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霖暑期社会实践队实践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9481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6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霖暑期社会实践队实践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甘霖暑期社会实践队实践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甘霖暑期社会实践队实践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甘霖暑期社会实践队实践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甘霖暑期社会实践队实践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霖暑期社会实践队实践报告.docx

《甘霖暑期社会实践队实践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霖暑期社会实践队实践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霖暑期社会实践队实践报告.docx

甘霖暑期社会实践队实践报告

赴贵州黔东南黎平县岩洞镇铜侗族聚居区调研服务实践队

“甘霖”暑期社会实践队

201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

团队成员

刘忠砚车辆07-1班

吴珍龙车辆07-1班

薛林车辆07-1班

曹都车辆07-2班

罗华车辆07-2班

刘甜甜装控研-2

刘韵康油田二中

张隆炯车辆07-2

 

实践单位:

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岩洞镇

铜关大寨村

 

实践时间:

2010年7月9日——7月21日

 

目录

1.摘要:

4

2.前言:

4

3.正文:

5

4.调研成果分析和可行性建议:

13

5.结束语:

16

6.谢辞:

16

7.队员感言:

17

8.附件21

 

赴贵州黔东南侗族区服务调研

实践报告

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作者:

甘霖暑期社会实践队

摘要:

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岩洞镇铜关大寨村是中国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村寨,四处闭塞,那里的人们过着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思想保守落后,教育条件恶劣,人们没能对教育形成正确的认识。

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侗民对教育的认识,给当地的孩子灌输新的思想,授之以渔。

探究此少数民族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对当地生活现状,教育体制进行调研分析。

了解当地文化习俗进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

我们从七月12日开始用用了8天的时间在大寨村展开调研服务。

我们主要采用支教、志愿服务、走访家庭、村委会、与县镇领导交流等方法。

关键词:

义务劳动、文化交流、支教、民族团结、担当、调研、黔东南侗族聚居区

前言:

这个曾经被历史遗忘,被讥笑为“夜郎自大”的荒蛮之地—黔东南,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但是那里的很多山寨依就过着自给自足的传统生活,交通闭塞的山寨很难接受到新的事物和新的思想,教育思想的落后埋没了很多人才,所以一直保持着贫困落后的现状。

为此“甘霖”暑期社会实践队在7月9日-7月21日赴贵州黔东南黎平县岩洞镇进行了为期九天的社会实践,并通过支教、走访调研、文化互动等手段不仅改变了当地家长对教育的认识问题给孩子继续读书的向往和信心,还对当地教育落后和贫困的现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对民族的团结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正文:

前期准备:

我们班来黔东南侗乡的吴珍龙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和落后的教育观念。

于是我们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萌生了一个想法—组织一个团队去当地服务调研,为他实现自己的愿望打基础。

当时正值大三上学期,紧张的学习之余我们几个开始筹划此事,事情往往是这样: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想做好了那就更难了。

我们几个前期热衷于此事的人在宿舍就开始论证此活动的可行性。

首先在时间上,从学院里了解到这个暑假我们有将近一个月的假期,所以我们在时间上是可行的。

然后在态度上,经过我们的讨论可以知道我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真诚的帮助这个贫穷的山寨,帮助他们改变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一点就决定了我们不会出现一些纷争通过。

接下来我们遇到了此次活动最大的障碍----遥远的路途和不便的交通,要知道目的地距离我们学校要走大约2500公里,最麻烦的是还没有直达的火车,但是坚定地信念还是让我们克服了这一心理上的障碍,大家异口同声的说“再远也要去”。

接着就是不得不面对的经费问题,异想天开的我们这时候才想到这遥远的路途是要做火车过去的,坐火车是需要花钱的!

据吴珍龙保守估计来回全部火车票(中间还有部分路没有火车需要做汽车)按半价算8个人就要4000多,如此巨大的开销让我们不得不从长计议这个计划,活动的进程放慢了脚步,有的同学在犹豫,有的甚至放弃了离开了队伍,我们的计划一度面临着破产。

眼看就要到三月份了,很快就要开始向学校申报计划了。

最后我们不得不拿出第二套实施方案,毕竟我们学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大家一致同意如果争取到校级重点团队这样我们每个人的经济负担就会减少一些,计划继续实施,若争取不到果断放弃。

但是校级重点项目岂是说拿到就拿到的,于是我们剩下的骨干力量把策划书修改了一遍又一遍,答辩的稿子背诵了一遍又一遍,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我们成功申请到了校级重点团队!

大家疲惫的面孔上了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加上张朋老师的细心指导,辅导员和学院领导的鼓励和支持,这一切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念。

紧接着我们筹划目的地的接洽问题,整理调研报告表,买火车票,安排具体的行程等细节工作。

有意义的事情总要经历一番挫折的,谁知道天刚刚放晴又开始乌云密布。

由于几个骨干力量临时有急事所以不得不退出本计划,这一消息又让我们的计划如履薄冰。

眼看最佳的出发时间就要到了,怎么办?

就在这紧要关头大家果断决定分头行动招募队员。

于是我们开始找老乡、朋友奔走相告,在宣传栏里贴广告宣传,在bbs上一遍又一遍的发帖子直到管理员威胁封号。

让我们欣喜的是我们的劳动有了成果,无数的电话打了进来咨询,看到如此多的人热衷于此类公益事业我们高兴极了。

但遗憾的是我们学院安排的实习时间和其他学院正好相反,我们学院现在正处于放假时间。

我们焦急地等待着,就在一个下午我收到了一个短信,内容是:

“我很希望加入你们的队伍“。

她就是我们队伍中唯一的女生----刘甜甜,青岛校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她为了加入我们几次三番争得导师的同意还把一个考试作业推到了开学。

她的加入给了我们莫大的鼓励。

我们坚定地告诉自己一定要成功。

此时,吴珍龙已经回家安排那边的接洽工作,我们留在学校准备给孩子们带去的礼物以及一些学院里的细节工作,同时等待着另一名队员的出现。

七月七日的下午一个油田二中孩子的家长打电话来说她在bbs上看到了我们的帖子很想他的孩子和我们一起去,考虑到安全的问题我们不得不签署一份安全协议。

他叫刘韵康,油田二中高二的学生1.83的个子看上去很成熟、干练。

同时这个家长给我们注入了部分前期运行资金和我们用的所有药品以及在路上用的水、方便面、饼干等干粮。

这样我们凑齐了八个人!

就这样一个强大的团队就这样诞生了。

眼看出发的日子就要到了,这时新闻上不断传来贵州很多地方发生泥石流的新闻,很多关系我们的人打电话询问我们的安全情况,让我们欣慰的是此行的目的地情况很稳定不会出现安全隐患。

就这样,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踏上了征程!

情系万里,爱在黔东南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云贵高原东南部,地跨东经107°17′~109°35′,北纬25°19′~27°31′。

全州土地总面积为3027805.89公顷。

年均14℃—18℃的气温、平均1000—1600毫米的降水量、森林覆盖率为53.68%,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赴贵州省黔东南黎平县岩洞镇大寨村社会实践队,这次赴贵州侗族、苗族聚居区的活动主题是:

“践行学生担当了解民众疾苦促进民族团结”。

我们主要从支教、文化交流、服务调研重点展开活动。

支教部分-----“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

图1:

罗华教孩子们如何读英语

支教是我们本次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每个人都知道一切落后的现象都是缺乏知识造成的,而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教育。

在短暂的上课时间里,我们把“授之以渔”作为主要的教学理念,旨在改变当地孩子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思想。

上课方式我们采用励志演讲和授课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从内心深处去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将来继续深造打基础。

在上课期间我们穿插给孩子们讲大学里的美好生活和大山外面精彩世界的积极部分,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向往和追求,给他们继续读书的勇气与信心。

同时在课间我们还举办了丰富的课外活动,让孩子们劳逸结合,提高上课效率。

7月14日清晨当大山还笼罩在一层薄薄的山雾中时,我们所有的队员已经收拾完毕迎接我们开课的第一天。

我们整整帮我们忙活了一个大早晨。

到了七点半已经来了很多孩子,可能是昨天村支书帮我们在喇叭里广播的原因,但是我们还是被侗族孩子喜欢学习的热情所打动。

出于对孩子安全角度考虑我们不得不对所有来的孩子进行登记,很快笔记本就写了整整三页,看着名字后面孩子们的年龄从7岁到16岁不等,真是感到又欣慰又紧张。

这么多孩子的到来是我们没有想到的,由于孩子的自主能动性太强我们怕自己无法驾驭,不得不紧急召开了一个临时小组会议,最终会议决定;“先把所有的孩子召集到一个教室挤一挤,首先召开一个安全会议,由于在学校的门口就是一条小河虽然小河很浅但是也属于安全隐患。

然后把孩子从10岁为分界线分为两拨,8-10的的为小班由队长和一名队员负责,10-16岁的为大班由曹都等队员负责。

这样不仅便于管理,而且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实施不同的教育模式更加人性化。

很快孩子们被召集了起来,就这样开始了我们支教生涯的第一课。

我发现所有的孩子都很听话,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难于管理,按照计划由队长给大家做安全教育,我们规定:

“所有来上课的孩子必须听从我们的管理,孩子不得擅自从学校出去,去河里洗澡,必须先回家见到家长以后再做其他活动。

同时我们安排专门人员放学后在学校门口催促大家回家”。

当班长说服从规定的孩子举手时,所有的孩子都不约而同的举起了小手,从他们的脸上可以看到他们求知的欲望。

接着由队长介绍我们这次活动的基本情况并且做自我介绍,然后所有队员一一做自我介绍,在我们自我介绍期间,不时的有孩子举手提问,我们便耐心的一一做详细的回答。

孩子们认真的态度让我们吃惊。

很快孩子们被分开了,上课开始了,我领到了15个十岁以下的孩子,站在三尺讲台上看到台下十五个孩子瞪着圆圆的眼睛看着我是时不禁有点紧张,但是前期准备充分紧张的情绪很快就消失了,然后开始了我学生生涯的第一课,题目是“我的梦想”。

同时大班的课程安排也在紧张而有序的进行着,下课后我们按照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一切都异常的顺利。

第一天的课程就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中国石油大学要在这里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太好了”支书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表情高兴的有点“夸张”。

按照计划7月15日上午将

举行一个简短的中国石油大学社会实践基地接牌仪式,为了节省经费我们自己制作了一条横幅写有“中国石油大学社会实践基地接牌仪式”挂好了看上去还是蛮壮观的。

7月15早晨村支书、校长和所有的老师早早的来到了学校,当孩子们都集合到操场的时候接牌仪式开始了。

淳朴的老师、简陋的桌凳、天真的孩子、远方的学子、巍峨的大山构成了这个简单而又神圣的图2大山下简陋的接牌仪式接牌仪式。

这个揭牌仪式见证了从此在贵州的大山深处又多了一处中国石油大学社会实践基地!

这里的孩子从此将被这块小小的牌子鼓励着!

中国石油大学永远在遥远的北方鼓舞着他们,呼唤着他们!

接下来支教的时间里我们把时间安排的非常充实,讲座、授课、各种活动、各种比赛一一有序的进展着。

就这样夹杂着其他的项目我们完成了支教。

7月18日晚上,也就是我们离开的前一个晚上我们举办了一场“中国石油大学告别晚会”场面空前的热闹,很多家长还来观看。

晚会上孩子们多才多艺的表演,百灵鸟一样的嗓音以及孩子们的热情奔放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个人。

晚会一直从7点持续到了十点但是孩子们意犹未尽,最后我们不得不以一首<相亲相爱一家人>结束晚会。

所有的的孩子图3结课后给孩子发奖状会唱的不会唱的都在那里大声地喊,各种声音如痴如醉,响彻大山,在遥远的天际漫延,“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文化交流-----践行学生担当促进民族团结

我们主要通过文化调研来促进侗汉两族的文化交流,达到促进民族团结的最终目的,在此部分活动中我们主要通过和当地侗民进行语言交流、听老人讲当地特色的民族故事,听村支书讲解当地的风俗特色饮食习惯,了解侗族的特色服饰、特色舞蹈等方式来加强侗汉两族的文化交流。

下面我将从服装、饮食、民族节日、特色建筑等方面分别介绍一下我们的调研成果。

服饰

在我们到来的第二天村子组织侗族的姑娘们给我们表演侗族舞蹈,我们也有幸向他们了解了一些关于侗族服饰的相关信息,从当地老师和学生们口中我们了解到:

“侗族服饰主要有侗布、侗衣、侗锦、花带、银饰等。

侗家妇女喜欢挂金戴银,人人有首饰,她们在踩歌堂时那富有节奏旋律的银首饰碰击声是很悦耳的,就她们戴的耳环而言,少女戴的耳环小巧玲珑,姑娘戴的耳环艳丽多彩,中年妇女戴的耳环朴素大方。

他们的服饰线条简洁,款式朴素,配上夸张而大方的耳环、项圈、手镯,显得活泼欢快、清丽

典雅。

他们衣服的主要布料都是以自纺自织的青布为主。

制作生产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从种棉花,到纺纱织布,到做成衣服,都是自己劳动,自己在家制作,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所以,侗布又叫家机(织)布。

”图4刘甜甜在家机前织布图5穿有民族服装的侗族姑娘

饮食

图6用生猪血拌的血红图7正宗的的酸鱼

在山寨的这些日子我们受到了贵宾一样的待遇,理所当然也尝到了侗族最具特色的饭菜,吃饭的时候村支书给我们介绍了当地饮食的特色,他们在饮食方面侗族与其他民族有不同的风格,村支书和我们讲“住不离山,走不穿有民族服装的侗族姑娘

离盘,穿不离带,侗不离酸”,侗家在饮食上有酸菜、腌肉、腌鱼、酸汤鱼,而且他们钟爱牛瘪、羊瘪,吃烧鱼,自制重阳酒、泡酒。

他们以糯米为珍,逢年过节,待人接客,都以我们今天吃到的糯米饭为上乘主食,缺之则憾,另外我们还吃到了血红,可以说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待客菜。

村支书和我们说他们这里有一句谚语叫“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穿”,可见酸文化在这里的渗透是非常深刻的。

民族节日

我们这次前往非常幸运,正好赶上了当地一个大的节日---六月六,这一天人们包

粽子、去镇里斗牛等还有很多其他的大型活动。

我们亲身经历了这个节日感受到了侗族人民团结、勤劳的优秀传统。

“六月六,早禾熟”。

侗族地区把这一天作为尝新节,其隆重程度仅次于过大年。

村支书给我们介绍说这个节日来自于一个传说,据说远古时期,洪水滔天,绝了谷种,是一条白色的神犬飘洋过海,在西王母的晒谷坪里打了一个滚,图8六月六和侗族大妈一起包粽子

满身粘谷粒,在回来时身上的谷粒被水洗掉了,只有狗翘在水面上的尾巴尖带着几颗谷粒。

人类靠这几粒谷种才发展到今天。

为了不忘狗的功劳,尝新节这天,狗是上宾,新米饭煮出来,让狗尝过以后人才尝。

据我们调查了解,侗族的节日月月都有,尤其是我们在的黎平被称为是“百节之乡”,影响较大的有鼓楼文化艺术节、祭萨节、“抬官人”节、春社节、吃新节、千三节、泥人节、三月三、四月八、五月端五、六月六、侗族大歌节、侗族风情节、牯藏节等等,这可谓是“大节三六九,小节月月有”。

特色建筑

根据我们这些天的调查发现侗族人民擅长建筑,而且其建筑独具特色,侗族寨寨都有鼓楼叠立、花桥横跨,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构成侗寨的特有风光。

在寨中八天的居住时间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要数当地的鼓楼和花桥。

一个老人告诉我们“鼓楼是侗族的标志,是侗族的象征,侗族文化被誉为‘鼓楼文化’⋯⋯”。

后来我们在一些资料中发现:

“在学界和公众的意识中,侗族鼓楼已经成了最为典型的侗族符号,甚至可直接代表侗族人和侗族文化。

”图九侗族的文化符号鼓楼

义务劳动、调研部分-------挑起担当、勇敢前行

义务劳动是我们此次活动一个重要环节,他不仅反映了我们石油大学学子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同时也体现了汉族人民和侗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当我们在山脚下碰到了一群挑柴的大娘的时候,我们义不容辞的接过了他们肩上的柴,挑到自己的肩膀上。

在整个活动期间我们尽自己的所能帮助当地的侗族亲人,我们每天早晨起床以后负责打扫花桥以及清理河边的垃圾,白天的时候帮助农民收、挑晒好的稻谷,帮助老奶奶到水井打水。

图10进行义务劳动

来到这里我们才真正感觉到大学里的生活太安逸了,到了大学我们肩上的担子一下子轻了许多。

我们的担当去哪里了?

难道是被大学这安逸的生活腐蚀掉了么?

也许我们真的应该扪心自问:

“我们的担当,我们的责任去哪里了?

”让我们挑起一担柴,挑起两筐谷子去增加肩上的责任吧。

这不是在作秀,我们能为他们做的真是太少了、太少了。

让我们大学生永远铭记住自己肩上的担当!

让我们一起挑起担当勇敢前行吧。

通过本次调研分析我们了解了当地的贫困现状和落后的教育体制。

我们分为三个小组走访了很多贫困家庭和学习成绩突出的孩子的家庭,我们和孩子的家长就孩子的教育问题,孩子的成长问题做了深入交流,同时对他们的家庭状况,经济收入来源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并且给家长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以及鼓励家长重视教育把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

7月16日我和薛林等一行人来到了小寨村的吴品莲家里,当了解到这个7岁但是学习很刻苦的孩子,她父母是聋哑人的时候,我们对她特别的关注,临去的时候图11在吴品莲家调研走访

我们给他们家买了蛋糕等慰问品,经过一段很长的山路我们来到了一个破旧的木屋门前,听带路的孩子说这就是吴品莲的家,进屋以后我们才知道孩子的母亲听不懂汉语,只能由小品莲一句句的翻译成侗语,但是很快我们就融入了这个小木屋,我们由小品连做桥梁和她的妈妈沟通,小品连告诉我们她的爸爸去山上干活了了,他们家里有很少的田,完全靠她耳聋的爸爸养着她和她3岁的弟弟,我们也通过小品莲告诉她的妈妈:

“您的孩子很聪明学习很刻苦,以后一定是个人才,家庭条件再困难也要想办法供孩子上学,而且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帮助她,请您放心”,说这些话的时候我的底气并不是很足,但是这是我们当时的真实想法。

从吴品莲家里出来我们又去了吴珍证家等、、、、、就这样结束了第一天的调研。

在调研期间我们计走访了21户家庭,详细的了解了他们的经济收入,农业结构等,并给他们讲了一些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以及如何获得多元化收入的方法等。

调研成果分析和可行性建议

1:

教育方面通过将近八天的支教以及教育调研,我们对当地的教育现状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山寨里的侗族孩子们有勤奋、坚强、不屈的精神,这些都是很好的品质,但是我们观察发现孩子们缺乏正确的指导,他们那种勤奋不屈的品质在学习上体现的不充分。

例如谢倩同学,父母双双在广东打工,15岁的她不仅要在上学之余经营小卖部,还负责照顾爷爷奶奶和弟弟,让人非常佩服。

同时由于缺乏父母督促等种种原因,她对学习却不怎么重视。

通过大量分析我们发现当地教育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当地小学老师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除了校长钟家江,教务主任石旭大专毕业以外,其他老师大部分是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

尽管在小学教育中经验很重要,但是没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在教育观念上的局限性、新教学技术、新教学方法学习上的滞后性就容易显现出来。

(2)家庭教育不够。

我们调查发现村子里60%的孩子属于留守儿童,多数父母在广东沿海一带打工,而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爷爷奶奶又带有着传统侗民的那种保守落后的封建思想,很难对孩子们的教育形成一种正确的指导。

(3)缺少正确的榜样。

与有的地方一家出几个大学生相比,这里就出了我们队员吴珍龙同学这一个重点大学的学生。

而与之对应的是青年外出打工者比比皆是,这样在接受更高的教育上缺少正确的榜样去激励他们,引导他们。

(4)落后的经济影响了当地教育的发展。

虽然已经取消了学杂费,但是当地收入来源较少。

一方面,学校得到的经费不充足,在教学设施、教学器材上捉襟见肘。

另一方面,很多人选择初中毕业就去打工,想以此来改善缓解拮据的家境。

(5)升学难度大。

我们在当地教育局了解到,当地只有一个重点高中—黎平第一民族中学。

而这个中学每年招生名额非常少,这样就埋没了很多没有正常发挥的考生。

根据发现的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这些针对性的建议。

1.提高当地老师的文化素质,一方面可以给老师进行适当的培训,另一面可以招收一些志愿者大学生去长期支教,传播新思想、新理念。

这样更加有利于孩子们的长期教育。

2.加快当地经济建设,良好的经济可以促进教育发展,尽快跳出贫穷-教育落后-贫穷的恶性循环。

3.当地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增加当地学生的出路。

可以加大和全国各个教育单位的联系,为当地定向培养一些民族骨干。

4.继续加大在教育重要性上的宣传,让家长和孩子都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2:

文化方面a通过这些天的调研我们对侗族文化做了如下总结:

(1)以“敬畏自然、亲近自然”为价值取向的和谐生态观念。

这一点从平时侗族儿女的所作所为可以容易的得出,据村支书介绍他们村周围的森林覆盖率可以达到95%,他还说:

“在砍伐柴薪生产活动中,他们奉行轮伐制、砍造结合制,对森林资源予以循环利用;他们在山上捕到猎物时,不会独自享用,会割下猎物的耳朵或尾巴留在山上,以示感谢和回报大自然“。

(2)以“爱好和平、追求亲睦”为价值取向的和谐人际交往。

这一点是我们都有亲身体会,村子里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和谐,直到现在村子里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形成的山区文化,体现出浓厚的“重义轻利”、“重稳轻变”、“重农轻商”的价值取向。

(3)以“崇尚公正、不损他人”为价值取向的和谐生产劳动。

我们班吴珍龙的刚正不阿就将侗族人民的这一美好品德表现的淋漓尽致。

当晚上我们在村子里看到很多摩托车都放在路边时每个人都很惊讶,吴振龙介绍给我们说村子里从来没有发生过偷盗时间,可以用“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来形容。

还记得最近频频发生的泥石流么?

还记得各地的偷盗事件如此猖獗么?

大家仔细看看侗族人的文化取向我们真的应该好好思考一下了。

b对侗族存在众多祭祀节日的思考:

通过我们为其一周的调研分析得出侗族存在如此多节日现状的原因如下:

这个以农业为永恒主题的民族,他们对那些未知的、不可抗力因素的无能为力,因此想用巫术来消除自己的烦恼,从而将预想的对生产带来灾难的各种因素划入祭祀的范围。

他们崇拜土地并且认为土地是万物之母。

因此在众多节日中祭拜土地的节日最多。

分析其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们因为经验与知识的缺乏,无力改变荒年及晴雨丰歉的现实,从而依靠巫术希望求得丰收的结果。

他们按照稻谷生长的周期特点,在年复一年的撒种、开秧门、祈雨、尝新、收割、过年等民事习俗中逐渐形成了包含祭祀、禁忌、巫术等在内的独特的稻作民俗文化。

3:

经济发展方面来到这里面对巍峨的大山我们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同时也深深地感触到了当地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

这里的一切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

我是一个纯粹的唯物主义者,我相信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围绕村子的大山很显然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障碍,为什么它不能成为促进当即经济发展的动力呢?

我们在这里一直寻找着答案。

在7月16日有幸我能和一位来自珠海的开发商见面,我们深入交流的阻碍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以及当地本身所具有的优势。

但我问到那位商人你们是不是会在这里投资的时候,商人冲我微笑了一下,说:

“这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的,我要提交一份报告给董事会然后再做具体的决定”,从他的话中我感觉到了他犹豫的态度,他说:

“这里的交通实在太闭塞,我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来到这里”,的确如此,黎平四面环山,路都是开在高山上的,外面通往黎平的路很少,而且路况也很差,从黎平到大寨村的路更是曲折难行,可谓是: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短短的30公里的一段山路竟然要行上4个多小时的大巴。

据我们了解到这段路四年以前已经开始施工了但是到现在连路基都没有铺好。

这也许就是政策上除了问题。

根据我们进一步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阻碍当地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就是围绕村子的大山,大山把村子紧紧地包裹在一个狭小的区域很难接受到现今的思想和新的投资理念。

(2)其次是曲折的山路,它们让很多开发商都不想来当地投资对然当地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3)侗族长久以来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形成的山区文化,他们具有浓厚的“重义轻利”、“重稳轻变”、“重农轻商”的价值取向。

这一点也阻碍的当即经济的向前发展。

(4)先进人才的缺失。

当地贫瘠的教育环境让当地的科学思想欠缺。

没有科学思想的指导很难形成良好的产业结构,也就很难发展当地的特色民族产业。

针对性的建议

(1)既然我们不能像寓公一样把山移走那就充分合理利用大山来创造价值,引进适应于当地山区种植的果树不但增加绿化面积还可以给农民创造财富。

(2)抓紧时间修路,大家都知道“要致富先修路”这个道理,也许那里真的应该引进山东省的修路理念来改善当地的经济环境。

(3)利用当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