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终极压轴卷二历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1042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1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终极压轴卷二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届高考终极压轴卷二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届高考终极压轴卷二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届高考终极压轴卷二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届高考终极压轴卷二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终极压轴卷二历史.docx

《届高考终极压轴卷二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终极压轴卷二历史.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终极压轴卷二历史.docx

届高考终极压轴卷二历史

———2015年高考历史最终压轴卷

(二)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写道:

“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小区域的世袭政长而兼地主。

”这里描述的是

A.井田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

1.C

【解析】材料中的“一个王室”、“宝塔式的几级封君”、“一个地域的世袭统治者”等信息表明,这里的描述符合西周实行的分封制。

故选C项。

2.据《礼记·乐记》载:

“武王克殷,反商……下车而封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

”后人称为“下车佳政”。

由此可见,分封“杞、宋”两国

A.扩大了西周的疆土 B.旨在表彰大臣功勋

C.维护了边疆的安定 D.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2.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下车佳政”体现了周武王的“德政”,因而被赞誉为“佳政”,这可以缓和灭商后所带来的社会矛盾,D项正确;“杞、宋”两国都不在边疆地区,故A、C两项错误;“杞、宋”两国都是前代贵族受封,而不是大臣受封,B项错误。

3.据清人顾栋高统计,春秋一代,国君被杀的有33位,周天子被赶出国都的有3人,诸侯国君被赶下台的有12君,卿大夫据封地叛国有6人,以武力从外面打进国都夺权有3起。

材料现象最能说明

A.周天子已丧失“共主”地位 B.诸候间的争霸战争日趋激烈

C.宗法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D.分封制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

3.C

【解析】先秦宗法制下无论周天子还是诸候的君主地位都是嫡长子来继承,材料中的“弑君、逐君”现象说明宗法制所形成的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了破坏,也就是宗法制度遭到了破坏,C项正确。

4.“秦国在征服六国的同时,就要使秦文化也征服关东诸国的文化。

因此,秦朝采用了相关的有效制度,来保障秦国对六国的文化影响。

”材料观点说明

A.分封制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B.焚书坑儒保障了文化专制

C.郡县制加强了文化的统一  D.郡国制实现了文化的征服

4.C

【解析】材料中征服关东诸国并保障秦文化的影响,显然是针对地方管理而言的,因而强调了秦朝郡县制对当时文化统一的作用,C项正确。

5.据记载,唐德宗建中二年规定:

“给事中(唐代官职名)……分判省……凡是诏敕有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

”材料说明“给事中”的设立

A.杜绝了皇帝权力滥用  B.削弱了丞相的决策权

C.有利于预防决策失误  D.实现了中央权力制衡

5.C

【解析】材料反映了给事中可以将皇帝诏令中有不当的决策可以奉还,因而有利于预防决策的失误,C项正确;奉否定不当的诏令虽然有利于制约皇帝权力的滥用,但并不能“杜绝”,A项错误。

6.“科举制在形式上初步实现了平等竞争,为大批的社会下层人士提供了一条凭个人努力而入仕为官的途径。

”材料主要说明了科举制

 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实现了社会阶层平等

C.加强了中央政府执政力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6.A 

【解析】材料中的“下层人士”“入仕为官”说明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A项正确;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参政的平等,但不能说明社会阶层平等,B项错误;C、D两项虽是科举制的积极作用,但与材料的主题不符。

7.宋代,地方长官没有正式的特定设置,而由临时差遣的中央官担任,所以地方官多是“以某官知某州(府、县)事”,意思是“暂去管某州某府某县的事”。

这说明宋代

A.注重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B.地方管理体制日趋混乱

C.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加强  D.地方自治权力有所增强

7.C

【解析】据材料中的“临时差遣的中央官担任”信息,可知宋代地方官都是直接隶属于中央,这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C项正确;由中央官员暂时去管理地方,这会导致官员不去尽心办事,不利于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A项错误;材料无法说明地方管理混乱,只有说明地方权力受到最大的限制,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并非是地方自治权力的问题,而是地方官的隶属问题,D项错误。

8.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制定了一个考成规制:

以内阁稽查六科(六科是明初设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驳正六部之违误),以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抚、巡按。

这一规制的实施说明此时的内阁

A.已经威胁到皇帝权力 B.拥有了一定的行政权

C.取得了中央的监察权 D.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

8.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时废除了丞相制度,权分六部。

从题干材料可知,张居正时以六科监察六部,使六部实际上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内阁权力形同原来的丞相。

分析各选项可知,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与题意不符。

9.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管仲主张: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市也者,劝(意指“推动生产”)也;劝者,所以(本业)起”等。

下列对这些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劝告统治者要以农为本B.商业发展有利于农业发展

C.认识到物质对思想的影响D.主张重农抑商、重本抑末

9.D

【解析】材料中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说明C项正确;“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说明A项正确;“市也者,劝(意指“推动生产”)电;劝者,所以(本业)起”说明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思想,故D项错误。

10.《唐律疏议》中规定:

“口分田,谓计口受之,非永业及居住园、宅。

……卖一顷八十一亩,即为罪止。

”此规定

A.确保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B.防止了农民卖地逃税

C.杜绝了地主强占农民土地  D.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

10.D

【解析】材料规定禁止农民出卖口分田的土地,这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的发生,D项正确;唐代的均田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并非农民土地所有制,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农民卖地是为了逃税和豪强占农民的土地,B、C两项不符合题意。

11.宋代“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

据宋史专家周宝珠研究,熙宁十年(1077年)县以下税收单位有1013个,元丰末(1085年)有正式市镇1871个。

这表明宋代

A.城市化不断发展B.行政区划不断调整

C.农村草市发展迅速D.财政收入大量增加

11.C

【解析】镇起初是作为军事据点兴建的,从北宋中期起,政府在多数情况下把设置镇的标准,从军事重要性转向商业上的考虑。

“镇”就由原先的军事戍地,变成了农村集贸市场名称,一直延续至今。

材料中的“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从北宋开始,政府在县以下重要的农村集贸市场设镇,同时设立“监镇官”,负责维持市镇的日常社会秩序并管理商业活动。

12.清《景德镇陶录》载:

“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

……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

”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A.制瓷业开始兴起   B.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C.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

12.B 

【解析】从材料中的“挟其技能以食力者”可知,是出现了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故选B项。

制瓷业早在唐代以前就兴起了,A项错误;景德镇虽是瓷都,但也还有其他行业,不可能全员参与瓷器生产,C项错误;材料只说明了从业情况,并没有说明对市场的占有情况,D项不符合题意。

13.“直到汉武帝时期……发现铸钱和煮盐对国家赋税的极端重要性,由此催生了在中国历史上时断时续实施了长达2000余年的‘盐铁官营’政策。

”这一政策

A.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B.有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C.解决了国家赋税的问题D.催生了富商大贾的出现

13.A

【解析】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的措施,盐铁官营在某种程度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但主要是抑制商人势力,属于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

该政策主要是抑制商人发展,对小农经济发展效果不明显,故B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D项与材料意思相反。

14.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评论说:

“后代人们,由其实现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

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的区别应该是

A.成为君主专制的理论依据  B.吸纳其他学派或宗教的思想

C.是否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  D.在儒学地位确立过程中的作用

14.C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和朱熹二人的思想都成为君主专制的理论依据、都吸纳其他学派或宗教的思想、都在儒学地位确立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故A、B、D三项为两者的共性。

董仲舒的思想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而宋代不存在地方割据问题,故C项为两者的差异。

15.西晋傅咸说:

“夫其何物,厥美可珍。

廉方有则,体洁性贞。

含章蕴藻,实好斯文。

取彼之弊,以为此新。

”与此相关的发明是 

A.造纸术B.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

15.A

【解析】“夫其何物,厥美可珍。

廉方有则,体洁性贞。

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可以得出为造纸术,故A项正确;印刷术开始于隋朝,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指南针与材料描述不符,故C项错误;火药与材料描述也不相符合,故D项错误。

16.唐节度使冯宿上奏章说:

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的百姓都用刻版印刷日历,在市上售卖。

每年中央司天台还没有颁布新历书时,这些印好的日历已满天下皆是。

这说明唐代

A.各地商品种类繁多交易频繁  B.人们可在城市随意买卖日历

C.雕版印刷术已经在民间流行  D.雕版印刷技术已经十分成熟

16.C

【解析】材料中“刻版印刷日历”“印好的日历已满天下皆是”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技术已经在民间广泛流传,故C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反映主旨;B项材料中没有反映;D项论述的是技术。

17.2015年是中国传统的“羊”年。

下图是羊字的各种写法演变,下列对于中国古代汉字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B.一直自觉追求审美价值

C.由表音文宁向象形文字转变D.难以适应信息快速交流的需要

17.A

【解析】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故A项正确;一直自觉追求审美价值说法绝对;材料中图示展现的是由象形到表音;故B、C两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明显错误。

18.吴歌,又称为江南小调、俚曲。

魏晋以来,(吴歌)就已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人们)喜欢劲歌狂舞,还在人际交往中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社交礼仪。

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

吴歌从“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的原因是

A.明清异端思潮的影响  B.散曲等艺术形式的兴起

C.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D.宋明理学对人性的压抑

18.D

【解析】材料主要提及宋明理学中压抑人性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异端思潮的影响”出现应该是明朝以后,故A项错误;散曲等艺术形式的兴起应该是元朝,故B项错误;国家分裂,民族融合是宋词产生的背景,不是材料中反映“吴歌”曲调变化的主因,故C项错误;宋代理学兴起,理学中“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压抑了人的个性,“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正式这种心境的反映,故D项正确。

19.有西方学者在论述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时说:

“西方国际关系的观念与传统,同中国以父系为主、在天子统治下的宇宙伦理观念、政治制度两者之间,必然发生冲突。

”此观点

A.正确说明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 B.主要是为英国的侵略行径做辩护

C.正确揭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冲突 D.回避了英国所发动战争的侵略性

19.D

【解析】据材料观点可知,作者以两种文明的差异来说明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尽管体现了以文明史观来分析历史问题,但回避了英国所发动战争的侵略性,因而没有正确揭示两种文明间冲突的原因,C项错误,D项正确;鸦片战争的实质是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材料并没有说明,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刻意地粉饰英国发动战争的原因,B项错误。

20.咸丰八年(1858),中英签订《天津条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明确规定:

凡进口洋货均得享有子口税之特权,税率为2.5%,若系从价货物及进口豁免关税的货物(除金银、外国银钱、行李)时,每值百两抽二两五钱,纳子口税后,可免征其他内地税;其货主为洋商。

条约的签订

A.一定程度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B.杜绝了列强在华贸易走私

C.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提供了国内市场

D.有利于扩大洋货在中国内地的贸易范围

20.D

【解析】“每值百两抽二两五钱,纳子口税后,可免征其它内地税;其货主为洋商”的信息说明关税的下降,使洋货在中国市场贸易扩大,故D项正确。

21.下图反映了19世纪60~80年代中国棉布、棉纱进口的变化,能够对这一变化做出合理解释的是

棉布进口棉纱进口

A.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B.列强暂时放松了经济侵略

C.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D.中国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

21.A

【解析】从图中看出19世纪60~80年代中国棉布(成品)进口整体上变化不大,而棉纱(原料)进口呈现上升趋势,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对外国经济侵略有抵制作用。

另一方面对国外廉价原料需求量增加,A项正确。

22.据统计,从道光二十年至光绪二十年(1840~1894年)我国粮食商品率由10%增长为16%。

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B.引进西方技术,农业发展迅速

C.经济作物大量销售到世界市场D.列强大量收购粮食,出口激增

22.C

【解析】依据材料中时间“1840~1894年”“粮食商品率由10%增长为16%以及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出现了题干所述现象,C项正确。

23.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在提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的观点时指出:

“政治习惯不养成,政治道德不确立,虽有冠冕世界之良宪法,犹废纸也。

”在此,梁启超的“育人才”主张旨在

A.提高国民的参政意识B.培养具有改革精神的人才

C.提高国民的政治素养D.培养从事法制建设的人才

23.C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政治习惯不养成,政治道德不确立,虽有冠冕世界之良宪法,犹废纸也”等信息,说明梁启超认为道德建设的是变革学习外国法律的主要前提,故C项正确。

24.右图是1901年英国《PUNCH》刊物上登载的一幅《甜蜜而忧伤的离别》的漫画。

漫画中李鸿章对着手拿借据的英、法、俄、日、德等国的侵略者说:

“拿着你们的借据走吧!

”此漫画反映的是

A.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是为了贷款

B.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

C.八国联军因没能瓜分中国而“忧伤”

D.李鸿章为解决了中外纠纷而感“甜蜜”

24.B

【解析】据材料的时间1901年和漫画中李鸿章对列强所说的“拿着你们的借据走吧!

”,可知这是指《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给列强的赔款协定,所以漫画反映的是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B项正确;A、C、D项与史实不符,也不能说明漫画的内容。

25.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撰文指出:

“吾人之于学术,只当论其是不是,不当论其古不古;只当论其粹不粹,不当论其国不国。

”此言论的主要目的在于

A.反对袁世凯称复辟帝制B.彻底否定封建传统文化

C.倡导实行新的文学革命  D.为新文化传播营造氛围

25.D

【解析】材料中的“古不古”“国不国”说明陈独秀主张只要学术是“是(正确)”的就应当学习和传播,这实际上是为新文化的传播来创造文化氛围,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

26.近代学者胡适曾赞叹说:

“民(国)十五六年之间,全国大多数人心倾向国民党,真是六七十年所没有的新气象。

”材料中的“新气象”反映了

A.国民党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的政党 B.中国共产党鼓励人们加入国民党

C.国民革命激发了民众的政治热情 D.辛亥革命实现了近代政治民主化

26.C

【解析】材料中的“民(国)十五六年”是1926、1927年,此时正处于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作为政治性的革命政党被大多数所倾向与关注,说明民众的政治热情高涨,这是国民革命促进了结果,C项正确;A项错误,国共合作后的国民党主体上仍是资产阶级政党;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没有体现;D项时间不符。

27.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以各地行礼自为风气,或仍沿前清旧习,或滥用缛节繁文、新旧庞杂、漫无标准为由,准备核定颁布《婚礼草案》,其中心是:

矫正奢侈,消弭诈伪,破除迷信,提倡质朴,并酌情采纳旧的礼仪制度中的可用部分。

该《婚礼草案》

A.表明婚姻关系纳入到法制轨道.B.抛弃了旧式婚礼的程序

C.消除了新旧婚制间的尖锐冲突D.是新旧婚俗调和的产物

27.D

【解析】材料中的“或滥用缛节繁文、新旧庞杂、漫无标准为由,准备核定颁布《婚礼草案》”“矫正奢侈,消弭诈伪,破除迷信,提倡质朴”说明当时婚姻习俗中存在新旧共存的局面,故D项正确。

28.1931年,《中国矿业报告》记载:

“能与外煤相竞争者,唯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

”至1936年底,中兴公司已拥有3座近代化的大型矿井和台枣铁路,还拥有3个大公司、5个厂、29个分销厂以及码头等设施。

此时,中兴煤矿公司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B.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励

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兴起D.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

28.B 

【解析】从材料中的“1931年”和“1936年”可知,此时正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当时国民政府鼓励发展民族企业,故选B项。

列强暂时放松侵华是在一战期间,此时一战已经结束,A项错误;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主要是五四运动期间,C项错误;西方经济危机是1929~1933年,而1936年不在经济危机期间,D项错误。

29.1935年8月,共产国际“七大”在总结报告中提到:

“红军主力在朱德及毛泽东指挥之下的长途西征,从江西到四川三千余公里……没有必需的军需及人迹不到的高山,这是传奇一般的西征。

”材料中的“西征”

A.开辟了四川等省革命根据地 B.旨在实现《八一宣言》的主张

C.是共产国际正确领导的结果 D.粉碎了国民党扼杀红军的企图

29.D

【解析】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导致了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被迫离开中央苏区,由江西辗转至四川,材料中的“西征”最终以到达陕北而挽救了红军和中国革命,D项正确;A项错误,与史实不符;B项错误,《八一宣言》的主张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C项错误,红军长征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指挥失当的结果。

30.1947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实行“不要后方、不靠根据地作依托,采取跃进方式向国民党统治区进行出击的战略”。

下列地图所示中反映了此“战略”的是

     A         B         C         D

30.B 

【解析】据材料中的时间和“跃进方式向国民党统治区进行出击”等信息,材料所指的战略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B项的地图正是此战略示意图;A项是百团大战示意图;C项是淮海战役示意图;D项是平型关大捷示意图。

31.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

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2人组成,除中共外,民革、民盟、民建各2位,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位。

这一举措

A.初步确立多党合作制度  B.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C.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31.C

【解析】从材料中的“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可知,宪法起草委员会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因而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故选C项。

初步确立多党合作制度是1949年一届政协会议,A项错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于解放战争时期,B项错误;“依法治国”的方略确立于改革开放后,D项错误。

32.1953年1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会议指出:

“教育是文教工作中的重点,而教育工作的重点是高等教育。

必须研究解决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

”这一会议

A.确立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B.顺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要求

C.决定重点促进中学教学的发展D.提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32.B

【解析】材料中的“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说明当时中国注重技术教育并注重工人的教育,和当时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当时一五计划方针有关,故选B项。

33.20世纪60年代初,在我国投资总额大幅度下降的同时,分配给农业、水利工程等的投资额却不断上升,从1959年的10.5%提高到1963年的25%以上。

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顺应“大跃进”建设需要B.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渡过困难

C.保证“一五”计划的实施D.改变国民经济发展不协调局面

33.B

【解析】材料中的“分配给农业、水利工程等的投资额却不断上升,从1959年的10.5%提高到1963年的25%以上”说明当时中国比较注重农田水利基本设施的建设,主要目的是恢复“大跃进”时期被破坏的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

34.下图是各个时期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比重,国家投资自20世纪80年代锐减,其原因有

①国有企业改革②国有企业私有化运动③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④国家加强管理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34.B

【解析】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它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在管理体制上,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所有制上,变单一公有制为多元化所有制,故①正确;允许私有成分的存在于发展不等于私有化,故②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自中共十四大明确之后不断完善,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该理论,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故③正确;国家加强管理与国家投资增加与否没有必然逻辑关系,故④错误,B项符合题意。

35.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合力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

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

下列对上海合作组织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多国结盟的特点  B.是新世纪冷战思维的产物

C.主要目的是应付地区反恐 D.是全面合作的新型国际组织

35.D

【解析】上海合作组织是新型的国际合作组织,合作领域广泛,结伴而不结盟。

故选D项。

36.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政治领袖的特点从原来依靠朋友和亲属,转向主要依靠说服人民,形成“新式民主”和“新型政治家”。

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

①梭伦确立财产等级制 ②克利斯提尼以地区部落代替血缘部落③陶片放逐法实施 ④伯利克里“黄金时代”的影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6.B

【解析】古代雅典的“新式民主”和“新型政治家”即指代在多次改革后形成的直接民主制下的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等政治特色,陶片放逐法主要针对威胁城邦民主政治的人而使用,是直接民主的表现而非原因,其他三项均促进了和扩大民主的范围,是主要原因。

37.罗马法的旧式诉讼程序规定,以神官司审判一职,原、被双方供托保证金或牛羊于神圣之处所,诉讼结束后,没收败诉者之保证金或牛羊归于国库。

该规定

A.看似公允实则维护富人利益  B.维护了平民的基本诉讼权力

C.充斥着封建迷信和野蛮习俗  D.充分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7.A

【解析】罗马法是建立在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基础之上。

从材料中可分析出,罗马法的旧式诉讼程序规定,诉讼前要先交纳一定的保证金或财物,保证了富人的利益,材料不能体现B、D两项,C项材料没有涉及。

38.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文艺作品大都描绘了修士和修女们在野宴中纵情声色的情景。

这些作品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