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1083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试题.docx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试题.docx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试题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

“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

普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曰:

“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

唐季(末)以来,战衅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

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太祖”指何人?

(2)材料中指出“兵革不息”,其原因是什么?

(3)针对“普”的建议,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赵匡胤。

(2)节度使掌握兵权,实力强大,皇帝实力较弱。

(3)措施:

陆续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并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从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影响:

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逐渐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成为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

【解析】

(1)由材料“太祖既得天下”“唐季以来”可知,“太祖”指的是宋太祖赵匡胤.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由材料“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末以来,兵祸连年,国家不安定的原因是节度使掌握兵权,实力强大,皇帝实力较弱。

(3)由材料“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可知,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如:

陆续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并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从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这些措施的实施,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逐渐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成为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

点睛:

关于北宋的知识,需要掌握北宋建立的过程;北宋建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和产生的历史影响等知识。

2.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最早的经济中心。

随着历史的发展,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南北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文解史)

材料一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许多中原人民流入江南。

南宋时期,北方人纷纷迁往南方,使南方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农业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

南方的经济情况都是北方所不能及的,这都说明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方人纷纷迁往南方的原因。

(2)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是在什么时期?

【答案】

(1)北方战乱较多。

(2)南宋时期。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许多中原人民流入江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迁往南方的原因是由于北方战乱。

(2)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北方依然是我国的经济重心;隋唐时期,江南地区进一步得到开发,并逐渐赶上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

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

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摘编自仪平策等著《中国审美文化史》

材料二 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

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域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

武则天下令组织编纂的《三教珠英》一书,儒、佛、道的内容都包括在其中。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概括唐诗、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

(2)上述特点形成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唐诗的特点:

艺术成就高;数量众多;题材丰富;作者广泛。

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

兼收并蓄;中西贯通;博大宏放;昂扬进取。

(2)原因:

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政策开明,对外交往频繁。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唐诗、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是;唐诗的特点艺术成就高,数量众多;题材丰富;作者广泛;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

兼收并蓄,中西贯通;博大宏放,昂扬进取。

考查七年级下册唐朝的兴盛的知识点。

(2)上述特点形成的共同原因是:

当时的国家统一,政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强盛,人民生活水平比较高。

国家统治者的实行的政策开明,对外交流频繁。

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所示的大运河的开凿给隋朝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科举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确定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考生几乎没有身份、阶层、职业等限制……广大下层民众有了入仕机会。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并简要指出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单评价一下隋炀帝。

【答案】

(1)积极影响: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特点:

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平等竞争,公开考试,择优取士。

作用: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开凿大运河,造福后世;他又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的统治残暴,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图片和所学可知,大运河的积极影响是,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根据材料二“……政府出面招生……自由报考原则,考生……没有……限制……广大下层民众有了入仕机会”和所学可知,它的特点是,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平等竞争,公开考试,择优取士。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可知,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开凿大运河,造福后世;他又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的统治残暴,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摘自人教版请回答:

(1)材料中的辽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2)根据材料指出,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澶渊之盟?

【答案】

(1)契丹

(2)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3)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但是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

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中“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是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公元916年始建年号,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耶律德光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辽”。

(2)根据材料“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

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但是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

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6.如图,请你仔细观察《隋朝大运河》图,按英文字母所在位置填写相应地名。

运河两端:

A.      (地名)

B.      (地名)

运河四段:

C.

D.

E.

F.

【答案】运河两端:

A涿郡(地名)B余杭(地名)

运河四段:

C永济渠D通济渠E邗沟F江南河

【解析】

【分析】

【详解】

大运河的最北端是涿郡,最南端是余杭。

自北向南由: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部分构成。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

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

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摘编自仪平策等著《中国审美文化史》

材料二 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

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域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

武则天下令组织编纂的《三教珠英》一书,儒、佛、道的内容都包括在其中。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概括唐诗、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

(2)上述特点形成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唐诗的特点:

艺术成就高;数量众多;题材丰富;作者广泛。

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

兼收并蓄;中西贯通;博大宏放;昂扬进取。

(2)原因:

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政策开明,对外交往频繁。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唐诗、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是;唐诗的特点艺术成就高,数量众多;题材丰富;作者广泛;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

兼收并蓄,中西贯通;博大宏放,昂扬进取。

考查七年级下册唐朝的兴盛的知识点。

(2)上述特点形成的共同原因是:

当时的国家统一,政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强盛,人民生活水平比较高。

国家统治者的实行的政策开明,对外交流频繁。

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8.

(l)请写出上图中A、B两点的地名

(2)隋朝大运河是哪个皇帝下令开凿的?

运河的开凿有何意义?

【答案】

(1)A.洛阳;B.涿郡。

(2)隋炀帝。

意义:

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至今仍具有交通运输、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等价值。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A.洛阳;B.涿郡。

(2)第一小问: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隋炀帝。

第二小问: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隋朝大运河开凿的意义是:

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至今仍具有交通运输、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等价值。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9.清初,小农思想指导下的对外政策,进取不足而保守有余,统治者对当时世界大势缺乏足够认识,以天朝大国乃世界之中心自居,视外国为蛮夷,居高临下地处处加以提防。

清朝最初实行比明朝更严厉的海禁政策,到乾隆22年(1757年)下令:

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洋贸易也规定了许多禁令,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闭关政策。

马克思说“闭关自守的中国,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密闭在棺材中,不与外界接触,一旦与新鲜空气接触,就立即腐烂”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依据材料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

直接从材料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涂“正确”;违背材料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对应题号后涂“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涂“未涉及”。

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产生的小农意识,是清朝闭关自守政策的根源。

②乾隆帝在位时期禁绝中外贸易。

③长期闭关锁国的清王朝一旦遭到先进国家的进攻,就避免不了失败的命运。

④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率先打开中国的大门,清朝的闭关锁国破产。

(2)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

(1)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④未涉及

(2)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解析】

【分析】

【详解】

(1)①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产生的小农意识,是清朝闭关自守政策的根源。

直接从材料中得出的,故题号后涂“正确”。

②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乾隆帝在位时期禁绝中外贸易。

违背材料所表达的意思,故对应题号后涂“错误”。

③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长期闭关锁国的清王朝一旦遭到先进国家的进攻,就避免不了失败的命运。

直接从材料中得出的,故题号后涂“正确”。

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率先打开中国的大门,清朝的闭关锁国破产。

材料没有涉及,故对应题号后涂“未涉及”。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闭关锁国政策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10.明清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达到古代最高峰。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结合材料,说出明朝是如何强化皇权的?

【答案】官制:

中央:

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设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权利收归兵部;地方: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

设特务机构:

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

【解析】

【详解】

仔细观察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加强皇权,在中央,朱元璋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设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权利收归兵部,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

【点睛】

注意掌握各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1.明朝既有一个个叱咤风云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谱写一曲不畏强暴抗击外敌的热血颂歌,也有杨帆驰骋、傲视群雄、踏浪高歌的辉煌。

(戎马一生杀尽倭寇留正气)

(1)观察图一,指出图中箭头所指的地区发生了什么?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图二人物是谁?

为遏制这一事件,他取得的一次辉煌战役发生在哪里?

(杨帆踏浪和平之旅耀千秋)

(3)图三是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图。

最远到哪里?

共有几次?

(4)通过图四郑和和哥伦布航行对比,说说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

(1)明朝抗倭斗争;原因:

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

(2)戚继光;浙江台州。

(3)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七次。

(4)①时间早;②次数多;③规模大;④ 人数多;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图片信息“明朝抗倭”“日本”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一中箭头所指的地区发生了明朝抗倭斗争;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所到之处,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

(2)结合图片信息,根据所学可以得知,图中的人物是戚继光。

明朝政府派戚继光抗击倭寇,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了抗倭的重大胜利,后来他又率军开赴福建、广州抗倭,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戚继光的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3)依据所学可知,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4)从图表中不难看出:

时间上,郑和下西洋始于1405年,哥伦布始于1492年,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时间早;航行次数上,郑和下西洋共7次,哥伦布共4次,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次数多;规模方面上,郑和下西洋大小船只200多艘,哥伦布最少3只,最多17只,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规模大;航行的人数上,郑和下西洋约2.7—2.8万人,哥伦布最少90人,最多1500人,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人数多。

12.宋朝“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宋朝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录取名额也成倍增加,唐朝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朝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1)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原因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评定宋朝“重文轻武”的观点是否正确,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

(1)防止武将专权或兵变

(2)观点:

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发展了科举制,也带来了弊端。

论述:

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杜绝了武将专权与兵变情况的发生,有利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但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政府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所以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起到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伴随着消极影响。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唐末以来,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武将专横跋扈,威胁到了中央集权和皇权,所以为了防止武将专权或兵变,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杜绝了唐末以来武将专权与兵变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同时重视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来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但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政府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所以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起到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伴随着消极影响。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军机处人员系由皇帝选派亲信的满洲大臣和汉族大臣共同组成,最初是因用兵准部(即蒙古族准噶尔部)而设的暂时的军事行政组织,以后即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的核心机构。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材料中的军机处是由哪个皇帝设立的?

(2)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的核心机构”,因此,小明认为清朝的大权掌握在军机大臣手中,这对皇权是一种制约。

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雍正帝

(2)错误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但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这反映清朝皇权的进一步强化。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雍正帝时,为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军机处。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说法不对。

因为清雍正帝时,为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军机处。

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标志皇权达到顶峰。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定元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登基为帝……开皇九年隋朝渡江南下,陈后主贪图享乐,怯懦无能……隋军很快攻下建康,陈朝灭亡……隋文帝统治期间,隋朝政府修建了许多粮仓……他临终时,天下仓库的积储可供全国五六十年正常使用。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开皇九年”指的是哪一年?

这一年,“隋军攻下建康,陈朝灭亡”有什么重大意义?

(2)材料二是我国隋朝大运河的示意图。

请写出图中的这四个字母所表示的城市。

(3)材料二这个水利工程的开通有什么重大意义?

(4)有人认为材料一中这个繁盛局面对材料二这个水利工程的开通也有密切联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

(1)589年;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A.涿郡B.洛阳

C.长安D.余杭

(3)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4)同意。

隋文帝统治期间,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社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这为大运河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依据材料所给信息“大定元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登基为帝”、“开皇九年隋朝渡江南下……陈朝灭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开皇是隋文帝杨坚的年号,581年是开皇元年,“开皇九年”就是589年,隋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

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周外戚杨坚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

所以,A.涿郡;B.洛阳;C.长安;D.余杭。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巩固了国家统一;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4)同意。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在位时,采取了发展经济和巩固统治的措施,其中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统一度量衡制度是隋朝统一后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富强的王朝;这也为大运河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点睛:

解题的关键需熟悉隋朝的历史,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581年是开皇元年,“开皇九年”就是589年。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定元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登基为帝……开皇九年隋朝渡江南下,陈后主贪图享乐,怯懦无能……隋军很快攻下建康,陈朝灭亡……隋文帝统治期间,隋朝政府修建了许多粮仓……他临终时,天下仓库的积储可供全国五六十年正常使用。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开皇九年”指的是哪一年?

这一年,“隋军攻下建康,陈朝灭亡”有什么重大意义?

(2)材料二是我国隋朝大运河的示意图。

请写出图中的这四个字母所表示的城市。

(3)材料二这个水利工程的开通有什么重大意义?

(4)有人认为材料一中这个繁盛局面对材料二这个水利工程的开通也有密切联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

(1)589年。

589年杨坚灭掉了陈,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2)A是涿郡,B是洛阳,C是长安,D是余杭。

(3)大运河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4)同意;材料一中的繁盛局面为大运河的开通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材料一中的“开皇九年”指的是589年。

589年杨坚灭掉了陈,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2)依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北抵涿郡,南到余杭,以洛阳为中心,从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A是涿郡,B是洛阳,C是长安,D是余杭。

(3)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为了加强对全国的巩固统治,派人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4)开通大运河需要人力、物力和一定的物质基础,材料一中的繁盛局面“隋文帝统治期间,隋朝政府修建了许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