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0989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36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高中历史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高中历史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高中历史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高中历史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docx

《高中历史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docx

高中历史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

高中历史必修

《经济成长历程》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知识概要

农业是古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原始农业从采集经济发展而来,最早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以及生产组织的小型化,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形成。

随着自耕农的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古代社会长盛不衰的经济基础,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区别于西方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私有制取代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自耕农经济相当不稳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斗争,唐宋以后,租佃契约关系逐渐发展,农民对地主的依附相对减弱,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两宋之际,中国经济的重心,由北方黄河流域移至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我国古代以农为本的经济结构中,古代手工业、商业是农耕经济的重要补充。

古代手工业在青铜冶铸、冶铁炼钢、制瓷和丝织业等领域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古代商业自唐宋以来日益繁荣,明清时期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工商业城市兴起。

在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但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最终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并成为列强侵略的对象。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知识体系

形成:

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农业的起源区域:

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形成南稻北粟的格局

特点: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农业生产工具原始社会:

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

精演进春秋战国:

铁农具取代笨重易损的农具

耕唐朝:

出现曲辕犁

细灌溉工具:

翻车、筒车

作水利事业原始社会:

大禹治水

农的发展水利工程春秋战国: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业西汉:

漕渠、白渠、坎儿井

生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

产商周:

大规模简单协作

体耕作方式的原因: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

系变化地的出现

的自耕农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形经济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成生产规模小,很难扩大再生产

要点解析

【小农经济的概念、特点及评价】

1.概念: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满足自身的消费需要为生产的基本目的。

④分散而缺少联系,技术落后、劳动效率低,易分化易再生,既脆弱又顽强。

3.评价:

①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②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

③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④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

⑤封建统治者的过度剥削和压榨会造成多数农民家庭破产,大规模农民战争酝酿、爆发。

典例导析

例题: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农用动力的革命。

这个“革命”是指

A.牛耕的使用B.铁器时代的到来

C.铁犁的使用D.灌溉事业的发展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农耕文明,关键是理解“农用动力的革命”,尽管铁器和牛耕紧密相连,但铁器属于生产力,牛耕属于动力。

容易错选C项,一是因为铁犁和牛耕是紧密联系的,二是受铁器在春秋战国时期地位很重要的误导。

答案:

A

思维启示:

1.春秋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2.借用牛力耕田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至今在我国一些农村仍然存在。

基础过关

一、选择题

1.“刀耕火种”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是

A.石器B.铜器C.铁器D.牛

2.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不包括

A.芍陂B.都江堰C.漕渠D.郑国渠

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牛耕的推广B.手工业的发展

C.商业和城市的发展D.铁器时代的到来

4.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

A.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C.刀耕火种D.千耦其耘

5.“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墨子》)农民如此兢兢业业主要是①缴纳租税的需要②商品交换的需要③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6.自耕农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式,下面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①自耕农经济是社会进步的表现②自耕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③自耕农经济形势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④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7.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商周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为什么?

 

(2)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小农经济作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能力提升

8.根据所给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

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

郑国曰:

“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

”(秦王赢政)仍使卒为之。

——《资治通鉴》卷六

材料二(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赢政)曰:

“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秦耳,请一切逐客。

”李斯(楚人入秦,时为客卿)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史记》卷八七

请回答:

(1)战国时期兴修的都江堰(与青城山一起)为什么能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历史上,秦在泾水流域的北面偏东区域开凿了郑国渠水利工程。

在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事件中,秦王做出了什么决策?

秦王的决策导致了什么结果?

 

(3)结合郑国渠和都江堰的修建,说明基础设施建设对增强综合国力的作用。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知识体系

形成:

商周

井田制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井特点:

“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

田是劳动者的份田

制实质:

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土地制度春秋时期开始走向崩溃

的演变崩溃:

诸侯国的税制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古战国时期,秦正式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

代君主私有土地

土土地私有制形式地主私有土地

地自耕农私有土地

加剧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度表现明清时期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的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基导致统治者不断调整统治政策

本产生:

战国

形土地兼并影响汉代:

比较普遍

态租佃关系日趋宋代:

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普遍化明清:

普及全国

要点解析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

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土地制度的演变。

在生产力水平处于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土地制度是氏族公社所有制。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西周时期,土地制度逐渐演变成国有制,土地归国王所有,具体推行了井田制。

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使私田大量增加,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导致井田制的瓦解。

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

封建土地所有制具有以下特点:

(1)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2)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3)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封建国家在不同时期管理和使用政府控制的土地形式,主要有屯田制和均田制等。

典例导析

例题:

明清时期,契约纳租方式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根本原因是

A.佃农可和商品经济发生关系B.佃农对雇主有一定的选择权

C.佃农对产品有适当的发言权D.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思路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主要表现的区别。

关键是明

确各个选项间的相互关系。

其次是判断各个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A、B、C三项都属于当时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的直接原因和表现,是由D项所述现象导致的。

答案:

D

思维启示:

1.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2.从依附关系中逐渐解脱出来的农民,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主要表现为有权选择雇主、支配产品,甚至和商品经济发生直接关系,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基础过关

一、选择题

1.关于古代土地私有制说法错误的是

A.井田制是其典型代表

B.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肯定了土地私有制

D.形式多样,包括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

2.从秦代到清代,在各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君主土地私有制B.贵族土地私有制

C.自耕农土地私有制D.地主土地私有制

3.实行均田制的直接受益者和最终受益者是:

A.地主、国家B.农民、地主

C.农民、国家D.国家、地主

4.下列对田庄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东汉田庄经济开始发展起来

B.田庄的劳动者还要担负军事义务

C.田庄是纯粹的农业生产集团

D.田庄势力的发展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5.土地兼并现象贯穿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国家的任何政策都不能使之扭转,其根本原因在于

A.生产力的发展B.重农抑商思想的发展

C.农民起义的打击D.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6.下列能反映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租佃关系的是

A.“为田开阡陌封疆”B.“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C.“田制不立”“不抑兼并”D.“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二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三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其直(使自己在争论中获胜)。

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

——摘自《国语·晋语九》

材料四季孙欲以田赋(按田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仲尼。

仲尼曰:

“吾不识也。

——摘自《左传·哀公十一年》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土地制度?

结合材料概括这一制度的内容。

(2)材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一个什么问题?

 

(3)材料四表明了什么问题?

 

 

(4)这一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是什么?

 

能力提升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募民囤田许下,得谷百万,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虽兼并群贼,克平天下。

——《三国志·武帝纪》

材料三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问题?

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历代王朝对这一问题采取什么措施?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制度?

属于哪一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结合材料说明当时实行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观念?

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知识体系

依据:

司马迁依据汉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山东、山西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四大经济区四大区:

江南生产技术落后

区龙门碣石以北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原因:

天灾人祸

中原人口的南迁第一次:

永嘉之乱后

济经过:

第二次:

安史之乱后

和第三次:

靖康之乱后

中原人口南迁

心原因:

南方相对稳定

的蕴涵着发展经济的巨大潜力

孙吴、东晋南朝时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

移经济重心的南移表现:

中唐以后继续发展

宋朝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影响:

文化重心相应南移

要点解析

【关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问题】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最早的经济中心,后来随着南方经济的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过程:

从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从东晋到南朝,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中国出现南北两个经济重心并存的局面,这一局面一直持续至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并开始超越北方;至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完全超过北方,南方作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正是固定下来。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的民族融合,加速当地经济的发展;政治中心的南移以及一些统治者推行发展经济的政策;南方总体上相对安定,战乱较少等。

启示:

经济的发展除优越的自然条件外,还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地区间、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进步,水利工程的维修及利用,政策的扶植和先进的经济制度等因素。

典例导析

例题: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了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地区广大人民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思路分析:

解答“因果关系”类的选择题,应注意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一般原因与特殊原因对历史事件、现象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商品经济水平较高是农业发展的结果,故A项错误;江南人民一直在江南开发,气候和土壤条件变化不大,不应成为某一具体阶段的特殊原因,从而排除C、D两项。

答案:

B

思维启示:

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这就使得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都得到了提高,从而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

基础过关

一、选择题

1.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特区,从战国到东汉我国经济区域的总体特征是

A.山东、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

B.江南地区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大

C.龙门碣石以北在西汉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D.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2.素有“天府”之誉的巴蜀属于

A.山东经济区B.山西经济区

C.江南经济区D.龙门碣石以北经济区

3.两汉时江南地区落后于黄河流域的原因有

①地势复杂②气候过于炎热潮湿③人口稠密④生产技术落后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西晋时期,我国历史上出现第一次人口南迁的高潮,其主要原因是

A.少数民族内迁中原B.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恶化

C.汉族统治阶级内乱D.南方自然条件诱人

5.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包括

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②北民南迁,带来劳力和技术

③南方统治阶级重视经济发展④政治中心南移引起连锁反应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6.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

A.“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B.“扬一益二”

C.“苏湖熟,天下足”

D.“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安史之乱后,有魏生者……因避乱,将妻入岭南。

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沸,衣冠(喻指官僚地主)南走真如,辗转流寓于楚州安宜县(真如、安宜均在今江苏境内)。

——《太平广记》卷403、卷404

材料二安史之乱后,东周(洛阳)之地,入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

中州畿内(指洛阳附近),不满千户,东至郑(今郑州)、卞(今开封),达于徐方(今徐州),北自革怀(今河南沁阳一带),经于相土(相州),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

材料三唐江南九州户数表(单位:

户)

州名

苏州

鄂州

洪州

饶州

吉州

开元户数

68093

19190

55404

14062

34381

元和户数

100808

38618

91129

46116

41025

州名

衡州

邵州

泉州

汉州

开元户数

13513

12330

30754

477

元和户数

18047

18000

35571

889

请回答: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三中历史现象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历史现象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历史有何影响?

 

能力提升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温,……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汉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沿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

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朝时期的几百年问,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摘自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

材料二在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畲田开发是一种典型形式。

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木尽噘。

至当种时,伺有雨侯,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

”这种耕作方式至今在我国四川、云南等长江流域仍有所见。

——摘自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

材料三汉代至清末江淮较大水灾统计

朝代

西汉

每百年次数

15.2

23.4

75.7

262.9

——摘自《长江流域水患研究》

综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历史知识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进程和原因。

 

(2)结合材料分析长江流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运用有关知识谈谈你对长江流域古代开发的认识。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知识体系

金青铜:

青铜时代指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

属钢铁:

春秋时期有块炼钢,南北朝发明了灌钢法

冶汉代开始用煤冶铁,北宋时期普遍使用

炼燃料:

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上古时代人们学会养蚕缫丝

农衣丝织业: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得“丝国”的称号

耕被唐代出现缂丝技艺

时天元代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代下棉纺织业:

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的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手从新石器时代:

发明陶器

工烧东汉:

制造出成熟的青瓷

业陶南北朝:

烧制出白瓷

到唐代:

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制宋代:

景德镇成为“瓷都”

瓷元代:

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传播:

唐代开始,陶瓷大量出口

官私手工业官营手工业:

从西周到明代前期占主导地位

的消长私营手工业:

春秋时期兴起,明中叶后占主导地位

要点解析

【封建社会手工业经营的基本形态】

1.基本形态:

①官营手工业:

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②民营手工业:

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③家庭手工业:

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

2.消长变化:

①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直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但其原料由政府提供,产品由政府调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而且它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手段,常常引起工匠的反抗,导致产品质量低劣,弊端丛生。

所以,官营手工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日益萎缩。

②随着社会的发展,民营手工业的生产范围、规模日益扩大,成为手工业生产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

③在中国漫长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

典例导析

例题:

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不包括

A.官府统一经营管理B.拥有最高生产技艺

C.产品大多不计成本D.市场竞争力比较强

思路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首先应回顾官营手工业在管理、技术、产品等方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依据官营手工业“产品由官府调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判断D项表述错误。

对于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的特点,需要结合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的背景、过程、内容、结果、影响和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

答案:

D

思维启示:

古今中外,无论何种性质的企业,都必须面向市场,按照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才能焕发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脱离市场,缺乏竞争,注定了它必然走向衰落的历史命运。

基础过关

一、选择题

1.下列手工行业中较早兴起的是

A.冶铁业B.制瓷业C.造纸业D.印刷业

2.下列有关我国手工业发展的史实,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是

①灌钢法②缂丝③白瓷④彩瓷

A.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④

3.在古代纺织业中,有“衣被天下”称号的是

A.丝B.麻C.棉D.毛

4.下列关于我国使用和冶炼铁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国是世界上首先铸铁的国家B.春秋晚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器

C.南北朝时发明了先进的灌钢法D.明朝开始用焦炭冶铁

5.瓷器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发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陶到瓷的过渡开始于新石器时代

B.青瓷技术要求比白瓷的更难

C.隋唐时期白瓷进入了成熟期

D.景德镇在元代成为“瓷都”

6.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兴起

B.唐代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从征役制到募役制,是官营手工业生产关系上的重大进步

D.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中孕育出雇佣劳动关系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琦秀……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

材料二“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材料三“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四“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

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原料是什么?

材料二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的一个纺织业中心城市,材料四的中心在哪里?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比较材料三、四在经营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