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18单元知识要点.docx
《五年级下册语文18单元知识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语文18单元知识要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下册语文18单元知识要点
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要点
《草原》
1.【内容中心】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
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抓住描写草原的景词:
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草原的人:
热情,好客
2.【注意读音】
蒙(měng)古包好(hào)客同行(xíng)似(sì)乎
3.重点句子:
(1)羊群一会上了小丘,一会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个比喻句把草原比为绿毯,把羊群比成大花,让读者感受到草原的美丽风光。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作者将草原比喻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2)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话的意思是: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
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
草原辽阔碧绿,草原人热情好客,举目皆是诗情画意,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丝绸之路》
1.【内容中心】
课文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2.注意读音:
薄(bó)礼
3.重点句:
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的说:
“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
中国使者这句话明了中心。
这条路使两国人民友好往来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所以是一条伟大了路。
《白杨》
1.【内容中心】
课文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
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写作方法: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2.【重点句】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
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
直,适应力强,坚强不动摇;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
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
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
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设问句。
爸爸以白杨自勉,托物言志。
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高大的白杨树”指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几棵小树”指边疆建设者的孩子们。
这句话的含义:
爸爸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文末再次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1.【内容中心】
文章记叙了西部建设者修建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的经过。
赞扬了建设者的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和吃苦奉献的精神。
2.【重点词语】
银装素裹。
七零八落不翼而飞劈头盖脸杯水车薪废寝忘食
《古诗词三首》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都是写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1.【牧童】
《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描绘了一幅牧童晚归休息图。
诗的第一句话写原野,第二句写笛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上给人感受,诗的三四句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塑造了一个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牧童形象,表达了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2.【舟过安仁】
(1)诗解:
《舟过安仁》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描绘了两小儿船头以伞使风的场景。
诗中,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者的所见,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的所悟。
(怪生:
怪不得。
“怪生”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
)
3.【清平乐•村居】
亡赖:
同“无赖”,“亡”读“wú”,这里指调皮、淘气。
①词意:
在长满青草的溪边有一座茅草屋。
屋内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是谁呢?
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妇。
再看看茅屋外,大儿子在小溪东岸锄豆田里的杂草。
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最让人喜爱的是那顽皮淘气的小儿子,正趴在溪边剥着莲蓬。
②词解: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
词,又叫长短句。
作者是宋代诗人辛弃疾。
这首词营造了一个五口之家的温馨幸福的农家生活画面,反映了朴素、温暖而有风趣的农村生活。
4.【注意读音】
剥(bāo)莲蓬
《冬阳•童年•骆驼队》
1.【内容中心】
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
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它们脖子上的铃声,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
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2.【注意读音】
咀嚼(jué)慢慢嚼(jiáo)
3.【重点句】
(1)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眷恋,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2)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这句话说明作者童年那段日子永远留在她的记忆中,让她怀念不已,回味不已。
在回忆中,童年的一切,并没有走远,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4、【问题思考】
课文围绕骆驼队讲了哪几件事?
学骆驼咀嚼;谈骆驼为何系铃铛;想为骆驼剪毛;追问骆驼队去处。
《童年的发现》
1.【内容简介】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费奥多罗夫是个有求知欲望、探究精神,敢于大胆想象的孩子。
重点句:
(1)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这句话显示了我这个发现的不同凡响和自豪。
(2)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想做什么事情,要做什么事情,都将要冒着风险,都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风险。
3.【问题思考】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请你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并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发明、发现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
被轰出教室就不足为奇了?
作者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现的人并列在一起,这是真正能让自己得到安慰的理由。
【例子:
哥白尼发现了日心说,结果怕遭到教会的处罚而不公布真相,布鲁诺坚持了日心说,结果被教会处死;哈唯发现血液循环,结果被烧死。
】
《儿童诗两首》
1.【内容中心】
《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杨氏之子》
1.【内容简介】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2.【注意读音】
为(wèi)设果应(yìng)声
3.注意读文语句的停顿。
4.【问题思考】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①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1)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
(2)采用了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②读了课文后,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我认为杨氏之子是个聪慧、思维敏捷、语言机智幽默的孩子。
《晏子使楚》
1.【内容简介】
课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
2.【重点句】
①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这句话用三个成语概括是:
举袖成云、挥汗如雨、摩肩接踵。
晏子的这一说法巧妙在:
运用夸张的方法写出齐国人很多,回击了楚王。
②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
言外之意是说楚国是狗国。
③敝国有个规矩:
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
言外之意是说楚国是最下等的国家。
④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一种到淮北就又小又苦。
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强盗。
言外之意是说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3.【问题思考】
①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晏子是一个能言善辩、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人。
②《晏子使楚》这篇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
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这是故事的起因;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这是事情的经过;结尾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是故事的结果,首尾照应。
③文中几次写到楚王的笑,楚王每次笑都有什么含义?
课文中有三次写到楚王的笑,第一次是初见晏子,“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表示楚王根本没有把晏子放在眼里;第二次是面对晏子不动声色中的滴水不漏的回击,他无言以对,“楚王只好陪着笑”,他其实是以笑来掩饰自己的尴尬;第三次“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是笑里藏刀。
《再见了,亲人》
1.【内容简介】
课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节选自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
2.【重点词句】
(1)重点词语:
雪中送炭:
是指下雪时送炭给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
(2)重点句子:
①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
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
快回家休息吧!
为什么摇头呢?
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
不,永远不会。
一个问句和一个感叹句(3、4句),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老妈妈的关心体贴;一个反问句和一个重复否定句(6、7句),更充分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永不忘怀的深情厚谊。
②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这段话表达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和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
③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
“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啊!
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这段话表现了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
④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这段话用反问的语气强调肯定了以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使用反问句,无论是在情感的抒发,还是在语意的加重上,其表达效果都胜过了陈述句。
3.【问题思考】
①课文写到了哪些朝鲜“亲人”?
他们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什么?
志愿军又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
大娘:
洗补衣服,三天没合眼;送食物,累得昏倒;救伤员,失去唯一的亲人。
小金花:
为救侦察员老王,失去妈妈。
大嫂:
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双腿。
志愿军:
浴血奋战,帮助朝鲜人民赶起侵略者。
②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
这篇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在表达上都是以请求的语句开头,反问句结尾,中间以回忆的形式进行叙述。
《金色的鱼钩》
1.【内容中心】
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
“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重点句:
(1)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
“老班长,你怎么……”这个夸张句了表明“我”看到这种情形时内心难受的成度。
(2)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这个夸张句写出了“我”当时沉重的心情。
《桥》
1.【内容简介】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他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2.【重点词句】
重点句子:
①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人们在山洪暴发时群众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②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急情景,也为下文写木桥的轰塌埋下了伏笔。
3.【问题思考】
①课文以“桥”作题目的原因是什么?
文中以“桥”为题目,原因有两个:
一是当洪水来临时,村子北面的窄木桥是人们唯一的求生之路,救了村民的民。
二是桥蕴含着深意。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是老支书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这座桥梁正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②本课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梦想的力量》
1.【内容简介】
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和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了事情的经过。
瑞恩梦想的实现大体经历了三个步骤,一是筹集70块钱,二是筹集2000块钱,三是筹集买钻井机的钱。
《将相和》
1.【内容简介】
本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2.【注意读音】
允诺(nùo)上卿(qīng)
3.【问题思考】
①本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本文的三个故事分别是: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其中,三个故事各有情节,而又紧密联系。
“完璧归赵”是事件的起因,“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是“负荆请罪”的起因。
②蔺相如和廉颇各是什么样的人?
蔺相如是一个勇敢机智、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人;廉颇是一个勇于改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③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
将相“和好”的原因又是什么?
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是:
蔺相如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实质原因是廉颇的错误认识。
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原因是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
④蔺相如立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蔺相如立功靠的是他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爱国的精神。
⑤“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和后果各是什么?
“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前因是秦王依仗强势,要骗取和氏璧,结果是和氏璧完好无损地被送回赵国。
“渑池之会”这个故事的前因是秦王约赵王渑池相会,想占赵国便宜,后果是秦王吃亏。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前因是廉颇看到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很不服气,结果是负荆请罪。
《草船借箭》
1.【内容简介】
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2.【注意读音】
擂(léi)鼓丞(chéng)相
3.重点句子: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这句话是全文的起因,从“挺”“很”这两个词中可以体会到周瑜的妒忌心达到了顶峰。
4.【问题思考】
(1)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起因是:
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便以公事为由,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诸葛亮。
经过是:
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
结果是:
箭如期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照应。
(2)故事中人物有什么特点?
诸葛亮:
神机妙算,有胆有识,心胸宽广,顾全大局;周瑜:
聪明自负,嫉贤妒能,心胸狭窄;鲁肃:
忠厚守信;曹操:
多疑谨慎。
(3)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神机妙算,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
(1)熟悉气象。
能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归来时顺水顺风,曹军来不及追赶。
(2)熟知地理。
能在大雾中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
(3)知人善用。
了解鲁肃的忠厚守信,知道他不会泄露借船的机密;知道周瑜的险恶用心,于是将计就计;深知曹操生性多疑,料定他不敢在没有弄清虚实的情况下轻易出击。
(4)谋划周密。
用计巧妙,充分利用了各种有利条件。
《景阳冈》
1.【内容简介】
《景阳冈》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
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讲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接着讲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然后讲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最后讲武松一步步挨下冈来。
吃酒----上岗-----打虎-----下岗
综合性学习
①从古至今信息传递形式的主要发展经历:
古代,驿差长途跋涉。
近代,依靠交通工具的邮政系统。
现代,电报、电话。
当代,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
②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
烽火、人传信、漂流瓶等。
③调查研究问题:
1.确定研究的问题。
2.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
3.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资料。
4.形成自己的观点。
5.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④信息获取的途径:
阅读书籍报刊、上网浏览、调查访问、观看影视节目、收听广播……
⑤研究报告的写法:
1.问题的提出;2.调查方法;3.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4.结论
《人物描写一组》
1.【内容中心】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徐光耀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作者徐光耀,本文主要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了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有智谋、富有心计,胖墩儿忠厚老实的个性特点。
【描写方法:
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清代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本文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及细节描写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极其吝啬的守财奴的形象。
【描写方法:
动作描写及细节描写】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清代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本文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方面展示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并主要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及动作描写展示了一个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人物形象。
【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
中国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注意读音】
抖擞(sǒu)破绽(zhàn)扳(bān)别(bié)住
3.重点句子:
①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
表现了小嘎子的聪明而富有心计的性格特点。
②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
这句是动作、心理描写。
体现了小嘎子的争强好胜、机敏、富有心计。
③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这句是动作、神态描写。
体现了严监生爱财如命。
④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
这句是语言描写。
体现了王熙凤的泼辣张狂。
⑤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的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
这句话体现了王熙凤善于阿谀奉承。
⑥“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该打该打。
”
这句话体现了王熙凤善于见风使舵的本性。
《刷子李》
1.【内容中心】
这篇短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话题。
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个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2.重点句子:
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明白呢。
这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其意思至少有三:
一是“刷子李”确有绝活,这一绝活,若没有亲眼目睹,怎么也不会相信是真的,说明“刷子李”技艺高超。
二是“刷子李”有此绝活是其自我挑战、不断磨练的结果。
三是“刷子李”的所言所行深深震撼了曹小三,曹小三感触很深,获益甚多。
《金钱的魔力》
1.【内容中心】
节选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
本文刻画了小市民以钱取人、金钱至上的丑态(文中人物:
托德),也刻画出了老板的唯利是图、世故圆滑、阿谀奉承、献媚讨好的丑态。
文章主要采用前后内容对比的方法,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变化来刻画人物形象。
妙不可言:
美妙得不能用语言形容。
十全十美:
各方面都非常完美,毫无缺陷。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1.【内容中心】
本文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
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2.【注意读音】
莞(wǎn)尔一笑莞东莞(guǎn)姹(chà)紫嫣红
3.重点句子: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这一种境界”在这里指: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
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
“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
“人人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