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1150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考试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教师招聘考试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教师招聘考试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教师招聘考试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教师招聘考试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考试资料.docx

《教师招聘考试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资料.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考试资料.docx

教师招聘考试资料

教师招聘考试资料

一、教育学及其发展

1.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的发展

3.教育学发展中的教育专著:

(1)中国先秦时的《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2)教育学史上,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撰写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3)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看,通常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赫尔巴特本人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4)杜威也被视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

二、教育及其发展

1.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发展经历的阶段:

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以

后的教育等几个阶段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1.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2.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1.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3.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

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

1

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素质来提高劳动生产力

(三)教育与科技文化

1.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1)科技对教育的影响:

1)科技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技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技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2)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够完成科技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可以推进科学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技研究的功能

(3)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1)文化本身具有教育力量;2)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

(2)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五、教育与个体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至结束的全部过程中,身心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

(2)遗传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

响作用;(3)不能夸大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教育受成熟制约,成熟对人的发展有积极的能动作用,教育以成熟为前提,

同时又要积极、能动的促进个体成熟;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

2

体发展的影响

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

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规范了个体的发展的方向与方面;

(2)学校教育加速

了个体的发展;(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的发展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还有延时价值

5.个体发展中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学校和社会要重视对学生

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六、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在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提出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功能;2.激励功能;3.评价功能;4.指导功能

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既重视个人发展又重视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

1.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社会文化素质教育

(三)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七、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1.学校教育制度的涵义: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学校的关系等

2.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前制度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三个过程

3

壬寅学制:

中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癸卯学制:

中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壬戌学制:

受美国教育制度影响,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生活教育

(二)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初等义务教育)、中等教育(普通中学、农业中学、职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专、成人中等学校等)、高等教育(大学和专门学院、成人教育的高等学院、研究生院等)

八、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统一性

(二)教师的素养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的素养:

(1)学科专业素养: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了解该学科的相关知识;3)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学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教学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4)掌握科学、有效、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3)道德素养:

1)热爱学生;2)热爱教育工作;3)自身的道德修养

2.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知识的拓展;3)专业能力的发展;4)专业自我的形成

(2)教师专业素质的结构:

1)健全的专业情意;2)完备的专业知识;3)娴熟的专业技能

(3)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阶段:

1)任教前关注阶段;2)关注生存阶段;3)关注情景阶段;4)关注学生阶段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背景强调教师职业角色、教学行为必须发生转变

1.强调教师职业角色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和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2.强调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四)学生的特点

1.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2.学生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3.学生发展具有明显的

4

特征

(五)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已考)

提倡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具体包括:

1.树立人本化的学生观;2.树立个性化的学生观;3.树立发展性的学生观

(六)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意义: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2.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要求:

(1)树立新型的师生观;

(2)建立教师威信;(3)善于同学生交往;(4)

发扬教育民主

3.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

(2)通过课外活动;(3)通过校外活动

4.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方法:

(1)转变学生角色;

(2)转变教师角色;(3)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5.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民主合作式的师生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民主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的反映,同时它也是对学校中师生关系规律的正确认识和自觉应用,它有以下特点:

(1)爱生尊师,相互配合;

(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九、课程

(一)课程及其意义、课程类型、制约课程的因素

1.课程的内涵: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课时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2.课程的意义:

3.课程的类型:

(1)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2)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3)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

4.制约课程的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二)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1.课程标准的意义:

(1)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的要求和具体规格;

(2)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3)学校、教师应透彻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精神,按照课程标准编写教材,落实教学;(4)课程标准是衡量各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5

2.新课程标准的功能:

(1)指导教材编写;

(2)指导教学;1)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2)指导教师组织教学;3)指导课程评价

3.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1)前沿:

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

(2)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内容标准——内容领域及行为目标;(4)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5)附录——术语解释、案例

(三)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1.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2.新课程结构的特征:

(1)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2)课程结构的综合性;(3)课程结构的选择性

(四)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课程资源的特点:

开放性、价值潜在性、多质性

2.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共享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

十、教学

(一)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1.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

2.教学的任务:

(1)传授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5)教会学生学习,培养自学能力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

1.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有领导的认识

2.教学过程的规律:

(1)教学相长性规律;

(2)教学发展性规律;(3)教学教育性规律

三)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常用的教学原则及应用: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四)教学方法及其应用

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五)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

1.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与答疑、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6

2.实施要求:

(六)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七)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1)重结论更应重过程;

(2)关注学科更应关注人:

1)关注每一位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交往互动的教学观;3.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十一、教育评价

(一)教育评价及其作用

1.教育评价的内涵:

客观描述、价值判断、增值探索

2.教育评价的作用:

诊断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教学作用

(二)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

1.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

(1)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3)实证化评价和人文式评价;(4)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2.教育评价的主要方法:

(1)客观题评价法与主观题评价法;

(2)表现性测验评价;(3)评定量表评价法;(4)行为检核表评价法;(5)同伴评定和轶事记录评价法;(6)成长记录评价法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

1.在评价指导思想与根本目的上,强调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2.在评价功能上,强调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3.在评价类型上,强调实施形成性评价;4、在评价方法上,强调采用绝对评价法

十二、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

(一)德育及其意义

1.德育的概念:

教育者依据特定的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2.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条件和保证

(二)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1.德育的目标:

我国中学德育的目标包括:

一是思想品德规范方面: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他人,热爱班级和学

校集体,遵守公民道德,有基本的民主意识和法则观念,相信科学,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是思想品德心理方面:

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自尊乐观,具有一定的自制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三是思想道德

7

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思想品德认识能力,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能力,具有道德选择,判断和行为能力

2.德育的内容:

(1)爱国注意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3)劳动教育;(4)民主与法制和纪律教育;(5)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6)理想教育;(7)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四)德育原则及其应用

德育的原则:

1.导向型原则;2.疏导性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知行统一原则;7.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五)德育方法及其应用

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六)德育的途径

德育的途径:

1.政治课与其它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5.班主任工作

(七)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八)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1.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1)全面的了解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指导班委会、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4)争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5)评定学生操行

2.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1)创造性的设计班集体目标;

(2)合理的确定班级角色位置;(3)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4)建构“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5)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

十三、课外活动

(一)课外活动及其意义、任务

1.课外活动的涵义: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和校外机关根据中学的培养目标和全面发展教育的要求,在学科教学以外组织进行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2.课外活动的意义:

(1)丰富中学生的课余文化知识;

(2)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全面发展;(3)发展学生特长,以便人才选拔;(4)经受锻炼,提高独立活动能力;(5)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有利于三者结合教育

3.课外活动的任务:

(1)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

(2)扩大、加深、

8

巩固课堂所学,发展学生智能;(3)组织有益的娱乐活动,丰富课余生活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1.课外活动的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和时事政治教育;

(2)学科活动;(3)科技活动;(4)

文学艺术活动;(5)体育军事活动;(6)公益活动;(7)各种社会实践活动2.课外活动的形式:

(1)群众性活动;

(2)小组活动;(3)个别活动(三)课外活动的组织

1.由学校和教师直接组织;2.由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3.由校外教育机构组织;4.

由家庭配合学校组织

教师的人格特征

第一,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

第二,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进取精神。

第三,心胸开阔,兼容并包。

现代教师观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二)教师教学行为观点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一、课程的一般概念

广义的课程:

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行安排狭义的课程:

特指某一门学科。

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

程的总和。

二、代表性的课程理论

(一)泰勒(R.W.Tyler)课程理论

1、基本观点:

泰勒(R.W.Tyler)提出的四大课程基本问题:

(1)学校应努力达成什么目标?

泰勒认为应根据学习者本身的需要、当代校外生活的要求

9

以及专家的建议三方面提出。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3)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泰勒原理可概括为:

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

1.确定课程目标;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他认为一个完整的课程编制过程都应包括这四项活动。

第二部分教育学辨析题

1、人们常说: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之一说法是否合适?

答:

这种看法在传统社会有一定的合理性,那时社会发展缓慢,知识总量少,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较慢。

现在社会,由于知识总量的激增,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常教常新。

2、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

答:

这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

素质教育理论认为:

一方面,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可能性和发展的基础,每个学生只有得到与其他潜能相一致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社会也得到不同层次的人才。

3、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答:

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

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

4、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

答:

这是对素质教育“使生动、主动和愉快发展”的误解。

学生真正的愉快来自于通过刻苦的努力而带来成功之后的快乐,学生真正的负担是不情愿的学习任务。

5、素质教育就是要使老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答:

这是对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

这种观点忽略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这决定了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6、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答:

这是对素质教育的形式化理解。

素质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在新形势下的体现,因而它一方面体现了新形势对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在接受人类文化精华的过程中获得发展,这就决定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10

7、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答:

这是对考试的误解。

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本身没有错,要说错的话,那就是在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学习的目的。

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

8、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

答:

这种观点的形成在于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

首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升学率只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

其次,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不会影响升学率。

9、校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答:

错。

校外活动不是课堂教学的延续,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的活动。

10、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总是积极的。

答:

错。

环境中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11、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也就有了教育学。

答:

错。

有人类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