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货物贸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0701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印度货物贸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印度货物贸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印度货物贸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印度货物贸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印度货物贸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印度货物贸易.docx

《印度货物贸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印度货物贸易.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印度货物贸易.docx

印度货物贸易

 

摘要:

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文明古国,两国的历史往来可以追溯到两三千年以前,作为亚洲的两个重要国家,中国和印度具有很多相似之处:

同是亚洲区域性发展中的大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地域广大、人口众多;都经历了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长期的直接或间接的统治,但最终取得了民族的独立。

中印两国在21世纪都面临着民族发展与崛起的任务与挑战。

两国既有和平交流,共同协作的悠久历史,也有兵戈相见,长期敌对的遗憾经历。

因此,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处理好中印两国的关系,是彼此发展,振兴的重要条件。

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正确认识各自的崛起,化解彼此的矛盾,增强共识,缩小分歧,达到不断增加彼此的经贸联系以及政治合作,文化交流等是两国理论界,政府和人民共同关心的焦点。

关键词:

中印贸易;逆差;合作

 

Abstract:

BothChinaandIndiaistheworld'sancientcivilizations,thehistoryofexchangesbetweenthetwocountriescanbetracedbacktotwenty-threethousandyearsago,AstwoofthemostimportantcountryinAsia,ChinaandIndiahavemanysimilarities:

withAsia'sregionalpowersinthedevelopmentof;Hasalonghistoryandbrilliantcivilization;Regionvast,largepopulation;Countrieswiththewesterncolonialismhasbeenexperiencingadirectorindirectrule,butfinallyachievednationalindependence.Thetwocountriesarefacinginthe21stcenturynationaldevelopmentandtheriseofthetasksandchallenges.Peacefulcommunicationbetweenbothtwocountries,thelonghistoryofmutualcooperation,alsohavemeettheheat,hostileregretexperienceforalongtime.Forgeopoliticalreasons,therefore,dealwith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twocountries,iseachotherdevelopment,therevitalizationoftheimportantconditions.Intoday'sglobalization,howtohaveacorrectunderstandingoftheirrisetoresolvethecontradictionbetweeneachother,enhancetheconsensusandnarrowdifferences,achievetheincreasingeconomicandtradetiesandpoliticalcooperationeachother,culturalexchangeisthetheoreticalcircle,thetwocountriessuchasthefocusofthegovernmentandthepeople'scommonconcern.

KeyWords:

ChinaandIndiatrade;Deficit;cooperation

 

一、简述印度货物贸易现状

1.1货物贸易发展概况

2002年中印高层互访以来,两国贸易持续快速增长,中国成为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印度也成为中国的第十大贸易伙伴国。

2007年,两国的双边贸易额达到386147亿美元,同比增长56%,在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中,印度对华贸易增速居首,并连续三年保持高速增长。

尤其是2008年1月印度总理辛格访华,与温家宝总理共同签署了5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二十一世纪的共同展望6,鼓励区域一体化,增强经济贸易方面的合作,并把两国2010年贸易额由原定的400亿美元提高到600亿美元,说明两国经贸发展势头很好。

但是我们要注意到两国380多亿美元的贸易额在中国整个对外贸易中只占到118%,在印度的对外贸易中也只占到8%,这与两国的经济规模相比还是微不足道的,由此可见两国之间的经贸发展潜力非常大。

1.1.1贸易规模分析

中国和印度早在公元前四、五世纪的时候就存在着一定的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特别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印经贸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历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史之后,20世纪中叶,先后独立的印中两国选择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加之领土纠纷导致两国政治关系不稳定,使得中印两国贸易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但随着中印两国各自经济的发展和双边政治关系的改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国贸易得以快速发展。

(1)中印货物贸易额及增长率

1990年中印货物贸易总额仅为2164亿美元,1995年猛增至11163亿美元,比5年前增长了314倍,2000年迅速增至29119亿美元,10年期间增长了1111倍。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印货物贸易总额进一步扩大,2001年为35196亿美元,2004年突破100亿美元大关,达到136104亿美元,2005年为187103亿美元,5年间增长了512倍。

2006年和2007年更是连续突破200亿和300亿美元大关,分别达到248160亿美元和386147亿美元。

新世纪以来,两国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为7517%,远远高于我国同期2417%和印度同期2211%的对外贸易增长率,因此中印两国贸易规模呈现迅速扩大的态势。

尽管中印贸易额年均增长率较高,但其发展状况并不稳定,呈非线性增长态势。

2007~2013年间,中印货物贸易总额增长率最高为2010年的7911%,最低为2007年的3138%,波动幅度为7517%;中国对印度出口额的增长率最高为2007年的7713%,最低为2009年的-1013%,波动幅度为8716%;中国从印度进口额的增长率最高为2008年的87%,最低为2009年的-818%,波动幅度为9518%。

这表明中印贸易间还存在一些对其发展态势有较大影响的不确定因素。

1.1.2贸易结构分析

从贸易结构看,印度主要出口商品有矿物燃料、珠宝及贵金属制品、有机化学品、棉花和谷物等。

2013年1-3月上述五大类商品的出口额达383.5亿美元,合占印度出口贸易总额的46.3%,其它出口商品还有机电产品、机械设备、针织产品、药品、钢铁等。

矿物燃料、宝石及贵金属制品、机械设备、机电产品和有机化学品是印度进口的五大类商品,2013年1-3月,这五类商品的进口总额分别为483.9亿美元、239.1亿美元、86.9亿美元、76.3亿美元和40.2亿美元,合占进口总额的72.5%。

其中除机械设备进口下降,降幅为-10.7%外,其他四大类商品的进口增长幅度分别为,矿物燃料0.6%、宝石及贵金属制品10.0%、机电产品3.1%、有机化学品12.6%。

其它主要进口商品还有钢材、动植物油、塑料制品、船舶、光学仪器设备和矿产品等。

中印两国同为发展中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传统产业的实力都比较雄厚。

相同的要素禀赋使得中印出口产品结构相似,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纺织品、医药化工原料、轻工产品等是创汇的主打产品,因此两国在这些领域存在着较强的竞争性。

同时,中国的制造业优于印度,印度的资源性产品优于中国,又存在着一定互补性。

(1)中国对印度的出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进行贸易结构调整以来,出口贸易结构不断优化,这一点在中印贸易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表1所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对印度出口的初级产品比重不断下降,同时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不断提高(1999年除外)。

这一势头在21世纪得到了更快的发展,中国对印度出口初级产品的比重从2000年的33133%快速下降到2007年的3131%,反之,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则从2000年的66109%快速上升到2007年的95159%。

由此可见,中国在中印贸易中贸易结构较为优化,占有一定优势。

 

中国对印度出口的不同产品类别的总额和比重

 

2008年

18735

138822

78299

40238

26788

2009年

19367

168824

81262

42187

25287

2010年

21890

172539

86139

43988

20971

2011年

25888

192873

91022

45178

21084

2012年

27321

218279

109230

46799

19347

2013年

29672

248628

112470

48013

19427

数据来源:

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计算得出

总之,从中印贸易结构来看,中国主要向印度输出工业制成品,而进口资源性产品,两国存在较大的互补性,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但是,中国对印度较为优化的贸易结构使得中国物美价廉的工业品冲击印度市场,导致印度方面对中国存有戒心,另外“中国威胁论”又让印度对中国出口铁矿石等战略性资源施以限制,给两国贸易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1.1.3贸易竞争力分析

据印方统计,2013年1-3月,印度对中国双边货物贸易额为169.0亿美元,下降5.4%。

其中,印度对中国出口37.9亿美元,下降26.4%,占印度出口总额的4.6%,下降1.9个百分点;印度自中国进口131.1亿美元,增长3.0%,占印度进口总额的10.3%,增长0.2个百分点。

印度对中国贸易逆差93.2亿美元,增长22.8%。

棉花、矿产品、铜及制品、有机化学品和建筑材料是印度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

1-3月,印度对中国棉花出口14.4亿美元,下降16.0%,占印度对中国出口总额的37.9%;矿产品、铜及制品、有机化学品和建筑材料对中国的出口额分别为4.3亿美元、3.6亿美元、2.1亿美元和1.7亿美元,增减幅依次为-66.4%、-34.0%、0.6%和29.0%,上述四大类产品分别占印度对中国出口总额的11.4%、9.4%、5.6%和4.4%。

其他对华出口商品还有塑料制品、动植物油、树胶、机械设备和钢铁制品等。

印度自中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有机电产品、机械设备、有机化学品、仿古制品和钢材。

1-3月,上述五类商品合计自中国进口81.9亿美元,占自中国进口总额的62.5%。

除上述产品外,印度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还有珠宝及贵金属制品、船舶、光学仪器制品、塑料制品、化工品、家具和纺织品等。

截止3月底,中国在印度出口贸易中仅次于阿联酋和美国位居第三位,但在进口贸易中为印度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在印度的十大类进口商品中,中国生产的机电产品、钢材、仿古制品、纺织品、家具和陶瓷等在印度进口的同类商品中占有较明显的优势地位;但中国生产的运输设备、化工产品、贵金属制品和光学仪器制品等仍面临着来自美国、欧洲各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竞争。

 针对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和外贸竞争力现状,依据国际贸易竞争力相关理论,参考日本、韩国和德国发展经济贸易的成功经验,以及实证分析结果,本章将从国家、产业、产品和企业四个层面探讨我国外贸竞争力提升对策。

(1)实施竞争优势导向的平衡型外贸发展战略。

  外贸发展战略是一国通过选择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和程度的高低,来影响国内资源配置和竞争效率的一系列贸易制度和政策。

  一个好的外贸发展战略能为一国创造适宜的外贸发展环境,推动一国外贸竞争力的提高。

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企业战略是影响一国外贸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日本、韩国和德国战后的经济复兴无不依靠政府制定的以出口为导向的“贸易立国”和“科技立国”战略和一系列产业政策的指引。

我国现行的外贸发展战略大体上属于出口导向战略,以追求出口规模扩大和外汇储备增长为主要目标。

然而,在这种外贸战略指引下,容易导致数量扩张的粗放式外贸增长方式,贸易利益并没有与贸易数量同比例增长,国际市场环境容易恶化,外贸竞争力的提升受到制约。

(2)积极应对倾销和反倾销,加强行业自律和政府引导。

  近年来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案件越来越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贸易格局触动了全球化中最敏感的问题:

就业岗位的全球配置问题;其次是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严重失衡,为有关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实施贸易保护提供了口实;企业低价倾销现象严重、出口秩序混乱,企业应诉积极性不高,依法自我保护意识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政府应积极、主动向企业提供有关方面的帮助,组织、协调企业应对反倾销调查,建立合理的监管机制来促进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同时要积极帮助企业应对国外企业的倾销,保护企业合法利益。

 

1.2货物贸易的发展特点

中国自2001年12月11日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43个成员以来,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认真地履行了承诺的义务,使货物贸易发展出现如下的特点。

(1)货物进出口贸易高速发展,在世界货物贸易中的地位上升。

  进出口货物贸易额从“入世”前2001年的5097.7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6207.7亿美元,增速为21.8%,2003年进一步提升到8512.1亿美元,增速达到37.1%。

同期,在世界货物贸易中的出口比重由4.3%提高到5.0%和2003年的5%以上;在世界货物贸易进口中的比重从3.8%提高到4.4%和接近5%,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从第五位上升到第四位。

(2)货物进口增速持续高于货物出口,贸易顺差先升后降。

  货物贸易进口增速从2001年的8.2%提高到2002年29.3%和2003年的39.9%;同期,货物出口增速为6.5%,20.9%和34.6%。

其结果,中国对外货物贸易顺差从2001年的225.4亿美元提高到2002年的303.7亿美元,降为2003年的255.3亿美元。

  制成品在出口与进口贸易中均占绝大比重,但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高于在进口中的比重;初级产品在进口与出口中的比重均呈下降趋势,但在进口中的比重高于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

  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2001年的90%上升到2002年的91.2%和2003年的约92%。

同期,制成品在进口中的比重分别为:

81.2%,83.3%和约85%。

其中,同期,机电产品所占比重从44.6%提高到48.2%和51.9%。

初级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同期从9.9%下降到8.7%和2003年的约6.5%。

同期,初级产品在进口中的比重从18.8%下降到16.7%和13.1%。

值得注意的是原油、钢材、成品油和铁矿砂及其精矿在进口中迅速增加。

原油进口量从2001年的6026万吨增加到2002年的6941万吨和2003年的9112万吨;同期,钢材进口量分别达到1722万吨,2449万吨和3717万吨;同期,成品油进口量分别达到2145万吨,2034万吨和2824万吨;同期,铁矿砂及其精矿进口量分别达到9231万吨,11150万吨和14813万吨。

 (3)外资企业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经营主体,但集体和私营企业外贸发展迅速。

  外资企业在中国货物进出口中从50%的比重继续提高,外资企业在中国货物出口中的比重从2001年的50.1%提升到2002年的52.2%和2003年的54.8%;同期,在进口中的比重分别为51.6%,54.3%和56.2%。

民营企业在中国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从2001年的7.3%提升到2002年的10.1%和13.7%;同期,在进口贸易中的比重分别为5.8%和6.9%和9.3%;同期,国有企业在中国货物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国有企业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从42.5%下降到2002年的37.7%和2003年的31.5%;同期,在进口贸易中的比重从42.5%下降到38.8%和34.5%。

  在货物贸易方式构成中,加工贸易方式贸易额与一般贸易方式贸易额所占比重从基本持平到高于后者。

一般贸易方式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比重从2001年的44.2%下降到2002年的42.7%和2003年的41.5%;同期,加工贸易方式贸易额所占比重从47.3%提高到48.7%和55.2%。

贸易主要对象和贸易差额对象变化不大,但对日本却从贸易顺差变为贸易逆差。

从2004年到2013年,中国贸易的十大对象顺次为:

日本、美国、欧盟、香港地区、东盟、韩国、台湾省、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其中,日本、美国、欧盟和香港所占比重均呈下降趋势,日本所占比重从2006年的17.2%下降到2012年15.7%;同期,美国从15.8%下降到14.8%,欧盟从15.0%下降到14.7%;,香港从10.9%下降到10.3%。

其余对象所占比重均成上升趋势,东盟所占比重从2011年的8.2%提升到2013年的9.2%;韩国从7.0%提升到7.4%,台湾省从6.3%提升到6.9%,其中,前5位所占比重从2011年的67%下降到2013年的64.7%。

一直保持贸易顺差的对象为美国、欧盟和香港地区,其中对美国贸易顺差从2011年的280.8亿美元提升到2012年的427.2亿美元和2013年的586.1亿美元,对香港的贸易顺差同期分别为371.2亿美元,477.2亿美元和651.7亿美元;对欧盟的贸易顺差从2011年的52亿美元提升到2013年的190.9亿美元。

而对日本则从2011年21.6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转变为2012年和2013年的贸易逆差,逆差额从2012年的50.3亿美元增加到147.2亿美元。

在贸易逆差对象中,对韩国的贸易逆差从2011年的108.7亿美元加大到2013年的230.3亿美元,对东盟的贸易逆差同期从48.3亿美元加大到164亿美元,对台湾省的贸易逆差同期从223.4亿美元加大到403.6亿美元。

  在中国对外货物贸易中,沿海地区省份和城市一直名列前茅,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加快。

  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福建、北京、辽宁、天津和河北占中国货物贸易出口的90%以上,其中,广东占1/3以上,江苏、上海和浙江呈上升趋势。

在中国出口中的比重,江苏从2001年的10.8%提升到2003年13.5%;同期,上海从10.4%提升到11.1%,浙江从8.6%提升到9.5%。

2002年,中国出口前十位城市顺次为:

深圳、上海、东莞、苏州、广州、北京、天津、厦门、青岛、杭州,它们共占中国出口货物贸易总值的56.7%;2003年出口前十位城市顺次为:

深圳、上海、苏州、东莞、广州、北京、天津、青岛、宁波、杭州,它们共占中国出口货物贸易总值的58.4%。

2002年后,中西部地区贸易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出口额所占比重接近10%。

随着中国贸易地位的提高和竞争优势的展现,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在发展相互货物贸易的同时,贸易争端也呈现加多的趋势。

其特点是从关税上的反倾销向动植物卫生检疫和技术壁垒发展;从货物贸易向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发展;从“入世”承诺向国内相关法规延伸。

贸易争端对象既有发达国家成员也有发展中国家成员。

与此同时,中国运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发起反倾销调查和采取自保措施,以维护正当的经济贸易利益。

如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5年,中国对进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共为12起,而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进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15起。

 

1.3对货物贸易的外贸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为对外贸易系数(传统的对外贸易系数),是指一国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其中,进口总额占GNP或GDP的比重称为进口依存度,出口总额占GNP或GDP的比重称为出口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反映一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以本国对外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

为了准确地表示一国经济增长对外贸依赖程度,人们又将对外贸易依存度分为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

进口依存度反映一国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则反映一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

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越大,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

伴随经济的全球化,对外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比重都在增加。

2007~2013年间,世界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1.1%,而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为15.4%。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外贸易快速增长。

伴随着外贸的增长,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不断提高。

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是1985~1990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出口缓慢增长。

1985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23.1%,其中出口依存度为9.02%,进口依存度为14.08%,1990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首次达到30%,其中出口依存度为16.05%,进口依存度为13.84%,中国出口慢慢赶上并超过进口。

这一阶段,主要由于国内资源紧缺和大量技术设备的进口,使进口依存度连续多年高于出口依存度。

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2000年,在这一阶段,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超出了中国年均GDP的增长速度8.8%。

劳动密集型产业崛起,加工贸易的开展,使出口快速增长,出口依存度超过进口依存度,推动外贸稳步上升,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于1994年突破40%。

虽然1996~1999年四年内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有所滑落,但是在35%左右徘徊,2000年再次达到43.9%。

  第三个阶段是2001年至今。

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历史性的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三位,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世界贸易的增长。

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快速增加,2002年突破50%,2005年已经高达63%。

据有关学者分析中国已经跻身中等贸易依存度国家行列,即贸易依存度集中在30%~100%之间,如法国、意大利、英国、韩国、德国等。

 

二、印度货物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对外贸易逆差

据印度商业信息统计署与印度商务部统计,2013年1-3月,印度货物进出口额为2,106.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2.6%。

其中,出口829.0亿美元,增长4.2%;进口1,277.1亿美元,增长1.6%。

贸易逆差448.1亿美元,下降2.8%。

从国别地区看,2013年1-3月印度对其主要贸易伙伴出口,除对中国、新加坡和阿联酋呈现26.4%、25.6%和1.9%下降外,对其他贸易伙伴出口均出现程度不同增长。

其中对沙特出口的增长幅度最大,为67.1%;对美国和香港出口的增幅分别为1.2%和4.0%。

上述六个出口市场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