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方法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1488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7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学方法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物理学方法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物理学方法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物理学方法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物理学方法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理学方法论》.docx

《《物理学方法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学方法论》.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理学方法论》.docx

《物理学方法论》

现代物理学基础的思考之一————《物理学方法论》目录

第一章:

物理学方法论初探

1.认识论与物理学关系初探

2、现代物理学的认识论

3、科学理论与实验(包括理想实验)的关系

4、科学史与科学关系浅议

5、科学难题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6、物理学与美学

7、基础科学研究应该提倡宽松的环境

8、基础研究的批判性

9、基础科学研究应该具有勇气

第二章:

现代物理学的辉煌成就与困难

1、现代物理学的辉煌成就

2、现代物理学难以解释的几个实验

3、现代物理学中的几个疑难问题

4、现代物理学的批判

5、理论物理学发展方向一窥

附录1:

名言录

 

第一章:

物理学方法论初探

1.现代物理学的认识论

物理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手段和工具,是一种科学认识宇宙事物的方法论体系,其内容包括:

1,逻辑方法;2,数学方法;3,哲学方法;4,观察试验方法.

(一)还原论

还原:

把特殊形式的运动归之于机械运动.(相信自然界的规则是由少数有限规则构成).例如:

能量守恒,各种形式的能量都可转化为机械能.机械运动:

两种基本模型,质点的运动,连续介质的运动(波动).

化学----原子论-----机械运动,热学-----分子运动论-----机械运动,声学------机械运动,光学------牛顿的微粒说/惠更斯的波动说------机械运动,电磁学------波动-------以太学说--------机械运动,生命------?

------机械运动.

描述机械运动的理论就是牛顿的经典力学,即把各种形式的运动还原为牛顿力学可以描述的机械运动.玻耳兹曼1886年5月29日在皇家科学院的讲演中断然宣称:

“如果你要问我,我们的世纪是钢铁世纪、蒸汽世纪,还是电气世纪,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们的世纪是机械自然观的世纪……”美国华裔物理史学家和哲学家曹天元教授在《量子物理史话—上帝掷骰子吗》一书中说,“以往人们喜欢先用经典手段确定理论的大框架,然后再从细节上做量子论的修正,这可以称为“自大而小”的方法.……现在人们开始认识到,也许“自小而大”才是根本的解释宇宙的方法.”基本规律知道了,具体规律是不是就一定能够推出来?

这个问题一直是有争议的.19世纪有一种极端的意见,就是所谓实证论的观点,奥地利科学家、哲学家马赫认为物理学家只须追求宏观物体之间的规律,去搞清微观的规律似乎没有用处;而且微观是否存在,分子、原子是否存在,他一概采用否定的态度,显然这类观点过于极端.应该看到,实际上物质结构存在不同的层次,层次与层次之间是有关联的,有耦合的.因此,我们需要理解更深层次的一些规律,例如遗传问题——这当然不是纯粹物理学问题了,可以从生物现象上求规律.早在19世纪11德尔就总结了豌豆的遗传规律,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基本规律,但为什么造成这个规律呢?

显然跟遗传物质的结构有关.最关键的一步在于是1952年生物学家华森和晶体学家克里克在英国卡文迪什实验室把DNA分子辨认了出来(在某种意义上是猜出来的).这使我们晓得,遗传规律与DNA分子结构中某些单元的排列顺序有关,也就是说在分子中有个密码存在,这个密码规定了遗传情况,如果密码改变,遗传情况也就改变了.由此可看到,分子结构与遗传物质这两个不同层次之间存在耦合,理解了分子层次的结构,就把遗传规律基本上搞清了.再如,固体的导电问题,牵涉到电子在固体中的行为问题,如果我们把电子在固体中的行为搞清楚了,那么对固体为什么导电、为什么有的是半导体、有的是超导体等问题就可以给出一个解释来.这就有利于推动我们去研究导电现象,以及利用这些现象做出晶体管、集成电路以及超导的约瑟夫森,来为人类服务.总而言之,层次与层次之间存在耦合现象.我们还应看到另一方面,层次与层次之间也存在脱耦现象,所谓脱耦现象,就是下一个层次与上一个层次未必有重要关系.举一个例子来讲,近年来粒子物理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就是三、四年前发现了顶夸克,这在粒子物理是件大事,因为理论设想的凡种夸克除顶夸克外均已发现,现在顶夸克也发现了,但是顶夸克的发现对凝聚态物理有没有可以观察到的影响呢?

没有,到现在为止,似乎一点影响也没有.这表明,层次跟层次之间,在某些情况下,存在脱耦,我们说粒子物理的进一步发展,对本身,对理解粒子的性质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但是,它的发展,对理解相隔了好几个层次的物质就丧失了重要性.再如,原子核的结构对遗传有没有影响呢?

一般说来看不出大大的影响,这就是层次之间既存在耦合,又存在脱耦,而且大量粒子构成的体系往往有新的规律.

(二)层创论

所谓层创论的观点.这里是著名凝聚态理论学家安德森(P.W.Anderson)讲的一段话:

“将一切事物还原成简单的基本规律的能力,并不意味着我们有能力从这些规律来重建宇宙,当面对尺度与复杂性的双重困难时,构筑论的假设就被破坏了.大量的复杂的基本粒子的集体,并不等于几个粒子性质的简单外推”.也就是说我们知道两三个或四五个粒子的规律,并不能说明1020或1024个粒子的集体的规律,在每一种复杂的层次上,会有完全新的性质出现,而且对这些新的性质的研究,其基本性并不亚于其他研究.也就是说物质结构存在不同的层次,而层次跟层次之间,往往到上一个层次就有新的规律出现,对这些新的规律的研究,本身也具有基本性.

科学是关于“系统”的理论体系:

通过描述系统的属性及属性之间的联系,到达认识自然的目的.所以系统对科学研究是一个核心概念,需要对其特征进行一些解释.“系统是具有某些稳定属性的事物”,如一个粒子、一个星系、一个星球、时间和空间等,他们都有某方面稳定的属性,可以通过定标来测量和记录.并且属性之间有一些确定的关系,如行星的位置与速度满足开普勒定律.系统概念和数学中的赋予一组相容性质的集合概念是对等的,如群,空间等概念.只是自然科学所指系统的属性是客观的,而数学系统的属性是定义的.与系统互补的概念是“环境”,也就是,“世界=系统+环境”.系统的概念也是不断进化和延伸的,原来看似不确定事物,由于测量技术的提高,也会变得可以认识的.所以科学总存在一些边缘和交叉.具体的事物一般具有极其丰富而复杂的属性,但这些属性并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不同程度相互关联的.科学研究往往并不是对事物进行彻底完备的描述,而是对某方面的稳定属性用抽象和近似的模型来刻画.例如研究地球的整体力学运动,往往把地球看成一个刚体,最多精确到刚体加流体,但很少考虑磁场之类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科学研究的只是事物的属性,而非事物本身.基础物理只关心事物那些普适的属性及规律,它是建立在科学基本信念和还原论假设之上的.科学的基本信念是:

“世界是按规律运行的,而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还原论假设认为:

“时空的属性具有可度量性、连续性和均匀性,物质由某些具有简单属性的基本单元组成,而对单元的属性可进行定量和完备的描述”.通过一一对应,可把这些基本事物的属性映射到理论体系中来.物理学关于“系统”属性的描述一般都是定量的,并和数学结构直接对应.

对物理学的发展历史进行透视,将有助于我们来理解其现状并进而展望其未来.亚里士多德认为天上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地上物体的运动规律绝然不同;现代物理学认为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和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绝然不同.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把天上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地上物体的运动规律统一了起来;科学研究来源于科学问题,科学问题产生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就会产生不断的科学问题,故尔科学的发展实际上也就是问题的产生和问题解决的过程,科学问题的提出、确认以及解决就构成了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FrancisBacon〔1561-1626,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作者,演绎推理的创立者〕1605年启蒙运动中,将综合性科学的这个原则形象地预示为∶“没有一种完善的发现能够在一个平面或一个水平上做出∶如果你站在相同科学同一水平上而不是更高层的科学水平上,不可能发现任何科学更遥远或更深层次的部分.”早在1964~1965年间,张文裕、朱洪元、汪容、何祚庥等人曾经分析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指出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有三次大突破.第一次是宏观低速运动领域的大突破,这集中表现为牛顿力学以及牛顿力学基础上所建立的各种应用科学;第二次是在宏观高速运动领域的大突破,这就是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的电磁方程式以及狭义相对论的建立,随之而是电和光的技术的发展和各方面的广泛应用;第三次大突破是在微观低速运动领域,这就是量子力学的建立,伴随而来的是原子物理、分子物理、各种凝聚态物理、原子核物理的建立,原子能、半导体、激光、电脑等技术的出现和它们的广泛的应用.霍金宣称:

“我们可能已经接近于探索自然的终极定律的终点,人类未来的科学研究仅仅是如何应用这些知识的问题”. 宇宙向人类展现的是一幅无穷无尽的高深莫测的现实图案,人类认识世界的每一次新的发现、发明,都是人类智慧借助抽象的理性形式在实践中的间接反映,亦即理性美的表现.从物理学的发展历程来看,理论上的每一次进步都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中的一个里程碑;都是一次理论美的闪光.牛顿力学理论所概括的是宏观低速运动的规律;爱因斯坦在更高的层次上以真空光速不变和相对型原理为基础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它反映了宏观高速运动的过程;量子力学揭示了微观低速运动现象,而现代量子场论、相对论量子力学则考察的是微观高速领域.这些严密优美的理论体系无疑具有真理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意义.回顾一下十七世纪以来物理学的历史,令人感到,其中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根深蒂固的观点.这就是这样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首先要寻找这些要素,要阐明这些要素所服从的规则.即人们是站在这样的立场上来处理问题的,一旦建立起要素及其行为所遵从的定律,整个自然界作为这些要素的结合体,应该可以在构造上提供统一的说明.

在不断反思形而上学而产生的非经验主义的客观原理的基础上,物理学理论可以用它自身的科学术语来判断,而不包依赖于它们可能从属于哲学学派的主张.在着手描述的物理性质中选择简单的性质,其它性质则是群聚的想象和组合.通过恰当的测量方法和数学技巧从而进一步认知事物的本来性质.实验选择后的数量存在某种对应关系.一种关系可以有多数实验与其对应,但一个实验不能对应多种关系.也就是说,一个规律可以体现在多个实验中,但多个实验不一定只反映一个规律.对于物理学来说理论预言与现实一致与否是真理的唯一判断标准.

以从要素论观点来解释自然为目标而发展起来的物理学,在进入二十世纪后由于原子物理学的发展以及量子力学的建立,使人们抱有这样的期望,物理学终于接近了自己的目标.如今多数人都认为,用原子、分子概念从结构上来说明一切自然现象的目标迟早是一定要实现的.同时,可以认为这些带有普通性的想法进一步加快了现代物理学的研究.不用说这种蓬勃展开的研究是受到要素论观点指导的,但其发展的方向却可分为方向相反的两种流派.一种是从原子核推进到基本粒子的、即追求最终构成要素的研究,而另一种是通过原子、分子以及电子的结合及运动来说明物质的各种各样的宏观性质的研究——物质结构理论,它取得了极为广泛的发展.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吴忠超先生说:

我们似乎处于科学新变革的前夜,人类花费了几千年,才从神话的朦胧走向理性的澄明:

如牛顿的经典力学、法拉第-麦克斯韦电磁学、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论、弱电理论、色动力学、大爆炸模型、无边界设想、超引力、超弦,直至迄今惟一的终极理论候选者——M理论.但由于现代科学尤其是量子论的发展,哲学已不可能跟得上科学的脚步.费恩曼的量子论的历史求和表述与依赖模型的现实主义相协调,而与旧实在论相抵触.因为宇宙和万物的演化不只经历一个历史,它们经历所有可能的历史.M理论可以在无边界宇宙的框架中预言众多不同的宇宙及其表观定律,但只有极少数适合我们的存在.在观察者存在的条件下,寻求最大概率的无边界解便得到我们宇宙的历史.而正是因为这样,由我们的存在条件导出的结论和从表观定律导出的相一致.宇宙似乎特别宠爱观察者.

(四)物理理论的建构方法

物理理论的建构方法:

主要有两种“模型法”和“公理法”.具体的理论建构中通常两者会并用,或以一种为主.相对论是以“公理法”为主.量子力学是“公理法”和“模型法”并用.

模型构造法,首先对研究涉及的对象建立具体的物理模型,然后对模型中的物理量,根据实验建立定律,由定律组(方程组)形成理论体系.如牛顿力学中的质点力学、刚体力学、流体力学等,质点、刚体、流体都是模型.

公理构造法,爱因斯坦又称为“原理理论”,是类比欧几里得几何理论的建构方法.这种方法首先建立几条公理,然后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建构起整个理论体系,相对论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经典理论大多数都是以模型法为主建构的,现代理论有以公理法为主建构理论的趋势.这两种物理理论的建构方法的特点是:

模型法比较直观,易于理解;公理法理论深刻,并具有数学美.实践证明这两种方法都是成功的方法,各有优缺点,有时可以相互补充.

3、科学理论与实验(包括理想实验)的关系

量子论的建立也同“理想实验”密切相关.在量子力学中,海森堡用来推导测不准关系的所谓电子束的单缝衍射实验,也是一种“理想实验”.因为,中等速度的电子的波长约为10-8厘米左右,这跟原子之间的距离属于同一个数量级.因而,只要让电子束穿过原子之间的空隙,就会发生衍射.但是,要想制成能够使电子发生衍射的单缝,首先就必须做到把单缝周围的所有原子之间的空隙都给堵死.实际上这是做不到的.在实验中,人们只能做到电子的原子晶格衍射实验,而无法实现电子的单缝衍射实验.

  普朗克说过:

“实验是我们掌握的唯一知识,其他全是诗意和想象。

”爱因斯坦也说:

“对现实的知识始于经验,终于经验。

”爱因斯坦注重科学想象方法,他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确实如此,不管是狭义相对论还是广义相对论,几乎都难以与经验印验起来,如果没有科学想象方法的运用,简直难以进行研究.因此科学想象方法再一切现代科学的高深研究中越来越不可缺少,成了“实在性因素”.如爱因斯坦在创立相对论是曾设计过人以光速跟着光线运行的理想实验,在高速运动的列车上观察闪电的理想实验和自由下落的升降机的理想实验,这些实验都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和大胆的猜测,包含着机敏的直觉和精巧的设计.正是以这些理想实验为前提,才逻辑的演绎出尺缩效应,质量等效等结论.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也较多的运用了想象的方法,如玻尔.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玻尔对于想象方法的运用达到了完美的境地,如其原子模型提出过程中的大胆想象,既如和爱因斯坦围绕着互补原理而展开的论战,也可以说时两位科学家想象方法能力的较量.再如,“光子箱”理想实验的提出和反驳,是玻尔运用理想实验模型的典型代表,这也是他和爱因斯坦的研究中使用相同方法的一面.

4、科学史与科学关系浅议

1、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

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

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它的先头.——————毛泽东

2、谈到科学史的意义和作用时,彭加勒这样写道:

“科学史应该是我们的第一个向导.”“为了预见数学的未来,正确的方法是研究它的历史和现状.”

3、学习一门学科的历史是理解其概念的最佳途径,只有仔细研究这些概念产生的艰难历程——即研究清楚早期的、必须逐个加以否定的一切错误假定,也就是说弄清楚过去的一切失误——才有可能希望真正彻底而又正确的理解这些概念.——迈尔

4、只是在最近我们才刚刚开始意识到在近代科学的先驱者们当中一种十分奇怪的历史主义的重要性,这种历史主义使他们如此深地陷入到赫尔墨斯传统之中,以致于他们把他们的科学想象为对古代真理的一种重新发现,以前这些真理曾经被那些有天赋的、纯朴的哲学的创立者们所清楚地领悟.因此,牛顿认为,诸如像阿那克萨哥拉和卢克莱修这样的古人,不仅知道原子,而且认为它们具有惯性;此外,首先是埃及人,而后是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除了讲授过哥白尼体系之外,还懂得在《原理》的数学科学中的万有引力原理及其应用.——吴国盛

5、科学难题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科学发展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随着一个又一个科学难题的解决,科学技术不断登上新的台阶,人类社会发展也源源不断获得新的动力.与此同时,新的科学难题也如雨后春笋,不断从新的土壤破土而出.一个公认的科学难题本身就是科学研究的结果,同时也是开启新未知大门的密码.

附录:

为什么会有科学本身存在?

自然界中为什么会存在那么多精美和谐的科学规律?

宇宙中万事万物都永远绝对地遵守着,并行和谐地演化着!

6、物理学与美学的关系

1、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以改变生活质量,但数学可以给于以上的一切.——克莱因(M.Kline)

2、科学不是真,只是一种方便的方法,不过人类以这种方便为真.一种几何学不会比另一种几何学更真,它只能是更为方便而已.因为总是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方法…达到同一个目标…只要结果一样,逻辑程序的内容是无关宏旨的.实验是真理唯一的源泉.即使科学原理也要由实验来最终裁决.—————彭加勒

3、所谓Occam剃刀,是以最简单的理论解释实验的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如果简单理论可以,就不用复杂理论来解释.如果用复杂理论来解释,那么复杂加复杂可以叠很多层,就很难讨论和验证.以简单理论作为基本步骤,科学虽然前进很慢,但较扎实.Occam剃刀是经验模式,并无标准公式.比如,是用简单的理论尽量解释很多的现象,还是对于所解释的现象要有所局限、有所选择?

但科学研究过程中,大家都遵循这个规则.----饶毅

4、自然现象从根本上通过一些简单到惊人地步的规律相互联系着.———————《物理世界》的作者库伯

7、基础研究应该提倡宽松的环境

科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开放的思想,自由的讨论、争鸣的氛围是产生伟大思想的前提.以发现自然规律和解释自然现象为首要任务的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由于探索性强、偶然性多,需要一个长期的学科积累过程.科研人员要耐得住寂寞,需要一种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周围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形成一种百家争鸣的宽松氛围,经常可以探讨重大问题,并允许失败.学术自由是产生科学创新和探求真知的根本性条件,一定要在纯学术的科学领域内营造一种不受个别“权威”控制的自由空间,以保障完全的自由交流、评论和竞争.科学本质是探索,科研是在无路的丛林中寻觅,是没有仪器的雾海夜航.总会有多方向、多视角的选择.科学理论从来就是从猜想、从试探性的假说开始,因此就不可能一言中的,不应该是一言堂,而应该有怀疑、有反思、有论证.“拓探索之渊,浚创新之源,延交叉之远,遂人才之愿,让基础科学研究像鸟儿一样在蓝天自由飞翔”.

宋健认为:

“我们要加强从事基础性研究的科研机构,建设和运行好已建成的各种大型科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开放实验室,使它们在向国内外开放的大环境中,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在国际学术前沿努力拼搏的基础性研究的科学基地.我们还要加强科学数据积累工作,建立科学数据库,促进国际国内数据交换.为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确切、快速、方便的信息服务.屠正叔说:

“科学的精神在于抛除成见,服从客观真理.研究科学的人一定是平心静气拿极公平的态度、极细密的眼光去处理他们研究的对象.因为不如此便不能得很好的结果.人类经过科学达到训练以后,可以养成谨慎、忠实、公正诸美德.”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已明显增强,对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逐年提高.基础研究所需的仪器设备更新速度也不断加快.同时,各类优秀人才引进计划也不断启动.可以说,目前我国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硬件方面,同过去相比已经有很大改进;现在缺少的是软件,是科研环境,特别是从事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一种宽松的学术环境.古语说,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真理是在争论中发展,敢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丹麦著名物理学家、公元第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尔(NielsHenrikDavidBohr,公元1885.10.7~1962.11.16),在青年时期就联络一批年轻人,以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为据点,整天对当时物理学中出现的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怪现象进行争论.他们允许任何人参加,不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不论是老年人还是青年人,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不论是官科还是民科,都有平等的发言权.大家可以吵得面红耳赤,但是不能伤害感情.为了发现新的真理这一共同目标而奋斗.结果吵出了一批科学家,建立起多套新理论.创造了科学界、学术界崇尚的哥本哈根精神.

爱因斯坦讲:

“自由的教学和自由表达、出版个人见解是任何人健全和自然发展的基础.”来中国讲学的美国经济学家、公元第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克曼(JamesHeckman,公元1944~)教授,在回答“为何新中国建国50年内没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提问时说:

“中国学术界有些沉闷,非权威不愿批判,权威不愿接受批判.在我看来,没有人向我挑战才是我最大的危险,这就意味着我已经死亡!

挑战是我人生的真谛!

”赫克曼先生还认为,人们应该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权威.真正的权威应该善于交流,并敢于面对挑战.他说:

“我于公元第1973年第1次来到芝加哥大学时,就敢于和著名的经济学家费瑞德曼教授进行广泛的讨论与交流.我发现他很开放,善于交流自己的观点.在芝加哥大学里,每个人都非常具有批判的眼光,敢于发表并交流自己的观点.”赫克曼教授还指出:

开放式的讨论、广泛的思考和深入的批判、创新而不一味地遵循权威的观点,才是一个学者进步的阶梯.纵观科学史,我们看到成就和辉煌,也看到科学曾经的挫败和荒唐.由于先入为主,科学经常是在愚昧和谬误的压制下,在嘲讽和诋毁的包围中极其艰难地挣扎着前进,现代科学是在充满艰辛的坎坷历程中跌跌撞撞的走来.吴为民教授颇为感触地说,人们在报刊杂志上经常讨论,为什么在中国本土上,迄今没有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他看来,在当今的中国,学术民主与学术自由,仍然不够健全,严重妨碍了年轻人的创造性.吴为民教授语带幽默道:

“我的老师,诺贝尔奖获得者斯坦伯格教授给我讲过,要想获得诺贝尔奖,一是要在年轻时做过一些开创性的工作,二是要活得足够长.”他呼吁所有的年长老师、科学家与教授们,给年轻人更多的学术民主与自由,更多的创想空间,哪怕是异想天开.如果有这么一种宽松的学术环境,有着这么多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的文明古国,别说是一、二个诺贝尔奖,中国成为产生许许多多的诺贝尔奖的大国,也是完全可能的.

剑桥大学的校长博里塞维奇认为:

“首先,(培养杰出人才)需要时间.”剑桥大学经过了800多年的历史积淀,才逐渐滋养出一些大师;而就当代非常看重的诺贝尔奖而言,获奖成果也常要等二三十年才被最终认可,因此大学在产生杰出人才前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而在这段时间中,“必须为研究者提供追求自己兴趣的自由”,这也是博里塞维奇强调的第二点.他认为,学术自由是剑桥大学研究人员先后获得89次诺贝尔奖的重要原因,“我们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

因为我们为研究人员提供了追求自身学术兴趣的时间和空间.”对此的一个诠释是,剑桥将“思想和表达的自由”明文列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这为学者提供了一个可规避某些外部压力的空间.回顾历史,如果不是身处拥有这样价值观的剑桥,达尔文难以在英国的基督教环境中提出与上帝造人说相冲突的进化论.在时间上,剑桥允许学者按自己的步伐开展研究,而没有“定时交作业”式的考核压力上.博里塞维奇说,剑桥在聘任一位教授后,不会马上就要求他出成果,“而是有准备等上七到十年”.期间这名教授也许会发表一些文章,“但我们没有这种压力,比如说要求在某年年底前必须发表十篇论文”.博里塞维奇回答的第三点是,“把对质量和卓越的追求置于其他任何事情之上”,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质量总是处于第一位.他提到了教育产业化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英国高校一向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