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册全册说课稿全集集锦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9823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7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册全册说课稿全集集锦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册全册说课稿全集集锦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册全册说课稿全集集锦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册全册说课稿全集集锦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册全册说课稿全集集锦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册全册说课稿全集集锦c.docx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册全册说课稿全集集锦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册全册说课稿全集集锦c.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册全册说课稿全集集锦c.docx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册全册说课稿全集集锦c

加法的运算定律 说课稿

1、说教材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9页,练习五的第1~4题。

主要包括: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地位作用:

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例如:

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

在以前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也作了一些于孕伏。

例如:

学生通过0以内进位加法的凑10思路的学习,通过100以内加法中出现小括号的学习,对加法结合律也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这些都是学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基础。

本册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律,再教学乘法的运算律;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

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

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

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

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

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

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说教法学法

?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还要发挥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多方面有所发展。

教材希望学生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认识运算律并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为此,我设计了一条鲜明的教学线索,在发现运算律、总结运算律的时候,都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安排了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

我安排了“引出一个实例,进行类似的实验,在众多案例中概括用符号表达”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得正确的结论。

三、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预设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课前谈话、二、教学加法交换律、三、学习加法结合律、四、巩固练习、五、课堂总结。

具体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境1、谈话引入。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

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2、出示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并根据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等等。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设计意图:

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新授1、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黑板上问题。

2、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并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规律。

问:

⑴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

得数怎样?

?

里填什么符号?

40+56?

56+40⑵你能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⑶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可以得出什么规律?

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⑷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4、揭示定律。

问:

(1)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加法交换律)

(2)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3)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

(4)交流反馈,然后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板书:

a+b=b+a

(5)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

25+65=8+64=

(6)完成课本第28页下面的“做一做”。

5、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规律。

(1)比较:

88+104+9688+(104+96)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

(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

(88+104)+96?

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如:

(69+172)+28=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

问:

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

如:

(?

+☆)+?

=?

+(☆+?

)(a+b)+c=a+(b+c)

(5)问:

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6、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设计意图: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指导者。

本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最后还归纳出了研究方法,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三)、巩固练习1、P28的做一做。

2、P31的第1、4题。

(设计意图:

几个层次的练习,内容丰富,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从验算中明白了其理论依据,从故事中分析出了其中蕴涵的运算律,既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

(四)、小结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2、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设计意图:

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五)、作业:

P31的第3题。

《加法交换律》说课设计

一、教材说明

 1、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的内容。

主题图呈现的是李叔叔骑车去旅游,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

问:

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可列出40+56=96(千米)或56+40=96(千米)两个算式,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得数相等,可以用“=”连接,然后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而发现加法交换律,再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2、加法交换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中,研究数地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

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就是“运算定律”,可见,运算定律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数学大厦的基石”,而“加法交换律”可能更是基石中的基石。

 加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过浅显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要将学生以前比较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明晰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

但是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难点,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从研究确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让学生自然地经历由用数到用字母表示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中感受字母表示的优越性,从而为后面的其他运算定律的教学,以及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有了上面的想法,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以及应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4、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5、教学难点:

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二、设计意图

 设计本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

我思考——教师怎么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总结规律?

 我思考——“加法交换律”是不是应该“浓墨重彩”去渲染?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会,只是比较零散,没有系统的表达,这样的活动是不是教者自娱自乐、自作多情?

我思考——既然本课的难点是学生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怎么引出字母表示式?

是像旧教材上在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后,直接出示还可以用字母表示α+b=b+α,还是让学生经历“具体的数——个性化的符号——学会数学的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

 我思考——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否应该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猜想、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

这样是不是才能够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

是不是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们数学老师是否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我一直在思考……

 三、教学程序

 本节课分四部分教学。

(一)口算练习,引发猜想。

考虑到,我上课时已经是第三节课,学生的精力不是很充沛,

 而教材上的主题图也不是很吸引学生,所以我干脆撇开主题图,采用直接进入法,上课铃一响,我就直奔主题:

“听说咱们班同学的口算能力特别强,敢不敢挑战一把?

比一比谁的口算能力强!

”随即出现一组口算题:

 8+9=  18+7= 30+17=  9+8=  7+18= 17+30=

 学生一边做,我一边问:

“猜一猜,下一题会是什么?

”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

此时,我适时问:

“你想说点什么?

”学生可能还不会用完整的语言概述,只要有所感悟就可以了。

(二)探究新知。

在新课教学中,共分4个环节进行。

 1、举例说明。

在第一个环节之后,我以:

“这样的题目,你会考考大家吗?

 为题接着让学生出题,根据学生的题目,我有选择地板书,这样的设计,一是想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模仿能力,同时也为下一环节概括“加法交还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2、概括规律。

 “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把你的发现和周围的同

学交流交流。

”学生在做了大量的口算题后,急于想表达、想交流,这时的同桌交流就满足了他们的愿望,然后再在全班交流,进而组织学生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并板书出课题——加法交换律,“同学们总结出的,就是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在加法交换律中变的是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变的是——和”。

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规律的普遍性,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还渗透了“变”与“不变”辩证关系。

 3、个性展示。

 《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的数学学习内容。

于是在上一个环节中,我继续让学生举例,通过大量的实例,使学生发现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总也举不完,再用特定的数已经满足不了这种需要,造成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怎样表示出所有的例子呢?

”启发学生探究新的表达方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紧接着组织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到这样的表达方式的,然后把用不同的符号或字母表示的式子写到黑板上,并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表示?

每一个符号或字母表示什么数?

”待全部汇报完后,再把这些个性化的符号、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和用具体的数以及语言文字表示的进行比较,让学生谈谈有什么感受?

这样,就使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变化规律,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用字母表示的优越性,还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4、统一字母。

 在学生板书出大量的用不同的符号或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后,我向学生说明,为了沟通和交流的方便,数学上通常把加法交换律用α+b=b+α表示,再一次比较,再一次让学生谈感受,使学生体会到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简单、明了。

 三、巩固应用

 用一组基础练习,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其中25+69+75=25+()+()一题,既能检验新知,又能使学生初步感知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在判断是否应用了加法交换律的练习中,254+100=100+254的出现,会再一次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同样是等式,为什么不是应用的加法交换律?

”强化对新知的理解。

 35×7=7×35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思维,是应用的加法交换律吗?

如果不是,又是什么呢?

 四、类比拓展

 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继续引发学生思考,不是用到加法交换律,是什么呢?

由此引出减法、除法、乘法中是否也有交换律?

启发学生想到用刚才举例验证的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

使学生明白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但有时,也可以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

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可能对于在使用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又运用乘法交换律有冲突,老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公式的推导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科学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4、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结合教学中具体的教学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说课稿

 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P33—35页的例1、例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编写意图主题图以植树为背景,展示了植树过程中同学们挖坑、种树、抬水、浇树等活动的情境。

例1是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解答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都在主题图中。

例2仍然是利用主题提出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可以得到乘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得出乘法结合律。

 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引导学生概括出运算定律并进行简算。

(5)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运算定律。

二、说教法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让学生回忆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目的是为例2中小精灵提出的问题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接着引出主题图,让学生看图了解信息,再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三)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规律

教学例1 1、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2、指名汇报结果。

3、老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

从而得出4×25=25×44、再让学生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通过观察,同桌讨论、全班交流,从而得出乘法交换律。

5、让学生用喜欢方式来表示乘法交换律。

6、应用乘法交换验算乘法。

教学例2 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指名汇报。

3、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点,从而得出(25×5)¡Á2=25×(5×2)4、学生举例验证,得出定律。

5、引导学生比较例2的两种计算方法,哪种简单,并说明理由。

同时老师说明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6、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7、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第一关:

设计目的是:

想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第二关:

设计目的是:

应用乘法结合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三关:

设计目的是:

应用加以巩固,加深印象,并使学生初步看到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的作用。

 第四关:

设计目的是:

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练习六的第3、第4题。

《乘法分配律》

1、说教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乘法分配律沟通了乘法与加法的联系,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本课既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

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

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和方法:

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公式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乘法分配律的归纳概括,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二、说教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根据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及四年级学生独有的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通过情境的巧妙改设、练习的层次递进、语言的幽默生动,促进学生知识的逐步建构、思维的螺旋上升,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走向理性,努力将数学教学活动创设成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引领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交流、去释疑。

由于学生已初步具有探索、发现运算定律并应用运算定律简便计算的经验,本节课遵循“解决问题—发现规律—交流规律—表达规律”的顺序来呈现内容,这样的安排易引起学生对学过的方法的回顾,也有利于他们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节课内容。

3、说学法。

在实际教学时,我强调依例题情境引导观察、比较、分析、理解、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以亲身经历贯穿学习全过程,重视学生的成功体验,引领他们在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理解算理,一步步发现与成功、探索与理解。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4、说教学过程

(1)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课。

第一步我用课件出示关于植树活动的图片。

课件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我出示例题,启发性谈话:

从题目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

你是怎么列综合算式的?

你怎么想?

有和他的列式和想法一致的吗?

(板书)

师:

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列式?

(板书)

师:

看这两种列式,猜一猜两道算式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有猜想就要有验证,要验证就要有行动,请同学们认真计算,看计算结果是否如我们的猜想?

学生计算交流,师板书:

“=”

[设计意图:

合理利用并依据现实生活实际改造现有的主题图情境,更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创设,使学生更易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出不同的算式,在计算结果相等的情况下组成等式,这为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提供了现实背景,学生从中也体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

]

2.交流—类推—表达:

合作交流等式(4+2)×25=4×25+2×25;观察比较左右两个算式的异同点.

然后学生交流、讨论、探讨,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自己所理解的这类规律,也就是乘法分配律。

之后要求学生用字母a、b、c来表示这个规律,教师在板书的同时注意结合手势比划简要说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类似于这样的算式还有吗?

你能写出几个吗?

[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活动,因而在设计这一环节时让学生写出一个算式的另一种形式,并说说这样写的理由,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叙述自己写的算式,增加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写一写这样的算式,说说自己是怎样写的,从而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

(3)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本节课我设计了3个层次的练习:

1.“数学医院”:

判断正误,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填一填”: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字,使得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相等,又一次诠释了乘法分配律的内涵。

3.“做一做”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的简便。

[设计意图:

练习设计上,我深入解读教材练习设计的同时,对练习进行了适当的加工改造,力求体现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思考性、发展性。

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深化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更多注重的是深层次的挖掘,比如:

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其在减法中的应用等,这使得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

全课教学,我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本着“依情境导新课—借观察来猜想—据探索知规律—凭练习固知识”进行教学设计,极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去探索、去感悟,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他们有了足够的学习主动权,他们的学习热情被点燃,创造的火花被激发。

想起瑞士著名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的话:

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

我想,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们的孩子们,一定积累了知识,发展了思维。

简便计算

一、说教材:

《简便计算》这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册数学第三单元P44的内容。

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以及除法的定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熟练地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计算等一些定律并把前面一节课所学知识与今天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进行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自学讨论法进行教学。

师生作适当归纳或总结性的讲解;最后进行巩固练习。

通过这种教法,引导学生充分提出问题并充分讨论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四、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1.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经历观察、概括的过程,理解乘法结合律,通过体验,感悟、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