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古徽州导游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9650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山市古徽州导游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黄山市古徽州导游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黄山市古徽州导游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黄山市古徽州导游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黄山市古徽州导游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山市古徽州导游资料.docx

《黄山市古徽州导游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山市古徽州导游资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山市古徽州导游资料.docx

黄山市古徽州导游资料

歙县(概括)地处黄山脚下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自隋以后的1300多年间一直是郡州府治。

尤其是宋以后徽商的发展更带来文化繁荣。

新安画派独树一帜,新安医学拔萃医林,徽派艺术技艺精湛,徽派建筑纳徽四雕于一体,在古建艺苑中占重要一席,文房四宝中有“两宝”:

徽墨和歙砚出自歙县,还有徽菜、徽剧、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派盆景……都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徽州文化的古老而又鲜活的课题,“徽州学”已成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并立的三大地方学之一。

如今的古徽州城内,古桥、古塔、古街、古巷、古井、古坝、古楼、古坊,交织着古朴的风采;四乡村镇,处处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明清时期的民居、祠堂、牌坊随处可见。

秀丽山水与古朴建筑交融化合,使人步入歙县,既仿佛踏入清丽的山水画廊,又仿佛走进古典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历史)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山城,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生存繁衍。

古老的歙县在秦代就有县的建置,隋以后一千三百多年均为郡州府治,为黄山、新安间的首邑。

北宋宣和三年改称徽州,元、明、清三朝沿用。

唐代歙县即文风昌盛,宋以后徽商的发展更带来文化繁荣。

后来又是新安郡和歙州的州治所在,是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徽州盆地的河流汇集于此,由新安江流入浙江。

明清时期威震长江中下游的徽州商帮,大多从这里出发,徽商获得的大量财富,也多从这里汇入徽州六县,在青山绿水间营造起一个个聚族而居的庞大村落,留下这一片片堆金砌银的徽派建筑。

徽州地区山多林密,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差都比较大,山间谷地和盆地较少,而且都很窄小,土质贫瘠,多云雾,少日照,有利于林木生长,却不适宜于粮食种植。

从12世纪以后,人口开始大幅度上升,给徽州人的生存带来很大困难,力耕所出,不足以供,逼使徽州人离开土地四处谋生,食利天下,操贾经商,逐渐形成了徽州人经商的传统。

道光年间,清政府废除了两淮地区卖盐的特许权利,这种上制度的改革促成了徽商的衰落。

而紧接着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对徽商的打击也非常大。

在盐业和典当业受到沉重打击后,徽商靠着经营徽茶的坚实基础支撑过一段残局。

然而,徽州商帮毕竟是以宗法的乡族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商业群体,其资本又主要是在流通领域中凭借官僚政治权利积累起来的,当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时,它也就不可避免地随着宗法官僚制度的衰落而趋于解体。

现在的歙县保留了当时兴盛的遗迹和古朴的民风,为我们展现了曾经远去的繁华留下的痕迹。

(文化)歙县文化的代表是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是基于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而形成的。

南宋以来,这里更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了“东南邹鲁”、“礼义之邦”。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和风格。

新安理学:

中国思想史上起重大影响的学派,其奠基人是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是朱熹,他们的祖籍均在徽州(今黄山市屯溪区篁墩)。

新安理学重视对理欲、心物、义利、道德、天人及其关系的逻辑论证,著述宏富,提升了徽州文化的理性思维,培养了深厚的理性主义传统。

新安画派:

新安绘画源远流长。

其代表人都是出生于黄山脚下处于改朝换代之际的遗民画家,他们深怀苍凉孤傲之情,主张师法自然,寄情山水,绘画风格趋于枯淡、幽冷,体现出超尘拨俗和凛若冰霜的气质。

“新安画派”的领袖是江韬,现代后继者中名声最大的首推黄宾虹大师。

徽派版画:

明代中叶兴起于徽州的一个版画流派,是徽籍画家和刻工通力合作的艺术结晶。

它以白描手法造型,富丽精工,典雅静穆,抒情气息浓厚。

徽派建筑:

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

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的崛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发展起来并跨出徽州本土,在大江南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

徽派建筑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

特色素有“牌坊之乡”美称的歙县,明清时期建造的石坊遍及全县各地,共建有250多座。

如今这些古牌坊成了立体的史书,每个石坊都有一个自己的故事,向游客们讲述了曾经在这里生活的人民的喜怒哀乐,让大家了解这个古镇的文化和历史。

歙县旅游本县是一个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黄山耸立西北,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屏障东南,新安江南接干岛湖,西连屯溪市。

境内山岭起伏,溪水环绕,风光旖旎,景色如画。

明清时期徽商鼎盛,商贾经商好义,重礼尚文,亦贾亦儒亦士,往往“盛馆舍以广招宾客,扩祠宇以敬宗睦族,立牌坊以传世显荣”,留下了众多徽派建筑风格的人文景观,如祠堂、牌坊、民居、书院、庙宇、园林、桥、亭、坝等。

徽城又是唐、宋、元、明、清1300余年郡、州、府治所,是古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迹甚多。

1978年以后新建了新安碑园、多景园、潜口民宅、陶行知纪念馆、黄宾虹纪念馆等景点。

1985年2月本县被列为乙类开放县。

1986年列为全面对外开放县。

同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地理)仅明清两代就有542人中进士,1531人中举人,境内山水翕聚,风光秀丽。

黄山、清凉峰分峙西北和东北,互为犄角;练江、新安江及众多支流脉连全境,哺育着2千多平方公里内的50多万人民。

古徽城内,古桥古塔古街古巷井古坝古楼古坊,交织着古朴的风采;四乡村镇,处处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明清时期的民居、祠堂、牌坊随处可见。

秀丽山水与古朴建筑交融化合,使人步入歙县,既仿佛踏入清丽的山水画廊,又仿佛走进古典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这里气候温润,四季分明,勤劳的人民在富饶的土地上创造出丰盛名优特产。

茶叶不仅以一万多吨的年产量位居全国产茶县之首,而且有黄山毛峰、顶谷大方、黄山绿牡丹、锦上添花、海贝吐珠等极品名茶列为国家珍贵礼品,还有三潭楷杷、三口密桔、金丝琥珀密枣、徽州雪梨、问政山笋、金竹贡菊、窨茶三花等,也在国内外久负盛名。

争创一流,开拓前进,一向是歙县人民的传统精神,因而解放后各项事业都有发展;十年改革开放的洪流,更是刷新民这里的风貌。

工业、农业、旅游业、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和城镇建设,都以崭新的容姿,让这块古老的土地披上现代的彩装。

这里的交通也已四通八达。

陆上有皖赣铁路和杭徽、芜屯公路,水上有千岛湖、新安江航道,空中有黄山辐射全国的航线,水、陆、空都可欢迎四方宾客的到来。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美丽富饶的歙县,是会让你着迷的来歙县旅游的可以感觉歙县物产丰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文房四宝中的歙砚和徽墨。

歙砚是砚中之上品,它的珍贵在于雕刻上具有徽派石雕的风格,浑厚朴实、美观大方、刀法刚健、花式多样。

它的图案多取于黄山胜境、新安风光、小桥流水、神话传说、名人逸事等。

歙县还有“墨都”的雅称,无论是闹市还是乡村,出售徽墨、歙砚的店铺比比皆是,它们在店堂里悬挂的名人字画的映衬下,令人耳目一新。

此外,歙县民间艺术的瑰宝“砖”、“石”、“木”、“竹”四雕亦很有特色,还有徽派盆景、版画、漆刻,以及新兴的徽州竹编、玉竹家具等,也都独具特色。

歙县景点有:

北岸廊桥呈坎东谯楼斗山街凤凰岛槐塘徽园南樵楼深渡镇石潭村太白楼太平桥唐模棠樾牌坊群陶行知纪念馆新安碑园许国石坊渔梁坝歙县古城雄村长陔街口村家乐。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徽州:

中华大地一个名播中外的文化地理概念,一个独立而卓然的民俗单元。

它包括安徽的绩溪、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和现己划归江西的婺源。

在这块面积仅一万三干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古代中原文化与当地幽闭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生活融为一体、形成了博大精深、独树一帜的徽州文化。

文化系列片《徽州》以人性化的视角,第一次真实而诗化地再现了徽州美丽的山水和精细雅致的人文景观,全方位地诠释了这方华夏名区的村落、民居、祠堂、牌坊、老桥、书院、戏曲、绘画、医学、工艺、商帮、市井民俗、人文思想等,不仅呈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一斑,同时还揭示了这些文化适存背后蕴涵的内在文化精神。

第一集前世今生2000年的岁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西递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样的乡村是古老文明绵绵不绝的化石,是中国乡土建筑的典范。

一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还有宏村,通过西递、宏村两个村落的探源与考证、展现徽州民居、民俗、小巷特有的风情以及徽人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第二集八千里路,通过侨居杭州的胡雪岩、侨居苏州的吴士东、侨居扬州的江南三个徽州商人的不同的人生遭遇,展现了徽商所创造的巨大的财富、诚信的经营理念以及亦官亦商的封建商帮意识;第三集书香门第,朱熹把他的理学思想深深地刻在徽州大地上,形成了新安理学。

他的重教思想在徽州影响巨大,创办书院的传统在徽州蔚然成风。

徽州的另一硕儒戴震,身世坎坷,他认为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是“以理杀人”,启导了19世纪中国文化的一线曙光。

第四集归去来兮,祠堂是徽州宗族意识集中体现,它是乡村中国社会的“教堂”,是徽州宗法家族制度的一个具体标识。

祠堂培育的宗族意识、使徽商迅速壮大,徽商的财力支持又使祠堂辉煌无比,对聚族而居的徽州而言,修祠堂和修谱是宗族最神圣的大事,祠堂同时也有力地支持了徽州教育的繁荣。

第五集阳历阴历,通过徽州大地上不同类型、不同象征意义牌坊的再现,提示了徽州这一传统文化形态的辉煌与沉重。

第六集人间词话,再现了徽州大地上美丽而多姿的老桥,讲述了罗经大师吴鲁衡、珠算宗师程大位、新安医学大家汪机等人的不同命运和渔梁坝的兴衰,展现了徽州的人文传统与卓越的科技成就。

第七集月到风来,沿着黄山与徽文化交相辉映这一主线,再现了黄山多变之美、展现了新安画派大家渐江、黄宾虹的风雨人生和巨大的绘画成就,以及徽墨和歙砚的精绝雅致。

第八集云外山河,展示徽州“三雕”之美、世外桃源村之境,透过平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不凡人生、抒写了徽州教育理念深入骨髓的影响力。

通过胡适坎坷的婚姻生活,反映了胡适先生既是反对旧道德、旧文化的急先锋,又是旧道德、旧文化栖生品这一复杂的文化现象。

第九集花雨弥天,通过了对徽州古戏台的开掘,展示了徽州古老的公傩戏、目连戏的乡野气息和徽剧演进为京剧的历史画面,表现了徽州戏曲文化的卓越与伟大。

第十集逝水流年,通过发生在新安江、齐云山及散落在徽州乡野上的民间故事,展现了李白、唐伯虎、谢灵运、苏辙、范成大、汤显祖、郁达夫等无数文人雅士心中的徽州,当古老的徽州和现实的徽州相遇时,这隐藏于心灵中的历史文化记忆,竟是那样的刻骨铭心——永远的徽州。

相传,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寻访歙县隐士许宣平,结果在练江之畔失之交臂,后人为纪念此事,便在李白饮酒的地方建起了这座太白楼。

游客登楼可以饱览城西山光水色、古桥塔影。

新安碑园紧邻太白楼,此景区将碑园与园林溶为一体,整个建筑依山就势,多式花墙、漏窗、洞门相互通透,碑廊曲折起伏蜿蜓200多米。

高处立亭,洼处蓄池,竹影婆娑,为徽州私家花园的风格,其园筑于披云峰上,有峰有楼有水,虽然咫尺之地,却是博大胸怀,饶有山野情趣。

碑园的廊龛中,陈列着歙县明万历年间收藏家吴廷收藏、镌刻的《余清斋帖》,以及歙县明崇祯年间收藏家吴桢所刻的《清鉴堂帖》。

这两套碑贴共200余块,收集自晋至明历代中国书法大师代表作,精心雕刻,人称稀世珍本。

日本藏有这套碑帖的完整拓本并视为法帖。

许国石坊耸立于县城闹市中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代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是朝廷为旌表李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而立。

许国明代嘉靖乙丑(公元1565年)进士,为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重臣,博得皇上“加恩眷酬”。

牌坊四面八柱,呈口字型,石柱、梁坊、栏坊、栏板、斗拱、雀替均是重四、五吨的大块石料,且全部为质地坚硬的青色茶园石,雕饰镂刻精美细腻,图案错落有致,疏朗多姿。

成双结对的彩凤珍禽,雕梁之间,一个个飞龙走兽,扬威于画壁之中,12只倚柱石狮,神态各异,体现出徽派石雕独特的表现手法。

石坊所有题词,均出自许国门生著名书法家黄其昌之手,使得整座石坊更显得豪放、华丽、威严。

斗山街坐落于歙县城内。

这条古街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犹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

陶行知纪念馆、行知公园均在歙县城内,纪念馆旧为崇一学堂,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幼年就读之所,内陈有陶行知遗物和著名遗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宋庆龄为陶行知纪念馆题辞称之为:

“万世师表”。

东樵楼又名阳和门,原名钟楼,建于明弘治年间,为重檐式的双层楼阁。

这两座樵楼咫尺相望。

歙县城内还有二座樵楼,一为南樵楼,俗称24根柱,据方志记载,此楼建于隋末,宋、明二代多次重建。

现存的南樵楼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筑风格,特别是其中的“排栅柱”。

乃正宗宋代“营造法”,今已很难见到。

 江南都江堰——渔梁坝渔梁坝是歙县古代较大的水利工程,至今保存完好,为省内罕见。

整个坝长约百余米,斜面长50米,全用一至两吨重的花岗石砌成。

由于坝的落差较大。

再加上坝下乱石嶙峋,因此,练江到此,经溢洪道飞流直下,”涛声不绝于耳,声震数里之外,极为壮观。

若遇竹木排筏过坝,更是惊心动魄。

只见弄潮儿挑起撑篙,对准前方,瞬间,排筏冲人瀑中,便全然不见,生死不测,不久在坝下远处浪峰间复出、一始知过坝成功,观者悬心方下。

沿着”百步阶梯”来到坝上,但见飞珠溅玉的浪花下,琴石横卧,雪白洁净,似觉可抚可弹,辅以涛声,饶有风味.坝上还有一口四方并,有人称之“小放生池”,池水澄碧,鱼翔浅底。

坝的下游江岸上有新安古关,为明代防倭寇而建。

立关上,别有一番滋味:

下面渔梁码头,石壁高耸,樯桅林立,犹如艨艟云集,准备出征;北望渔梁坝,雪浪滚滚,气壮山河,如万张擂鼓擂击,无数将士呐喊;市观紫阳桥静卧练江之上,烟树迷茫,隽永婉约,宛如一位少妇春夜难眠,静待征夫的归返。

……明代程嘉燧有诗:

“禹庙渔梁口,浮舟落日过。

瀑声冲峻壁,经影漾层河。

楼煤青山廓,”律亭锦树彼。

……”写的即是此处。

如果回溯几十年,中国人早有“吃在广州,穿在杭州,玩在苏州,死在徽州”之谣。

倘若再上溯到明清时代,“生在扬州(或杭州),玩在苏州,死在徽州”更为世人耳熟能详。

所谓死在徽州或葬在徽州,首先有两个方面的涵义:

一是说徽州是中国风水学的中心,徽州罗盘闻名遐迩;二是说在世人心目中,这里林木阴翳,风水独好,而徽州的棺材更是相当著名。

婺源县位于婺(源)休(宁)公路的南侧,这一带山区历来峰峦叠嶂,森林资源极为丰富。

当地出产的杉木木质良好,生长周期短。

二徽州人对于慎终追远相当虔诚,在他们看来,安葬先人是人生的一件大事。

在安葬先人时,凡是在人世间需要享有的一切,几乎都要为亡者置备。

其中,当然最重要的是要选择一块安葬尸骸之处。

在传统的观念中,选择墓葬,必须向阴间的土神购买土地所有权。

为此,订立契约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不少徽州文书中都有《风水地契式》。

从格式上看,与民间土地田产推收过割中的契约文书极相似,只是价格,如“其价钱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贯正”的写法比较独特,想来反正是骗鬼的,所以不妨瞎填一番。

三在胡适的故乡徽州绩溪,当地人讲述,男人一生中有三件大事要做:

一是娶老婆,二是盖房子,三是砌生宫。

这三年事办好了,一生之愿足矣。

为了选择好的“风水”,有的家族甚至不惜代价重金购求。

安徽大学赵华富教授曾提及一个故事,徽州盐务巨商、歙县棠樾鲍氏宗族有一次选定了一处好“风水”,地点是在歙县雄村曹氏宗祠大院里,雄村曹氏为绅商大户,还出过曹文植、曹振镛父子那样显赫的中央级大官僚,自然极不好惹。

为此,鲍氏族人挖空心思,在曹氏宗祠附近某个地方砌起一圈围墙,在墙内筑了一座假墓,墓下再挖一条地道,通向曹氏宗祠大院地下。

然后乘夜深人静之时,将祖宗棺材通过地道运进“风水宝地”。

可是,此一举动不巧被附近的人看到了。

鲍氏族人为了不泄露天机,遂以重金收买人身。

但此事后来还是被曹氏家族发觉,遂告到了官府。

不过,在官府派人到雄村调查之前,鲍氏又以每只一两银子的高价,大量收购蜘蛛,将之放入新修的假墓中,结果一夜之间蛛网密布,鲍氏得以证明不是新葬,而是久远的一座老墓。

上述故事的真实性尚待查证,不过,它却揭示了因风水而引发的诉讼纠纷。

徽州人素以好讼著称于世,而讼案的成因,十有八九就与祖先坟茔风水有关。

(徽州名人)徽州历史上人才辈出,很多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出自徽州这块风水宝地,如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升、大名鼎鼎的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等,清光绪年间著名的“公车上书”,百名举人中就有四位出自徽州!

在此我们精选了千年徽州名人十位,让大家对人杰地灵的徽州有更一层的了解。

方腊(?

-1121):

北宋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歙县人。

出身贫苦,为反抗压迫,1120年10月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后迅速移师睦州,举行“漆园誓师”,痛斥黑暗朝政,改元“永乐”,自号“圣公”,建立农民政权。

义军战火曾袭卷江浙皖赣六州52县,影响很大,1121年夏被俘遇害。

《宋史》有传。

朱熹(1130-1200):

南宋大学者,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集大成者。

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阳。

婺源县人。

1148年考中进士,曾任秘书修撰,定文阁待制等职。

死后谥赠大师,封徽国公。

仕途多坎坷,潜心治学。

研究领域甚广,在哲学、经学、教育、音韵、文学、地理、考古、自然科学等方面都有伟大贡献,其思想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以“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著称。

与程颢、程颐等共创的理学史称“程朱理学”,为继孔子之后在中国思想界影响七、八百年之久的正统官方哲学,远涉海外,影响世界;重视教育,创办书院,所撰《白鹿洞书院揭示》对后代教育事业影响深远;著述巨丰,其中《四书集注》58卷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圣典”;常以“新安朱熹”署名著述,讲学于徽州,从其弟子者众,“朱子之学”也就构成了“新安理学”的开山之学,并进而构成徽州文化的理性内核。

《朱史》有传。

程大位:

(1533-1606):

明代著名数学家,珠算大师。

字汝思。

屯溪区人。

少年经商,中年弃商归里,专心著书。

有感于商务往来中珠算的传统筹码计数法的不便,1592年著成《算法统宗》17卷及1598年的简明本《算法要》4卷,详述了传统的珠算规则,确立了算盘用法,完善了珠算口诀;搜集了古代流传的595道难题并记载了解题方法,堪称中国16-17世纪数学领域集大成的著作。

明末,日本人毛利重能将《算法统宗》译成日文,开日本“和算”之先河;之后,又流传朝鲜、东南亚和欧洲,成为东方古代数学的名著,影响极大。

张小泉:

(生卒年代不详):

明末清初著名制剪工匠。

黟县人。

明崇祯年间,张小泉带领儿子前往杭州开设“张大隆”剪刀铺,并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嵌钢制剪技术、产品很快畅销全国,后为防假冒,以“张小泉”作为店名。

“张小泉”剪刀在乾隆年间被列为贡品,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二等奖,新中国三次全国评比均获第一名。

胡光墉(1823-1885):

清代著名徽商。

字雪岩。

绩溪县人。

早年在杭州经营钱庄,后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依靠湘军势力在全国广设当铺和银号,成为富甲江南的特大官商,红极一时的“红顶商人”。

创办“胡庆余堂国药号”,为发掘中国药学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詹天佑(1861-1919):

近代著名铁路工程专家、中国铁路事业的创始人。

字春诚。

婺源县人。

早年家贫,后获岳父资助赴欧洲留学。

1905-1909年,主持建造了中国第一条自已设计自已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创造了不少施工新法,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铁路工程专家,奠定中国铁路事业基础。

黄宾虹(1865—1955):

现代著名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

字相存,别号虹庐。

歙县人。

是现代中国画坛上成就卓著的一代宗师,为“新安画派”的现代代表。

早年山水画重在师法古代大师,中年以后重在师法自然,70岁后又画风大变。

作品深厚华滋,意境深远,精于墨法,善用焦墨与浓墨,与齐白石并存称为“北齐南黄”。

在美术理论上,总结出“平、留、圆、重、变”五字笔法和“浓、淡、泼、焦、积、宿”七字墨法,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精通诗词。

有《黄山画家源流考》、《古画微》、《画学通论》等多种著述和绘画作品传世。

胡适(1891-1962):

现代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

字适之,绩溪县人。

出身徽商之家,1910年留学美国,1915年成为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的学生,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

学识渊博,曾拥有三十多个博士头衔;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会议》,揭开中国现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第一面;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并撰写现代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

1919年,接替陈独秀主编《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实用主义方法论,在全国影响极大;提出过“全盘西化“论点;抗战期间曾出使过美国,代表蒋介石签订《中美互助条约》。

政治上追随国民党,学术上是一代宗师,著述甚丰,治学方法上具徽派朴学遗风。

陶行知(1891-1946):

著名教育家。

原名文浚。

乳名和尚,曾改名知行,再改名行知。

歙县人。

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师范,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后又相继创办浙江省湘湖师范,江苏淮安新安小学、山海工学团,并支持新安小学生组成新安旅行团。

“一二九”运动后,与沈钧儒等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联合会,任联全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

1946年与李公仆、史良等在重庆创办大学,任校长。

后回上海从事反内战、反独裁民主运动,1946年7月25日因劳累过度,患脑溢血逝世,毛泽东称赞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宋庆龄尊称他为“万世师表”。

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诗歌集》等。

戴震(1723-1777):

清代大学者,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徽派朴学的创建及领袖人物。

字东原。

屯溪人。

徽商出身,1762年曾中举人,后六次考进士,因皆思想与程朱理学不符未中。

曾参加《四库全书》修纂,授翰林院庶吉上。

学识渊博,在哲学、天文、历算、历史、地理、经学、训话、音韵等领域均有重大贡献,为一代通儒和宗师,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其哲学思想是程朱理学之后反理学的启蒙思潮的重要代表;朴学思想是作为了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乾嘉学派中的皖派领袖人物,并由之开创徽派朴学。

著作甚丰,主要著作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仪礼考正》、《考工图记》、《古历考》、《水地记》、《勾股割圜记》等50余种。

《清史稿》有传。

古牌坊:

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是用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数的。

歙县多牌坊,这与徽商的发展、兴起和程朱理学的发源、影响有着渊远流长的关系。

以儒学思想为精神世界主要内容的古代徽州人,地少不足以耕的自然条件成为他们向外拓展生存空间的主要动力。

歙县人少小离乡背井,外出经商,足迹遍天涯。

出门少则三年五载,多则数十载,为了高堂双亲有人照应,行前一般都要先完婚。

在外经商,若不能发迹,则羞见家乡父老。

商人发迹了,钱财显赫,明清时期,徽商达到鼎盛,出现了"无徽不成镇"的盛况,其财力左右国家经济命脉达三百余年之久。

朝庭对徽商当然刮目相看,恩宠有加,徽商于是进入了"以商重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良性发展轨道。

浪迹天涯而发迹的徽商,为了光宗耀祖,他们奏请皇上恩准,荣归故里,兴建牌坊,旌表功名、义寿、贞节……,树碑立传,以求流芳百世。

黄山市现存的明清两代的牌坊甚多。

著名的如歙县棠樾牌坊群、黟县西递胡文光刺史牌坊、歙县县城的许国石坊等等。

(演变)牌坊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的。

棂星原作灵星,灵星即天田星。

汉高祖规定:

祭天先祭灵星。

到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筑郊台(祭祀天地的建筑)外垣,设置灵星门。

后移置于孔庙,用祭天的礼仪来尊重孔子。

后来人们认为汉代祭祀灵星,是为了祈求丰年,与孔庙无关。

又见改灵星为棂星。

宋(南宋)元年以后,尤其是明清,这种建筑不仅置于郊坛、孔庙,还建于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或街旁、里前、路口。

也不仅用于祭天、祀孔,还用于褒扬功德,旌表节烈等等,于是灵星门不仅一变成为棂星门,而且再变为牌坊。

牌坊就其建造意图来说,可分为三类:

一类为标志坊;二类为功德坊;三类是标志科举成就的。

古祠堂:

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

徽州祠堂遍布城乡,现存祠堂最早的建于明弘治年间,至清代,多不胜举。

总祠,作为当时重要的公共建筑,一般多置于村镇两端、傍山或有坡度的地方,规模较大,少则二进,多则四、五进,建筑依地形浙次高起,主体建筑置殿后,颇富变化。

单面为中轴线上两个或多个三合院相套而成,配以牌坊。

支祠平面多为四合院式。

仅在歙县一地,一般较大的村镇,如许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