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业发展的成效经验与思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9419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业发展的成效经验与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业发展的成效经验与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业发展的成效经验与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业发展的成效经验与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业发展的成效经验与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业发展的成效经验与思考.docx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业发展的成效经验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业发展的成效经验与思考.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业发展的成效经验与思考.docx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业发展的成效经验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业发展的成效、经验与思考

吴海峰、陈明星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在不断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始终把粮食和农业生产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以粮带畜、种养相促,以农兴工、以工促农,实现了从缺粮大省到国人大粮仓大厨房的历史转变,形成了农工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粮食安全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回顾和总结河南农业30年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对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中原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历史嬗变:

农业发展实现大跨越

   回顾河南从曾经的缺粮大省转变为如今的国人大粮仓大厨房的历史发展,30年间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吃粮问题不再难(1978~1983年)

   河南,这一承载着中华文明发祥地厚重文化的中原大地,自南宋以后的漫长岁月里越来越落后,甚至俨然成为贫穷的代名词。

1949年河南解放,在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的推动下,人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

但随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推行,严重压抑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结果,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改革开放前,河南的粮食产量一直低迷,保证不了本省人民的吃饭需要,粮食和农业始终是河南最大的问题。

1978年,全省粮食产量也只有420亿斤,人均占有量594斤,仍为粮食净调入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赋予了农民生产自主权,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保障了农民的劳动成果,激发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大大解放了生产力。

加之同期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中原化肥厂的顺利投产增加了化肥投入,农业科技不断进步,杂交玉米、杂交水稻、小麦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尤其是1982年起中央连续五个一号文件的强力推动,河南农业发展实现了飞跃。

1978~1983年,河南粮食总产量由420亿斤增长到581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年均递增6.7%;人均占有量从598斤提高到767斤,年均递增5.1%。

到1983年,尽管当时主食中粗粮占的比重还比较大,但河南的确解决了本省的吃饭问题,粮食除养活自己外,粮食开始输出省外,甚至普遍出现了“卖粮难”。

   

(二)多种经营全面发展(1984~1992年)

   随着粮食大丰收,出现了“卖粮难”及收购粮食“打白条”现象,为此,1985年,根据国家统一部署,河南对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进行了改革,对大部分农产品主要实行市场调节,对主要农产品实行国家合同定购和市场流通的“双轨制”,并对部分农产品收购价格进行了调整。

由此进一步扩大了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联系更加紧密,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多种经营,也为农村加工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各地在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以棉花、花生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积极发展林果生产。

根据农副产品和秸秆资源比较丰富的条件,河南确定了稳定猪禽生产、大力发展草食畜禽的指导方针,促使畜禽结构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化。

畜、禽、渔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对粮食的需求,刺激了粮食稳定增产,促进了以粮带畜、种养互动,促进了种植业内部乃至农业各部门的良性循环。

1991~1992年,国家两次提高粮食销售价格,实现了购销同价,结束了近40年粮食统销的历史。

为了促进粮食市场化,1990年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成立,三年后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正式推出期货交易。

“郑州价格”的产生,结束了中国没有粮油批发价格的历史,逐渐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市场的“晴雨表”。

   (三)向农产品精深加工进军(1993~2002年)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解决了对市场经济的认识问题,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加上1994年、1996年两次大幅度提高粮食价格,促进河南粮食产量又创新高,先后迈上700亿斤、800亿斤两个台阶,1999年粮食产量创纪录达到851亿斤。

但由于农产品原字号多,加工链条短、附加值低,以及随之而来的新一轮“卖粮难”、财政补贴库存压力增大,加上畜禽、油料、蔬菜等农产品也相对过剩、销售不畅,农业效益持续下滑。

针对这种状况,河南果断作出了化农业资源优势为商品竞争优势、加快向农产品精深加工进军的重大抉择。

河南省委提出“工业、农业两篇文章一起做”,制定了围绕“农”字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大力发展食品工业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并连续三个五年计划把食品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

此后,河南省委进一步明确“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

2001年,河南又提出把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小麦生产和加工基地及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列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八大举措之首。

河南积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使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呈现出互动互促的良好态势。

  (四)打造国人大粮仓大厨房(2003~2008年)

   2003年以来,中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等一系列方针政策,连续下发了五个一号文件,有力推动了河南粮食大幅度增产,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2005年,河南在中部地区率先取消了农业税。

农民不仅被免除了粮食生产上的税收和各种提留负担,而且得到了财政多方面的补贴。

同年,启动的新农村建设,加大了农村发展的全面支持。

这些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和涉农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为提高粮食增产和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006年5月,河南省委进一步明确提出,河南不仅要做国人的“大粮仓”,而且要做国人的“大厨房”,省八次党代会把“农业先进、工业发达”纳入中原崛起总目标和建设新河南的总蓝图,从而在发展理念、目标要素等层面确立了农业至高至重的位置和工农业并举的指导原则,保证河南继续走不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工业化路子,继续保持农工互动协调发展。

    2007年,河南生产总值突破1.5亿元。

全省工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分别跃居全国第五、第四位,工业总体实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河南新兴工业大省的地位得到确立。

河南的粮食总产,连续两年突破1000亿斤大关,连续11年稳居全国第一位。

如今,河南用占全国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0%以上的粮食,每年向省外输出300亿斤左右的商品原粮及粮食制成品,河南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同期,肉、蛋、奶产量也分别达到818万吨、440万吨和215万吨,分别居全国第2位、第3位和第7位。

另一方面,河南食品工业连续8年实现25%以上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企业2232家,粮食、肉类加工能力分别达到3450万吨、578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位,成为全国畜牧养殖大省和食品工业大省。

河南生产的面粉、挂面、速冻食品、方便面、味精等市场占有率均为“全国冠军”,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创造的利税双双跃居全国第二,其中利润占到了全国10%以上。

在全国市场上,每10箱方便面,有3箱是河南造;每10根火腿肠中,有5根出自河南双汇;每10个汤圆,有6个出自郑州三全;每10个饺子,有5个是郑州思念。

河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肉类生产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饼干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调味品生产加工基地。

河南作为国家大粮仓大厨房的地位和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基本经验:

创新农业大省现代化模式

   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同时,实现了耕地面积不减少、粮食产量不降低、农业地位不削弱,创新了农业大省现代化模式,其内涵和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坚持立足农业本位、注重粮食增产与实现工农互动相结合,是农业大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工业化无疑是传统农业大省迈向现代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河南实现富民强省、追赶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根本途径。

但是,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

尤其在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加快、农业地位容易被削弱的情况下,强化这种意识十分必要。

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基础条件较好,不仅要解决本省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还要承担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

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某些东部沿海省份以牺牲农业而发展工业尚有其一定的历史性,那么,在工业化不断深化、国家产业布局已相对稳定之后,作为重要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就不能再复制沿海的工业化模式。

河南必须找准定位、创新发展,在不放弃农业优势特别是粮食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工业化,走出有河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农业大省的工业化需要立足农业,围绕“农”字做足工业文章,将工业化看作是从农业中产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看作是农业、工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的过程,不能片面地将发展工业甚至重点发展部分工业作为工业化。

而且,只有依据省情选择主导产业,立足丰富的农业资源进行深加工,使农业“长入”工业,大力培育和发展涉农工业,才能在推动产业升级中不断增强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实现农业的突破和更大发展。

多年来,河南将食品工业作为六大优势产业之首重点来抓,积极促进农业产业化,推广龙头带基地、公司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模式,建立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挖掘农产品增值潜力,走出了一条工农业互动协调发展的路子,并以“农业安天下”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的工业化进程。

   

(二)坚持调动农民积极性与激发粮食大县活力相结合,是推动粮食增产、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

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

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业的较快发展,正是因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连续5个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市场导向的改革等,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生产决策和物质利益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务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而在世纪之交的那些年,由于农民税费负担过重,生产成本过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使2000年前后粮食产量一度出现下跌势头。

几年来,连续几个中央一号文件的支农惠农政策得到了的很好贯彻,2004年后实行“两减免、三补贴”政策,2005年取消农业税,并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新农村,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化中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收益,使农民越来越多地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大大提高了农民务农的积极性,使粮食产量和农业发展连年上新台阶。

这两年河南粮食总产量连超千亿斤,从深层次上看正是由于“政策好”,改变了农民对种粮的态度。

庄稼长在田野里,更长在农民的心上,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离不开激发粮食主产县的活力。

以前,产粮大县面临着一种尴尬的局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从粮食上获得的收益却很低。

为此,近些年来,河南在壮大县域经济过程中,加大了对产粮大县的补助和奖励力度,加大了对农业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全省还确定24个产粮大县进行重点扶持,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对全省40多个畜牧大县,设立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予以扶持。

河南还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制度,在稳定家庭承包的基础上,合理流转农业用地,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积极打造龙头企业和优势品牌。

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事实表明,农业强省与工业强省并不矛盾,巩固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与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并不矛盾。

近年来,河南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用足用好用活支农惠农政策,既能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做出大的贡献,又能有力地促进中原崛起。

   (三)坚持严格保护耕地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相结合,是粮食稳定增产和工农业协调发展的保障

耕地是农业发展的最重要条件。

只有保护耕地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

而工业化的空间结果表现为企业增多和工业规模扩大,以及工业化带动的城镇化用地需求增加,扩大土地占用是不可避免的,这就产生了工农业发展的内在矛盾和冲突。

因此,寻求工业扩张、城镇扩大与农田保护之间的合理平衡点,是粮食稳定增产、工农业协调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河南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科学用地、集约用地,推进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尽可能减少项目建设的耕地占用。

从新增建设用地中“抠”地、从存量建设用地中“盘”地、从严管严查中“挖”地、从多层厂房中“节”地。

通过集约利用土地、清理盘活闲置土地、整治空心村和砖瓦窑场等多种途径挖潜土地资源,连续9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1999年以来,全省建设占用耕地168.67万亩,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179.1万亩,占补相抵净增耕地10.43万亩,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3亿亩以上,为粮食和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的情况下,粮食增产和农业发展越来越依赖科技进步。

多年来,河南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大农业科技推广,把“主攻单产、提质提效”作为粮食稳定增产和农业发展的重点,不断提升粮食和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近年来,河南加快粮食品种繁育,选育出了郑麦9023、豫麦34、郑单985、浚单20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新品种,其中郑麦9023已成为国产食用小麦首次出口品种和郑州商品交易所优质强筋小麦期货交易的首选品种,河南有小麦、玉米的两个优良品种培育分别获得两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另一方面,河南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重点推广了农作物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与地力培肥、精量半精量播种、节水灌溉、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

目前,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0%以上。

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日臻完善,为河南粮食和农业的持续增产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四)坚持面向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建设大交通、发展大农业,是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的努力方向

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推动相关服务产业的集聚融合,是农业大发展的重要路径。

市场需求,是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发展的导向,也是其下游流通业发展的导向。

食品工业和农产品深加工,是农业、工业和商业的联结点,也是农业生产价值的再延续,是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重要环节,在产业链上与其他环节一起构成完整的产业体系。

由于农产品和食品的物理特性,其生产组织、产品销售,要求流通和交通相配套,才能降低农产品和食品的生产、销售和运输成本,并以规模化的生产占有大的市场份额,进而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

显然,农业和食品工业,要面向大市场获得大发展,必须以顺畅的大流通为条件。

而大流通的发展,又以发达的交通为载体。

反过来,发达的交通又催生流通的大发展,促进农业和食品工业的不断壮大。

   河南建立的全国第一个粮食批发市场和商品期货交易所,通过10多年的不断发展,发挥的影响越来越大,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大市场。

河南推进粮食企业改革,完善粮食市场体系,放开粮食购销市场,拓宽了粮食产销渠道,促进了粮食流通。

河南利用地处中原的地理优势,加快交通事业发展,使公路总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农村公路里程均跃居全国第一,顺畅了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和区域间的流动,为农业和食品工业的迅速崛起提供了经济大动脉。

郑州生产的水饺、汤圆、混沌,一天之内就可以摆上北京、上海、武汉的超市货架。

同时,大市场引导农业区域分工和农业产业化高度化,河南以优质农产品和畜产品核心生产区为依托,通过产业集聚形成产业带,形成了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实现了工农业协调发展。

   三、光荣使命:

努力铸造农业发展新辉煌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全球能源危机的加深,对粮食等农产品的需求量将继续增加,而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粮食等农产品的质量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尤其短期内在国际市场粮食高价的局面难以改变的背景下,通过国际市场平衡国内供给的风险和成本将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入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将加剧省际工业化的竞争,而河南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重要时期。

显然,新时期赋予河南新的使命:

既要继续自觉承担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促进粮食增产和农业发展,又要抓住战略机遇期,乘改革发展之势而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合二为一,就是必须在发展中既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又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农促工,以工哺农,努力铸造农业新辉煌,保持工农业协调发展。

   

(一)正视农业发展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要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必须正视农业发展的新问题、新挑战。

例如,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粮食增产和农产品供给扩大的难度越来越大;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

农资价格的不断上涨,大大抵消了粮价上涨和国家惠农支农政策的效应;农村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外流加剧,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突出,制约着粮食增产和农业持续发展;等等。

同时,更应看到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是国家越来越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中央提出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二是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在不断加大,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支出连年增加,不断出台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今后还将继续加大对粮食生产和农业的扶持;三是国际粮食市场供应趋紧、价格大幅攀升,也为扶持粮食生产提供了契机;四是目前河南农业增加值与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之比仅为1:

0.7,要达到发达国家1:

3的水平,还有相当大的潜力,这就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做大做强国人大粮仓大厨房的思考

河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做大做强国人大粮仓大厨房、实现农业发展新跨越,必须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谋划粮食和农业的更高层次的突破、寻求食品加工业更大规模的发展。

   一要积极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

我省最近提出建设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肯定。

建设核心区的战略目标,首先是要增加粮食产量,确保到2020年河南粮食生产能力再增加300亿斤,同时,更要在今后发展中坚定不移地走不削弱农业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要以此为契机,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中低产田改造,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开拓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把农业做大做强。

   二要加大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依托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

要加强对优势食品工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研发、引进和推广的扶持,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创业的扶持,加强对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的扶持。

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综合利用、建设加工专用原料基地税收优惠政策。

加大政策性银行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增加中长期贷款,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

完善技术创新服务、质量标准服务、信息服务、人才培训服务、指导行业协会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快有效利用农业资源的产业园区建设,促进食品工业集群发展,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三要加大食品安全扶持力度。

积极建设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健全与标准化生产相配套的动植物防疫检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按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要求,以优质专用、无公害及绿色食品为目标,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规范,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

建立农产品质检制度和生产记录等可追溯制度,完善质检手段,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积极开展基地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集约经济、生物质经济和循环经济,探索农业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

   四要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

从制度上,真正将中央把“三农”工作提高到党和政府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的要求落到实处,决不因农业形势稍有好转就忽视农业和粮食生产。

要创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机制,完善工农互动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把支农惠农制度化、法制化。

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切实推进农业和农村改革,激发农业和农村发展活力。

要把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三农”搞好服务和优化发展环境上,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更好地支持和促进农业和食品工业大发展、快发展。

  

 

作者单位:

河南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