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高山动物种类和生活习性.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0085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极地高山动物种类和生活习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极地高山动物种类和生活习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极地高山动物种类和生活习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极地高山动物种类和生活习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极地高山动物种类和生活习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极地高山动物种类和生活习性.docx

《极地高山动物种类和生活习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极地高山动物种类和生活习性.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极地高山动物种类和生活习性.docx

极地高山动物种类和生活习性

极地、高山动物种类和生活习性

北极狼

北极狼一般生活在北极地区的森林里,生活在从加拿大的拉布拉多地区到英国的哥伦比亚地区。

成年狼仅仅3英尺高,长的很象一只有绅士风度的狗。

这种狼的颜色有红色、灰色、白色和黑色。

   北极狼吃驼鹿、鱼类、旅鼠、海象和兔子,它也进攻人类和其他的动物。

它们用森林里的灰色、绿色和褐色作为掩护,北极狼有着一层厚厚的毛,它们的牙齿是尖利的,这有助于它们捕杀猎物。

 

   北极狼的主要敌人是人类,由于人类的采伐树木、污染和垃圾,它们失去了它们的居住的地方。

北极狼面临濒危的境地,主要的威胁是偷猎者,每年至少有200只北极狼被杀。

   我们正在努力的鼓励人们去挽救它们,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北极狼才会是濒危动物,但是我们不能等到它们是濒危动物时才去保护它们!

雪豹

食肉目,猫科、豹亚科,豹属。

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雪豹别名草豹、艾叶豹,头小而圆,尾粗长,略断或等于体长,尾毛长而柔。

体重35-45公斤,体长1.2米,尾长约1米。

全身灰白色,布满黑斑。

头部黑斑小而密,背部、体侧及四肢外缘形成不规则的黑环,越往体后黑环越大,背部及体侧黑环中有几个小黑点,四肢外缘黑环灰白色,无黑点,在背部由肩部开始,黑斑形成三条线直至尾根,后部的黑环边宽而大,至尾端最为明显,尾尖黑色。

耳背灰白色,边缘黑色。

鼻尖肉色或黑褐色,胡须颜色黑白相间,颈下、胸部、腹部、四肢侧及尾下均为乳白色,冬夏体毛密度及毛色差别不大。

   该物种为高山动物。

在可可西里,雪豹夏季居住在海拔5000-5600米的高山上,冬季一般随岩羊下降到相对较低的山上。

雪豹的巢穴设在岩洞中,一个巢穴往往一住就是好几年。

雪豹以岩羊为主食,也捕食高原兔等小动物,所以其栖居地也就在岩羊集中分布的山区。

黄昏时,岩羊开始离开岩石到草地觅食,雪豹则随岩羊群活动,常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捕食岩羊,咬其喉部使之死亡。

为了猎食,雪豹往往出去很远,常按一定的路线绕行于一个地区,需要许多天沿原路返回,夜行性,白天很少出来,或者躺在高山裸岩上晒太阳,在黄昏或黎明时候最为活跃,上下山有一定路线,喜走山脊和溪谷。

   雪豹性情凶猛异常,但在野外一般不主动攻击人。

行动机警,四肢矫健,动物非常灵活,善于跳跃,十几米宽的山涧一跃而过,三四米高的山岩一跃而上,由于其粗大的尾巴做掌握方向的“舵”,它在跃起时可在空中转弯,因此其捕食的能力很强。

雪豹3岁性成熟,发情期在1-3月,怀孕期98-99天,一般在5月中旬至6月初产仔,每胎1-3仔。

雪豹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所以一直是人狩猎和捕杀的对象。

特别是因其有固定的活动路线,偷猎者在其必经之路埋下铁夹就可将其捕获,导致其种群濒危。

同时,岩羊数量下降也给雪豹这个靠捕食岩羊生存的种群造成了灾难。

由于雪豹很难适应低海拔地区的湿度、温度、气压和日照变化,所以在世界各地动物园中,能繁殖雪豹的数量很少。

紫貂

紫貂又叫黑貂、赤貂、青门貂等,体形很像黄鼬(黄鼠狼),但较大,体长在40厘米左右,体重约650克。

它的四肢短健,后肢比前肢稍长,前后肢均具五趾,还具有肉垫,弯曲的利爪有半伸缩性,非常适于爬树。

紫貂的身躯细长、苗条,脸和鼻部较尖,吻端圆钝,鼻唇部中央有明显的纵沟,还有20余根颇具弹性的发达触须。

眼睛大而有神,耳壳大且直立,略呈三角形,尾巴粗大而尾毛蓬松,约占体长的30~40%。

紫貂现在仅见于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老爷岭、广才岭、完达山,的长白山和的恒仁县境气候寒冷的林海雪原中,以及北部的阿尔泰山地等,呈间断性分布。

紫貂喜欢栖息在海拔800~1600米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和亚寒带针叶林中,是其中的典型动物之一。

除了雌兽生育儿女时在石堆或树洞中筑窝外,其它季节都过着四处流浪的生活。

一般单独活动,性情孤僻,昼夜均能活动觅食,但以夜间居多。

常以石缝、石洞、石塘、树洞等作为临时住处,洞干净、清洁,还分为仓库、厕所和卧室等,卧室呈小圆形,直径20~25厘米,里面铺垫有草、鸟羽和兽毛等,洞口常有入口出口之别,活动围一般在5~10公里左右。

紫貂喜欢以松鼠、花鼠、田鼠、姬鼠、鼠兔、野兔、雉鸡、松鸡、小鸟、鸟卵和昆虫等为食,有时也捕鱼,采食蜂蜜、松籽和浆果等。

行动敏捷,多在地上捕捉猎物,攀援爬树也很灵活,跳跃自如。

冬季大雪封山,食物短缺时,就迁移到低山地带,待天气转暖时再返回。

在地面行动时的步态主要有小步跑和跑跳步两种,行进中总是跑跑停停、边嗅边看,有时昂首向四周望。

捕食和避敌的时候则连跑带跳,一般纵跳可达30厘米左右,也有人认为它可以跳到2米远。

它的足迹在深雪中为一个深窝,在略覆薄雪的冰面上可以看到清晰的爪痕。

由于紫貂的繁殖力又不算太强,加上长期大量猎捕,以及大面积采伐森林和喷洒鼠药所造成的污染,使其数量锐减,目前全国野外总数仅有1000多只,已经濒临灭绝。

 

豺的别名之多在兽类中名列前茅,有红狼、红豺、豺狗、斑狗、棒子狗、扒狗、绿衣、马彪、赤毛狼等称谓,在国外则被叫做亚洲野犬或亚洲赤犬。

它的外形与狼、狗等相近,但比狼小,而稍大于赤狐,体长95-103厘米,尾长45-50厘米,肩高52-56厘米,体重13-20千克左右。

头宽,额扁平而低,吻部较短,耳短而圆,额骨的中部隆起,所以从侧面看上去整个面部显得鼓起来,不象其他犬类那样较为平直或凹陷。

四肢也较短,尾较粗,毛蓬松而下垂。

体毛厚密而粗糙,体色随季节和产地的不同而异,一般头部、颈部、肩部、背部,以及四肢外侧等处的毛色为棕褐色,腹部及四肢侧为淡白色、黄色或浅棕色,尾巴为灰褐色,尖端为黑色。

豺的分布围较大,主要是亚洲的东部、南部、东南部和中部等地区,即北起西伯利亚南部,南至南洋群岛各国,西从克什米尔一带的喜马拉雅山地,东达乌里一带,其中包括我国的大部分地区。

豺在各个地区的密度均较为稀疏,数量远不如狐、狼等那样多。

栖息的环境也十分复杂,无论是热带森林、丛林、丘陵、山地,还是海拔2500-3500米的亚高山林地、高山草甸、高山裸岩等地带,都能发现它的踪迹。

它居住岩石缝隙、天然洞穴,或隐匿在灌木丛薮之中,但不会自己挖掘洞穴。

性喜群居,多由较为强壮而狡滑的“头领”带领一个或几个家族临时聚集而成,少则2-3只,多时达10-30只,但也能见到单独活动的个体。

当群体成员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也会互相撕咬,常常咬得鲜血淋漓,有时甚至连耳朵也被咬掉。

平时的性情十分沉默而警觉,但在捕猎的时候能发出召集性的嚎叫声。

捕猎多在清晨和黄昏,有时也在白天进行。

善于追逐猎物,也常以围攻方式捕食。

行动敏捷,善于跳跃,原地可跳到3米多远,借助于快跑,能跃过5-6米宽的沟堑,也能跳过3-3.5米高的岩壁、矮墙等障碍,其灵活性胜于狮、虎、熊、狼等猛兽,而接近于猫科动物中最为灵活的猞猁和云豹。

豺的嗅觉灵敏,耐力极好,猎食的基本方式与狼很相似,多采取接力式穷迫不舍和集体围攻、以多取胜的办法。

它的爪牙锐利,胆量极大,显得凶狠、残暴而贪食,一般先把被猎物团团围住,前后左右一齐进攻,抓瞎眼睛,咬掉耳鼻、嘴唇,撕开皮肤,然后再分食脏和肉,或者直接对准猎物的肛门发动进攻,连抓带咬,把脏掏出,用不了多久,就将猎物瓜分得干干净净。

它虽然偶而也吃一些甘蔗、玉米等植物性食物,但主要以各种动物性食物为食,不仅能捕食鼠、兔等小型兽类,也敢于袭击水牛、马、鹿、山羊、野猪等体形较大的有蹄类动物,甚至也成群地向狼、熊、豹等猛兽发动挑逗和进攻,吓得它们落荒逃走或爬上大树,从而夺取它们口中的食物,如果这些猛兽不放弃食物,一场激战便在所难免,最终多半是豺获得胜利,因为虽然单打独斗时豺并非它们的对手,但一群豺在集体行动时,互相呼应和配合作战的能力却要高出一筹。

但遇到虎的时候,豺通常并不马上冲上前去夺食,而是耐心地等待虎吃饱后离去,再分享它吃剩的食物,当然虎也不会主动向豺发动进攻,它还常常需要感官更为灵敏的豺来了解周围的情况。

不过,在印度曾经发生过多起孟加拉虎与一群豺为了争食而血战的事情,结果每次都是在虎咬死、咬伤几只或十余只豺之后,没能冲出重围,终于精疲力尽,倒地不起,被这群穷追不舍的豺活活咬死。

因此,可以说在亚洲各地的山林中,只有体型巨大的亚洲象能够免遭它的威胁。

豺在秋季交配、繁殖,这时雄兽和雌兽多成对活动。

雌兽的妊娠期约为60-65天左右,产仔则在冬季,每胎产3-6仔,最多为9仔。

初生的幼仔被有深褐色的绒毛,1-1.5岁性成熟,寿命为15-16年。

我钟情于雕是源于过与小龙女那凄美与纯真的爱!

每一次在野外听到它洪亮的鸣叫划过长空,都给我肃然起敬的感觉!

雕是大型猛禽,体型粗壮,翅及尾羽长而宽阔,扇翅较慢,常在近山区的高空盘旋翱翔,能捕食野兔,幼畜等大形哺乳动物,也嗜食鼠类。

我国常见的种类有金雕和乌雕。

金雕俗称洁白雕,体较大,全身为黑褐色,体色为雕类与鹰类中最发黑的一种。

成鸟头颈部金黄色。

幼鸟尾羽基部以及翅膀飞羽的基部为白色,成长后白色部分消失。

飞翔时翼长而宽,尾端稍圆形。

在我国也有分布的白尾海雕与虎头海雕的幼鸟,全身也为褐色,与金雕很相似,但尾形为楔形,是与金雕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栖于山地,常高踞山崖巅顶或飞翔于高空中。

性凶猛,喜食野兔、雉、鹑以至大形哺乳动物幼麝等。

巢营于高山悬岩上或峭壁的树上,迁徙时在我国东北常能见到。

乌雕俗称皂雕或花雕,体形比苍鹰大,全身黑褐色,腰部有V字型白斑,尾比金雕及白肩雕长。

幼鸟翼的复羽先端有淡色斑。

翼下初级飞羽基部也有淡色斑。

常栖于沼泽、河川、水边等地,嗜食蜥蜴、蛙、小型鸟类、鸥、鸦以及鼠类,也常食动物尸体。

终年留居我国东北和长江下游一带,冬时常见于、等地。

山雀

    山雀是体型比麻雀纤细的食虫鸟类,也是在平原或丘陵山地林区常见鸟类之一,在山间林区数量较平原地区的种类及数量均多。

山雀的体羽大多以灰褐为主,它们的鸣声差异虽极显著,但多少都带有“仔仔黑”的音阶,易于分辨。

因其多筑巢于树洞或房洞中,又几乎终日不停地在林间取食昆虫,且多为害虫,故成为农林业很理想的人工招引的对象,国外已进行的招引工作有显著效果。

我国山雀的种类很多,大多数均为留鸟。

其中最常见的有大山雀和沼泽山雀。

   大山雀(Parusmajor)俗名仔仔黑、白脸山雀、仔伯。

为山雀科中体型最大的鸟类,背羽绿灰色,头黑且两侧白色,形成明显的白斑状,故名白脸山雀。

腹面白色,正中则纵贯以黑色宽纹,加以前胸黑缘,故形成丁形的黑襟。

大山雀在国分布广泛而且数量较大,多栖于山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林间以及丘陵果园及耕作区等地,在庭园林间亦能见到,为留鸟。

雏鸟离巢后常结成小群活动,有时亦与其他山雀混成数十只大群,秋冬季常迁飞到平原地带林区。

常栖于树枝上发出“仔黑,仔黑,仔黑”或“仔仔黑,仔仔黑,仔仔黑黑黑”。

   繁殖期为3-8月间,年繁殖两窝。

一般营巢于4-5月。

巢筑在树洞、石隙、墙洞中。

距地面2-6米,利用苔藓、羽毛和兽毛、棉花、草茎、草根及树皮纤维。

巢窝大小常随洞穴条件而变化。

产卵6-13枚不等,卵色白并带有红褐色细斑,在钝端较密集。

卵大小平均为17毫米×12.9毫米,卵重1.4克。

产卵后约15日左右雏鸟孵出,育雏期14-16日。

   大山雀消灭害虫的能力十分著称,在果园中能消灭一些对苹果、梨、桃等危害严重的害虫,例如青刺蛾、天牛幼虫、蝽象等害虫;在农田附近也食直翅目、鳞翅目等害虫。

特别在林区,大山雀嗜食松毛虫,冬季能啄食树皮越冬的松毛虫,雏鸟的食物中主要为松毛虫。

沼泽山雀(Paruspalustris)体型比大山雀略小,也是留居于我国各地的最常见的山雀,头顶黑色而不具白斑,背羽砂灰褐色,颏喉部具黑色,腹面无黑色宽纵纹,这些都是与大山雀明显的区别。

生活习性、筑巢地点以及巢的结构均与大山雀相似,但分布围略小,较常见于较高一点的山林地区。

鸣声比大山雀弱细,但特别响亮清脆,好像是吹水哨的“伯儿、伯儿”声,常鸣“仔仔、黑黑、仔仔”。

卵乳白色,具红棕色斑点。

食性与大山雀基本相同。

小熊猫

小熊猫又叫小猫熊,由于长相十分惹人喜爱,天生装扮得就像卡通画中的动物形象一样。

在人们根据它的一些特殊习性,亲切地称之为“山闷得儿”或者“山车娃儿”,而在人们却根据它的体形和美丽的毛色称之为“金狗”。

它的身体肥胖,外形似熊又很像家猫,但比熊小得多,又比家猫大,故而得名小熊猫。

小熊猫是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等高山、亚高山地带的特产珍贵动物,在我国见于南部、东南部、南部、、、等地。

人们在谈到小熊猫时,自然会联想起大熊猫。

它们不仅名称相近,而且有头骨短而粗壮,颧骨强大,以多纤维的植物如竹类等作为食物,牙齿的构造十分相似,足适于攀援,掌下多毛,体毛较粗,脏的构造相近等很多共同的特点,所以它们很容易被认为亲缘关系接近的动物。

其实,小熊猫和大熊猫的亲缘关系相距较远,在分类上也不属于同一个科,大熊猫属于大熊猫科,而小熊猫则属于浣熊科。

小熊猫主要生活在海拔1600~3800米之间的混交林和竹林等高山丛林之中,夜晚栖居在溪流和山泉附近的利用枯树洞或岩石洞所筑成的巢穴中。

喜爱结成4~5只的小群活动。

小熊猫喜欢饮水,常在小溪边活动,饮水时用舌头轻轻地舔吸,好像在仔细地品尝甘泉的滋味,但很有节制。

由于它的脚底下长着厚密的绒毛,所以很适合于在密林下面湿滑的地面或者岩石上行走,走路时前脚向弯,显得步态蹒跚,与熊类走路的姿势类似。

平时性情较为温顺,很少发出声音,但生气时会发出像猫叫一样“嘶嘶”的声音,并会吐唾沫,愤怒时则发出短促而低沉的咕哝声。

小熊猫的行动非常灵敏,善于攀树,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复盖着一层淡红棕色苔藓的树上休息、睡觉,遇到风和日丽的天气,也喜欢蹲卧在岩石上晒太阳,显得十分悠闲自在,所以当地的人们又叫它“山门蹲”。

在休息的时候,胸部和腹部一般紧贴在树枝上,四条腿自然下垂,还不时地用前爪擦洗自己的白花脸,或者用舌头不断地舔弄身上的细毛,睡眠时用自己那条蓬松多毛的大尾巴蒙盖住头部或当作枕头,有时也将脚下垂高高地伏卧在树枝上。

小熊猫进食常见的姿势为坐下来用前掌将食物握着吃,主要食物是冷箭竹和大箭竹的叶子、竹笋,占食物总量的90%以上,偶尔也吃其他植物的根、茎、嫩芽、嫩叶、野果,以及昆虫、鸟卵,小鸟,小兽、蜂蜜等,尤其喜欢吃带有甜味的食物。

觅食活动多在清晨和傍晚,在这两次觅食活动的高潮之后,都要进行4个小时左右的较长时间的休息。

此外在觅食活动期间,也频繁地进行短暂的休息,每次休息的时间常为2小时以下。

这样就保证了有足够的精力去仔细地选择竹叶,解决食物营养低和消化能力有限的缺陷。

对于食肉动物来说,由于竹子中不能消化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太高,所以是一种低营养价值的食物。

因此,小熊猫采取的对策是除了在春季和夏季要吃一些竹笋,秋季兼食少量的野果外,几乎全年都以竹叶为食,因为竹叶中有较多的可以消化的粗蛋白、半纤维素,以及可溶性的碳水化合物和其他细胞成分,而难以消化的植物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都比竹秆和竹枝低。

虽然竹笋的组织幼嫩,不能消化的成分含量也低,但水分含量太高,所含的蛋白质又不稳定。

因此竹叶在竹子的各部分中,应该是营养价值最高的一个部分。

在寻觅食物时,它常利用枯倒的树木作为通道,就象搭了一个架子,以弥补身体矮小的不足,从而采食高秆枝上的竹叶。

这种采取精选少食,细咀慢咽的办法,可以促进营养物质被最大限度地吸收,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柳莺

   俗称柳串儿或槐串儿,是我国最常见的、数量最多的小型食虫鸟类。

它们的体型比麻雀小得多,背羽以橄榄绿色或褐色为主,下体淡白,嘴细尖,常在枝尖不停地穿飞捕虫,有时飞离枝头扇翅,将昆虫哄赶起来,再追上去啄食,所以是十分活跃的小鸟,而且在枝间跳跃时,不时地发出一声声细尖而清脆的“仔儿”声,很容易识别,我国的柳莺种类很多,都是夏候鸟,在迁徙时遍布于各地的山林、园圃以及城市公园等地的林木中;其中一些种类在我国北方繁殖,最著名的有黄眉柳莺和黄腰柳莺。

   黄眉柳莺(Phylloscopuinornatus)俗称柳串儿、树串儿、槐串儿、树叶儿。

体长约7厘米,橄榄绿色,最明显的特征是有一条淡绿色的眉纹以及翼上有两道白斑。

活跃在柳树、槐树等乔木灌木丛树梢杈间,不停地跳跃、啄食。

性不畏人,很容易被发现。

它的鸣叫声细而尖锐,轻柔而脆,且多变。

迁徙季节,在平原公园、庭院中最常见到,常三五成群或更多些。

   夏季在我国东北、省北部及等地的山林中繁殖。

它筑巢的地点极为隐蔽,常在地表的枯枝落叶层中,或在地面凹窝中,以树皮纤维及草茎编织成球状巢,出入口开在巢的一侧。

巢壁常混有大量苔藓和蕨类以及羽毛、兽毛等,有着伪装鸟巢的本能,能衔取藓和树皮盖在球状巢的巢顶上,厚度可达6厘米,从表面上很难发现它的巢。

它们出入在一个很不规则的洞口,巢口直径4-5厘米,巢高8-11.5厘米,巢宽9厘米,径5-6厘米,巢深2-6厘米。

黄眉柳莺满窝卵为4枚,白色,有红褐色细斑,特别在钝端密集成环轮。

卵的大小为14.8×11.4毫米,卵重0.9克。

在消灭害虫方面有较大的作用。

所吃的昆虫种类有膜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半翅目等的昆虫,而这些都是有害种类,例如蝽象、叶跳蝉、蝇类和蚊类等,有时也食杂草种子及植物种子。

在迁徙时,它们的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在控制园林害虫方面有重要作用,应大力保护。

   黄腰柳莺(Phylloscopusproregulus)身体比黄眉柳莺更小些,常与其他柳莺混集成群,在树枝间跳跃取食。

与黄眉柳莺的区别在于没有淡黄色的眉纹,而腰部有明显的黄色横带。

每年约在5-7月间繁殖于我国北方的山区林间,在海拔较高的地方数量增多。

繁殖期雄鸟常站在高树顶端,发出急促而宏亮的“嘎支嘎支……”声,在林间的针叶树或灌丛基部筑巢。

在小龙门林场采到的巢为高杯形,以枯草茎编成,衬兽毛。

产5-7枚白色卵,上带褐红色斑点,卵比黄眉柳莺的小。

黄腰柳莺与黄眉柳莺的食性很相似,也是著名益鸟

红腹锦鸡

分布围:

红腹锦鸡是我国的特产种类,没有亚种分化,分布于、东北部、东南部、东南部、南部、西部、、广西、、、、南部、等地。

另外在资溪也有报道,尚需进一步证实。

其中以附近的岭山脉为多,该地名“”即是由于盛产红腹锦鸡之故。

生活习性:

红腹锦鸡栖息于海拔500—25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比白腹锦鸡栖息的海拔高度为低。

也栖息于林缘灌丛、草破和矮竹林间,冬季到农田附近觅食。

夜晚栖于树冠隐蔽处,白天下树在地上活动。

多集成4—5只,或10余只的小群,冬季可达20—30只。

极善奔走,但飞翔能力较差。

常以胡颓子、悬钩子、蔷薇等植物的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各种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

食物种类已记录有30多种。

  繁殖期为4—6月,一雄多雌制,通常1只雄鸟配2—4只雌鸟。

红腹锦鸡的求偶炫耀十分好看,当雄鸟向雌鸟求爱时,很会卖弄它的一身“打扮”,它先向雌鸟走过去,一边低鸣,一边绕雌鸟转圈或往返疾奔并察颜观色,待站立在雌鸟正前方时,雄鸟身上华丽的羽毛都向外蓬松,彩色的披肩羽盖住了头部,很像抖开的折扇。

靠近雌鸟的翅膀稍稍压低,另一侧的翅膀翘起,翅膀上和背、腰上的五彩斑斓的羽毛都展现在雌鸟面前,尾巴也随着倾斜过来,使美丽的尾羽和尾上的覆羽显得十分明亮,双眼目不转睛,向雌鸟脉脉传情。

这时,雌鸟已被雄鸟的绚丽羽毛和一系列炫耀动作搞得眼花撩乱,不时地发出“咝咝”的艳羡声。

  营巢于林下灌丛、草丛的地面上。

巢的大小为直径16—23×16—17厘米,深6.5—10厘米,每窝产卵5—9枚,最多12枚,卵的颜色为浅黄褐色,大小为39—51.4×30—37.3毫米,卵重23.5—29克。

孵化期22天。

雏鸟为早成鸟,一孵化便能自行觅食。

种群现状:

1982~1983年秋季在太白、平利调查,平均密度6.0只/平方公里;1988年秋为3.0只/平方公里(建初,1991)。

1984~1985年春季在北川调查,平均密度为6.9只/平方公里(湘涛,1988)。

1984年秋季在六盘山调查,平均密度3.6只/平方公里(迺发,1985)。

一地估计就有20万只左右。

保护措施:

因其羽色艳丽,雄鸟皮可外销供装饰用,活鸟供观赏展出用,每年从各产地捕杀数量相当惊人,例如湘西60年代畜产部门收购红腹锦鸡皮即达6000~8000(吴至康,1991)。

欧洲自18世纪已普遍饲养繁殖,至今广布世界各地。

国各动物园均有饲养繁殖记录,岭佛坪已兴建养殖场。

现已被列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

虎 

食肉目 猫科

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

国外见于西伯利亚、缅甸、印度、泰国、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地。

其中华南虎为中国特有种。

学名:

Pantheratigris,英文名:

Tiger

虎是体型最大的猫科动物,按体型、毛色、条纹不同共分为6(7)个亚种,在印度的雷瓦区有一种白虎(孟加拉虎的变型),其身上条纹为深褐或黑色,余部为乳白色,眼蓝色。

它们栖居于森林、灌木和野草丛生的地带。

独居,无定居,具领域行为,夜行性。

感官敏锐,性凶猛,行动迅捷,善游泳。

捕食大中型哺乳动物,偶食小型哺乳动物和鸟。

繁殖期冬季(东北虎)或不固定(南方各亚种),孕期98-110天,每产2-4仔,3-4岁性成熟,寿命20-25年。

  为中国1级保护动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