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淇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1009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9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淇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南省淇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南省淇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南省淇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南省淇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淇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

《河南省淇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淇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淇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

河南省淇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淇县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本试卷分为I卷和II卷,其中I卷为选择题(2x35分),II卷为综合题。

将I卷答案涂在答题卡上,II卷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和答题卷。

本卷满分100分。

I选择题

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回答以下1-2题。

1.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  )

A.abc         B.acdC.abdD.bcd

2.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的是(  )

A.aB.bC.cD.d

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

读表完成下题。

3.四城市不同年份人口比重变化的说法与图不相符的是

A.唐山人口比重逐渐减小

B.北京人口吸引力增大

C.北京和天津人口比重差距扩大

D.天津和廊坊两市的人口比重持续下降

读“某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的转变表”,回答4~6题:

4.该国人口增长具有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特点的阶段是()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5.影响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有()

A.国家政策B.自然环境

C.人口迁移D.文化观念

6.表中某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下列原因中最不可能的是()

A.地区政策B.晚婚习俗

C.优美的环境D.文化观念

下图反映的是某国近些年来的人口数量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7-8题。

7.图示期间,关于该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持续减少,劳动力缺乏

B.人口增长快

C.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传统型

D.1996年的城市人口比重比2006年的高

8.图示期间,关于该国城市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人口增长率超过总人口增长率

B.预计2012年城市人口数量将达6000万

C.最近几年,城市人口数量基本保持不变

D.城乡人口比重合理,维持现状是当前该国的主要目标

下图是芬兰1785~1976年人口自然增长的转变示意图,图中A是1785-1790年数据,B是1825~1830年数据,C是1910~1915年数据,D是1970~1976年数据,请回答9-11题。

9.根据A、B、C、D各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的特征判断应属于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是()

A.AB.BC.CD.D

10.影响芬兰人口增长模式转变根本的因素是(  )

A.社会福利B.国家政策

C.生产力水平D.自然环境

11.示意图中人口死亡率下降后,出生率也在不断下降的原因()

A.自然环境的影响B.社会经济的影响

C.国家政策的影响D.交通的影响

 下图为某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2.图中哪一处交通通达度最高(  )

A.甲B.乙

C.丙D.丁

13.高级住宅区一般位于城市外缘的主要原因是()

A.那里地价比较便宜B.那里环境条件比较优越

C.城市中心不可以建住宅区D.那里更靠近工厂等工业区

读下面“世界城市化水平分布图”,回答以下2题。

14.图中乙国城市化程度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开发历史悠久

B.经济发展水平高

C.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D.社会福利优越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都属于发达国家

B.甲国属于城市化速度较快的国家

C.乙国是目前世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

D.丙国工业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2题。

16.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

A.地下水位上升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17.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用水量增加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D.城市热岛效应

18.大气污染源不包括工业、汽车与居民生活排放出的()

A.二氧化碳B.粉尘C.氮氧化物D.碳氢化合物

2011·淮安模拟)辽宁省在清王朝时期是个地广人稀的地区,由于这里是清王朝的发祥地之一,按大清律制禁止大规模开垦。

清王朝灭亡后,在短短百年的时间,辽宁省成为拥有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最多的省份。

据此回答19-21题。

19.导致清王朝时期辽宁省城市发展缓慢的区位因素是(  )

A.政治B.宗教

C.交通D.军事

20.使辽宁省成为拥有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最多的省份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资源开发B.交通

C.气候D.宗教

21.上述现象的出现说明(  )

A.城市的区位因素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B.军事因素的减弱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

C.交通运输是辽宁省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D.人口迁移是辽宁省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

如图是某城市医院与卫生所分布图。

读图,回答22-23题。

22.医科大学毕业的你想开一家私人卫生所,根据“中心地理论”,你将选择在(  )

A.①       B.②

C.③D.④

23.你选择该处的理由是(  )

A.该地卫生所集中利于经营

B.位于其他卫生所服务范围的边缘

C.靠近大医院,可获得其技术支持

D.城市边缘有足够的土地发展空间

24.读“我国小学生人口密度和小学平均服务范围图”,关于小学生人口密度与小学服务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小学生人口密度大,小学服务范围小

B.小学生人口密度大,小学服务范围大

C.小学生人口密度小,小学服务范围小

D.小学生人口密度大小与小学服务范围无关

城市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并具有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异。

读图回答第25题。

25.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城市空间最合理的利用方式分别为(  )

A.电影院、厂房、住宅、银行

B.零售店、电影院、厂房、办公室

C.办公室、零售店、住宅、厂房

D.批发市场、办公室、住宅、零售店

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功能区,该城区有一条河流穿过。

据此回答26—27题。

26.若该城市各功能区布局合理,则f最有可能是(  )

A.住宅区B.文化区

C.工业区D.中心商务区

27.若a、g均为住宅区,下列叙述正确是(  )

A.g环境优于a

B.a地价高于g

C.g人口密度大于a

D.影响a、g分化的主要原因是行政因素

28.关于城乡规划的土地利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乡用地中土地利用方式相同

B.城乡各类用地的比例保持不变

C.城乡用地规划中应坚持“合理利用”的原则

D.工农业生产用地在城乡用地中比例最大

2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居住建筑用地所占的比重要小于工业建筑用地

B.工业建筑用地所占比例最大

C.一般情况下,道路广场用地要小于居住建筑用地

D.一般情况下,公共绿地要大于工业建筑用地

30.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说法正确()            

A.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只与出生率有关      

B.一个地区人中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C.一个地区的自然增长率等于该地区的出生率

D.自然增长率等于人口的出生率除以人口的死亡率

31.人口增长模式变化过程的排序,正确的是

①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②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③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完成32~35题。

32.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

A.①          B.②

C.③D.④

33.20世纪末,非洲卢旺达和刚果地区出现数以百万计的难民大迁移,其产生的原因是(  )

A.①B.②

C.④D.⑤

下图中甲、乙、丙是三个不同地区,读图回答34~35题。

34.有关甲、乙、丙三地区人口迁移的说法,符合实际的是(  )

A.属国际人口迁移

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

C.人口主要由乙、丙迁往甲地

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35.引起上述人口迁移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收入差距B.家庭婚姻

C.工程建设D.文化教育

二.综合题

 

36.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本地区“人口增长与地理环境的演变”开展了大量实地调查工作。

研究发现:

一个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首先是在平原、河川地区,一般来讲,只有当人口增长到某一临界值,平原土地资源不足时,才开始向坡地、丘陵、山区发展。

下面是他们调查的一些资料数据。

资料1:

表一 六百余年来本地区人口与耕地的发展状况

时间(年)

人口

(×104人)

耕地

(×104hm2)

人均耕地

(hm2/人)

1368

6.693

4.151

0.62

1403

6.661

4.245

0.637

1465

9.497

4.245

0.447

1736

21.599

7.481

0.346

1875

32.724

17.25

0.527

1911

29.157

18.466

0.633

1983

49.86

20.36

0.408

1996

54.63

22.07

0.404

水田

水浇地

沟川地

平坡地

缓坡地

陡坡地

急坡地

其他

合计

河川阶地

0.01

0.1

1.12

0.22

0.28

0.01

0.37

2.11

丘陵沟壑

0.01

0.63

2.4

6.06

1.93

0.29

0.45

11.77

土石山区

0.41

1.21

2.9

2.26

1.27

0.14

8.19

小计

0.01

0.11

2.16

3.83

9.24

4.2

1.56

0.96

22.07

资料2:

表二 本地区现有耕地分类状况(×104hm2)

 分析上述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人口与耕地的发展状况是————————————(2分)

(2)从地貌类型来看,该地区主要是      ;从耕地类型来看,该地区较为平缓的耕地(包括水田、水浇地、沟川地、平坡地、缓坡地)约占整个耕地比重的  %。

(2分)

(3)从土地开发的时间来看,该地区开始开垦丘陵陡坡地的时间约为    。

(2分)

A.1465~1736年B.1736~1875年

C.1875~1911年D.1911~1983年

(4)指出该地区人地关系存在的严重问题,并为改变这种局面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和措施。

(4分)

37.材料:

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共9个省辖(管)市,14个县级市、33个县、340个建制镇,其土地面积5.87万平方千米,人口3872万。

(1)从图中可以看出,各级城市中数目最少的是________,数目最多的是县级行政中心,这说明城市级别与数目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比较图中不同级别城市的平均距离,分析距离的大小与城市级别高低的关系。

(2分)

(3)结合材料及图分析中原城市群发展的优势条件。

(4分)

38.利用区位联系,建立有内在联系的经济体,借整体的力量来获得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体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