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中学生主题班会防心理问题安全教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1192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课中学生主题班会防心理问题安全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优质课中学生主题班会防心理问题安全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优质课中学生主题班会防心理问题安全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优质课中学生主题班会防心理问题安全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优质课中学生主题班会防心理问题安全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质课中学生主题班会防心理问题安全教育.docx

《优质课中学生主题班会防心理问题安全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课中学生主题班会防心理问题安全教育.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优质课中学生主题班会防心理问题安全教育.docx

优质课中学生主题班会防心理问题安全教育

防心理问题安全教育

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中的负面影响及青春期身心变化的影响,有相当部分的中学生产生了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其中部分中学生因为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在某些因素的诱发下而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中学生违法犯罪的一大隐患。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的日益加剧,文化的多元影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

据调查,在中学生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比例在20-30%之间,其中,神经症患病率可能达到4%-5%。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会给个人、家庭以及学校教育带来许多困扰,甚至还可能影响危及到社会。

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诸如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抑郁、自卑、焦虑、烦躁、叛逆、偏执、早恋等心理问题往往在行为上出现厌学、逃学、离家出走,严重的出现自伤甚至自杀,或与他人发生暴力冲突,成为中学生违法犯罪等反社会行为和精神失常的内部原因。

第一节 心理问题的类型、特征和成因

 

一、什么是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指人们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如适应不良、情绪消沉、抑郁、自卑、焦虑、叛逆、人格障碍、变态心理等等消极的与不良的心理,都是心理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很多,这里所讲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指那些容易诱发不安全隐患的中学生心理安全问题。

二、心理问题的种类及其特征

1.学习压力

学习压力,是指中学生在学习中所承受的精神负担。

这种精神负担,迫使学生一定要在学习上取得成功,获得理想的学习成绩。

这个问题相当普遍。

中学生学习负担重,学生担心考试成绩不好,无颜见“江东父老”,心理压力过大。

这些压力常来自他们对自己学习现状的不满和不恰当的比较,不能接受自己的现状,过于注重结果,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加上学习上遇到挫折,面对家庭、学校、社会的压力,感到学习枯燥无味,逐渐产生厌学情绪,表现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行为上逐渐远离学习,甚至出现逃学、离家出走等行为。

2.适应不良

适应不良,是指在遇到环境变化、地位变化、突发事件等情况下,学生不能适应新的情况而出现的心理问题,表现以情绪波动为主,也可伴随行为问题或生理功能障碍。

由于中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不适应学校生活。

比较突出的表现是初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和高中一年级学生分别要完成由小学生向初中生和由初中生向高中生的角色转变,需要经过一段适应的“阵痛”,不少学生无法迅速适应新环境,从而呈现出一个心理问题发生的高峰期,出现急躁、失落感等。

3.情绪不稳定

情绪不稳定,是指由于受到外界刺激(如同学关系的突变、受到表扬或批评、考试的成绩好坏等等),情绪忽高忽低。

一些中学生就是在这种情感的波动下,骤然产生所谓“正义感”、“报恩”、“同情心”等意愿,头脑发热,容易铤而走险,待事过之后,冷静下来,才感到痛悔不已。

4.人际关系紧张

人际关系紧张,是指中学生在社会交往中,与他人的关系相处得不融洽,情感不能沟通,从而导致自卑、性格内向、孤僻。

通常这些学生给旁人的感觉是缺乏热情和耐心,有的甚至强词夺理、爱发脾气、无故骂人等等。

表现为虚荣心强、过于注重他人的评价,容易受到伤害。

涉及最多的主要是师生关系、同学或朋友关系、亲子关系问题。

5.焦虑、烦躁

焦虑,是指在遇到困难时或考试前,感到精神紧张和无法放松,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导致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的情绪,表现为焦急、忧虑,常为小事抱怨他人或周围环境。

烦躁,是指遇事好发急,不能控制感情,富于攻击性,缺乏克制能力,显得十分粗暴、急躁。

这种心理在受到外界因素刺激时,极易诱发骂人、暴力冲突等行为。

6.自卑、抑郁

自卑,是指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的品质、智力、能力等感到怀疑并作出过低评价所产生的心理感受。

抑郁,是指学生在受到挫折后,表现出情绪低落,孤独感和自卑感严重。

上进心缺失。

自己瞧不起自己表现为对生理或社会的自我作出低于实际状况的评价。

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反正只要混一张文凭而已,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对感情、力量等加以限制,将挫折感抑制在心头。

7.妒嫉

妒嫉,俗称“红眼病”,是一种忧虑、愤怒和怨恨他人优于自己,极想破坏别人优越地位的情绪心态。

这类学生常常忌妒别人学习成绩比自已的好,别人各方面比自已强。

妒嫉是一种痛苦又十分有害的心理。

其消极作用极大,在学习上与他人失去交流、切磋的机会,学生之间互相封锁,转移学习的注意力,极端者会把心思花在如何超过或压倒对方,甚至打击报复同学的不良行为上。

8.判逆

判逆,又称对抗心理,是指学生遭受挫折或压迫时表现出的一种强烈不满的反抗态度,经常与人抬杠或者有暴力倾向。

表现在学生对父母冷若冰霜,对他人充满敌意,常为一点小事和几句话就吵架甚至打架,也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9.以自我为中心

以自我为中心,是指为人处事总是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把个人的利益凌驾于诸事之上,盲目地坚持自己的意见。

表现在做什么事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总是生活在自我的小圈子中,由此产生了自私、自傲,心胸狭隘,偏执,自以为是等不良心理问题。

10.好虚荣

好虚荣,是指是中学生通过不正常或不正当途径获取别人赞誉从而满足自己某种心理需要的倾向,是一种追求不真实的光荣或荣誉的愿望。

爱慕虚荣的学生,在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侵蚀后,意志颓废,或由于听了一句不顺耳的话,觉得面子上过不去,由此而骂人、打人;或由于想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树立“威信”,而不计后果,做出常人无法想象的事情,甚至违法犯罪。

11.追求刺激

追求刺激,是指中学生精力旺盛,思想活跃,模仿能力强,对任何事都好奇、感兴趣。

追求刺激对中学生来讲本是好事,但由于受社会、文化市场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寻找刺激,闯“禁区”,造成对学习不感兴趣,有的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12.早恋

早恋,是指在生理或心理上还未完全成熟的中学生之间发生的恋爱现象。

进入青春期后,出现异性爱慕倾向的中学生,会主动接近自己喜欢的异性,双方交往频繁,相互倾心,导致恋爱的发生。

尤其是早恋的女生,缺乏辨别能力,对异性盲目崇拜,容易上当受骗。

据教育部的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早恋低龄化的问题十分突出,而源于早恋的打架斗殴和性犯罪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指数。

三、心理问题的成因

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个人因素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都会发生重大变化。

目前中学生存在着生理发育迅速,心理发展明显滞后的现象。

中学生多为未成年人,其世界观、人生观未形成,心理发育未成熟,自控力和约束力差。

他们对是非、美丑、善恶缺乏鉴别力;好奇心、好胜心强,遇事容易冲动,哥们义气重,易被坏人所利用;社会阅历浅,认识事物、分析常常是简单、片面;文化素质较低,法制观念比较淡薄。

这些是导致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自身原因。

2.家庭因素

家庭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家庭的溺爱。

现代家庭多是独生子女,条件普遍比较优越,因而许多家庭以“孩子为中心”,甚至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过于溺爱、娇宠。

这样,就容易使孩子产生依赖、固执、自负、狭隘的心理问题。

而孩子也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稍有不如意就会产生暴躁、敌对的情绪。

(2)家长的期望值过高。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一些家庭往往对孩子期望过高而常使孩子不能承受其重,因此,容易产生自卑、孤僻、逆反,甚至神经质等不良心理。

(3)家长“重钱轻学”的思想。

尤其是一些个体经营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第二职业”的父母,常常要求子女前去帮工或有意无意的灌输“读书无用”、“拜金主义”等思想,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带来极其消极的影响。

(4)家庭分裂的创伤。

由于父母突然离异,孩子得不到温暖,精神受压抑,常常被孤独和恐惧所困扰,孩子极易产生自卑、孤僻、偏执、甚至于敌视对抗的情绪。

以上因素都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心灵扭曲。

他们在这样的家庭中会出现自私、喜怒无常、性格孤僻、情绪烦躁、忧郁,自伤甚至对他人施暴等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3.学校因素

学校是中学生学习、生活的最主要的场所,不同的学校环境和校园文化会对中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

学校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学校重知识教育,轻能力训练和情感培养。

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一些学校教育重知识灌输和分数,轻能力训练、情感体验和意志培养,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导致相当数量的学生虽然考分很高,但在心理素质方面却不合格,表现为心胸狭隘、意志薄弱,承受挫折能力、自制能力和自理能力等都很缺乏,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日益突出。

(2)教师的忽视和歧视。

教师对学生或偏爱,或歧视,或处事不公,或谴责过多过重,不尊重他们的人格与自尊心,造成自卑、焦虑的心理,甚至产生偏激、叛逆和对抗的情绪,经常受到冷落的学生越来越孤僻或自抱自弃,甚至表现为厌学、逃学等“破罐破摔”的行为。

(3)师生关系问题。

由于一些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和不信任,遇到问题没有深入调查,就对学生横加指责,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造成心理压抑,甚至发生攻击行为。

(4)同学间的关系问题。

每个中学生都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但往往是想与同学处好关系,又不知该怎样去做,结果反而疏远了同学。

4.社会因素

社会上的负面因素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

市场经济固有的弊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不劳而获等思想,极大地冲击中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导致一些中学生未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

目前,在文化市场上,一些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互联网、文化娱乐场所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它有损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内容,这种受污染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涉世不深的中学生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

(3)社会上不良分子的教唆。

一些社会不良青少年、违法犯罪团伙千方百计教唆和威胁中学生犯罪,甚至渗透到学校,采用诱骗、暴力等各种手段把学生“拖下水”,加之社会治安状况不良,造成中学生缺乏社会安全感。

第二节 心理问题的预防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心理问题

正确的人生态度来源于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

抱有正确人生态度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既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在社会变革时期能够与时俱进,头脑清醒,眼界开阔,立场坚定。

总而言之,正确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能够比较客观、稳妥,跟上时代步伐,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

已经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不要紧张、不要惊慌。

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学会心理调节,就能把轻度的心理问题调节成正常人的心态。

同时,为了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中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多看看有关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方面的书籍,了解青春期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应用这方面的知识作指导来调节自己的心理,将有很大的益处。

二、把握心理调节的有效途径

1.缓解学习压力过大的方法

(1)与你信任的人交谈。

沟通和交流是比较好的一种发泄。

通过这种沟通,你会发现别的同学其实也很紧张,你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紧张的人,这就使你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

如考试前你感到心跳加快时,可以告诉你的朋友或亲人等:

“我心跳有点加快,好像有点紧张。

”朋友或亲人的安慰会给你提供镇静的感觉,说出后会缓解你内心的紧张,说不定你的朋友也正需要人来分担他的紧张。

告诉别人你内心的感觉,正视自己的紧张情绪,是消除紧张情绪的前提。

(2)适当转移目标。

在学习紧张时可以通过摆脱紧张状态消除紧张情绪。

比如到操场上跑一跑、踢踢足球、打打篮球,看看有趣的笑话,听听音乐等等。

另外,如有可能的话去轻松舒适地洗一个澡也是放松的好方法。

2.缓解各类紧张情绪的方法

(1)微笑法。

微笑能使你心情舒畅,精神振奋,能使你忘却忧愁、摆脱烦恼,会让你觉得内心充满力量、充满信心。

同学们应该学会微笑,体验微笑这种美好的心理感受。

(2)回忆法。

每个人都有成功或失败的一面,也都有开心或不开心的事,多想想开心的事,就是想想你做得最成功的事,那是你信心的保证,坚定自已的信心,这就是力量的源泉。

不妨暗示自己:

别人做得到的我也同样也能够做到,能够做好。

常想想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诗句,使自己逐渐树立信心并形成积极的心态。

(3)默念法。

语言可引起人的愉快情绪,也可以引起人的消极情绪,即使是不出声的内部语言——默念,同样也能调节自己的情绪。

当你遇到紧急情况时,心里反复默念“镇静”;当你遇到刺激或愤怒时,反复默念“别发火”或“息怒”,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自己。

同学们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反复默念不同语言来调节自己情绪。

(4)深呼吸法。

静神养气对人的身心十分有益,学会身心放松对紧张、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有相当好的调节作用。

做深呼吸,吸气要缓慢,自然顺畅,然后慢慢呼气,呼气要细、长,反复几十个深呼吸,会使你感到身心放松,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5)休闲法。

当你情绪低沉、信心缺乏的时候,可以选择适当的音乐欣赏或看看电视节目,它能帮助你振奋精神。

因为健康的音乐、电视节目能调节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意志。

(6)“暂时逃避”法。

如果你遇到紧张或刺激,或不幸的挫折、失败而陷入深深地自我烦恼之中,不妨暂时离开你所厌烦的情境,去换一种环境,休息一段时间后,将会恢复你的心态平静,抚慰你心灵的创伤。

(7)“移情别恋”法。

当你的情感遭到刺激强烈震荡时,及时地把你的思想感情转移到其他事情上来,努力使自己忙碌起来,忘我地热衷于一件你可以干的事,这样就可以很快地使你的不良情绪得到调整。

 三、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1.坦率、真诚地与他人交往,善于包容别人

俗话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要亲近、关心、体贴他人,因为人际交往是一个互动互酬的过程,你怎样看别人,别人就怎样看你,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你。

只有我尊重人,别人才会尊重我。

倘若自己出现“我是对的,他是错的”的念头时,请马上打住。

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能够包容别人是对自己肚量的考验,是心胸的培养。

2.不要以自己的标准取舍别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喜怒哀乐。

假如我们不管别人的心理,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标准,凭自己的感觉、经验去要求人、判断人、评价人,就容易引起交往冲突。

做人,要以平常心待人,不要以小人之处世。

3.缩小与同学之间的差异与隔阂

要尽可能地缩小与同学之间的差异和隔阂,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

做到既不清高自傲,也不自卑自怜,脱离群体,从交往的方式到兴趣爱好的各个方面,都应与身边的人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促进。

4.努力增进与身边人的相互了解

对于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自己要善于吸收借鉴,对于别人的缺点和不足要善于容忍和接受。

相互尊重,相互体谅,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5.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与特长

要知道,你一旦有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那么人就会竭尽全力把自己从原有的封闭世界中解脱出来,投入到广泛的活动中去。

在与别人合作的过程中,你的人际圈子也会不知不觉地扩大。

6.要理解父母,正确对待亲子冲突

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对于父母出于关心自己而采取的一些过激的做法,自己要学会理解,避免直接冲突,一些问题可以等父母冷静时再进一步说明。

四、正确对待“早恋”

1.正确认识“早恋”的危害

中学生的“早恋”行为,往往从互相接近交谈,发展到递纸条、发短信或写信,“互相倾慕”,续而发展到两人密切往来,结伴游玩,暗中幽会等等,个别甚至发展到不堪设想的严重行为。

中学生“早恋”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从中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说,“早恋”容易使中学生意志涣散,注意力分散,精力耗费,身体受到损害,学业受到影响。

同时,“早恋”很容易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伤害,极端的还可能诱发性犯罪,酿成悲剧,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2.正确对待“早恋”

(1)认真学习青春期知识。

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的必要知识,消除对青春期身心变化的“神秘感”,并认识“早恋”的危害。

(2)把握同异性同学交往的原则。

“公开交往”,就是将交往安排在集体活动或有旁人的场所,做到凡事公开,尽量避免单独幽会。

同时,注意言谈举止有一定分寸。

“等距交往”,就是对其他所有异性同学保持同样的友好态度,避免长时间与某一个异性同学单独在一起,引起误会。

“坦然交往”,就是与异性同学相处时,言谈举止要大方、自然,不宜过分亲热,也不必过于拘谨。

“尊重对方”,男同学要尊重女同学,关系爱护女同学,女同学也应自尊、自爱、自重、自强。

第三节 心理问题的救助

 

如果感觉自己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作为中学生应当如何寻求帮助呢?

这里向大家推荐一个有效的救助途径——心理咨询。

1.什么是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通过语言、文字、网络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使咨询对象在认识、情感和态度上有所变化,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不论是心理问题还是心理疾病都需要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咨询是帮助人的事业,它的目标就是满足当事人需要。

心理咨询的方式有单独咨询、集体咨询、书信、电话、网上咨询等形式。

2.每个人都需要心理帮助

众所周知,当人类面对来自外界的压力时,往往需要动用精神力量来加以支撑和抗争,但是,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陷入危机时,他(她)就可能会变得脆弱而不堪一击。

据科学研究表明,全世界约有10%的人在生命中的不同时期会遭遇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障碍,他们中的一些人幸运地得到救助或自救,而另一些人则在无奈中挣扎、沉沦及至崩溃,从而导致了无数人间悲剧,其原因仅仅是在他们需要帮助时,没能得到及时援助。

因此,我们每个人在面对疾病、失利、亲人故去等不幸时,不但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宽慰、宣泄情绪,而且要主动找亲朋好友、心理医生谈心,寻求帮助。

我国至少有1.9亿人在其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在我国3.4亿中学生中,有各类心理问题的人数高达3000万人。

3.学校的成长工作室可以帮助你

目前,学校和社会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救助十分重视。

许多中学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或称为成长工作室),建立了网上咨询热线(如我校设立了网上“学生心理咨询室”)。

社会各有关部门也建立了大量的心理咨询机构。

当今社会中,许多原来不把心理问题当回事的人,现在已经认识到自己可能有某种心理问题,并产生了主动求助于心理医生的想法。

4.心理问题不是精神病

有不少人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甚至产生了一些误解,使心理问题不能较好地得到及时的解决。

许多中学生对心理咨询机构同样有认识的偏差,误认为去做心理咨询就一定有严重心理问题,有的甚至认为,心理问题=精神病。

其实,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每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及生活工作的不同方面,都有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

对于这些问题,如果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解决,那么个体就能积极健康地发展;如果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处理,就会产生长时间的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安全问题。

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在国外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心理学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作为一种行业已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

人们一旦遇到心理问题就会主动到心理门诊就诊,拥有私人律师和心理咨询师被认为是一个人地位的象征。

人们形象地将其称之为“一手拉着律师,一手拉着心理咨询师”。

因此,同学们应该打消顾虑,如果心理有什么矛盾、障碍,有什么困惑,就应主动到心理咨询机构(如心理咨询所(室)、电话或网络心理咨询热线等)找心理学教师或专家进行咨询,和他们谈谈心,会帮助你调节心情、解开心结,在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学专家的帮助下尽快地消除不健康的心理,使心理状态恢复正常,避免发生不安全事故。

若有必要,还应由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

心理问题如不及时纠治,危害是非常大的,会危及学生个人的成长及发展,危及家庭的幸福,危及社会的安定。

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每一个中学生都应该认真地对待心理问题的纠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