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docx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摘要
混凝土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和降低使用功能。
在许多工程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拆模后的混凝土存在麻面、露筋、尺寸偏差、裂缝等质量通病,轻则影响美观,严重者则有损于结构的安全。
其实,只要认真作好预防措施,严格按施工规范施工,搞好养护工作,是可以消除这些质量通病的。
本人从大量的施工实践中,结合相关资料,从混凝土防治措施方面作出分析,供大家参考。
正文
字体大小:
大中小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摘要
混凝土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和降低使用功能。
在许多工程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拆模后的混凝土存在麻面、露筋、尺寸偏差、裂缝等质量通病,轻则影响美观,严重者则有损于结构的安全。
其实,只要认真作好预防措施,严格按施工规范施工,搞好养护工作,是可以消除这些质量通病的。
本人从大量的施工实践中,结合相关资料,从混凝土防治措施方面作出分析,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混凝土质量通病 防治措施分析
混凝土质量通病:
1、表面缺陷:
麻面、露筋、蜂窝、孔洞、烂脖子、酥松脱落、缝隙夹层、缺棱掉角、松顶;
2、外形尺寸偏差:
表面不平整、位移倾斜、凹凸鼓胀;
3、内部疵病:
匀质性差,强度达不到要求、保护性能不良、预埋铁件空鼓;
4、混凝土裂缝:
塑性收缩裂缝、沉降收缩裂缝、干燥收缩裂缝、温度裂缝、撞击裂缝、沉陷裂缝、化学反应裂缝、冻胀裂缝;
预防措施:
一、表面缺陷:
麻面:
a、模板表面应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性水泥砂浆等杂物;
b、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并清扫干净;
c、模板拼缝应严密,如有缝隙,应用油毡纸、塑料条、纤维板或腻子堵严;
d、模板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要均匀,并防止露刷;
e、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防露振,每层混凝土均应振捣排除气泡为止;
f、拆模不应过早。
露筋:
浇筑混凝土,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查,发现偏差,及时纠正。
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如设计图中未注明时,可参照下表要求执行;
表一
(1)
b、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
石子最大颗粒尺寸不得超过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同时不得大于钢筋净距的3/4。
截面较小钢筋较密的部位,宜用细石混凝土浇筑;
c、混凝土应保证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
d、浇筑高度超过2m,应用串筒或溜槽下料,以防止离析;
e、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
f、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直径较小或带刀片的振捣棒进行振捣;保护层处混凝土要仔细振捣密实;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踏或脱扣等应及时调直纠正;
g、拆模时间要根据试块试压结果正确掌握,防止过早拆模,损坏棱角。
蜂窝:
a、认真设计并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加强检查,保证材料计量准确;
b、混凝土应拌合均匀,其搅拌延续时间应符合下表要求,塌落度应适宜;
c、混凝土下料高度如超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
d、浇筑应分层下料,分层捣固,浇筑层的厚度不得超过下表的数值,并防止露振;
e、混凝土浇筑宜采用带浆下料法或赶浆捣固法。
捣实混凝土拌合物时,插入式振捣器移动间距不应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5倍;振捣器至模板的距离不应大于振捣器有效作用半径的1/2。
为保证上下层混凝土良好结合,振捣棒应插入下层混凝土5㎝;平板振捣器在相邻两段之间应搭接振捣3~5㎝;
f、混凝土每点的振捣时间,根据混凝土的塌落度荷振捣有效作用半径,可参考下表采用;合适的时间一般是:
当振捣到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出现气泡和混凝土表面出浆呈水平状态,并将模板边角填满密实即可;
g、模板缝应堵塞严密。
浇筑混凝土过程中,要经常检查模板、支架、拼缝等情况,发现模板变形、走动或漏浆,应及时修复。
孔洞:
a、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筑,使混凝土易于充满模板,并仔细振捣密室,必要时,辅以人工捣实;
b、预留孔洞、预埋铁件处应在两侧同时下料,下部浇筑应在侧面加开浇灌口下料;振捣密实后再封好模板,继续往上浇筑,防止出现孔洞;
c、采用正确的振捣方法,防止漏振。
插入式振捣器应采用垂直振捣方法,即振捣棒与混凝土表面垂直或成400~450角斜向振捣。
插点应均匀排列,可采用行列式或交错式顺序移动,不应混用,以免漏振。
每次移动距离不应大于振捣棒作用半径(R)的1.5倍。
一般振捣棒的作用半径为30~40㎝。
振捣器操作时应快插慢拔
(2);
d、控制好下料,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应大于2m(浇筑板时为1.0m),大于2m时应采用串筒或溜槽下料,以保证混凝土浇筑时不产生离析;
e、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模板、工具等杂物掉入混凝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
f、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
烂脖子:
a、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台阶(板或底板)混凝土浇筑完间歇1.0~1.5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以阻止根部混凝土向下滑动;
b、基础台阶或柱、墙底板浇筑完后,在浇筑上部基础台阶或柱、墙前,应沿上部基础台阶或柱、墙模板底板圈做成内外波度,待上部混凝土浇筑完毕,再将下部台阶或底板混凝土铲平、拍实、排平。
酥松脱落:
a、表面较浅的酥松脱落,可将酥松脱落部分凿去,洗刷干净充分湿润后,用1:
2或1:
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
b、较深的酥松脱落,可将诉讼脱落和突出颗粒凿去,刷洗干净充分湿润后支模,用比结构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浇筑,强力捣实,并加强养护。
缝隙、夹层:
a、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后浇缝表面;接缝处的锯屑、木块、泥土,砖块等杂物必须彻底清除干净,并将接缝表面洗净;
b、混凝土浇筑高度大于2m时,应设串筒或溜槽下料;
c、在施工缝或后浇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浇筑柱、梁、楼板、墙、基础等,应连续进行,如间歇时间超过下表按施工缝处理,应在混凝土抗压强度不低于1.2MPa时,才允许继续浇筑;
2)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如接缝时间超过上表规定时间,可采取对混凝土进行二次振捣,以提高接缝的强度和密实度。
方法是对先浇筑的混凝土终凝前后(4~6h)再振捣一次,然后再浇筑上一层混凝土;
3)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继续浇筑混凝土前,应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以及软弱混凝土层,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且
不得积水;
4)接缝处浇筑混凝土前应铺一层水泥浆或浇5~10㎝厚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或10~15㎝厚减半的石子混凝土,以利良好接合,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振捣使之密实。
混凝土施工缝处理方法与抗拉强度关系如下表:
5)在模板上沿施工缝位置通条开口,以便于清理杂物和冲洗。
全部清理干净后,再将通条开口封板,并抹水泥砂浆或减石子混凝土砂浆,再浇筑混凝土;
d、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施工缝要进行下列处理:
1)标高不同的两个水平施工缝,其高低结合处应留成台阶形,台阶的高宽比不得大于1.0;
2)垂直施工缝处应加插钢筋,其直径为12~16㎜,长度为500~600㎜,间距为500㎜,在台阶式施工缝的垂直面也应补插钢筋(3);
3)施工缝的混凝土表面应凿毛,在继续浇筑混凝土前,应用水冲洗干净,湿润后在表面上抹10~15㎜厚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一层水泥砂浆。
缺棱掉角:
a、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
b、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1.2MPa以上强度;
c、拆模时注意棱角,避免用力过猛、过急;吊运模板时,防止撞击棱角;运料时,通道处的混凝土阳角,用角钢、草袋等保护好,以免破损;
d、冬期混凝土浇筑完毕,应做好覆盖保温工作,防止受冻。
松顶:
a、设计的混凝土配合比,水灰比不要过大,以减少泌水性,同时应使混凝土拌合物有良好的保水性;
b、在混凝土中掺加加气剂或减水剂,减少用水量,提高和易性;
c、混凝土振捣时间不宜过长,应控制在20s以内,不使产生离析。
混凝土浇至顶层时应排除泌水,并进行二次振捣和二次抹面;
d、连续浇筑高度较大的混凝土结构时,随时浇筑高度的上升,分层减水;
e、采用真空吸水工艺,将多余游离水分吸去,提高顶部混凝土的密实性。
二、外形尺寸偏差:
表面不平整:
a、严格按施工技术规程操作,浇筑混凝土后,应根据水平控制标志或弹线用抹子找平、压光,终凝后浇水养护;
b、模板应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支柱和支撑必须在坚实的土层上,应有足够的支承面积,并防止浸水,以保证结构不发生过量下沉;
c、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应经常检查模板和支撑情况,如有松动变形,应立即停止浇筑,并在混凝土凝结前修整加固好,再继续浇筑;
d、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以上,方可在已浇筑结构上走动。
位移、倾斜:
a、模板应固定牢固,对独立基础杯口部分采用吊模时,要采取措施将吊模固定好,不得松动,以保持模板在混凝土浇筑时不至产生较大的水平位移;
b、模板应拼缝严密,并支顶在坚实的地基上,无松动;螺栓应紧固可靠,标高、尺寸应符合要求,并应检查核对,以防止施工过程中发生位移或倾斜;
c、门洞口模板及各种预埋件应支设牢固,保证位置和标高准确,检查合格后,才能浇筑混凝土;
d、现浇框架柱群模板应左右均拉线以保持稳定;现浇柱预制梁结构,柱模板四周应支设斜撑或斜拉杆,用法兰螺栓调节,以保证其垂直度;
e、测量放线位置线要弹准确,认真吊线找直,及时调整误差,以消除误差累积,并仔细检查、核对,保证施工误差不超过允许偏差值;
f、浇筑混凝土时防止冲击门口模板和预埋件,坚持门洞口两侧混凝土对称均匀进行浇筑和振捣。
柱浇筑混凝土时,每排柱子底由外向内对称顺序进行,不得由一端向另一端推进,以防止柱模板发生倾斜。
独立柱混凝土初凝前,应对其垂直度进行一次校核,如有偏差应及时调整;
g、振捣混凝土时,不得冲击振动钢筋、模板及预埋件,以防止模板产生变形或预埋件位移或脱落。
凹凸、鼓胀:
a、模板支架及墙模板斜撑必须安装在坚实的地基上,并应有足够的支承面积,以保证结构不发生下沉。
如为湿陷性黄土地基,应有防水措施,防止浸水面造成模板下沉变形;
b、柱模板应设置足够数量的柱箍,底部混凝土水平侧压力较大,柱箍还应适当加密;
c、混凝土浇筑前应仔细检查模板尺寸和位置是否正确,支撑是否牢固,穿墙螺栓是否锁紧,发现松动,应及时处理;
d、墙浇筑混凝土应分层进行,第一层混凝土浇筑厚度为50㎝,然后均匀振捣;上部墙体混凝土分层浇筑,每层厚度不大于1.0㎝,防止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
e、为防止构造柱浇筑混凝土时发生鼓胀,应在外墙每隔1m左右设两根拉条,与构造柱模板或内墙拉结。
三、内部疵病:
匀质性差,强度达不到:
a、水泥应有出厂质量合格证,并应加强水泥保管工作,要求新鲜无结块,过期水泥经试验合格才能使用。
对水泥质量有疑问时,应进行复查试验,并按试验结果的强度等级使用;
b、砂、石子粒径、级配、含泥量等应符合要求;
c、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及时测量砂、石含水率并扣除用水量;
d、混凝土应按顺序加料、拌制,保证搅拌时间和均匀;
e、冬期施工;应根据环境大气温度情况,保持一定的浇灌温度,认真做好混凝土结构的保温和测温工作,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
在冬期条件下养护混凝土,在遭受冻结前,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应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30%以上,矿渣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应达到40%以上,但C10及C10以下的混凝土不得低于5MPa;
f、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认真制作混凝土试块,并加强对试块的管理和养护。
保护性能不良:
a、混凝土施工形成的表面缺陷应及时仔细进行修补,并应确保修补质量;
b、钢筋混凝土中掺加氯盐量(按无水状态计算)不得超过水泥重量的1%,并宜同时掺加亚硝酸钠阻锈剂,其与氯盐的掺量比例为1:
1;
c、在高湿度空气环境中使用的结构、处于水位升降部位和经常受水淋的结构、与含有酸碱或硫酸盐等侵蚀性介质相接触的结构以及靠近直流和高压电源的结构,不得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掺加氯盐;
d、结构在冬期施工配制混凝土应采用普通水泥、低水灰比,掺加适量早强抗冻剂以提高早期强度,防止受冻。
并对混凝土进行畜热保温或加热养护,直至达到40%设计强度等级;
预埋铁件空鼓:
a、预埋铁件背面的混凝土应自己振捣并辅以人工捣实。
水平预埋铁件下面的混凝土采用赶浆法浇筑,由一侧下料振捣,另一侧挤出,
a、模板支架及墙模板斜撑必须安装在坚实的地基上,并应有足够的支承面积,以保证结构不发生下沉。
如为湿陷性黄土地基,应有防水措施,防止浸水面造成模板下沉变形;
b、柱模板应设置足够数量的柱箍,底部混凝土水平侧压力较大,柱箍还应适当加密;
c、混凝土浇筑前应仔细检查模板尺寸和位置是否正确,支撑是否牢固,穿墙螺栓是否锁紧,发现松动,应及时处理;
d、墙浇筑混凝土应分层进行,第一层混凝土浇筑厚度为50㎝,然后均匀振捣;上部墙体混凝土分层浇筑,每层厚度不大于1.0㎝,防止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
e、为防止构造柱浇筑混凝土时发生鼓胀,应在外墙每隔1m左右设两根拉条,与构造柱模板或内墙拉结。
四、裂缝:
(1)一般结构预防措施:
a、合理选择原材料和配合比,采用级配良好的石子;砂、石含泥量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在混凝土中掺加减水剂,降低水灰比;严格施工,分层浇筑振捣密实,以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b、细长结构构件,采取分段间隔浇筑,或适当设置施工缝或后浇带,以减少约束应力;
c、在结构薄弱部位及孔洞四角、多孔板板面,适当配置必要的细直径温度筋,使其对称均匀分布,以提高极限拉伸值;
d、蒸汽养护结构构件时,控制升温速度不大于15℃/h;降温速度不大于10℃/h,避免急冷急热,引起过大的温度应力;
e、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和保温,控制结构与外界温度梯度在25℃范围以内。
混凝土浇筑后裸露表面及时喷水养护,夏季应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以提高抗裂能力。
冬季应适当延长保温和脱模时间,使缓慢降温,以防温度骤变,温差过大引起裂缝。
基础部分及早回填,保湿保温,减少温度收缩裂缝;
(2)大体积结构预防措施:
a、尽量选用低热或热水泥(如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配制混凝土;或混凝土中掺加适量粉煤灰或减水剂(木质硫酸钙、MF等);或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90~180d),以降低水泥用量,减少水化热量。
选用良好级配的骨料,并严格控制砂、石子含泥量,降低水灰比(0.6以下);加强振捣,以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拉强度;
b、在混凝土中掺加缓凝剂,减缓浇筑速度,以利于散热。
在设计允许的情况下,可掺入不大于混凝土体积25%的块石,以吸收热量,并节省混凝土;
c、避开炎热天气浇筑大体积混凝土。
如必须在炎热天气浇筑时,应采用冰水或搅拌水中掺加冰屑拌制混凝土;对骨料设简易遮阳装置或进行喷水预冷却;运输混凝土应加盖防日晒,以降低混凝土搅拌和浇筑温度;
d、浇筑薄层混凝土,每层浇筑厚度控制不大于30㎝,以加快热量的散发,并使温度分布均匀,同时便于振捣密实,以提高弹性模量;
e、大型设备基础采取分块分层浇筑(每层间隔时间为5~7d),分块厚度为1.0~1.5m,以利于水化热的散发并减少约束作用。
对较长的基础和结构,采取每隔20~30m留一条0.5~1.0m宽的间断后浇缝,钢筋仍保持连续不断,30d后再掺UEA微膨胀细石混凝土填灌密实,以消减温度收缩应力;
f、混凝土浇筑在岩石地基或厚大的混凝土垫层上时,在岩石地基或混凝土垫层上铺设防滑隔离层(浇二度沥青胶,撒铺5㎜厚砂子或铺二毡三油);底板高低起伏和截面突变处,做成渐变化形式,以消除或减少约束作用;
g、加强早期养护,提高抗拉强度。
混凝土浇筑后,表面及时用塑料薄膜、草垫等覆盖,并撒水养护;深坑基础可采取灌水养护。
夏季适当延长养护时间。
在寒冷季节,混凝土表面应采取保温措施,以防寒潮袭击。
对薄壁结构要适当延长拆模时间,使之缓慢地降温。
拆模时,块体中部和表面温差控制不大于20℃,以防止急剧冷却,造成表面裂缝;基础混凝土拆模后应及时回填;
h、加强温度管理。
混凝土拌制时温度要低于25℃;浇筑时要低于30℃。
浇筑后控制混凝土与大气温度差不大于25℃,混凝土本身内外温差在20℃以内;加强养护过程中地测温工作,发现温差过大,及时覆盖保温,使混凝土缓慢地降温,缓慢地收缩,以有效地发挥混凝土地徐变特性,降低约束应力,提高结构抗拉能力。
(3)撞击裂缝:
a、现浇结构成型和拆模,应防止受到各种施工荷载地撞击和振动;
b、结构脱模时必须达到规范要求的拆模强度,并应使结构受力均匀;
c、拆模应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后支的先拆,先支的后拆,先拆除非承重部分,后拆除承重部分,使结构不受到损伤;
d、在梁板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前,避免在其上用手推车运输和堆放大量工程和施工用料,防止梁板受到振动和将梁板压裂。
(4)化学发应裂缝:
a、冬期施工混凝土中掺加氯化物量应严格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并差价适量阻锈剂(亚硝酸钠);采用海砂作细骨料时,氯化物含量应控制在砂重的0.1%以内;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避免用海水拌制混凝土;适量增厚保护层或对钢筋涂防腐蚀涂料,对混凝土加密封外罩;混凝土采用级配良好的石子,使用低水灰比,加强振捣,以降低渗透率,阻止电腐蚀作用;
b、采取含铝酸三钙少的水泥,或掺加火山灰掺料,以减轻硫酸盐或镁盐对水泥的作用;或对混凝土表面进行防腐,以阻止对混凝土的侵蚀;避免采用含硫酸盐或镁盐的水拌制混凝土;
c、防止采用含活性氧化硅的骨料配制混凝土,或采用低碱性水泥和掺火山灰的水泥配制混凝土,降低碱化物质和活性硅的比例,以控制化学反应的产生;
e、加强水泥的检验,防止使用含游离氧化钙多的水泥配制混凝土,或经处理后使用。
冻胀裂缝:
a、结构构件在冬期施工,配制混凝土应采用普通水泥,低水灰比,并掺加适量早强抗冻剂,以提高早期强度;
b、对混凝土进行畜热保温或加热养护,直至达到40%的设计强度。
五、小结:
综上分析,混凝土质量通病因施工因素产生的较普遍,但其危害性和处理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在具体处理时务须正确区分,对症防治,且以防为主。
治理的原则:
凡已涉及结构安全的,应当机立断,迅速采取相应对策,加固补强或作拆除返工处理;反之,如仅与外观和评定有关、修复后不影响使用,则重点放在表面处理上。
综上所述,对于混凝土通病的防治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经过设计、监理、施工及使用方等多方面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