2.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

《xx市关于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决定》和《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了“一个枢纽(珠三角三大经济圈重要交通枢纽)、两个基地(沿海产业带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珠江口西岸重要的服务业基地)、三个试点(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全国创新审批方式改革试点和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创新试点)”的发展目标,先行先试建设“三个适宜”新型城市给学院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十二五”期间,xx市将做强做优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总部经济、商务会展、文化创意、旅游等八大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灯饰、家电、家具、五金、纺织服装等优势传统产业,大力培育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构建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现代产业体系。

要实现以上目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实用型技能人才。

根据《xx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xx市将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适应xx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需要的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1万人左右。

产业发展定位和供不应求的劳动力市场,要求学院在现有的专业对接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做强做优特色专业和专业群,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培养输送高技能人才。

(2)创新型城市建设有助于学院提升科研服务社会能力。

重点实验室、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创新联盟、科技研发平台、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推进科技特派员计划等的实施,为学院发挥科研创新优势、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良好契机。

(3)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珠中江”经济圈建设和粤港澳台深化合作,将促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资源等要素的便捷流动,为学院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创新合作办学机制拓宽了发展空间,同时也为学院参与区域交流合作、确立职教优势带来新的前景。

(二)面临的挑战

1.高职院校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等计划的推进实施,高职院校间的生源竞争、教育资源分配竞争、就业市场竞争等势必日益加剧,学院正处于由外延扩展向内涵发展战略转变的关键期,探索高职特色发展之路、加快品牌建设成为学院的迫切需要。

2.学院自身竞争力还有待加强。

学院虽然取得长足进步,但与一些兄弟院校相比,我们的竞争力还不够强。

教师队伍比较年轻,自我发展、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加强,整体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三、“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推进学院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按照“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巩固发展成果,推动改革创新,解决突出问题,强化内涵建设,实现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开创学院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总体目标:

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将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现代化高职院校。

(三)具体发展目标

1.办学规模

以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积极开展成人教育和社会培训。

至2015年,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稳定在7500人左右,各类成人教育在读人数达到5000人左右。

2.办学条件

(1)基础建设。

加快校园基础设施尤其是实训场所的建设,确保生均占有场地和实训场地充足、校舍建筑完备、教学设施齐全、实训设备先进。

至2015年,基本完成学院基础建设。

(2)实训条件建设

完善校内实训条件建设,重点建设改革力度大、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以生产性实训为主的现代化校内实训场所。

每年实训设备投入不低于1000万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5亿元。

建成1-2个国家级重点实训基地,2-3个省级重点实训基地。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深化校企合作,利用校外实训资源,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新增100个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

(3)图书馆建设。

以读者为中心,以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重点,提升服务能力,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进一步优化馆藏结构,构建与教学、科研、专业建设发展相适应,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互为补充,藏书结构合理,藏书重点突出,体现学院专业特色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管理科学、业务规范、功能齐全的数字图书馆。

(4)信息化建设。

完善综合信息网和信息化场所基础设施建设,以完善数字化教学环境为首要任务,建设开放、动态、丰富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立网络教学系统、虚拟实验室等。

整合计算机资源、文献资源、科学数据库资源、科研设备资源和专家学者资源并实现全面共享,构建一个面向学术创新的数字化科研支撑平台。

优化、整合、新建各类信息系统,使教学教务、行政办公、科研合作、服务保障、校园文化等领域的核心业务均达到或超过《广东省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参考标准》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一类院校标准。

3.专业建设

根据“服务社会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要求,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对现有专业适时调整、优化和提升,进一步深化、完善“一镇一品一专业”建设模式,建设5个专业群,使一个专业群对应一个区域重点产业集群。

到2015年,专业数控制在35个以内,重点建设6个专业,打造2-3个省内有较大影响、1-2个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特色专业。

4.队伍建设

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达到7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0%,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70%。

加强教学团队的培养与建设,要进一步落实专业主任负责制,强化专业主任的职能,优化专业教学团队。

力争在省级教学团队建设、省级“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省级教学名师培养工作上有所突破。

5.教研与科研

坚持“以教研科研促教改、以教研科研带队伍、以教研科研强服务”的方针,积极配合xx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大力开展应用研究,着力推进教研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加强教、科研工作,培育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创新能力较强的教研科研团队,争取3项以上教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奖;提高科技服务水平,争取30项以上对外科技服务项目;鼓励师生发明创造,把学生科研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把专利申请与学生创新教育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专利成果的实际应用和转化,继续发挥专利教育在全省高职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作用。

6.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

树立“专业化、特色化”服务理念,紧密结合地方产业结构特点和“双转移”战略,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培训规模累计达到30000人次,逐步创立学院特色的培训品牌,争取建成“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积极探索政校企合作新模式,深化产学研合作内涵,建立稳定、长期的校政、校企、校校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对口支援1-2所省内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建设。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教育模式,积极与国外高水平院校合作办学。

开展“3+1”、“2+2”等国际合作培养试点,学生规模达到200-300人。

7.招生就业

进一步优化生源结构,积极开展自主招生。

构建招生和就业工作的良性互动循环机制,不断提高生源质量和就业质量。

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全省高校前列。

8.党的建设、思政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党组织建设,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探索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新机制,争创省、市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

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开展师德建设活动。

以xx文化名城建设和“孙xx文化节”为契机,建设“xx名人苑”和“政校企合作景观”,建设既具有xx文化底蕴又具有改革开放成就的特色鲜明的区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提升师生的职业修养和人文素质,达到“文化励志、文化培能、文化铸德”的目标。

四、主要措施

(一)深化办学机制改革,增强学院办学活力

推进办学机制创新。

深化多元化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改革,探索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各方参与学院办学的机制,推进政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机制创新。

探索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评价制度改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评价方式和师资培养培训体系。

继续深化保障机制改革创新,增强学院办学活力,发挥对全市职业教育的引领、示范效应。

深化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院内多元竞争主体和竞争机制,逐步扩大系(部)在教学管理、教研科研、招生就业、人事管理、薪酬分配、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自主权,增强系(部)办学积极性和创造性。

进一步健全决策、执行、监督、考核工作机制,加强对系(部)的宏观管理与指导。

积极稳妥地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探索企业工程师和高校教师互动的“双转双换”师资队伍建设新机制。

优化教师考核与激励机制,建立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师职业特点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

进一步落实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不断完善教师职务岗位分级聘任办法。

实行师资队伍建设院、系两级管理,扩大系(部)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自主权,调动系(部)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学院核心竞争力

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实行“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试点,为全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xx及珠三角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深化“政校企”合作,使专业与产业高度对接,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继续完善“项目驱动”、“订单培养”、“工作室制”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合作企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作用。

全面开展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

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对课程进行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通过课程改革提升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加强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

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并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不断推进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创新人才评价体系。

注重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评价,实现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将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开发、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纳入学分认定范围。

主动引入行业人才需求的标准,加大“双证书”推行力度。

建设区域示范性实训基地。

重点建设以生产性实训为主的现代化校内实训场所,采用全新运作模式,引进技术领先、专业对口、热心职业教育的企业,采取多种经营形式,实现工业园区与院(系)一体化、专业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训一体化,使之成为区域示范性实训基地。

营造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

大力开展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增强教职工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准则,努力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机制。

抓好学风建设,严格考核,营造刻苦学习的氛围,注重德育内涵的提升,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列入学院发展规划。

全面实施学院对系(部)、系(部)对班级、班级对学生的三级综合测评,提高教育效果。

抓好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在全省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辅导员,深化具有高职特色的班导师工作制。

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探索具有学院特色、符合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

以更新职教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大力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推进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完善学院就业市场建设和就业服务体系,通过政校企合作拓展就业空间,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就业长效机制。

构建完善高效的保障服务体系。

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持续开展纪律教育月活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坚持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制度建设为重点、目标考核为手段、效能监察为保证的管理体系。

积极争取政府更大的经费支持,深化预算制度,严格内部审计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确保学院可持续发展。

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积极推进民主治校进程。

加强工会、团委等组织建设,进一步健全维权机制,关心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加强校园食品安全、医疗保健的管理和监控,营造公平、开放、和谐、文明的校园氛围。

大力加强作风建设,培育执行文化,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确保政令畅通,把行政部门建设成为务实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保障服务系统。

(三)推进人才强院建设,构建高素质的教学和管理团队

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把好人才引进质量关,着力优化师资结构,重点引进高职称、高技能、高学历等适用型高层次人才。

师资配置要向学院的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倾斜。

实施师资培养“四项”工程。

一是实施“双高工程”,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培养对象在签约期内晋升高级职称,鼓励资助青年教师在职进修博士学位。

同时搭建平台充分发挥现有“双高人才”的引领作用,形成人才梯队。

二是实施“教学名师工程”,以塑造职业教育专家为目标,选拔一批高水平教师,给予重点倾斜政策。

要树立教学典范,发挥“名师”作用。

三是实施“双师素质”工程,完善“双师素质”教师管理办法,着重做好“访问工程师”和“访学交流”两项培养计划,建立健全职业技能资格聘任制度,有效激励教师获取“双师素质”资格。

四是实施“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程,重点支持方向明确、队伍稳定、业绩突出的教学团队建设,构建由专业主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高技能的兼职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组成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新模式,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考核监督机制。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方针,建设一支作风正、有能力、办实事、办好事的干部队伍。

落实岗位责任制,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管理团队。

(四)服务区域转型升级,打造职业教育特色品牌

完善“一镇一品一专业”的专业建设模式。

进一步深化政校企合作,建立专业与镇区产业的互动机制,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推进镇区和学院共建专业。

建立学院与镇区领导联席会议制度、政校企合作专干驻镇制度,共同研讨学院建设与发展、专业设置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等重大问题,根据镇区产业升级和技术更新适时调整和优化专业与专业方向,打造职业教育政校企联盟,主动服务镇区经济发展。

增强教学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

建立健全教研科研工作体系,继续加大教研科研经费投入,完善教研科研激励机制,逐步将教研科研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体系和个人考核体系,提高教师教研科研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加强教研科研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教研科研骨干力量和带头人,提升团队整体科研素质和能力。

形成一批具有学院特色、能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

围绕地方产业特色和需求,建立和完善教研科研合作机制,鼓励各系(部)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研究开发联盟等研究机构,鼓励师生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协助镇区政府开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协助地方或企业申报科研课题、社会经济发展项目,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专干和科技特派员作用,促进镇区的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

加大继续教育和服务社会力度。

积极开拓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渠道,将继续教育纳入各系(部)的发展规划,促进继续教育的统筹发展。

开展跨区域职业教育培训,为全省劳动力有序转移搭建教育平台,也为xx市“双转移”工作和产业优化提升提供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支撑。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区域性、全球性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省、市等对外交流与合作平台,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在学术交流、学生学历提升教育、学生交换教育等方面开展合作,不断提升学院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五)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高职特色的和谐平安校园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从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有利于调动师生主观能动性的角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学院建设成“适宜学习、适宜工作、适宜成长”的新型校园。

构建高职特色校园。

统筹规划校园建设,创造宜人校园环境,建设一批职教特点和xx文化相融合的校园文化景观。

以培养高素质的“和谐职业人”为目标,从思想文化、形象文化、人文文化、职业文化和网络文化等方面着手,全面促进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传承博爱自强精神,提升学生职业修养和人文素质。

提升学生社团层次,建成一批品牌活动。

构建和谐平安校园。

以办学理念、校训、办学特色为核心,凝炼学院精神,建立系统的学院价值理念。

推进行为规范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学院管理行为、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培养师生严谨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学习态度。

搭建成长平台,创造良好氛围,实现学院发展与师生个人发展的和谐统一。

重视师生法制教育,大力开展校园综合治理,建设平安校园。

五、规划实施

“十二五”规划是指导学院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未来五年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的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