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外出务工劳动力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0604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市外出务工劳动力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市外出务工劳动力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市外出务工劳动力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我市外出务工劳动力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市外出务工劳动力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docx

《我市外出务工劳动力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市外出务工劳动力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市外出务工劳动力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docx

我市外出务工劳动力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我市外出务工劳动力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我市在1978年由地区改为省辖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这一年召开,改革开放也以这一年为元年,这似乎预示着我市将在以后的发展进程中与改革开放结下亲密的关系。

事实也是如此。

作为因煤炭资源丰富而在“三线建设”中崛起的城市,在改革开放后,不可避免地被卷入经济市场化的洪流之中,最明显的,就是受东部发达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强大虹吸效应影响,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

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增加收入、开拓眼界、提升技能、增加经验的同时,也在我市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现象。

经济要发展,需要人口的集聚;产业要发展,需要工人的集聚。

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我市想要实现更宏伟的发展目标,迫切需要从人口流出地向人口流入地转变,首先要做好的,就是促进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回流,要促进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回流,就要先分析我市外出务工劳动力的现状,进而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出台符合实际的政策,吸引外出务工劳动力返乡就业创业,助推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外出务工劳动力基本情况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我市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基本情况自2003年才有相关数据(见表):

从上表可知,我市外出务工人数总数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中间(2010年、2017年)虽有回落,但幅度很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自2014年以后,外出务工人员总数曲线呈持平趋势,基本稳定在55万左右。

当年外出务工人员总数占当年户籍人口的比重稳定在17%—18%。

考虑到外出务工绝大部分是劳动年龄段(16周岁—60周岁),可以得出结论:

我市每4个劳动力中就有1人外出务工,占比25%。

水城县开展的一次调查,可以为上述结论提供侧面佐证。

水城县于2017年10月份组织相关部门,对辖区内比德、发耳、花戛、蟠龙、阿戛、鸡场、野钟等7个乡(镇)的外出务工人员情况进行了摸底和调查,截止2017年10月21日,7个乡(镇)外出务工总数34983人,占其总人口数的259201人的13.5%,占其劳动力总人数143284人的24.52%。

二、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就业集中地域、就业集中行业及收入情况

2017年1月份,为掌握我市外出务工劳动力基本情况,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在平时调查统计的基础上,会同市卫生计生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对全市外出务工劳动力就业相关情况进行了收集、整理及分析:

(一)省外就业35.22万人,其中16-25周岁占比26.34%,25-35周岁占比37.25%,35-45周岁占比25.25%,45周岁以上占比11.16%。

初中及以下文化的占比96.23%,高中以上文化的占比3.77%。

省外就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占外出务工劳动力总数的78.29%,其中浙江省占48.67%,广东省占12.52%,福建省占7.67%,江苏省占5.07%,其他地区仅占26.07%。

制造业、建筑业是省外就业的主要行业,其中,制造业占49.87%,建筑业占16.14%,居民服务和商业服务业占5.34%,住宿餐饮业占4.83%,其他行业占23.82%。

省外就业月收入普遍在2000-4000元。

其中,月收入1000-2000元占比7.98%,2000-3000元占比45.92%,3000-4000元以上占比37.69%,4000-5000元占比6.91%,5000元以上占比1.5%。

(二)省内市外就业6.61万人(贵阳市3.59万人,黔西南州0.9万人,毕节市0.86万人,安顺市0.85万人,遵义市0.18万人,黔南州、黔东南州、铜仁市及贵安新区合计0.23万人),16-25周岁占比18.53%,25-35周岁占比28.32%,35-45周岁占比32.42%,45周岁以上占比20.73%。

初中及以下占比88.22%,高中及以上占比11.78%。

省内市外就业中,建筑业占13.42%,采矿业占12.33%,制造业占10.93%,住宿、餐饮业占6.67%,批发零售业占7.51%,居民服务和商业服务业占10.01%,其他行业占39.13%。

省内就业收入的工资水平和省外就业相比降低不少,月收入1000-2000元占比32.21%,月收入2000-3000元占比36.72%,月收入3000-4000元占比21.19%,月收入4000-5000元占比6.46%,月收入5000元以上占比3.42%。

(三)相关分析:

1、我市外出务工劳动力多(占劳动年龄段25%)。

我市是“三线建设”时期崛起的工业化城市,但工业结构以钢铁、煤炭、水泥等重工业为主,技术要求高、就业容量小,加上大部分重工业产业工人都是从外地迁移进来的,导致容纳本地就业少。

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推进以及小煤窑、小炼钢、小焦炭厂等关停,进一步压缩了就业容量。

恰在此时,东部发达地区开始以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作为推进经济发展的致胜法宝,对劳动力的需求进一步加大,与我市劳动力在一定时间的富余形成互补关系,促进我市劳动力大规模外出务工。

2、文化水平低(初中及以下占绝大多数)。

在“三线建设”之前,我市属于经济、文化、教育落后的地区,农民温饱都成问题,更遑论重视教育!

以至于在“三线建设”后要从外地迁移大量移民(产业工人)。

这些移民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也都是有工作岗位的,导致我市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以没有多少知识文化的农民为主体。

3、就业门路窄(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

文化水平低,就只能在知识文化要求低的行业寻找工作,制造业和建筑业成了我市外出务工劳动力的集中行业。

制造业,都是流水线生产模式,一个人只需要完成一个简单的步骤而已,所以,对文化水平要求不高,稍加培训就能上岗;建筑业,则需要大量体力劳动者(如钢筋工、水泥工等),基本没有文化水平要求。

4、收入水平低(绝大部分在4000元/月以下)。

收入低是必然的结果,因为文化水平低导致就业门路窄,就业门路窄导致收入水平低。

三、外出务工劳动力存在的问题

就我市外出务工存在的问题而言,上面提到的文化水平低、就业门路窄、收入水平低是面上的问题,就具体情况而言,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就业保障方面。

一是劳动力信息统计不完善、不精准。

现有统计信息不够完善,录入不精准,更新不及时,导致就业服务不精准、措施不得力,不能真正服务好务工人员和有用需求的企业。

二是缺少岗位对接机制。

缺少及时高效的岗位收集、分类、分析和精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机制,导致企业想招的人招不到,务工人员很难找到合适工作。

三是缺少贴合岗位需求的职业培训。

务工人员中绝大多数未接受过技能培训或者职业素质培训,已开展的职业培训中,围绕岗位实际需求开展的职业培训较少,导致务工人员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或者频繁更换工作,工作不稳定,收入不稳定,多数人没有职业规划,发展空间不大,前景迷茫。

四是用工企业对务工人员年龄要求较高。

各企业对年龄要求基本为男45周岁以下,女40周岁以下。

主要是外出务工人员缴纳职工社保的年限低或根本没有购买过职工社会保险。

企业为避免不必要的劳动纠纷,在招工时对年龄提出较高要求。

五是务工人员维权意识不强。

企业侵害职工权益情况虽有所减少,但外出务工人员因初中及以下学历人数较多,劳动维权意识仍然薄弱。

(二)教育保障方面。

一是务工地点子女入学仍然较难。

在东莞因外来人口达80%以上,现有的公办教育资源无法满足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而私立学校费用较高,务工人员的收入负担不了私立学校费用。

东莞市在对外来人员子女就业方面实行积分准入制度,例如大专以上学历且连续缴纳两年以上社会保险才能在当地公立学校入学,但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由于没有购买社保或者社保缴费年限不足,无法就读当地公立学校而送回家乡由老人照管,成为了留守儿童。

二是务工人员文化程度低。

大部分务工人员只接受过小学或初中教育,未接受过专门的职业培训,职业素质和技能不高,可选择的工作岗位少,就业后不能迅速达到岗位要求,适应能力较弱,导致工作不稳定、收入较低、收入增长空间不高。

三是务工人员自身缺少学习意识。

务工人员受限于较低文化素质,主动学习提升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的意识淡薄,职业能力得不到提高,薪资待遇水平长期在较低水平徘徊。

(三)社会保障方面。

一是购买社会保险意识不强。

多数外出务工人员不愿意购买社会保险,尤其是70、80后人员对购买社会保险持反对态度。

二是社会保险具有一定局限性。

社会保险未实现全国连网,异地报销有一定困难。

目前,我省已经实现社会保险联网,可以在省内异地就医、异地结算。

但跨省际间社保网络仍然未实现联网,成为阻碍务工人员购买社会保险的主要障碍。

四、相关对策建议

(一)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我市外出务工劳动力的主体是农民工,农民外出务工的原始原因不是外面的世界太精彩,而是乡村实在混不下去了,要促进外出务工人员,特别是外出务工农民工回流,“雁归兴黔”,必须抓住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将我市三农问题解决好。

一要统筹城乡空间布局,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统筹城乡基础配套,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联通化;统筹城乡资源要素,推进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统筹城乡产业布局,推进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统筹城乡民生保障,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利益分配,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

二要在落实好农村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政策的基础上,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全力打造新时期“三变”改革升级版。

三要大规模调整种养结构,把旱地基本农田全部种植经济作物,树立“一招鲜、吃遍天”的思想,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提高土地的综合产出效率,当农业产出与外出务工收入相差不大、基本持平或者超过时,必然会促进外出务工人员从生产线回到田间地头。

四要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都市文化与乡村文明相辅相成,进一步坚定农村文化自信和丰富农村精神生活,重塑农村公序良俗的生命力,提高农村的文化向心力和吸引力。

我们相信,当农村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所在,何愁外出务工人员不归心似箭。

(二)积极推进就业服务。

一是着力加强统计信息建设和用工信息发布。

健全完善务工人员信息库和企业岗位需求信息库,精准掌握务工人员基本信息和企业用工需求信息,精准建立各类人员服务台账,做好因人因企施策,因需施策服务,进一步加强基层平台和基层队伍建设,提高信息录入质量和信息更新速度,丰富用工需求发布渠道,例如通过微信公众号向务工人员发布用工信息,下一步要做到每月定期向务工人员发布发布用工信息,特别是我县重点支持产业的用工需求,应每半月发布一次。

二是着力提升就业服务质量。

进一步加强基层服务平台建设,特别是加强劳动保障协管员队伍建设,在实现就业、社保、劳动维权、教育、医疗等服务进村,方便群众就近办事的同时,着力围绕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要求,每月定期将岗位信息、就业创业指导等服务项目送到群众家中,及时得到正确就业指导,尽快实现就业,尽快实现增收。

三是着力整合资源,提升服务效率。

通过整合政府、职业学校、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或劳务派遣公司等资源,搭建协作共赢机制,政府大力支持各类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或劳务派遣公司,帮助其搭建就业服务网络,并利用其优势精准收集岗位需求信息。

政府主导整合人社部门基层服务平台,基层劳动保障协管员队伍和企业就业服务网络、队伍,精准组织劳动力与岗位需求对接。

政府牵线企业与职业学校无缝对接,因岗实施精准职业培训。

政府购买公司服务为务工人员提供后续精准就业服务,例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采用招投标形式与中标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或劳务输出公司合作,在其公司挂牌成立务工人员服务站,利用企业资源、人脉为务工人员就近提供就业、社保、职业培训和劳动维权咨询等服务,这样既节省了政府开支,又能够能为务工人员提供精准的就业服务,确保务工人员“能上岗,稳得住,能赚钱,快发展”。

四是着力提升职业培训质量。

人社部门应加大力度牵头开展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职业培训和农村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积极开展与发达地区的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以市场需求和岗位需求为导向,针对我县产业(工业)园区、农村“三变”改革、山地特色旅游、健康休闲养老及县内外用工需求和劳动力特点,以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旅游业、电子商务等就业容易大的行业用工需求为重点规范开展培训。

灵活选择送教下乡、“就业+培训”、培训补贴直补个人、“培训+金融”等培训方式,力求满足群众的不同需求。

灵活安排培训时间,采取“夜校”、“半日班”、“周末班”等方式进行培训。

灵活安排培训地点,采取“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等方式进行培训。

建筑、交通、特色种养殖业、特色手工艺品加工等行业用工需求,开展实操培训,确保群众“学得会、能上岗、稳得住、能增收”。

将职业素质培训和综合能力培训穿插在培训中,注重提升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

(三)积极推进教育保障。

一是切实帮助解决子女入学难问题。

进一步加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帮助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同时帮助内地企业发展壮大,扩大岗位需求,尽可能动员外出务工人员留在家乡就业、创业,做到既打工赚钱又能照顾好家庭。

二是多措并举帮助外出务工人员提升学历和解决购买社会保险困难,尽可能解决子女跟随父母在身边就近入学困难。

三是加大综合素质提升培训力度。

积极开展外出务工人员综合素质提升培训,通过培训实现综合能力提升,促进其职业生涯有更好的发展,工资收入不断增加。

(四)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保障。

一是认真落实外出务工人员异地就医结算工作。

将我省第一批确定的能够实现就地报销补偿的29个省211家三级医院信息及时向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宣传,让农民工就近就地就医。

二是加强宣传新农合政策和职工医保政策的宣传,正确引导外出务工人员积极参与新农合和职工医保。

三是进一步简化报销程序,最大限度为广大农民工看病就医提供便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