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5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民主革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1644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84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5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民主革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专题5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民主革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专题5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民主革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专题5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民主革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专题5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民主革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5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民主革命.docx

《专题5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民主革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5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民主革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5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民主革命.docx

专题5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民主革命

专题五中国近代民主革命

单元时空定位

专题概要

本专题内容特点是线索明显,有两条主线:

一条是列强对中国的武装侵略。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国家加紧侵略中国,先后发动了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门户,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侵华加剧,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列强又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犯下了滔天罪行。

另一条是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的反抗。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反侵略反封建是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

为此,中国农民阶级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进行了戊戌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但是都以失败告终。

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考纲要求] 

(1)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4)新民主主义革命。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考点1 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课标: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主题一 近代列强对中国的入侵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一、国门洞开

1.背景

(3)地大物博的中国成为列强侵略的理想目标。

2.主要战争: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近代后期—日本侵华战争)(P.24近代前期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延伸:

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需要;禁烟运动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导火线。

(2)性质----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3)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4)影响

①政治:

社会性质---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和农民的矛盾演变为两对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前者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革命任务和性质: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其它:

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封建统治的崩溃(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中国由“闭关锁国”到对外开放,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经济:

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被卷入到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客观上刺激了中国的民族工业兴起,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历程。

③思想:

一些爱国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林则徐,魏源等)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关注世界,学习西方,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运用多元史观解读鸦片战争

史学范式

理解与认识

革命史观

它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现代化史观

它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整体史观

它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打破了中国“闭关”的局面

社会史观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

文明史观

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文明传入中国

中日甲午战争

(1)主要战役---平壤战役黄海大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2)中国失败的原因

中国:

1,政治上;清政府软弱腐败,没有积极备战,指挥不利,

2,经济上;通过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中国实力大伤,封闭的小农经济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落后挨打必然.

日本:

1,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开始殖民扩张,他们积极备战,指挥得力,

2,势力雄厚,;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3)甲午战争对中国,日本,远东国际格局的影响。

对中国:

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使半殖民地化速度进一步加快,民族危机愈益深重,同时也促使中华民族日益觉醒,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迅速高涨。

清政府也在更加艰难的处境下,开始变革军事制度,中国近代军事改革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

甲午战争对日本及远东战略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日本既占台湾,又获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资本主义经济以此为契机更加迅速发展起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并进一步扩军备战,开始成为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

改变了远东地区英、俄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

列强在远东的角逐日趋激烈,预示着一个更加动荡不安的时代的到来。

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政治上:

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义和团运动兴起。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

(必修1)

(2)经济上:

战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必修2)。

(3)学习西方内容上:

器物层面——政治制度。

(必修3)

3.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时间,内容,影响)

1842年《南京条约》内容: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关税由两国商定。

1895年《马关条约》内容:

中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中国不再是朝鲜之宗主国;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1901年《辛丑条约》内容:

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9.8亿两;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由各国派兵保护;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延伸:

(1)《南京条约》—领土,领海,贸易,关税主权,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南京条约》附件(1843年《虎门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享有领事裁判权,片面的最惠国待遇,通商口岸居住和租地权。

【概念阐释】

(1)片面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口岸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权等待遇。

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一般是相互的。

片面最惠国待遇,就是外国要求中国给予最惠国待遇,但它们并不以最惠国待遇给予中国,因此是“片面”的,单方面的。

(2)领事裁判权:

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

这是一种治外法权,是帝国主义在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所享有的一种非法特权。

(3)《马关条约》: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新增特权,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4)《辛丑条约》:

赔款最多,列强开始在华北拥有驻军权,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5)其它: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二鸦);《二十一条》《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天津条约》(1858年)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②增开牛庄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③外籍传教士得入内地自由传教。

④外人得往内地游历、通商。

⑤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

⑥修改税则,减轻商船吨税。

⑦对英赔款银400万两,对法赔款银200万两

《北京条约》(1860年中英中法)①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④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⑤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近代俄国共割占中国领土

从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俄国侵吞了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共计60多万平方公里;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1860--1864年的中俄<北京条约>和<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多万平方公里。

4.影响

【归纳拓展】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1)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一脉相承:

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战争性质一脉相承:

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

(3)战争影响一脉相承: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思维导图]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1.原因:

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列强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补充根本原因—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不平衡加剧,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进行资本输出。

2.过程及影响

清末:

《时局图》法国明信片《列强宰杀中国龙》(选修1,2)

(3)影响: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补充----主要背景---美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门户开放”---瓜分狂潮的新阶段,标志着美国侵略中国进入一个新阶段(依附列强侵略到单独侵略)

[归纳提升] 列强侵华“五大趋向”

史论1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及影响

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

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侵略方式及其手段

以炮舰为后盾,攫取侵华特权为其商品输出服务

以资本输出为主,在军事侵略和商品输出的同时,瓜分中国

影响

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瓦解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史论2 运用通史观念识记列强侵华的影响

时期

侵华特征

影响

19世纪40~60年代

以武力为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英法为首,其次是俄美;侵略范围局限于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①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了中国近代化进程;③思想上,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④外交上,清王朝被迫打开国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由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侵略势力逐步占据清王朝的政治统治中心

①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②经济上,摧残中国的民族经济,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③思想上,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巨大冲击;④外交上,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易错分析1.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其中最根本的变化是社会性质的变化。

正确。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变化,社会性质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依据社会性质的变化而变化。

2.《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列强侵略中国新阶段的起点。

正确。

《马关条约》签订前,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3.“门户开放”是指中国开放门户。

错误。

“门户开放”是指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的同时,要求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相互开放。

美国通过这一政策,逐步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反映了美国形成了其独立的对华政策,标志着美国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后所签不平等条约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远远超过了《南京条约》等条约,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由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并深入内地,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

2.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3.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要瓜分中国。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直接原因: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日益高涨。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题二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人民自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1.三元里抗英

延伸:

鸦片战争—林则徐在广东抗英;关天培在虎门殉国。

2.反割台斗争

延伸:

1624年,荷兰占领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

1895年10月—1945年10月日本对台湾人民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

3.义和团反帝运动

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口号:

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具有爱国主义性质;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使义和团在斗争中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未能识破清朝统治的阴谋诡计,致使后来上当受骗。

思维发散  

(1)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提不出正确的指导思想,缺乏统一的领导,没有科学的革命纲领,斗争方式落后。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是失败的客观原因。

(2)对义和团运动既不能一味地肯定,也不能一味地否定,要辩证地看待。

义和团运动一方面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另一方面,也带有盲目的排外性质。

【归纳拓展】“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关系示意图”

二、中国官兵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左宗棠

收复新疆

延伸: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地。

汉代设西域都护(前60年)-----唐代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清前期设伊犁将军,后期设新疆行省------新中国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黄海海战

邓世昌牺牲,被誉海军军魂。

史论1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活动的意义及特点

(1)意义

(2)特点

①由人民群众的自发斗争逐步向有组织、有准备的自觉斗争转变。

②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由附属于政府逐步走向独立。

史论2 近代中国在被侵略与反侵略过程中引发的巨变

(1)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其中民族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革命从旧式的农民革命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的阶级结构从地主与农民的单一阶级结构变成多个阶级并存的复合结构。

(4)由“天朝上国”的自大观念转变为向西方学习,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局面,期间经历了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演变过程。

(5)对外由原来的闭关自守到被迫开放。

考点2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课标: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原因:

1、根本原因: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封建统治者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2、重要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民族矛盾激化。

3、具体原因:

受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

4、直接原因:

自然灾害严重。

二、兴起

1、准备:

组织--洪秀全成立拜上帝会(基督教与中国宗教相结合的产物)。

思想把儒家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相结合,写三篇文章,矛头直指清王朝。

2、开始:

1851年金田起义(今广西,不久洪秀全称天王)

3、初步建立政权:

永安建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

4、正式建立政权:

1853年定都天京(今南京)形成了与清政府南北对峙的政权

5、全盛:

军事上进行了北伐和西征及天京突围,1856年达到全盛

6、政治上颁布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冬)

三、转折:

天京事变

1、由胜转衰的标志:

1856年天京事变(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领导人争权夺利;大事—杀杨秀清,诛杀韦昌辉,石达开出走;影响--由胜转衰,由战略进攻到战略防御。

2、重建领导核心:

军事上启用陈玉成、李秀成(英王忠王)政治上重用洪仁玕(干王)

四、失败

1、后期防御战

2、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失败原因

1、主观原因(根本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①革命纲领不切实际

②广大将士目的不明确

③统治者思想变化

④战略失误

2、客观原因:

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清军,地主武装,常胜军)

 

五、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冬)

1、内容

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将土地分为三级九等,不分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

(原则)

②产品分配:

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最能体现平均主义的方面)(原则)

③目的是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2、评价

①革命性: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②空想性:

在产品分配方面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无法调动农民阶级的积极性,是一种空想。

③落后性:

建立小农经济的人间天国。

归纳:

《天朝田亩制度》无法实现的主要原因

①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无法调动农民阶级的积极性②建立小农经济的人间天国。

③战争环境

《资政新篇》(洪仁玕-1859年)

(1)目的:

振兴太平天国。

(2)内容:

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

主张中央集权,反对结党营私,提倡广开言路;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矿、交通、邮政、金融、水利等事业;允许私人开办工业,奖励技术发明,兴办保险事业等;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机构;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3)特点:

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

(4)评价

①进步性:

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②局限性:

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主要指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未能真正推行。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不同点

不同点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产生的背景

太平天国强盛时期

太平天国衰落时期

社会经济主张

企图在小生产者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绝对平均主义消灭私有制。

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

群众基础

满足了农民的利益要求,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不可能得到农民的拥护。

作用

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直到顶峰。

没能付诸实施,对太平天国的斗争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

反映的特点

农民战争达到最高峰,缺乏先进阶级的理论指导。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六、意义

1、太平天国运动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沉重打击了侵略者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

亚洲革命风暴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支援了亚洲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2、太平天国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七、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起义的不同点(新特点)

1、双重使命(反侵略反封建)

2、中国历代农民起义的最高峰,提出《天朝田亩制度》。

3、受西方影响,提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4、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5,国际意义新是亚洲革命风暴的一个组成部分。

6,所属范畴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7,起义时代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亥革命

课标: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补充:

1,武昌起义条件--思想:

1905年11月孙中山把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成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2,黄花岗起义:

1911年4月,黄兴领导,最后失败。

与之相关的遗迹—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广州还有康有为办的万木草堂,黄埔军校遗址等)

3,四川的保路运动:

1911年四川人民维护路权的斗争运动。

四川人民自办川汉铁路,清政府迫于帝国主义的压力,要将路权收归,四川人民奋起反抗。

清廷派湖北新军前去镇压,造成武昌空虚,为辛亥革命首役武昌起义奠定了基础。

4,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1)从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实施了一系列“新政”:

编练“新军,奖励实业,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

(2)清末的预备立宪实际是一场假立宪活动。

1906年慈禧太后发布预备立宪的谕旨,到1911年建立新内阁,一半以上的人是皇族,被称为“皇族内阁。

(3)主观目的有反动性,客观影响的进步性

5,晚清政府的三次有近代化趋势的改革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名师助学:

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

1武昌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⑵武昌人民受帝国主义侵略早人民群众反抗强。

⑶武汉地理位置优越。

⑷文学社共进会等深入新军做了大量宣传组织发动工作。

⑸清政府派湖南新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昌地区兵力空虚给湖南革命党人制造了有利条件。

2,中华民

国建立

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全面认识

(1)制定目的:

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

(2)主要内容:

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人民拥有民主自由权利——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实行责任内阁制——防止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制度。

(3)评价:

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临时约法》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如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孟德斯鸠);人民主权(卢梭);天赋人权(伏尔泰)等。

点拨:

民国纪元法与公历的换算:

民国纪元法±1911年=公历如:

民国20年换成公历,20+1911=1931,公历是1939年;反之亦然

 

3.历史功绩

[选修二内容]反对专制的斗争

四川在辛亥革命中的贡献:

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机会;武昌起义后四川响应,脱离清政府的统治宣布独立。

名师助学  辛亥革命归纳为

振兴中华(美国檀香山)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日本东京)

湖北军政府将国号改为“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迁都北京,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失败根本原因: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客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具体原因:

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没有真正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没有坚强的革命政党;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使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教训:

(1)中国的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2)中国革命必须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3)充份准备,要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史论1 辛亥革命过程中的“五个第一”

兴中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