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960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0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教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教案 新人教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新人教版

第九单元 溶 液

本单元分三个课题,这三个课题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课题1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基础知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

课题2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可以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课题3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本单元的三个课题中,课题1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课题2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课题3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溶液中究竟含有多少溶质。

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这样的编排设计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单元具有以下特点:

1.溶液是最常见的一大类物质,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

除了正文外,在“资料”、“拓展性课题”等栏目中还补充了一些内容,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2.鼓励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加强思维训练。

本单元中编排了较多学生参与的活动,教材中也留出了较多的空白,供学生观察、思考,有些内容则完全以学生活动展开。

3.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的许多内容是由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完成的,并在“讨论”、“调查与研究”、“习题”、“家庭小实验”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科学的方法。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本课题包含两部分内容,即“溶液”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加入乳化剂时,能够形成一种叫做乳浊液的混合物。

在生活中时常遇到“乳化”现象,乳化并不是溶解,但因其内容很少,要求也较低,因此把其附在溶液的后边让学生通过实验对其有初步了解。

溶质+溶剂

溶液

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要使其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质在水分子作用下向溶液里扩散,溶质分子与水分子发生水合反应这两个过程有一定的难度。

有条件的学校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本课题的重点是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第1课时 溶液的形成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

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多媒体课件、五种溶液(氯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铁溶液)。

一、新课导入

1.我们发现在寒冷的冬季,水易结成冰,而食盐水、食醋不易结成冰,这是为什么?

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些内容。

2.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

氯化钠(无色)、硫酸铜溶液(蓝色)、氯化铜溶液(蓝色)、高锰酸钾溶液(紫色)、氯化铁溶液(黄色),让学生观察,并设疑:

你看到想到了什么?

生1:

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

生2:

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

生3:

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

师: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

生齐答:

想!

(教师板书: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二、新课教学

一、溶液

【活动与探究1】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

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

玻璃棒、100mL烧杯三个、药匙。

学生们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个别加以辅导。

等同学们大部分完成后,请一个小组的代表谈谈本小组的实验情况。

[学生回答]我们这组的实验现象是:

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在水中,食盐、糖在水中溶解后得到的液体是无色的,而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

[结论]它们都能溶于水中。

师:

很好。

还有没有不同的现象和结论?

生1:

我们这组还发现有少量固体物质仍存在于液体中。

师:

很好,这说明这些固体没有被水溶解完。

谁能说出有什么办法使它完全被水溶解?

生2:

可加水。

生3:

还可加热。

[实验过程]

步骤

食盐加入水中

蔗糖加入水中

现象

食盐消失在水中

蔗糖消失在水中

结论

食盐可以溶解在水中

蔗糖可以溶解在水中

质量关系

(完全溶解后)

m(食盐)+m(水)=m(食盐水)

m(蔗糖)+m(水)=m(蔗糖水)

  师:

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观察得也很仔细。

下面让我们再来观察这五种溶液,要求从上、中、下、左右仔细观察它们有些什么特点。

生1:

它们的颜色不同。

生2:

它们都是混合物。

……

师: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什么是溶液呢?

(教师边引导学生观察边口述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并将它们板书到黑板上)

[板书]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师:

水具有什么作用?

生:

溶解其他物质的作用。

[板书]

(1)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

例如:

食盐、蔗糖、碘、硫酸铜等。

(2)溶剂: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例如:

水、酒精等。

m(溶液)=m(溶质)+m(溶剂)

师:

如何从微观的角度理解溶质溶解形成溶液这一现象?

(从分子运动的角度进行思考)

生:

蔗糖分子、食盐微粒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

[总结]从微观角度分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蔗糖分子、食盐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向水里扩散,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的间隔中,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

师:

根据你们的观察,谁能说出溶液的特征来?

生:

均一、稳定。

师:

谁能说一说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

生1:

糖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

生2:

医生给我打针时的药是溶质,蒸馏水是溶剂。

生3:

医生用的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板书]

溶液

溶剂

溶质

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

食盐水

食盐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

碘酒

酒精

  师: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生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

生:

很简单,用水和洗衣粉洗。

师:

同学们回答得对,但我们要知道其中的道理。

下面让我们来做活动与探究2。

【活动与探究2】溶质的溶解能力

药品:

碘、高锰酸钾、水、汽油。

仪器:

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

溶剂

溶质

现象

几乎不溶解

高锰酸钾

溶解

汽油

溶解

汽油

高锰酸钾

不溶解

结论

师:

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生1:

现象:

碘不溶于水中,高锰酸钾能溶于水中;但碘能溶于汽油中,高锰酸钾不能溶于汽油中。

结论: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

生2:

不对,我认为碘是很难溶于水,不应是“不溶”。

师:

同学们做实验很认真,观察得也很仔细。

[结论]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易溶于水。

(说明:

同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的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注意:

碘可以少量溶解在水中,所以可见到碘水呈黄色到褐色的颜色。

设疑:

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

【活动与探究3】水和乙醇互相溶解

药品:

酒精、水、高锰酸钾溶液。

仪器:

试管一支、胶头滴管。

溶剂

溶质

振荡前

现象

振荡后

现象

静置后

现象

结论

乙醇

分层

不分层

不分层

振荡前分层说明乙醇密度小于水,最后不分层说明乙醇能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

  师:

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生1:

我们小组的实验:

振荡前现象:

液体是分层的;

振荡后现象:

液体没有分层;

静置后现象:

液体也没有分层;

结论是:

它们在水中能形成溶液。

教师点评并设疑:

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才为溶质。

那么,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

请举例说明。

生2:

还可以是气体,如我们夏天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质,水是溶剂。

教师小结:

很好,下面我们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

[板书]

(1)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3)液体与液体互溶时:

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知道了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是溶剂,被溶解的物质是溶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液体和液体相溶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若溶液中有水,不论量多量少都是溶剂。

同学们回家后,可以将自己家中现有的物质制成溶液,并写成小论文形式,下节课我们进行交流。

第九单元 溶 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1课时 溶 液

1.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质量关系:

m(溶液)=m(溶质)+m(溶剂)

特征:

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质和溶剂的辩证关系

(1)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3)液体与液体互溶时:

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溶液是最常见的一大类物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本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

教学中,我引领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同时也帮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对溶液的形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第2课时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乳化现象

知识与技能

1.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温度的变化。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反应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实验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

重点

溶解过程的吸热和放热。

难点

对溶液形成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理解。

教学课件;演示用品:

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分组实验用品:

三只各装有100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等,植物油、洗涤剂、试管、胶头滴管。

一、知识回顾

什么是溶液?

溶质、溶剂和溶液三者有什么关系?

二、新课导入

师:

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溶液的一些相关知识,知道了溶液的组成,了解了常见的溶质与溶剂的判断。

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而形成的,那么在这一溶解过程中有什么现象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内容。

三、新课教学

[板书]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教师演示趣味实验:

向烧杯(底部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并不断搅拌。

师: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

烧杯底部粘着的木块掉下来了。

讨论与交流:

烧杯底部的小木块脱落,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1:

可能是NaOH加入水中溶解时,水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了。

生2:

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

生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