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犯罪心理与改造对策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9253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犯罪心理与改造对策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学生犯罪心理与改造对策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学生犯罪心理与改造对策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学生犯罪心理与改造对策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学生犯罪心理与改造对策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犯罪心理与改造对策汇总.docx

《大学生犯罪心理与改造对策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犯罪心理与改造对策汇总.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犯罪心理与改造对策汇总.docx

大学生犯罪心理与改造对策汇总

大学生犯罪心理与改造对策

大学、监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大学是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地方;监狱是惩罚犯罪者的场所,是国家刑法的执行机关。

但两个不同的概念,又具有同一性,也就是说其共性都是教育人、培养人、造就人的地方,都是“以人为本”的大熔炉,教育的对象都是“人”,不过,大学的“人”都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有修养、有素质的人才,而监狱关押的“人”,给人的印象大多是粗野无羁、愚昧无知、胡作非为的社会“毒瘤”,人民深恶痛绝的犯罪者。

大学受教育者是“高智能”者,监狱受教育者是“低智化”者,大学里的学生是“自由者”,监狱的学员是国家法律所限制自由的特殊者,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两个不同的场所都是以“教育人”为目的,教育的方法不同,教育的手段不同,大学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又培养道德情操和高尚的风格,预防犯罪;监狱是对其“恶习”进行矫治,逐渐达到遵纪守法,自食其力的合格的公民,也就是说大学是“事前”教育,监狱是“侍候”教育,一个是“高智化”教育,一个是最基本达到要求的“低智化”教育,距离不同,档次不同,但教育的目标一致。

所谓“高智能”是指本来有修养、有道德水准的高材生而使自己的行为“不可为”、“不敢为”、“不必为”,更加达到“至高”的道德修养,和国家的栋梁之才。

所谓“低智能”,是指将不道德行为和不良习惯矫正为合乎大众化的基本要求而已,使受教育者分辨是非、美丑、荣耻、善恶等,也使自己的行为再“不可为”、再“不能为”、再“不敢为”、再“不必为”的目的。

罪犯在人生道路上是失败者,但又使大学生警惕的一面镜子,如果这面镜子不去对照,也就会有“尘埃”逐渐落然。

从近几年犯罪的情况来看,大学生这些“高智能”者的犯罪也逐渐有增无减,已引起有关专家学者和一些高校的关注。

笔者从2001年5月至2004年6月,对某监狱新入监的32名犯罪大学生(累计)进行调查:

农村大学生12名,占37.5%;城市大学生20名,占62.5%。

文科类专业的11名,占35%,理科类专业的21名,占65%。

上高中时,无违纪违法的28名,占88%,因打架、偷盗等问题受派出所等部门处理过的3名,占12%(考大学时隐瞒)。

犯盗窃罪的8名,占25%;犯抢劫罪的(参与)1名,占3.1%;因打假犯伤害罪的20名(包括伤害致死),占62.5%;犯故意杀人罪的1名,占3.1%;犯强奸罪的(包括强奸未遂)3名,占9.3%。

家庭经济状况富裕的6名,占19%;一般的21名,占65%;贫困生5名,占16%。

从以上情况看:

①来自城市大学生犯罪率高;②学立刻专业的犯罪率多;③犯伤害罪的占的比例大;④家庭经济状况属中等的发案不少。

大学生犯罪的心理问题,笔者以据调查情况进行了剖析。

一、大学生的几种犯罪心理状态

自尊心理:

一个人的犯罪是随着外部条件和内部体验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

在大学,由于个别大学生情感受挫,人际关系中自尊的需要受到伤害,心理失衡而以一种行为淀浇出来获得这种心理上的平衡,导致犯罪。

这种原因心理学家称“挫折攻击论”,认为是一个人情绪体验的产物。

如,心理学上的满意、愉快、热爱等,表现出良性上的行为,反之,对那些不满意需要和有害的事物,则会引起另一种情绪的体验,如不满意、痛苦、忧愁、压抑、愤怒、仇恨等,由于人际关系的多样性及客观现实的复杂性,使人产生情绪上的不稳定,多带有冲动性,冲动性有大有小,这要看一个人的素质、素养和自控力的“功底”,而采取一种攻击与侵犯的行为,这就是人的“原始”本能的反映。

这种“反映”是不满体验上的积累,使机体处于持续紧急的状态,有人叫做“欲求不满”,导致攻击行为的是有这种体验而反应出来。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佛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基本欲望是寻求快乐和逃避痛苦,当这种趋乐避苦的欲望被阻时,心理上就产生挫折感,便可能出现一种攻击行为。

心理上的挫折产生一种障碍,如被人嘲笑、讽刺、斥责、歧视、受辱等。

发生攻击行为时必先有挫折,受的挫折越大,攻击的强度就越大,这种观点是重视人的不良心理导致犯罪的发生是有根据的。

据有关资料表明:

在大学生中间,由于一些同学自身的经济条件的原因(尤其农村的大学生和贫困生),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当别人接到父母的汇款时,自己却背负沉重的助学贷款而自卑;当别的同学穿上时尚的服装时,自己却总是担心被别人笑话“土气”、“土包子”而自卑;当别人过生日大方地请客时,自己却时常为节省一顿菜钱而精算;当别人天南地北侃侃而谈时,别人嫌自己“穷”、“土”,却插不上嘴而自暴自弃、自息自怨;同时一个宿舍的同学,自认为有人故意与自己过不去,嘲笑自己,话中带“刺”而自卑,同样在一个学校学习,同样是同学,自感被人瞧不起而自卑。

自卑心理产生了敏感封闭、孤僻、抑郁、嫉妒、虚荣、爱面子、固执、偏狭、钻牛角、怨恨、义愤等性格上的特点。

以至激情爆发时,满脑子都是由某种烈的冲动意念所支配,血液涌动加快,浑身聚集了大量能量,加以宣泄,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如:

兰州某高等院校,一位女生认为宿舍的同学嘲笑、欺凌他这个“乡下佬”、“死乡里人”,积怨日益加深,压抑感不断增强,要求调换宿舍,搬行李的那天,另一宿舍的同学不要她,并将她的洗漱用具甩出宿舍,使这位同学心理承受到极大的伤害,带夜深人静之时,将甩东西的那位同学割掉鼻子、耳朵而发泄,将平时的怨恨终而发泄,在一时已失去理智,终以伤害罪判了刑。

虚荣心理:

虚荣心理实际上是爱面子心理,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常会出现一些过渡的补偿行为。

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而不顾自身的条件和经济状况,侃大话,夸大自己,显示自己,吹牛撒谎,让别人佩服自己和瞧得起自己。

从心理学分析是自尊心被异化后的行为表现。

俗话说:

“打肿脸充胖子”,是指表面上的光彩,追求虚假的荣耀感。

人,都有自尊的需要,都希望在群体中得到别人的尊重,作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但扭曲的自尊心就会成为自卑心理,使自己压抑的心理沉沦,一旦爆发就会导致犯罪。

如因伤害罪的大学生刘某,在读大学二年级时,因常吹嘘自己的父亲是地方上的一位领导干部,母亲是工程师。

一次偶然的机会,村里的一老乡在城里办事,顺便在大学找到他,老实巴交的老乡实话实说,漏了底,说他父亲是“包工头”,让同学们嘲笑了他,他把怨气记恨在这位老乡身上,放假回家时,一天黑夜将那老乡用刀刺伤,进行报复,破案后判刑入狱。

有些同学虚荣心很严重,表现的形式也多样化,如有的大学生证明自己是男子汉,而大胆地去帮助别人打架,显示自己的“能力”,让别人服他。

如罪犯王某,在帮别的同学打架时,致人死亡,被判无期。

有的显示自己的大方,不让同学说他是“穷鬼”,不惜向家长索要钱财,当一次次达不到满足时,就去盗窃,结果以盗窃罪被判了刑。

罪犯李某在同学之间为显示自己能征服女同学的爱慕之心,与别的同学较量、打赌,让其他同学瞧瞧自己的手段,将一番心思全用在征服“美人心”上,久而久之,学习下降,精神恍惚,一次,乘其他女同学不在宿舍,而动手动脚,图谋不轨,被判了强奸未遂罪。

虚荣,是一种愚蠢行为,不仅贻误学习,而且贻害自己;不仅只是一是心理上的满足,而且长久会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思想负担重,成为一种“亚文化”,一旦心理崩溃,就会驱使行为上的不轨,导致犯罪。

贪婪心理:

贪婪心里也是畸形的享乐心理。

大学生在学习期间,经济来源都是家长供给,有的同学不是一学生的生活标准来调整自己的心态,而是当看到有的同学出手大方,家庭富有;或看到社会上花天酒地,灯红酒绿的“腐朽”生活方式羡慕不已,由心里的不平衡感转化为对金钱欲望的追求需要,又需要到崇拜,形成拜金主义的哲学,为了得到钱,有的铤而走险,沦为罪犯。

有的女大学生堕落出卖人格,没了那种“文雅高贵”的气质,没了廉耻。

成天想着吃喝玩乐,贪图享受,追求精神上的刺激与满足。

如:

女大学生刘某,家长给的生活费远不能满足她的需要,开始只想能在生活上宽裕一些,利用周末、周日晚上在一家歌舞厅演唱、坐台挣钱,不料被一老板看中,想尽一切办法拉拢引诱,满足她的享受,成了老板的情人,后来那老板又另有情妇他感到委屈、不服气、不认输,便产生报复心理,投毒杀死老板,被判为死缓。

一些大学生心理抵制不了金钱贪婪的诱惑,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尤其当前具有很强的欺诈性、隐蔽性和危害性的非法传销活动也渗入高校,一些背来追求利益思想的大学生被迷惑上当受骗,危害了高的管理秩序。

嫉妒心理:

嫉妒是一种憎恨心理,是一种对超过自己才能、地位、名望、成就、优越经济条件、爱情对手等不满情感。

古希腊一位哲学家认为:

嫉妒是对别人幸运的一种烦恼。

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情绪,在特定的条件下便以各种心理表现出来,外化为种种邪恶的力量,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就是说,妒火中烧,产生一种强大的趋势力量,而周上犯罪者屡见不鲜。

或者说,嫉妒在特定条件下难以控制,外化为一种或轻或重的宣泄侵犯行为,给对方“惩罚”,进行报复。

大学生辛某,原是某大学的三年级学生。

入学时因在某些方面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并当上学习委员,后来另一位同学在学习成绩、办事干练等方面已超过了他,一些同学的信任感也逐渐倾向了另一方,渐渐产生了不平衡心理,由不平衡变为嫉妒,由嫉妒变为仇恨,接着他爱慕的一位女同学也被那位同学“征服”,当他看到他与她常在周日出去转街游玩时,心中的怒火一次次燃烧,他在日记里写道“既生瑜,何生亮”的嫉恨。

终于等到一个晚上的机会,他看到他俩走进学校门外的一舞厅,乘灯光昏暗之时,将事先准备好的匕首刺进那男同学的屁股,继而逃跑,钻进学校附近的一片林子,那位同学及时被人送进医院,因失血过多,差点要了命,他以伤害在被判了刑。

嫉妒是一种心理障碍,一种病态。

诗人艾青说过“忌妒——心灵的肿瘤”,春秋初期时的管中也说“言积妒纷然,所以乱”,儒家也讲“小不忍则乱大谋”。

大学生要消除这种病态,首先认识到这是一种低级的、自备的、不道德的心理幼稚化,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应该学会自我控制,胸怀大度,放弃一切“自我”杂念,预防自己行为的越轨驱动,唱响“知足常乐”、“人贵有自知之明”、“宁静而致远”,达到一种心理平衡,警钟长鸣。

义愤心理:

义愤心理实际上是一种报复心理。

一个人不能离开团体而生活,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都是每个人经常遇到的事。

一般说来,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同时大学生,地位的相同性;

(二)交往范围的统一性;(三)活动空间的同一性。

大学生在同大学生相互交往中,应以相互理解、相互谅解、相互诚意、相互对待、相互学习、相互商量。

也应胸怀大度、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退一步海阔天空,宽以待人,正确对待一切感情,克服偏见,平等相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深化同学间的感情,反之,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事件发生。

当然在“三个同一性”中,大学生在校的群体生活,难免会发生一些磕磕碰碰,话不相投的“摩擦”之事,应很快用理智的方法进行处理。

出于一种义愤的方法,只能是矛盾加深。

如:

罪犯庞某,原是某大学经济系尖子生,但心胸窄狭,常为一点小事而怄气。

一次,一位同学在水房“磨蹭”时间多了点,他认为是有意的,便进行辱骂,可那同学不吃他那一套,每次偏偏这样,这使他的自尊心感到大大伤害,决定等待机会“教训教训”,终有一天出于义愤,在“给点颜色看看”的思想指导下,向对方采取行动,背来他是以“教训”为目的,没想到对方极力反抗,他气上加气,完全失去理智,而将对方打翻在堤,头部正好猛撞在水泥墩上,送医院开了颅骨手术,他以伤害罪判刑入狱。

称霸心理:

称霸心里在大学生中所占的比例较少,但客观上还是存在的。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爱之过甚,一些人希求过奢,滋长一种特殊优越感,致使目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从而形成自私、人性、不合群、独占一切的不良心理特点。

考上大学后,那种不良心理还在存在,往往表现为贪婪、懒惰、冷漠缺乏同情心,不体谅别人,没责任感,好打好斗,争强好胜,有一种称“能”的心理,处处表现自己,只要别人对他有不恭言行,就闹翻天,甚至拉帮结派,组织“同乡会”,欲想统霸别人,让别人崇拜他,心里感到满足。

有的拉帮结伙,这一派打那派,寻衅滋事,互斗互打,称王称霸,造成伤害案件的发生。

这种人往往给学校管理带来麻烦,扰乱校规纪律。

罪犯唐某,考上大学后,好斗的毛病一直未改,在“拳头里出政权”、“宁让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的思想支配下,狂妄自大,态度粗暴,屡犯校规,并要当“同乡会”的头子。

一次,在“同乡会”的聚会中,因与同学话不投机,便掀翻饭桌,连砸两碗。

后来一些同学与他不往来,见他躲避,他认为有损他的“形象”,有丢他的“人格”,愤愤不平,找茬发泄,终将一同学门牙打掉两颗,耳膜打穿,对方上告,以伤害罪判刑。

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犯罪人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抱着侥幸的动机实施犯罪,侥幸心理与冒险盲动联系在一起,应为侥幸心理的产生不是以理智为基础的,是一种“掩耳盗铃”式的心理安慰自己,其行为必然实施犯罪。

侥幸心理大都是初犯者,但尝到“甜头”后,又想再来一次侥幸,岂不知“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终会“东窗事发”。

罪犯赵某,是兰州某高等院校的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家长供他上学很紧张,暑假时,经熟人介绍到一大酒店打工,当他发现酒店营业款的存放处,经两个晚上的激烈思想斗争,终于决定干这一次,解决他目前的燃眉之急,别人是不会发现的,乘务人之机,撬开抽屉,拿了些现金(没有完全拿走),由开始的恐惧,渐渐平静,他决定再干一次,再洗手不干,于是当这次刚取出整沓的现金时,被人抓住,扭送派出所,原来第一次盗窃时,有人就怀疑他,并放长线钓大鱼,伸手时当场抓获。

变态心理:

变态心理实际也是心理危机的一种障碍。

通常是由生活中的重大变故所引起的心理严重失衡状态。

如:

失恋、人际挫折、欲望达不到等,出于这种高度紧张困扰,情绪混乱,焦虑烦躁、抑郁、悲观、痛苦、失望等面临的情景不能一时对付,但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调节,而导致行为上的犯罪。

近年来,在大学生中出现了一种新情况,在学习期间,不是专心学习,刻苦钻研,而是出现了一些心理偏差,这种偏差心理学家称“心理障碍”,严重时形成“变态心理”,这种心理当面临的问题不能克服挫折时而产生的心理急剧冲突——恶化状态——激化矛盾——导致案件的发生。

这种心理变态心理的危险性是高校管理的一大祸害。

比如:

罪犯武某,原是某学院的学生,曾于同宿舍的男生“相亲相爱”,那同学因长得像女孩子,充当“女生”,待其他同学不在宿舍时,曾发生过鸡奸行为,当那同学逐渐认识这是一种不道德,很羞耻的行为,以后决意不再干,并有意回避,要求调舍,武某陷入极端痛苦中,并多次主动要求“谈心”恢复关系,当对方再次回绝,态度坚决,还羞辱了他一顿,武某感到绝望,半夜坐起,怒火中烧,将事先准备好的半截钢管对准其头部打死。

这是典型的变态心理。

二、大学生服刑期间矫治对策

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犯罪行为是犯罪人在其头脑的支配下,亦即在其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支配下发生的违反社会法律规范的行为。

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部表现,使犯罪心理外化的行动,他是在犯罪心理的支配下发生的,并随着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也就是说任何犯罪,都是一定的犯罪心理所支配。

而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个体与外在不良因素的矛盾、斗争和特殊化的过程,是由量到质的变化。

大学生的犯罪心理结构也有一个形成的过程,由于“高等学府”周围的还击,大学生的犯罪毕竟是少数,但对高校秩序的管理稳定受到一定的影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个人最宝贵的是自由,人生最痛苦的也莫过于失去自由。

“一失足成阶下囚”。

大学生犯罪后认为自己已身败名裂,“一切已完了”、“无脸见人”、“对不起秦人”,因而,心里感到压力大,其不良的心里有多种表现形式,从获取的调查材料看:

较常见的有后悔、内疚、抱怨、痛苦、悲观、烦躁、焦虑、忧郁、孤僻、敌视、不服判等心理状况,笔者不再一一而论者这种状况。

针对这些不良表现,进行心理矫正,使其安心改造,遵守监规,遵守监规,培养信心,使他们认识因自己的犯罪而遭受惩罚是罪有应得,但惩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教育人、改造人、造就人”。

为了掌握在教育改造工作的效果,对心理状况应采取如下几个方法:

1、个别谈话。

针对罪犯的不同情况,实施不同内容的个别教育。

要做耐心细致地思想开导工作,采取个别谈话,了解情况,掌握思想动态,掌握技巧,按时必谈,以真诚的态度对付,因人施教。

做到反复疏导,以情动人,感受温暖鼓励信心,使其按下心来。

2、区别对待。

大学生大都有一定的文化素质,从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方面要比其他罪犯强些,同时,也自认为“落架的凤凰”自尊心、虚荣心很强,所以,在教育的手段上要区别对待,实行分类教育,特别注意不同的方法,实行文明管理,分级处遇,尊重他们的人格,采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妥善处理问题,不能简单粗暴,要以理服人。

发挥其知识专长,鼓励掌握劳动技能,鼓励自学,让其参加高等自学考试,完成学业;或培养书画兴趣,组织问题活动,陶冶情操,并提供法律援助,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3、运用激励法。

激励法实际是鼓励法,促进重新鼓起勇气,培养情趣。

一是对比法,针对存在的问题,启发诱导,让其体验对比。

如罪犯与罪犯之间对比,以他们大学生的荣誉感、文化知识、结构、素质与修养等,对比那些不学无术者,粗野刁顽者,增强自信感;以同学之间的对比,增强自奋感、内疚感等,激发改造热情和积极性。

二是及时激励法,针对其“闪光点”或表现及时作出表扬,肯定成绩和优点。

三是荣誉激励法,利用大学生普遍存在荣誉的心理,通过荣誉强化改造的积极性,把蕴藏在心底的荣誉感启发出来。

如技术发明创造,向狱内小报、广播站撰写稿件,技术比赛,学雷锋做好人好事,优秀小组长等,使荣誉变为再换发出行动。

四是自我激励,然股子犯进行自我监督,自我催促,自我开导的一种心理激励、心理自控方法。

起到自我克制作用,自我镇定作用,自我提醒作用。

五是目标激励法,根据一定改造任务需要对提出不同目标极其改造的信心,使其心目中有希望,有信心、有勇气,在希望中不停地逐渐推进,提高改造质量。

4、实行择警制。

在教育改造中,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意志、情趣等适时适宜的方法,根据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一概而论,进行“一锅煮”,应实行择警谈话制,予以交流谈话,进行个别教育,由他们挑选自己满意的干警,在“共同语言”的交流中启发引导,矫正不良行为。

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干警也应以心交心,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认识错误。

5、开展心理矫治。

针对大学生罪犯的情绪,调整异常心理状态。

实行分析治疗、观察法、心理测验法、EPQ量表问卷等进行心理矫治。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允许倾诉和心理发泄,进行心理疏导,根据心理问题的性质不同,矫治人员要主动“找上门”去与大学生罪犯有针对性的谈心,善于观察,特别是将他们带有压抑已久的情绪、内心激烈的矛盾释放出来,缓解冲突,然后摸准点子,解剖问题,评价问题,破除他们的“旧我”,再塑新我,鼓起生活的信心,扬起理想的风帆。

6、与高校挂钩,实行帮教活动。

邀请大学生犯罪的母校来监规劝帮教,母校的有关领导、团委、学生会、宣传等组织与监狱建立“警示教育基地”,实行“一帮一”结对子的教育模式,学校、监狱组织座谈会,开展“面对面”教育,并带些慰问品,感受学校温暖,感受母校并没有抛弃他、歧视他的体会,并邀犯罪者走出监门到母校参观,感受新的认识,召开“现身说法”大会,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大多数同学受警示教育,使犯罪者感受“悔恨”的熏陶教育,鼓足勇气加速改造,提高改好率。

总之,一个人犯罪给社会、家庭带来不利。

国家和家庭培育一个大学生很不容易,国家要花多少财力、物力,家庭要凝结多少心血和经济上的努力的付出,“一旦失足”,悔之晚矣!

剖析大学生的犯罪心理,目的是让更多的大学生当做一面镜子,“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应该吸取“千车”的教训,珍惜“大学生”的荣誉,珍惜自己“十年寒窗”的结果,多想想党和国家的培养之恩,多体会家长望子成龙的期望和辛勤劳动的汗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牢记“勿以善小而不为,为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严于律己,谦虚谨慎,防微杜渐,正确树立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应学一些法律知识,加强法制观念,加强修养和素质的提高,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以至自己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落伍”,增强自控能力,成为人生跑道上的强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