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1468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见了亲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再见了亲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再见了亲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再见了亲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再见了亲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再见了亲人.docx

《再见了亲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见了亲人.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再见了亲人.docx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参考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中朝两国人民在共同的战斗中结下的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练习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课文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下来。

教学重点

1.了解中朝两国人民在共同的战斗中结下的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三)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练习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二、教学重点

(一)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二)理解重点词语,练习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什么样的人可称为“亲人”?

通过讨论,使同学们理解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关系。

(有血缘关系的,有亲戚关系的;经常住在一起的;有救命之恩的……)

志愿军为什么把朝鲜人民看作亲人呢?

我们认真学习《再见了,亲人》就能理解在这篇课文中“亲人”的含义了。

(二)检查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

2.注意字音、字形。

文中有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

“心血”的“血”读“xu8”;“暂时”的“暂”读“z4n”没有“zh3n”的音;“供”是多音字,在“供应”一词中读“g#ng”,不读“g^ng”,在“供词”、“口供”等词中才读“g^ng”;“深情厚谊”的“谊”读作“y@”;“乘机”的“乘”读作“ch6ng”,不读“ch8ng”;“混”是多音字,在“混”进去中读作“h)n”;“背”是多音字,在“背进防空洞”中读“b5i”是动词,在“在您背上睡熟了”中读“b8i”是名词。

有些字笔画较复杂,容易写错,要注意。

“叔”字的左边上半部是“上”字,不要多写一竖成为“止”;“嫂”字的右边上半部的笔顺是“

”;“捣”字的右边是“岛”,不能写成“鸟”。

3.解释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有些词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

暂时:

短时间。

雪中送炭:

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忘怀:

忘记。

阻击:

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增援、进攻或逃跑。

崎岖:

形容山路不平。

唯一:

只有一个,独一无二。

同归于尽:

一同死亡和消灭。

金达莱:

朝鲜常见的一种花。

在我国称杜鹃花,也叫映山红。

代价:

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付出相当的物质和精力。

课文中指朝鲜大嫂为了帮助志愿军而失去了双腿。

血泊:

大滩的血。

片刻:

一会儿,时间很短。

打糕:

用大米或江米做成,是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

捣米谣:

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刚强:

不怕困难或不屈服于恶势力。

噩耗:

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耗,指坏的音信或消息。

崎岖:

形容山路不平。

侦察:

为了弄清敌情、地形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的活动。

深情厚谊:

深厚的感情和友谊。

情谊:

互相关怀、爱护的感情与友谊。

有的词语光查字典不能准确地解释,必须要联系上下文,体会当时的情景来理解。

“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中的“再看一眼”,是再多看看的意思,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热爱,依依不舍的感情。

还有些词语必须通过查找有关资料才能理解。

“五次战役”讲的是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5月21日这段时间,中国民人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起为反击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侵略军而连续进行的五次战役。

朝中人民军队共歼敌22万余人,把美帝侵略军打回到“三八线”附近,迫使他们接受了停战谈判。

4.辨析词义,找出近义词、反义词。

(1)近义词

刚强(坚强)   战役(战争)   温暖(暖和)

代价(价值)   看守(看管)   侦察(探查)

(2)反义词

温暖(寒冷)   刚强(软弱)   崎岖(平坦)

片刻(长久)   唯一(众多)   噩耗(喜讯)

5.区别形近字,按字义组词。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区别形近字,指出相同和相异之处,然后理解字义组词。

嫂(嫂子)     谣(歌谣)     硝(硝烟)

艘(一艘)     摇(摇摆)     消(消灭)

阻(阻止)     泊(停泊)     崎(崎岖)

祖(祖国)     伯(伯父)     骑(骑马)

棍(棍棒)     渐(渐渐)     耗(噩耗)

混(混合)     暂(暂时)     耕(耕地)

唯(唯一)     洒(洒水)     役(战役)

准(准备)     酒(白酒)     设(建设)

6.理解“暂时”“雪中送炭”并结合生活实际造句。

指导学生讨论词义,及在生活中怎样运用,然后造句。

暂时——电视机买来了,但今天停电,所以暂时还不能看。

雪中送炭——妈妈送我一本字典,正是我需要的,真是雪中送炭。

(三)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结构比较清楚。

通过朗读,同学们可以了解到;课文分别叙述了志愿军战士同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别的情景。

因此,课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叙述同大娘告别的情景。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叙述同小金花告别的情景。

第三段(第三自然段)叙述同大嫂告别的情景。

第四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情。

也可以把全文六个自然段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一、二、三自然段,主要讲志愿军战士与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别的情景;第二部分是四、五、六自然段,主要讲的是在车站上,列车开动时,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

这里按照四段的分法进行学习。

(四)朗读全文,为进一步分析课文做准备。

(五)作业:

1.了解志愿军赴朝鲜作战的历史。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朝两国人民在共同的战斗中结下的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二)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课文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下来。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四、教学用具

录音机(带)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志愿军进行曲录音带,让学生在“雄赳赳,气昂昂”的乐曲声中,跟随志愿军一起跨过鸭绿江,去感受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

这是一曲高昂雄壮的乐曲,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就是以这样的姿态、精神面貌奔赴朝鲜的,为的是保卫祖国,解放朝鲜人民。

我们的军队在那里与朝鲜人民并肩战斗,赶走了美帝国主义侵略者。

在朝鲜的日日夜夜,我们的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亲如一家人,临别时他们都依依不舍。

我们的课文记述的就是这难舍难分的场面。

(二)教师范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三)学习第一段。

1.默读,思考:

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这一段主要记叙了志愿军与朝鲜大娘惜别的情景。

作者从三个方面记叙了这一内容。

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把这一段分为三层,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一段可以分为这样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永远不会”。

讲的是志愿军与大娘话别。

从这一层可以体会到很丰富的内容。

①朝鲜大娘对志愿军的关怀:

为了给即将回国的志愿军洗补衣服,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表现出大娘像对待自己儿子一样关心照顾志愿军战士。

②写志愿军战士对朝鲜大娘的感激之情,一再地劝慰大娘“回家休息”,并表示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

③志愿军战士与朝鲜大娘彼此依依不舍的情感。

紧接着第二层回顾八年来大娘对志愿军战士慈母般的关怀。

具体记叙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大娘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

那正是志愿军跟敌人拼人三天三夜的时候送去的打糕。

所以说是“雪中送炭”。

这件事说明大娘为了志愿军取得战斗的胜利,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第二件事讲的是为救护在她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小孙孙。

说明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感情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这一层作者采用了总分的写法,先概括地写“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

然后用两件感人的事例具体地写大娘给志愿军的关心和温暖。

文中又运用“记得……”、“我们还记得”把这两件具体的事自然地连接起来,使这一层内容条理清楚,连接紧密、自然。

最后一句是第三层,表达了志愿军永远不会忘记大娘的深厚情谊的真诚态度。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这是什么句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反问句。

反问句是无疑而问,使语气得到加强,能够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

这一段中的反问句用在段尾,强烈地抒发了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并且照应了前文:

“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妈妈忘记?

不,永远不会。

”)

师:

学习了这一段,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我觉得这一段突出地表达了朝鲜大娘对中国人民志愿军慈母般的爱。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体会志愿军和朝鲜大娘之间的真挚情感。

朗读时要注意语调轻缓,读出志愿军与大娘依依惜别的情感。

(四)学习第二段。

这一段的结构,写法与第一段相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仿照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学习此段。

(这一段主要讲述的是为了救出志愿军的侦察员,小金花的妈妈牺牲了生命。

在这种情况下,小金花“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小金花非常刚强,对敌人怀有满腔的仇恨。

可是,这样一个刚强的平时爱唱歌的孩子,在跟志愿军叔叔分别时却哭了,充分展现了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依依惜别的深情。

(五)学习第三段。

这一段的结构与写法也与第一段相似,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按照一、二段学习的方法自学这一内容。

(六)小结前三段。

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气与朝鲜人民话别,通篇都是志愿军在讲话。

在这依依惜别之际,朝鲜人民是怎么想,怎么说呢?

课文有这方面的叙述吗?

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文中尽管没有直接讲述朝鲜人民是怎么说、怎么想的,但作者在记叙过程中多处提到了这些内容。

比如:

第一段中有一句“为什么摇头呢?

”联系前面几句话可以想象到。

一定是在志愿军劝大娘回家休息时,大娘摇头了,表示坚持一定要送,说明了她对志愿军的深情。

第二段中的“心里难过,唱不出来”。

这可能就是志愿军重复小金花说过的话,因为志愿军临别时要求小金花再唱个《捣米谣》,小金花心里难过唱不出来。

第三段中大嫂架着双拐,背着孩子,艰难地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志愿军多次劝她回去,她都不肯,她的行动好像在说:

“我一定要把你们送上火车。

”)

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有很难忘的人和事,作者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三个人物来写呢?

(作者在众多朝鲜人中选择这样典型的三个人物来写,因为这三个人物代表了千千万万个朝鲜人民,她们对志愿军的感情足以说明了中朝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七)学习第四段。

齐读最后一段,体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

学习这一段主要以朗读为主,读出志愿军对朝鲜人民、朝鲜国土依恋的感情,读出志愿军发自内心的“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的呼声和决心。

“再见了,亲人”。

这句话是谁说的?

为什么要称“亲人”?

(这句话是志愿军战士说的。

因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中朝人民共生死,同患难,亲如一家,用鲜血凝成了深厚的战斗友谊,所以志愿军战士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这一段表达了志愿军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一段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情。

(八)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主要记叙了志愿军归国时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

师: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文中每一段都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

我想这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

课文是用哪些材料来表达中心的?

(作者选取了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的惜别及火车开动后志愿军发自内心的呼喊来表现中心的。

(九)总结全文。

对关系亲密,感情深厚的人称为亲人。

课文中志愿军战士把朝鲜人民看作亲人,通过学习课文,我们也体会到了,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同学们,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

(十)巩固知识,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幻灯片,读句子,着重理解带点的词语。

(1)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

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予帮助。

(2)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

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

噩耗:

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同归于尽:

尽,完结。

一同死亡或毁灭。

(3)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这样的代价:

代价,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耗费的物资、精力甚至生命。

(4)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

又一次,再一次。

2.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下来。

这三段的结构及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比较相近,可让学生自行选择一段背诵。

3.小练笔。

要求:

写你周围的同学是怎样讲礼貌的;要围绕中心选材,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连贯,题目自定。

这个练习可以做为课外练习去完成,主要是训练学生写文章要有中心。

【板书设计】

【小资料】

魏魏 本文作者,原名鸿杰,1920年生。

1950年冬赴朝鲜战场,任志愿军随军记者,写了20多篇作品,汇编为集子《谁是最可爱的人》。

以后相继出版了散文集《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春天漫笔》和诗集等。

1978年出版了长篇小说《东方》。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唆使南朝鲜李承晚集团进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两天后,美国第七舰队又侵占我国台湾海峡。

同年9月15日美帝国主义又纠集了15个国家的军队,以“联合国军”的旗号大举入侵朝鲜,并轰炸我国安东(今丹东)等地,把战火延烧到鸭绿江边。

中国人民为了保卫祖国的安全独立,帮助邻邦抗击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开展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运动。

中国人民志愿军于同年10月25日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

战争进行了将近3年,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击下,敌人被迫与中朝方面举行停战谈判,1953年7月27日,双方在板门店签订了停战协定。

至此,抗美援朝战争以中朝人民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宣告结束。

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批撤出朝鲜回国。

1958年是最后一批。

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