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9140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14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心理学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心理学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心理学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心理学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史.docx

《心理学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史.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史.docx

心理学史

绪论

一、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有一个短暂的历史(艾宾浩斯)

人类最初的探讨是“灵魂”。

这是因为人们当时的知识不能解释发生在人身上的事情,只能归于存在着一个“灵魂”。

灵魂(Psyche)这个词,指“生命的气息”,它在一个人死亡是就离去。

心理学(Psychology)就是从这个词演变而来的。

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思想对后来西方心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争论就是一个例子。

理性主义者否认真正的认识来自知觉,所以对真理的探求便转向内部的理性和固有的观念。

经验主义者相信真实外见的方法可以建立在感性经验的资料上。

理性主义者害怕感官的错觉,经验主义者则害怕理性的欺骗。

心理学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结合生理学的知识,依靠科学知识来解答哲学问题。

这样心理学在哲学母体中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这只是这一百多年前发生的事情。

所以说心理学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梅兰克森(1497-1560)曾用这个词作为学术演讲的题目,沃尔夫(1679-1754)才使这个学名流行起来。

培根(1561-1626)的科学分类将心理学列为灵魂的哲学。

一般学者认为是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独立。

实际上,威廉•詹姆斯早在1871年就在哈佛建立了一个小实验室,用作教学的辅助(当时是他从哈佛得到300美元为心理学购置实验室和演示设备),但冯特的实验室是第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实验室,“创立”的功劳归于冯特,部分是因为他创办实验室的目的,部分是由于莱比锡大学正式承认了这个实验室。

我们可以把心理学的历史划分为两大时期:

实验心理学建立之前漫长的前科学心理学时期和实验心理学建立之后的科学心理学时期。

“心理学”在我国第一次公开使用

可以说,作为学者是康有为在1896年首先接触到“心理学”一词,而梁启超在1897年首先公开以“心”、“心理”的简称认可了这一学科,1898年出版的《日本书目志》首先出现“心理学”三字联用,其后“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就渐渐广泛使用了。

二、心理学史的研究对象

西方心理学史是以心理学在西方如何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历史为研究对象。

我们从习惯上讲,把西欧和北美称之为西方国家。

在西方心理学史中美国心理学史占了比较大的比例。

原因是进入了20世纪以后,美国心理学逐步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

19世纪后期,科学的心理学产生于德国,德国的莱比锡大学是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心理学中心。

一些重要的心理学派别如内容心理学、意动心理学、精神分析和格式塔学派都产生于德国。

但是希特勒的法西斯主义迫使犹太血统的心理学家移居美国,德国的心理学力量散失了,而美国心理学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例如,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以及社会文化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现代认知心理学等都在美国产生和传播。

时至今日,美国心理学仍在西方心理学中据主导地位。

三、学习心理学史的意义

学习心理学史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心理学。

心理学到是什么?

在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学的发展历程,这就是心理学。

同时,可以用心理学史上学到的知识来建立自己的观点。

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学历史进程中人物和事件,他们都起着什么样的作用,那我们作为一个心理学者如何推动心理学的发展和进步。

应该有这样一种魄力和进取心。

学完西方心理学史之后,才可能了解心理学为什么是当前这个样子,才可能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别人的研究,才可能将自己的研究放在心理学的发展的历程上来看待。

学习西方心理学是有助于我们历史思维的培养。

历史思维(thinkhistorically)指的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对历史事实进行比较综合分析的理论思维方式。

历史思维有四个典型的特点。

首先,历史思维要求我们不仅掌握历史事实,还要理清事实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其次,历史思维要求我们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

第三,在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中,历史思维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握事件的直接原因,还要把握事件的间接原因。

不仅要分析近因,也要分析远因。

最后,历史思维要求我们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各种历史事实。

学习心理学史还有一个意义,那就是满足求知欲。

从不知到知是有一种快乐在其中的,快乐就对我们的奖励。

第一章西方心理学的起源与建立

西方心理学的哲学起源、科学起源、实验心理学的建立

第一节西方心理学的哲学起源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心理学思想

德谟克利特

人的灵魂是由不可分的原子构成的。

这些原子是圆形的,是可以四面滚动的,所以灵魂是能动的。

人的认识活动是由于身体内的灵魂原子与直接来自外物的原子团相接触的结果。

感官有孔道,由外物来的原子团自感官孔道传入,与灵魂原子接触使灵魂动荡,就产生感觉,进入孔道的原子的大小、形状、粗滑的不同便产生不同的感觉。

柏拉图理性主义者

他认为,世界本体是由理念构成的,世界万物都是理念派生出来的,只有理念才是唯一真实可靠的东西。

灵魂也来自理念世界,灵魂进入身体来支配身体活动。

而且灵魂是与理性不可分割的。

当神创造世界的时候,把理性放到灵魂里边去,把灵魂放到身体里边去。

所以理性不是外在世界的反映,而是外在世界的根源。

不是万物产生了理念,而是理念产生了万物。

学习是把生来具有的理念从灵魂深处挖掘出来或回忆出来的一种过程。

亚里士多德经验主义者他相信这个可以觉察的世界的真实性和感性知觉的价值。

《论灵魂》是西方心理学史上的第一部心理学的专著。

亚里士多德也是欧洲历史上对心理现象作过全面系统描述的第一人。

他论述了四因说、灵魂的定义和类型、理性灵魂、人的灵魂的结构、感官知觉、心灵、想象和记忆、动机。

二、近代哲学心理学思想

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和理性主义心理学思想是近代哲学心理学思想的两种理论形态,前者产生于英国,后来流行于英国和法国。

后者诞生于法国,后来流行于荷兰和德国。

笛卡尔理性主义者

1、反射和反射弧是笛卡尔的一个重要贡献。

2、心身交感论是笛卡尔在身心关系上二元论的典型表现。

关于身心问题一直是在古代存在争论的问题:

心和身(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实体或本质吗?

从柏拉图时代起,流行的是这样的二元论:

认为心和身是具有两种不同的本质。

这个观点会引起另一个问题,心和身的关系的本质是什么?

按照笛卡尔的看法,心和身是两个不同的实体。

身体和物理世界与心之间没有质的相似性。

物质和身体是有广延性的实体。

这种实体是按照机械原理来操作的,我们也可以根据机械原理来解释他,灵魂和心是无广延性的,自由的,非实体的或缺乏实体的,分开的和有区别的,但在人的有机体中都能相互作用,心能影响身体,身体能影响心,这就是所谓的心身交感论。

3、先天论的理性主义者——笛卡尔

笛卡尔的先天论和柏拉图有着一定联系。

笛卡尔找到了来源于经验的观念,例如关于树木和岩石的观念,找到了心灵创造的观念,例如“海妖和半鹰半马的有翅怪兽”他还找到了无法追溯至任何感觉的观念,由于他们是普遍的观念,所以他并不认为他可以发明他们,这些观念包括“上帝、心灵、躯体、三角形等观念,以及所有那些代表真实的、不变的和永恒的东西”,笛卡尔认为,这些观念并不来自感觉,而是来自“自然存在于我们灵魂中的真理萌芽”。

由此推论,那些无可置疑的真理是与生俱来的。

4、我思故我在

这是一个著名的命题。

现代人演绎出了种种话语,我在,故我思。

你在,故我思。

培根经验主义者

他认为,科学必须追求自然界事物的原因和规律。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以感官经验为依据。

他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原则,认为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要获得自然的科学知识,就必须把认识建筑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

从培根开始的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重视感官经验的作用,重在探讨人的心理如何获得知识,在英国表现为联想主义心理学,在法国表现为感觉主义心理学。

(一)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传统

霍布斯

他是英国联想主义心理学先驱。

他虽然没有使用“联想”这个名词,但他对联想有过研究。

他认为联想是由于两种感觉的运动在时间上紧接着发生。

他还区分了两类联想:

一类是无指导、无计划的,另一类是有意识、有计划的。

这正是后来人们所谓的自由联想和控制联想。

洛克

洛克(1632-1704)是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心理学思想的主要代表。

主要著作《人类理智论》其主要主张是经验论和联想论。

洛克的经验论集中体现在他的“白板说”,在他看来,人的心灵好比一块白板,上面没有任何记号、任何观念,只是由于后天的经验,才在这块白板上留下了印迹。

联想(associationofideas,观念的联结)一词,在欧洲心理学史上是洛克最先提出的。

洛克处理心理现象的方法是先把心理现象分析为简单成分,然后再把这些成分合成复杂的观念,这种方法是受当时自然科学方法的影响,这个方法带有机械主义倾向,对于心理的统一性重视不够,这种方法就是后来的联想主义(associationism)。

洛克认为,观念的联想由“自然的联合”与“习得的联合”两种,他更重视后者,例如,做手术而感到痛苦的人不愿意再见到那个医师,一个年轻人学舞蹈时房间中有一只旧箱子,他在这里学跳舞,达到了很好的程度,可是这只箱子一拿走,他就跳不好舞蹈。

在别的地方他也跳不好。

贝克莱

“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否认有物质客观地存在着。

他以为物只是色、声、香、味等等感觉组合在一起。

感觉停止了,物也就没有了。

所以物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在贝克莱看来,世界上根本没有不被感知之物,就是说没有感知的人也就没有了物质世界。

一切大地河山和一切别人都只是我的感觉,我一不感觉(例如在打瞌睡那时刻),山河大地和一切别人也都消灭了,这就是唯我论。

空间知觉观点。

他从经验和联想的原则出发,主张空间知觉是视觉、触觉和动觉印象之间经验联合的结果。

例如距离知觉,他以为距离知觉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判断作用。

休谟

休谟从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走向了不可知论,认为人们只是知道其感知,至于是否有客观事物则是值得怀疑的,也是无法知道的。

同时他又重新强调了洛克关于简单观念的观点,发展了联想的概念并使之加以明确。

哈特莱

《对人的观察:

其结构、其义务及其期望》是第一部系统论述联想主义心理学的著作。

首先,在心物关系上,哈特莱反对洛克的反省说,承认感觉是认识的源泉。

儿童开始生活时,只有接受感觉经验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感觉经验互相联系,构成复杂的联想和哲学、宗教、道德之类的思想体系。

其次,在身心关系上,哈特莱虽然是一个平行论的二元论者,但是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倾向。

他认为神经是固体,不是空心的管,所以神经的传导不是“动物精气”的流动,而是极其细微的分子震动。

这些强调的是对心理现象的生理分析,强调感觉对外在刺激的依赖性。

这是他在心理学史上的一大功绩。

另外,他还用神经的振动和脑内的微振来解释联想。

他认为联想就是两个事物同时或者相继影响着神经系统,它们在脑内所产生的微振由于所次重复就联结在一起,后来,其中之一再次发生,微振便从它的相应部位扩散到另一个部位,同时我们便有了另一个事物的观念。

穆勒父子

詹姆斯•穆勒坚持英国经验主义传统,把感觉和观念看作是心理的元素,认为一切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感觉和观念通过联想形成的。

还坚持心理力学的观点,把机械主义的观念直接而广泛地用到了人类心理的解释上,病人为人的心理只不过是一架机器,像钟表那样以同一的机械方式起着作用,外来的物理力量使它启动,若内部的物理力量使它运转。

他认为心完全是被动的,它接受外部刺激对它的作用。

这样,认得心理就没有创造性机能。

他的儿子约翰•穆勒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心具有主动作用,并借用当时的化学成就把他父亲的心理力学说该为心理化学说。

他认为复杂观念不是简单观念的机械联结,而是简单观念的有机结合。

这种结合成的新观念,具有与原先观念性质不同的新的性质。

这个观点对于后来的冯特提出创造性综合学说有直接的影响。

老穆勒认为接近律是联想的根本法则,小穆勒则提出三个联想法则,相似律、接近律和强度律,后来又改为四个联想法则,相似律、接近律、频因律。

联想律的不断演变也反映出英国联想主义者对联想法则并没有给予令人满意的解决。

培因

他于1876年创办的《心灵》杂志是世界上最早的心理学杂志。

拉•美特利

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法国唯物主义的创始人。

《人是机器》、《人是植物》。

笛卡尔提出动物是机器,他则提出“让我们大胆地断言,人是机器。

”拉•美特利的机械唯物主义思想倾向对后来行为主义心理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还是一个彻底的感觉主义者,认为一切知识都来自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思想,同时他也反对在感觉问题上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指出感觉是完全可靠的。

孔狄亚克

孔狄亚克把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心理学思想发展为感觉主义心理学思想,他认为心灵有自己发展的能力,知识是由感觉引起的观念形成的。

一切心理过程都是由感觉转化来的,都是变相的感觉。

例如,注意是一个新的感觉获得了比前一种感觉更大的强度,记忆是一种曾经产生的感觉再现于我们的眼前。

狄德罗

他认为没有超物质或者离开肉体的精神和心理,他把人比作一架具有感觉和记忆能力的钢琴。

他还把心理的发展和心理的过程都看作物质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同时坚持感觉是一切知识的唯一源泉,观念和思维能力都是由感觉发展而来的,这是典型的感觉主义心理学思想。

爱尔维修

霍尔巴哈

法国的感觉主义心理学坚持了唯物主义认识论,重视感觉经验的作用,重视心理与脑的关系,认为心理是脑的属性,脑是思想的器官,这对心理科学的产生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感觉主义者片面夸大了感觉经验,看不到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之间质的差别。

同时他们把人看作是机器,忽视了人的主管能力,犯了严重的机械主义错误。

(二)理性主义心理学传统

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是个客观唯心主义者,他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单子构成的,单子是无限的,不可分割的和能动的客观精神实质,物质只是单子的外部表现。

灵魂是人体中的最高单子。

他对心身关系提出了“预定和谐”的心身平行论。

他认为,灵魂单子和身体单子也是互不影响的,其间没有因果关系,它们按各自的内部活动规律活动。

但是由于上帝事先的安排,整个世界的单子在发展过程中是协调一致的。

莱布尼茨用连续性这个概念说明单子的等级,也用于观念的等级、观念按它的意识性的不同程度而分成许多等级。

人的观念比无机物、植物、动物的观念更有意实性。

但人的观念也有许多不同程度的意识性。

最无意识性的观念叫做微觉,最有意识性的观念叫做统觉。

莱布尼茨以为微觉是意识性等于零或者几乎等于零的观念。

许多微觉可以集合成极明晰的统觉,这就像许许多多听不见得水滴声汇集成汹涌澎湃的巨浪发出雷鸣般的声音一样。

统觉最具有意识性,主动性也比较大,他能使人认识到内心状态和运用概念进行推理等思维活动。

他关于微觉和统觉的学说,对于后来的无意识说和统觉说是有启发意义的。

莱布尼茨拥护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反对洛克的经验论。

认为人具有天赋的理性能力和理性原则,感觉经验不是知识的源泉,而只是起到媒介的作用。

通过它使人觉察出先天固有的理性原则,使心中不清晰的知觉变成清晰的观念。

总之,莱布尼茨是近代德国理性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开端,是后来心身平行论的起源,对后来的心理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沃尔夫

沃尔夫首先使用了德语“心理学”(psychologies),后来由鲁斯齐首先使用了英语的心理学。

沃尔夫把莱布尼茨的世界观改成了二元论。

莱布尼茨说单子的本质是精神,物质只是单子的外部表现。

沃尔夫则主张单子有两种,一种是心的单子,即灵魂,一种是物质担子,即物质原子。

沃尔夫继承了莱布尼茨的唯理论的认识论,反对洛克的经验论和联想说,他人为人的心理不是空白的,被动的,而坚信人心有一种主动活动的,富有理性的固有观念。

沃尔夫是近代官能心理学体系的建立者,他认为人的心灵具有各种官能,心灵利用其不同的活动,如用记忆官能去进行识记和回忆。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在他的《作为根据经验、形而上学、数学的科学的心理学》一书中曾经明确地对心理学作了界说。

赫尔巴特接受了莱布尼茨关于灵魂单子具有活动特性的观点。

认为观念也是活动的,同时他也吸收了英国联想主义的思想和当时力学关于引力和斥力的概念来说明观念互相吸引和互相排斥的关系。

他的一些思想后来被冯特所采用。

赫尔巴特提出了“意识阈”和“统觉团”的概念。

他认为两个互相冲图的观念虽然可以相互抑制,但不会消灭于无形,受了抑制的观念由于其势力减弱,就由一种现实的状态退为一种被一致的状态。

就是说,任何时候占意识中心的观念只是容许与它自己可以和谐的观念出现于意识上,而将于它不和谐的观念抑制下去,降入无意识状态。

赫尔巴特认为,意识阈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意识和无意识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随着时间的变迁,意识阈限上的观念可以转入阈限下而成为无意识的。

相反被抑制的观念,可以通过有关的意识观念的吸引从意识阈限下进入意识阈限上。

赫尔巴特还认为,任何观念要进入意识内,都必须与意识中原有的观念整体相和谐,否则会被排斥。

这个观念的整体,他称为“统觉团”,他的统觉团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使他成为近代著名的教育理论家。

赫尔巴特的心理学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但他在心理学思想史上影响很大,他的学说对韦伯、费希纳、冯特和弗洛伊德的思想都有直接的影响。

陆宰

是实验心理学建立前的最后一位哲学心理学家。

陆宰的主要贡献是他提出了关于空间知觉的部位标记说。

所谓部位记号说,是指空间知觉是由于接受刺激的部位所留下的特殊记号,同某种运动经验逐渐结合的产物。

陆宰指出,人的空间知觉不是先验的空间形式的显露,也不是现实空间关系的直接反映,而是一个依靠经验逐渐形成的过程。

第二节西方心理学的科学起源

19世纪,各门学科的发展为心理科学的独立创造了条件。

当时的天文学、解剖学、生理学和物理学等多门自然科学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这些学科的共同特点是采用了系统的观察法和实验法。

由于采用了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这些学科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成功使得一些心理学家意识到,若要使心理学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则必须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引入心理学,把心理学建成一门实验科学。

一、天文学与心理学

1796年,格林威治观察站的马斯基林辞退了其助手金内布鲁克,因为他的观察星体通过交叉点的时间总是比自己的观察纪录慢0。

8秒。

当然马斯基林肯定以为自己的观察时间是准确的。

这件事情引起了德国天文学家贝赛尔的注意,他开始系统对比不同天文工作者的观察时间。

发现天文工作者报告星体通过的速度都有差异,而这种误差导源于个别差异。

后来提出了人差方程式。

以便天文工作者之间的差异能在天文计算中消去。

这个发现刺激了人们对反应时间研究的兴趣,也给早期的实验心理学提供了直接的研究课题,如复合实验和反应实验。

三、生理学与心理学

(一)关于脑机能的研究

1、加尔的颅相学

加尔是德国的解剖学家。

曾经对人的心能和头颅的形状之间的关系进行过观察研究,并根据个别例证提出了面相学和头骨学,认为脑的各个区域是各种心理能力的特殊器官。

后来他的学生改称为颅相学,使它流行起来。

进一步详细地把颅骨划分为37个区域,标明各种不同的心能。

颅相学是缺乏科学根据的,但是他以脑为心理的器官的观点以及关于脑的机能分区说,刺激了后人对脑的不同部位的机能研究。

2、弗卢龙的大脑同一机能说

是法国的生理学家。

他在前人的基础上,以解剖为根据神经系统分为大脑两半球、小脑、延髓等六个单元。

他使用局部切除法和刺激法的实验测定脑的各部分的机能,他认为,尽管中枢神经系统可依照其性质和机能分为几个主要不同的部分,但仍然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机能是统一的。

他用大脑机能统一说反对传统的大脑机能分区说。

弗卢龙的大脑机能统一说对脑科学的研究有很大的影响,他所使用的切除法为后来的动物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3、布罗卡言语运动中枢的发现

法国著名的外科医生。

他首创临床法。

这个方法是他对一个多年不能清楚的说话的人死后做尸体解剖是创立的。

他在解剖是发现词人的大脑皮层第三额回处出现损伤。

他便把大脑的这一部分称为言语活动中枢,也称作“布罗卡区”。

临床法作为一种死后解剖,未发现损伤区提供了机会,这个损伤区被认为是病人生前存在的某种行为条件引起的。

布罗卡的发现对弗卢龙的大脑机能统一说是一个有利的挑战,又进一步激起了对大脑机能定位的研究。

同时,由于切除法不能用于人类,所以布罗卡所采用的临床法称为切除法研究的一种重要的补充。

关于大脑机能究竟是定位还是统一的争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巩固了脑是心理的器官的信念,大脑研究中所使用的切除法、临床法和电刺激法等方法为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工具,推动了感觉生理心理学的发展。

(二)关于神经生理学的研究

1、贝尔—马戎第定律的发现

贝尔是英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解剖学家。

在贝尔之前,生理学家还以为凡是属于神经都具有传导感觉刺激和运动冲动的机能。

贝尔1807年发现脊髓神经的后根只传导感觉刺激,前根只是传导运动冲动,证明了传导感觉刺激和运动冲动是由不同的神经纤维分担的,这就是命名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差异定律。

1819年,法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弗朗西斯•马戎第也独立发现了这个定律,所以这个定律也称为贝尔-马戎第定律。

这个定律为神经的单向传导、感觉神经的特殊能说和反射弧概念的理解奠定了科学基础。

2、反射动作的研究

早在盖伦的时代就已经有现代所谓瞳孔反射的描述,17世纪笛卡尔提出反射的思想,但是直到1736年阿斯特律克才首次提出“反射”这个词,他把反射分为感觉神经、中枢神经低级部位和运动三个部分,指出随意动作和反射运动的区别。

到了19世纪,约翰内斯•缪勒把反射概念引入生理学体系,认为反射动作也通过大脑,只是在大脑里面不起什么作用。

3、神经冲动的电性质的发现和研究

1780年意大利生理学家伽伐尼发现,用两根金属棒分别连结蛙腿神经和蛙腿,当两棒接触时便引起蛙腿的踢跳动作。

这一发现证明冲动具有电的性质。

伽伐尼实际上发明了一套供应电流的湿电池组,使蛙腿肌肉发生抽搐。

后来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从而发现了可以用感应电流来刺激神经。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法国生理学家杜布瓦•莱蒙完成了有关动物电的著名研究。

4、赫尔姆霍茨对神经冲动传导速率的测定

关于神经冲动的传导速率,在19实际上半叶,生理学家还以为跟光速差不多,不能测定。

赫尔姆霍茨在1850年第一次对神经传导的速率进行了测量。

测量结果发现蛙的神经传导速度每秒不到50米,后来又测定了人的神经传导速度是50-100米,实际上是123米,赫尔姆霍茨对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的测定并没有考虑对心理学的影响,但是后来被用于心理活动和反应时间的测量研究。

赫尔姆霍茨的研究的重要意义是使心理学家认识到心理过程是可以进行实验和测量的,过去无法形容的“灵魂”居然可以时间化,从而打破了心理不能实验和测量的神话。

5、约翰内斯•缪勒的神经特殊能学说

缪勒认为每种感觉神经都有它自己的特殊性质和能,感觉所反映的不是外物的性质,而是关于感觉神经自身的性质和状态的知识。

例如,对声音的感觉只不过是关于听神经性质霍状态的知识,对光色的感觉只是关于视神经的性质霍状态的知识。

其主要依据是;同一刺激作用于不同的感官引起不同的感觉,不同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官引起同一感觉。

其贡献:

首先,他用“能”的概念代替了动物精气、原动力、生命力或神经力等神秘的概念。

其次,在生理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主观映像以来与反映机构的问题,肯定了感官机构对形成一定感觉的作用,促使了生理心理学家对感官神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三)关于感觉生理学的研究

1、视觉的“三色说”和“四色说”

赫尔姆霍茨发展了托马斯•杨的色觉学说。

确定了三原色为红、绿、蓝。

他指出,视网膜上有三种神经纤维末梢器官,分别具有能感受红色、绿色和蓝色的色素。

但这些感光色素受到刺激起化学分解时,神经细胞就产生神经冲动,然后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是分别产生红色、绿色和蓝色的感觉。

这就是三色说。

德国的黑林则提出了红、绿、黄、蓝的“四色说”。

他认为视网膜上有红绿质、黄蓝质和白黑质三种视质,这三种视质受到刺激后即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