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9235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赤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赤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赤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赤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赤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docx

《赤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赤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docx

赤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

赤水市2018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

赤水市植保植检站

2018年2月

2018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方案

根据预测,2018年我市水稻病虫害将呈偏重至大发生态势,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重大病虫预计发生面积10.7万亩次。

为做好2018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减轻病虫危害,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达到40%,专业化防治面积达到38%,全季化学农药施用强度控制在0.10公斤/亩(折百量)以内,实现水稻化学农药使用量零(负)增长。

二、防控策略

以稻田生态系统为中心,主攻重大病虫和重发区域,抓住防控关键期,优先使用健身栽培、抗(耐)病虫品种、生态调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安全合理科学用药,禁止使用高毒农药和含拟除虫菊酯类成分的农药品种,强调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相融合,促进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治理,保障水稻产量、质量和稻田生态安全。

三、防控措施

重点预防穗颈稻瘟病、稻曲病,防控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和纹枯病,注意防治粘虫。

1.稻飞虱。

重点防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优先选用抗(耐)虱品种;尽量减少前期用药,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

前期利用稻鸭、稻鱼、太阳能杀虫灯等绿色防控技术控制害虫,药剂防治重点在水稻生长中后期,防治指标为孕穗抽穗期百丛虫量1000头以上、穗期百丛虫量1500头以上,优先选用对天敌相对安全的药剂品种,于低龄若虫高峰期对茎基部粗水喷雾施药,提倡使用高含量单剂,选用醚菊酯、烯啶虫胺、吡蚜酮或生物农药,避免使用低含量复配剂。

2.稻纵卷叶螟。

充分发挥水稻生长前期的自身补偿能力和天敌控害作用,重点防治水稻中后期主害代。

卵孵化始盛期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BT)、球孢白僵菌、短稳杆菌等生物农药,或低龄幼虫高峰期选用对天敌安全的化学农药,化学药剂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氟虫双酰胺,细水喷雾施药,防治指标为百丛水稻有束叶尖60个。

3.螟虫。

春季越冬代螟虫化蛹期翻耕灌水沤田,降低虫源基数,卵孵始盛期应用苏云金杆菌、短稳杆菌或阿维菌素防治。

防治二化螟幼虫,分蘖期枯鞘丛率达到8~10%或枯鞘株率3%时施药,穗期在卵孵化高峰期施药,重点防治上代残虫量大、当代螟卵盛孵期与水稻破口抽穗期相吻合的稻田。

4.稻瘟病。

重点落实适期预防措施,在水稻分蘖期至破口期施药预防稻叶瘟和穗颈瘟。

种植抗病品种,实行品种多样化种植,搞好种子消毒,避免偏施和迟施氮肥。

注意异常天气时稻瘟病发生动态。

突出稻瘟病,兼治稻曲病和纹枯病。

水稻分蘖期田间发现叶瘟急性病斑时挑治叶瘟,叶面喷施可选用1000亿孢子/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0%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5%氨基寡糖素水剂(海岛素)等生物农药控制病害扩展;水稻后期采用“二喷”技术,叶面喷施可选择10%丙硫唑悬浮剂(温纳洛)、40%稻瘟灵乳油(富士一号)、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拿敌稳)等药剂。

5.纹枯病。

加强肥水管理,搞好健身栽培,分蘖末期晒田。

药剂防治重点在分蘖末期至孕穗抽穗期,当田间病丛率达到20%时施药防治。

防治纹枯病,采用井冈•蜡芽菌、井冈霉素A(24%A高含量制剂)、申嗪霉素等生物药剂和苯甲•丙环唑、氟环唑、咪铜•氟环唑、烯肟•戊唑醇等化学药剂。

6.稻曲病。

提倡种植抗(耐)性品种,合理施肥,提高水稻抗病性。

重点在水稻孕穗末期即破口前7~10天施药预防(可能结合预防穗颈瘟一并预防),如遇多雨等适宜天气,7天后第2次施药。

突出稻曲病,兼治稻瘟病和纹枯病。

水稻后期采用“二喷”技术,叶面喷施可选择10%丙硫唑悬浮剂(温纳洛)、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拿敌稳)、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爱苗)、43%戊唑醇悬浮剂(好力克)、12.5%氟环唑悬浮剂(欧博)等药剂。

四、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一)选用抗(耐)性品种防病虫技术。

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稻瘟病、稻曲病、褐飞虱、白背飞虱的水稻品种,淘汰高感品种。

(二)深耕灌水灭蛹控螟技术。

利用螟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在春季越冬代螟虫化蛹期统一翻耕冬闲田、绿肥田,灌深水浸没稻桩7~10天,降低虫源基数。

(三)种子处理、秧田阻隔和带药移栽预防病虫技术。

采用咪鲜胺和赤•吲乙•芸苔种子处理,预防恶苗病和稻瘟病,培育壮秧,单季稻和晚稻用吡虫啉种子处理剂拌种或浸种,或用20目防虫网或无纺布阻隔育秧,预防秧苗期稻飞虱、稻蓟马等。

秧苗移栽前3天左右施药,带药移栽,早稻预防螟虫和稻瘟病,单季稻和晚稻预防稻瘟病、稻蓟马、螟虫和稻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

(四)生物农药防治病虫技术

1.苏云金杆菌(Bt.)和球孢白僵菌防治害虫技术。

于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卵孵化始盛期施用Bt.,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尤其是在水稻生长前期使用Bt.,可有效保护稻田天敌,维持稻田生态平衡。

Bt.对家蚕高毒,临近桑园的稻田慎用。

防治稻纵卷叶螟还可在卵孵化始盛期施用球孢白僵菌。

2.井冈·蜡芽菌、枯草芽孢杆菌、多抗霉素、春雷霉素、井冈霉素A等预防病害技术。

在叶(苗)瘟发病初期和破口初期,均匀喷施井冈·蜡芽菌或枯草芽孢杆菌或多抗霉素或春雷霉素,齐穗时再喷1次,对稻瘟病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在水稻孕穗末期或破口前7~10天,施用井冈·蜡芽菌、井冈霉素A,预防稻曲病,兼治纹枯病。

当纹枯病病丛率达到20%时,施用井冈霉素A、井冈·蜡芽菌控制病害扩展。

(五)生态工程保护天敌和控制害虫技术。

田埂保留禾本科杂草,为天敌提供过渡寄主;田埂种植大豆等显花植物,保护和提高蜘蛛、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等天敌的控害能力。

(六)稻鸭共育治虫防病控草技术。

水稻移栽后7~10天,禾苗开始返青分蘖时,将15天左右的雏鸭放入稻田饲养,每亩稻田放鸭10~20只,破口抽穗前收鸭。

通过鸭子的取食活动,可减轻纹枯病、稻飞虱和杂草等病虫草及福寿螺的发生为害。

(七)综合用药保穗技术。

根据水稻穗期主要靶标病虫种类,于水稻破口前7~10天至破口期,选用杀菌剂与长效杀虫剂混用,预防穗瘟和稻曲病,防治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螟虫,兼治穗期其他病害。

(八)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技术。

防治稻飞虱,种子处理和带药移栽应用吡虫啉(不选用吡蚜酮,延缓其抗性发展);田间喷雾选用醚菊酯、吡蚜酮、烯啶虫胺、呋虫胺等。

防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氰氟虫腙、丙溴磷等。

防治稻瘟病,选用三环唑、氯啶菌酯、氯啶菌酯·戊唑醇、氟环唑等。

防治纹枯病,选用申嗪霉素、井冈霉素A、噻呋酰胺、氟环唑、肟菌·戊唑醇、烯肟菌胺·戊唑醇、烯肟菌酯·戊唑醇。

防治稻曲病,选用氟环唑、氯啶菌酯、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井冈霉素A等。

预防病毒病,选用宁南霉素、毒氟磷等。

2018年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分析预测,2018年全国玉米病虫害呈中等偏重发生态势,预计发生面积7.2万亩次。

为做好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治处置率90%以上,病虫害总体防治效果8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到10%以上。

进一步扩大绿色防控示范与推广面积,有效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二、防控策略

针对不同区域的重点病虫害,以保障玉米生产安全为核心,实施以绿色防控技术为支撑,生物防治为主体,环境友好型的化学和物理防治为补充的综合防控策略。

三、防控措施

(一)防控重点

我市山地丘陵玉米区重点防控玉米螟、纹枯病、大斑病,兼顾二、三代粘虫等。

(二)主要病虫防治技术措施

1.地下害虫(地老虎、蛴螬、金针虫、等):

利用噻虫嗪、吡虫啉等种子处理,或用含有上述成分的种衣剂包衣,可同时兼治苗期蓟马、蚜虫(矮花叶病传毒介体)及灰飞虱(粗缩病传毒介体)等。

2.玉米螟:

秋季秸秆还田,减少虫源基数;春玉米区于春季越冬代化蛹前15天进行白僵菌封垛,防控越冬代幼虫。

在心叶末期喷洒Bt制剂或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可与甲维盐合理复配喷施,提高防治效果,兼治其它多种害虫。

3.玉米叶斑类病害: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

适时追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药剂防治提倡适期早用药,一般在玉米心叶末期(褐斑病在玉米8-10叶期),叶面可喷施苯醚甲环唑、烯唑醇、吡唑醚菌酯等药剂,视发病情况隔7-10天喷1-2次。

4.玉米纹枯病:

选用抗耐病品种。

发病初期可在茎基叶鞘上喷施井冈霉素、菌核净,或喷施烯唑醇、代森锰锌等,或剥掉基部发病叶鞘后结合喷药防治效果更佳。

视发病情况隔7-10天喷1-2次。

5.玉米蚜虫:

点片发生和盛发初期喷施吡虫啉、噻虫嗪、啶虫脒、吡蚜酮等药剂。

四、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一)秸秆还田、深耕土地和播前灭茬技术。

采取秸秆粉碎还田,深耕冬闲田和播前灭茬有助于提高地力,破坏病虫害适生场所、降低病虫源基数。

(二)种子处理技术。

杀虫剂和杀菌剂等合理混配拌种,或实施种子统一包衣。

采取技术统一、集中连片、整村推广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技术,提高治虫防病效果。

(三)心叶末期施药技术。

心叶末期,统一喷洒Bt或白僵菌等生物制剂,防治玉米螟幼虫;或混喷杀虫剂和杀菌剂(氯虫苯甲酰胺+苯甲.嘧菌酯混合喷雾),有效控制后期叶斑病兼治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

大力推广使用高杆喷雾机,提升中后期作业能力。

2018年马铃薯晚疫病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分析预测,2018年马铃薯晚疫病可能偏重流行,发生面积预计3.2万亩次。

为控制马铃薯晚疫病危害,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重发区防控处置率达90%,常发区防控处置率80%以上,其中专业化统防统治30%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8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以下。

二、防控策略

实施以推广抗病品种和脱毒种薯为基础,种薯处理、健身栽培和预测预报指导下的药剂防控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及时有效控制病害流行。

重点防控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病毒病、黑胫病、地下害虫,兼顾蚜虫、疮痂病、粉痂病和青枯病等病虫。

三、防控技术措施

1.晚疫病

(1)选用抗病品种。

(2)种薯处理。

提倡小种薯播种,需切块的,用75%的酒精浸泡2-3秒钟或0.3-0.4%高锰酸钾浸泡5-6分钟对切刀进行消毒,2把切刀轮换使用;种薯切块后可选用甲霜•锰锌或霜脲•锰锌等药剂均匀拌种,种薯拌药后避光晾干播种。

(3)健身栽培。

合理密植,推广高垄、大垄栽培,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适当增施钙肥提高植株自身抗病能力。

避免与茄科类、十字花科类作物轮作或套种,禁止与番茄轮作。

生长期:

(1)控制徒长。

在现蕾期有徒长迹象时,采用烯效唑或马铃薯专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均匀喷雾控制徒长。

(2)依据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监测结果,确定防治最佳时期。

(3)中心病株处理。

当发现中心病株时,要连根将薯块全部挖出,隔离条件下,带出田外深埋或销毁,对病株周围50米范围内喷施烯酰吗啉或氟吡菌胺•霜霉威等药剂进行均匀喷雾封锁控制。

(4)流行期药剂控病。

依据预警系统监测结果,适合发病条件开始,每间隔7天喷施1次保护性杀菌剂,如代森锰锌(螯合态)、丙森锌、双炔酰菌胺等进行预防;发病初期,应立即组织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选用治疗性杀菌剂,如烯酰吗啉、氟吡菌胺•霜霉威、噁唑菌酮•霜脲氰、锰锌•氟吗啉等药剂均匀喷雾防治2-4次,施药间隔期5-7天,喷药后4小时遇雨应及时补喷。

注重轮换用药,适当利用有机硅助剂提高药效。

(5)收获前预防块茎感病。

马铃薯收获前2周进行杀秧,把茎叶清理出田外集中处理。

杀秧后地表喷施一次霜脲•锰锌预防块茎感病,选择晴天收获。

贮藏期:

入窖前剔除病残薯,在阴凉通风处堆放3天。

贮藏前用硫磺或百菌清熏蒸消毒贮窖(库)。

贮存量控制在贮窖(库)容量的2/3以内。

贮藏期间加强通风,温度控制在1-4℃范围,湿度低于90%。

2.早疫病

(1)农业防治。

选用抗(耐)病品种,增施有机肥;生长期加强肥水管理,适量增施钾肥,适时喷施叶面肥;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降湿,促进植株健康。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如丙森锌或代森锰锌(螯合态)等药剂1-2次,发病较重时,用百菌清、啶酰菌胺、烯酰•吡唑酯、噁唑菌酮•霜脲氰等药剂防治,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3.病毒病

采用优质脱毒种薯播种。

生长期根据蚜虫发生情况,采用吡虫啉、啶虫脒等药剂加矿物油进行喷雾防治,同时加强水肥管理。

4.黑痣病

(1)农业措施。

选用干净无病种薯播种;实行三年以上轮作,最好与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倒茬;整地精细,当地温在10℃以上进行播种,播种深度10-14cm。

(2)化学防治。

A.药剂拌种。

播种时薯块用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或甲基硫菌灵)加滑石粉拌种,拌匀后直接播种。

B.垄沟施药。

播种时用嘧菌酯悬浮剂进行沟内施药,使药物均匀附着在土壤和芽块上,然后覆土。

(3)生物防治。

用木霉菌或双核丝核菌生物药剂播种时拌种或沟施,可减轻发病。

5.黑胫病

(1)选用抗病品种。

(2)选用无病种薯,采用小整薯播种。

(3)切刀消毒。

(4)轮作1年以上。

(5)选用噻菌铜或噻霉酮药剂浸泡种薯或拌种。

(6)及时拔除病株。

发现病株应及时全株拔除,集中销毁,在病穴及周边撒少许熟石灰。

(7)药剂防治。

用噻菌铜或噻霉酮药剂灌根处理。

6.其它土传病害

主要包括疮痂病、粉痂病、黄萎病、枯萎病等。

(1)选用无病种薯。

(2)与小麦、玉米和豆类轮作3年以上,避免与烟草、茄子、辣椒、西红柿、向日葵、棉花等作物轮作。

(3)增施腐熟有机肥和生物菌剂。

7.地下害虫

主要包括金针虫、蛴螬、蝼蛄、地老虎等。

(1)农业防治。

秋季深翻地,减少越冬虫源,清除田园及周边杂草,减少幼虫和虫卵数量。

(2)物理防治。

田间安放杀虫灯或性信息素诱杀成虫,控制虫源基数;杀虫灯每30~50亩一盏灯,灯间距离150~180米,离地面高度1.5~1.8米;性诱剂诱捕器每1亩设置1个,设置高度离马铃薯植株顶端20厘米左右。

(3)毒饵诱杀蝼蛄和地老虎。

将麦麸、豆饼粉碎做成饵料炒香,每5千克饵料加入90%晶体敌百虫30倍液0.15千克,并加适量水拌匀,每亩1.5-2.5千克顺垄撒施。

(4)化学防治。

可选用噻虫嗪拌种或沟施,也可选用氯氟氰菊酯或噻虫嗪灌根。

(5)生物防治。

播种时可选用绿僵菌或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制剂混土处理。

8.二十八星瓢虫

在幼虫分散前的进行药剂防治,可用高效氯氟氰菊酯进行叶面喷雾,施药间隔期7~10天。

9.蚜虫

(1)农业防治。

铲除田间、地边杂草,切断蚜虫中间寄主和栖息场所。

(2)物理防治。

针对迁飞性蚜虫,可用黄板进行诱杀,在诱虫板粘满虫子时及时更换。

(3)药剂防治。

用吡虫啉、噻虫嗪等药剂喷雾防治。

五、加强专业化统防统治

针对晚疫病,结合系统监测及田间调查结果,从适合发病条件开始组织专业化防治队,开展“统一时间,统一指标,统一技术”的统防统治,将晚疫病重发流行风险降至最低。

 

2018年柑橘大实蝇防控技术方案

为做好2018年柑橘大实蝇防控工作,有效控制柑橘大实蝇危害,切实保障柑橘产业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防治处置率达到80%以上,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达到70%以上,总体防控效果8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确保柑橘大实蝇不大范围扩散蔓延。

二、防控策略

采取分区治理、分类防治、联防联控的防治策略,加强柑橘大实蝇发生历期监测,重点应用成虫诱杀、捡拾落果和无害化处理虫果等措施。

三、防控措施

1.成虫回园监测。

采用挂瓶法、点喷法和目测法等方法监测成虫回园始期,准确确定防治时期,做好分类指导,为大面积防治提供依据。

2.成虫诱杀。

根据监测情况,在柑橘大实蝇羽化始盛期至盛末期,一般在4月下旬至6月下旬期间进行诱杀成虫。

(1)挂瓶(诱捕器)诱杀。

对于虫果率3%以下的果园,可采用糖醋液或食物诱剂挂瓶(诱捕器)诱杀成虫,每7天换1次诱剂。

(2)点喷诱杀。

对于虫果率3%以上的果园,用糖醋液或0.1%阿维菌素饵剂诱杀,每隔7天喷药诱杀1次,生育期早的蜜桔类一般要用3-5次,椪柑类和橙类一般用4-6次。

3.捡拾与处理虫果。

通过及时捡拾并处理虫果对控制翌年害虫基数作用较大。

(1)捡拾虫果。

从9月中旬至11月下旬对桔园的落果及时捡拾,每3天一次。

山坡果园在坡下挖浅沟拦截和收集虫果,打蜡加工厂、零散交易点及无人管理桔园虫果收集后统一处理。

对于采果期桔树上未落的虫果及时进行摘除。

(2)处理虫果。

利用虫果处理池杀死柑橘大实蝇幼虫或者用专用塑料虫果袋,扎紧口袋密封,就地闷杀。

约7-10天后虫果内幼虫死亡,烂果作肥料使用,虫果处理袋可重复使用。

 

2018年甘薯小象虫防治技术方案

甘薯小象虫,又称甘薯象甲,国内分布在南方甘薯产区。

为害甘薯、蕹菜等旋花科植物。

成虫和幼虫均能为害,幼虫蛀食粗蔓和薯块形成隧道;成虫咬食茎、叶、幼芽、露土薯块和贮藏薯块,影响生长,并易引起病害,使受害薯块发生恶臭和苦味,不能食用或饲用。

甘薯产区因此虫为害,薯块损失达5~20%,严重的达30%以上。

我市在2016年在元厚镇开始发生为害,据调查,在桂园林村、高新村和米粮村相继发生,2017年发生面积约5000亩。

而且呈现越来越重的趋势。

一、形态特征

甘薯小象虫属鞘翅目,蚁象虫科。

成虫(图)体长5~8毫米,体形细长如蚁。

全体除触角末节、前胸和足呈桔红色外,其余均为蓝黑色而有金属光泽。

头部延伸成细长的喙,状如象鼻,咀嚼式口器着生于喙的末端。

膝状触角10节,雄虫触角末节成棍棒状,雌虫则成长卵状。

前胸长为宽的2倍,在后部1/3处缩入如颈状。

两鞘翅合起来呈长卵形,显著隆起。

鞘翅表面具不明显的小刻点。

足细长。

卵椭圆形,长约0.6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淡黄色,表面有小刻点。

幼虫体长5~8.5毫米,呈圆筒形,两端略小,向腹面稍弯曲,头部淡褐色,胴体乳白色,胸腹足退化。

蛹体长4.7~5.8毫米,初乳白色,渐变黄色,腹部各节背面有1对小突起,尾端有1对向侧下方弯曲的刺突。

二、生活史及主要习性

甘薯小象虫在广东一年发生6~8代,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

主要以成虫在田间和贮藏薯块中及茎、叶、土缝等隐蔽处越冬;卵、幼虫和蛹也能在薯块中越冬。

早春成虫先在过冬植物上完成1代,再转移到田间为害。

成虫飞翔力弱,怕直射日光,有假死性。

卵多散产在薯块的皮层下,其次是较粗的薯蔓上,产卵孔口一般盖有胶质物,每雌约产卵30~200粒。

整个幼虫期都在薯块或藤头内生活,薯块内部被幼虫蛀食成不定形的弯曲隧道,隧道内充满虫粪,由于伤口诱致病菌侵入,使受害薯块发生恶臭和苦味,老熟幼虫在隧道末端近表层处化蛹。

此虫在气候温暖、土壤粘重、缺乏有机质、干燥而带酸性土壤、栽培管理粗放、连作等条件下发生较重。

三、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1.谨慎调运措施:

禁止从虫害区调运种薯、种苗,对带虫薯苗应采用溴甲烷熏蒸,每立方米用药20克,在22~27℃密闭24小时。

2.清洁田园,处理臭薯坏蔓:

收获时把好薯、坏薯分开,把臭薯、坏薯彻底清理,用以制作堆沤肥,并在肥堆撒石灰粉,以减少越冬虫口基数。

3.轮作:

严重为害区用玉米、水稻、豆类等非寄主作物大面积轮作1年以上。

4.防止土地龟裂:

采用粘重土掺沙,沙土加泥,多施有机肥,及时灌水等措施,防止土地龟裂,减少成虫侵入产卵为害的机会。

5.诱杀成虫;栽种前将小薯块或茎蔓在90%敌百虫1000倍液、40%乐果乳剂、或50%杀螟松乳剂500倍液中浸24小时捞出,每亩均匀放置50处,上盖青草以诱杀成虫。

6.扦插前将薯苗在选用醚菊酯、烯啶虫胺、吡蚜酮、呋虫胺、70%烯啶•噻嗪酮水分散粒剂等药剂中浸一分钟后,立即取出凉干扦插,有较好的保苗效果。

成虫发生时,用醚菊酯、烯啶虫胺、吡蚜酮、呋虫胺、70%烯啶•噻嗪酮水分散粒剂等药剂喷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