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民国时期河北河涧三袁.docx
《2民国时期河北河涧三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民国时期河北河涧三袁.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民国时期河北河涧三袁
(2)民国时期河北河涧三袁
河北河涧在民国时期出了“袁氏三雄”--
袁庆曾,袁庆荣,袁庆和,这三人都是傅作义手下的战将,有摧城拔寨之功。
庆曾,庆荣都做到中将,庆和差一点,也做到少将。
顺便说一下,傅军起家山西,所以
“老西儿”多,但这三位都是我们河北老乡(得意一下),三兄弟能作到自己的位置,并不是靠着关系或者籍贯,而是真正在战场上打出来的。
傅作义用人不拘一格,不论出身,这一点,倒是比阎锡山开明多了。
三兄弟中的大哥袁庆曾,是保定军校毕业生,傅总的同学,在傅作义系统中资格很老,守涿州时候就跟着傅总作到上校了,是傅作义进攻涿州的先遣团团长,被包围后又担任防守司令。
傅作义守涿州守出了名,袁庆曾功不可没。
北伐胜利后傅作义坐镇天津市,手下将领不免鸡犬升天,这时候傅作义便感慨军人不能有钱,有钱就不会打仗。
他这样说是有眼光的。
傅的副军长曾延毅就是一例。
涿州守城的时候,此人要勇有勇,要谋有谋,曾经巧妙指挥,用灌烟法大破张学良的地道战。
当时张学良少爷打仗,地道攻城准备下暗青子把涿州的北门崩了,没崩之前先弄了一帮记者准备拍照破城的镜头,那边一比划,傅作义的兵觉得不对了
--
那时候胶卷多贵阿,你没事弄那么多人拍我城门干吗?
报告到曾延毅那里马上就猜出了少帅的主意。
。
。
这还是好的呢,不过是小张脸面不太好看,此后少帅痴心不改,放毒气攻城的时候又把一班记者拉出来,这回傅作义没办法了,谁知道刚一开始放风向变了,毒气直奔少帅和记者而来
--
这回就不仅丢人,如果不是跑得快,要出人命的!
傅作义守涿州一战成名,也得亏少帅成全呢。
而到了抗战守太原的时候,曾却率先逃跑,一个重要理由就是曾作天津警察局长发了横财,再也不愿意打硬仗了。
这期间傅的部下中只有袁庆曾清廉自守,因此为傅所看重。
从这份廉洁上,傅作义发现袁庆曾不但善于治军,而且能够做好地方官,于是培养袁庆曾由军入政。
袁果然不负众望,后作到绥远民政厅长,成为傅作义军的后方栋梁。
但是,他兵没有完全离开军事。
七七事变后傅作义率部南下忻口,袁庆曾担任绥远民军总指挥,本来是准备让他负责看家的,但是忻口一打就打成了绞肉机,由不得袁庆曾手下四五个团置身事外,不断增援之下,绥远民军最终都到山西上了前线。
退到太原的时候,袁庆曾重操旧业,担任太原城防司令,是和傅作义一起打到最后才撤出的将领之一。
傅作义指挥第八战区时,袁庆曾担任八战区中将总参议,此后即从政多于从军,不再一线领兵了。
北平起义后,袁担任北京市政府参事等职务,在一九七七年病逝。
如果说老大袁庆曾资格老而在军中深孚众望,老二袁庆荣则是因为英勇善战而为傅作义所赏识了。
要说傅作义系统的将领中,和日军交过手的不在少数,同时打过日军,又打过美军的,则只有袁庆荣等少数几人,绥远解放以后,起义部队改编为解放军二十三兵团,袁担任该兵团六十九军副军长随董其武抗美援朝。
有趣的是傅作义手下两个中将警备司令袁庆荣,陈长捷都在战场上被俘,陈长捷一直蹲大牢出狱以后也很不如意,袁庆荣却因为北平协议被放了去参加绥远起义,然后继续带兵,两党通吃。
命运如此不同,难怪陈长捷后来一直不满了。
三兄弟中袁庆荣官职最高,打的仗也最多,此人作战以奋不顾身,身先士卒著称。
绥远,太原,包头,傅作义部打过的恶战他屡屡担任战场指挥官。
在百灵庙和五原两次和日军的激战中曾经负伤,尤其是五原之战,袁率三十二师担任主攻,负伤不下火线,终于全歼日军,克复五原,此战,袁获云摩勋章。
袁庆荣能打,但是也有走麦城的时候,他在105军中将军长任上随孙岚峰守张家口。
三十五军被歼灭在新保安后,傅作义料大势已去,命令孙岚峰从张家口突围。
孙根据掌握的情报,试图采用“声东击西”的办法突围,先以两个骑兵旅向东南打,做出去北平的假象,主力则向西北突围去商都,然后与绥远的董其武会合。
按说这个计划很好,但孙的突围计划还没有实施就已经泄漏。
关于这个泄漏计划的问题,究竟是谁从中起了作用至今是一个谜,有人说是傅作义的女儿,北平地下党员傅冬传递的情报,但一说傅作义对自己这个女儿有所警觉,所以军事方面的事傅冬无从知道,她传递的大多是和傅作义的生活有关的内容。
比如,三十五军被歼,解放军中流传傅作义气得“咬扫帚”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傅冬所传傅作义“撕扫帚”的误传。
真正可能提供这一情报的,可能是傅军中的另一个共产党员康保安。
总之,所以仗打响后“击西”的傅军主力105军很快就陷入重围,在一条大山沟里动弹不得。
孙岚峰和袁庆荣发现围攻自己的,不但有华北野战军的杨成武,还有东北野战军的部队!
事实上,他们选定的突围路线,确实是杨成武部原来设防的漏洞,因为他兵力不足,不可能处处设防。
但孙,袁突围前,四野的两个纵队已经兼程赶来,堵住了漏洞。
袁庆荣遂指挥一零五军试图打回张家口,但已经难以掌握部队了。
这时担任“声东”的傅部骑兵旅发现情况不对,匆忙赶回,张汉三,陈秉义两员悍将拼死冲杀,总算将兵团司令孙岚峰送出了解放军的包围圈(杀出去的时候孙和骑兵都打散了,身边只剩少数卫兵和向导)。
袁庆荣担任突围行动总指挥,在一线指挥,孙突围的时候袁不知消息,等到他想突围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只能在绝壁上攀援求生,好不容易滚下山谷,却发现解放军已经在下面等他。
这位中将军长此时已经是光杆司令,于是成了俘虏,还被送到西便门和陈长捷等人作过邻居。
好在傅总恋旧,袁也颇有心计,在俘虏营专心看书,“沉默是金”,于是北平协定中点名将他从战俘营中送到绥远,作为“东归干部”参加起义,才让袁以此立功,摆脱了困境,从俘虏一变成了起义将领。
共产党方面对他比较宽大,可能是认为他就是一个善于打仗的高级军官,谈不上什么反动思想吧。
至于陈长捷就凄惨了些,被俘以后从共产党骂到傅作义,一个好人也没有,傅作义也曾想帮他解套,但陈长捷这个态度解放军这边就难以通过,一拖,就“过这个村没这个店”了。
虽然袁庆荣打起仗来是拼命三郎,在傅军中却是有名的美男子,当时国民党中央社曾经报道傅作义部将领:
“要说军容最整齐最有威严,那要算董司令官(董其武),但讲起少年英俊来,就要说袁军长(袁庆荣)了。
”袁为人沉默寡言,喜欢看书,说起来,倒是很有儒将之风呢。
袁庆荣一九八九年去世于河北河间老家,生前长期在河北政协担任常委委员。
袁庆和是三兄弟中军衔最低的,这应该说是傅总误他,因为袁庆和是黄埔军校十期生,军事素养很好,但傅总认为庆曾从政,庆荣是带兵官,所以有意培养庆和成为参谋型军官,以便三兄弟各有所长,又不会因为在同一领域引起其他将领的注目嫉妒。
袁庆和的确是不错的参谋人才,不负众望作到兵团参谋长,但参谋这个职位局限造成他升官不快,不及大哥庆曾,也不及三弟庆荣。
不过,袁庆和也有值得骄傲的地方,那就是解放后,他因为军事理论出色,被聘任为南京军事指挥学院的教员(傅部另一员将领,重建三十五军时的军长朱大纯也一同被聘),担任研究员组组长,想想袁庆和自己的军衔虽然最高只作到少将,教的学生却都是共产党解放军的中将少将,这份能耐和机遇,却不是其他两个兄弟所能望尘的了。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期间还有一名姓袁的军事将领叫做袁庆恩,在东北军中担任过旅长,为抗日义勇军邓铁梅部爱国将领。
当时看到此名,萨曾经以为他也和“七路半”有关系,但经过查证,虽然名字相似,此人却不是三兄弟的亲属。
袁庆恩是大明督师袁崇焕之后,其父寿山在抵抗沙俄入侵东北的战斗中殉国。
三袁履历:
1、袁庆曾(1895──1977)汉族,生于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
河北河间人,字祝三。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步兵科毕业。
曾经在陆军十九团中校团副、天津宪兵司令部司令、绥远民政厅厅长、绥西八战区中将总参议等职。
1949年随傅作义部起义,后任华北行政委员会工作员、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工作员。
1918年9月军校毕业后入参战军军官教导团(团长陈文运)受训。
12月毕业。
1919年1月派任参战军第3师(师长陈文运)中尉连附。
8月参3师改称西北边防军第3师(师长陈文运),升任上尉连长。
1920年8月边3师裁撤后赋闲。
1921年6月出任山西陆军步兵第9团(学兵团,团长荣鸿胪)中尉候补排长。
1923年8月升任第1营第4连上尉连长。
1924年10月调升步兵第19团(团长白毓晋)第1营少校营长。
1925年1月升任第10旅(旅长蔡荣寿)第19团中校团附。
1926年9月调任第2师(师长孔繁蔚)第4旅(旅长傅作义)中校参谋长。
12月第4旅扩编为第4师(师长傅作义),升任上校参谋长。
1927年9月第4师改称国民革命军北方军(总司令阎锡山)第4师(师长傅作义),调任第36团上校团长。
1928年1月12日在涿州与奉军作战时战败投降,第4师残部改编为安国军第36师,代理师长。
3月8日部队遣散后被软禁,旋脱逃。
6月出任国民革命军天津宪兵司令部少将司令。
10月第5军团缩编为第3集团军暂编第28旅(辖三团),调任少将旅长。
1929年6月暂28旅编入第43师(师长傅作义),仍任少将旅长。
1930年4月暂28旅扩编为第3方面军(总司令阎锡山)第10军(兼军长傅作义)第28师(师长苗玉田),升任中将副军长、代理军长。
12月调任绥远省宪兵司令部中将司令。
1931年12月28日调任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公安管理处处长、归绥市警察局局长。
1932年12月19日兼任绥远省政府民政厅厅长。
1936年1月辞去警察局长兼职。
1937年1月兼任绥远省国民兵(辖六团)中将司令。
10月调兼第7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中将总参议。
12月调任第2战区北路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傅作义)中将总参议。
1939年1月调任第8战区副司令长官部(副司令长官傅作义)中将总参议。
1942年9月28日辞去民政厅长兼职。
1945年8月调任第12战区司令长官部(司令长官傅作义)中将总参议。
1947年3月调任张垣绥靖公署(主任傅作义)军简二阶总参议。
12月调任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傅作义)军简二阶总参议。
1948年3月辞职赋闲。
1954年3月聘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1977年12月在北京病逝。
2、袁庆荣(1904—1989)河北河间人,号欣然。
生于1908年2月20日(清光绪三十四年正月十九)。
河北河间人,字欣然。
北方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步兵科、陆军大学正则班第九期毕业。
历任第3集团军第4师团长、第73师211旅团长、新编第32师师长、骑兵第4军军长、暂编第3军军长、张垣绥靖公署参谋长、暂编第4军军长、第105军军长。
1928年9月军校毕业后派任第3集团军(总司令阎锡山)暂编第12师(师长傅作义)少尉排长。
10月所部改称第43师(师长傅作义),仍任少尉排长。
12月以上尉连长身份考入陆军大学正则班第九期深造。
1931年10月陆大毕业后派任第73师(兼师长傅作义)参谋处(处长李英夫)少校参谋。
1932年3月升任第218旅(旅长曾延毅)第435团(团长苏开元)中校团附。
1935年7月5日叙任陆军步兵少校。
1936年5月调任独立第211旅(旅长孙兰峰)中校参谋长。
10月2日晋任陆军步兵中校。
12月21日获颁六等云麾勋章。
1937年1月升任独立第211旅第419团上校团长。
12月调任第2战区北路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傅作义)参谋处上校处长。
1939年1月调任第8战区副司令长官部(副司令长官)参谋处上校处长兼军事干部训练团(兼主任傅作义)军事训练组组长。
6月调升新编第32师(辖三团)少将师长。
1940年4月17日获颁四等宝鼎勋章。
7月19日晋任陆军步兵上校。
1944年1月18日调升骑兵第4军(辖新编骑兵第3师、新编骑兵第4师)少将军长。
1945年2月20日晋任陆军少将。
8月4日调任暂编第3军(辖暂编第10师、暂编第11师、暂编第17师)少将军长。
10月10日获颁忠勤勋章。
1946年3月20日调任第12战区司令长官部(司令长官傅作义)代理参谋长。
5月5日获颁胜利勋章。
7月9日晋颁四等云麾勋章。
1947年3月14日晋颁三等云麾勋章。
同月代理张垣绥靖公署(主任傅作义)参谋长。
11月调任暂编第4军(辖第210师、暂编第11师、暂编第26师)中将军长。
1948年9月19日暂4军改称第105军(辖第210师、第251师、第259师),仍任中将军长。
12月24日在察哈尔张家口与人民解放军作战时兵败被俘。
1949年1月1日晋颁二等云麾勋章。
3月获释后前往绥远,动员驻绥部队起义。
12月2日出任绥远军政委员会(主席傅作义)委员兼人民解放军绥远省军区(兼司令员傅作义)副参谋长。
同月9日兼任第23兵团(司令员董其武)副参谋长。
1952年12月23日第23兵团撤消,降任第69军(军长董其武)副参谋长、代理参谋长。
1955年9月授予大校军衔,获颁二级解放勋章。
1957年1月升任参谋长。
1962年4月升任副军长。
1968年9月免职。
1977年12月当选政协河北省(主席刘子厚)常务委员。
1989年12月6日在北京病逝。
3、袁庆和(1913-)字温如,河北河间人,袁庆增、袁庆荣之弟,少将。
黄埔10期。
1933年9月南京中央军校第十期,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兵团司令部参谋长。
曾参加过多次抗日战役。
解放后曾任南京军事学院研究员组组长,1985年起任河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2003年任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