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docx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第1节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商品的含义以及基本属性;
(2)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3)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4)了解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5)学会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6)学会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7)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的角度,说明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金钱;
(2)从某些具体的材料入手,在积累一定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实现对货币的科学认识,逐步学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增强平等意识;
(2)在了解货币作用的基础上,增强努力发展生产、增加财富的情感;
(3)培养作为商品生产者为用户着想的利他意识;
(4)增强爱护人民币的情感和辨别假钞的意识;
(5)憎恶制造假币、扰乱金融秩序等违法行为,增强法制意识;
(6)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及基本职能;纸币。
2、教学难点: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三、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
4、课时安排
两课时
5、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问:
大家今天买东西了吗?
都买了些什么东西?
用什么买的?
(买了早点、饮料、文具......用钱买的)
钱在我们经济学被我们称之为货币,(教师展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带钱的同学请拿出来看看,我想同学们肯定和老师一样有一个很大的疑问:
为什么这样一张薄薄的纸片,造价不超过3角钱,竟然能购买各种商品,究竟是什么赋予了它这么大的魔力?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走进神奇的货币,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2、授受新课
1、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
在探讨神秘的货币之前我们必须先来了解一个与货币密切相关的概念——商品,在刚才课前的问题中,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们今天用货币(钱)买了早点、饮料、文具.....,以上这些我们都把他称之为商品,那么究竟什么是商品呢?
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本第4页和第5页的第一个活动探究来进行小组合作探讨,总结出商品的含义以及基本属性。
物品
学生活动:
结合课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总结出商品的含义及属性。
(教师进行适时引导)
劳动产品
总结: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
(2)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必须凝结在商品中才能形成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是商品能够交换的原因,并在交换中得以体现,是卖者的目的所在,是交换价值和价格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属性之一,任何物品想要成为商品都必须有可供人类使用的价值,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表面属性,是商品需要交换的原因,是买者的目的所在)。
(2)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二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对立:
含义不同;卖者与买者对同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同时兼得,生产者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支付商品的使用价值,购买者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
统一: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因为价值不能独立存在,它必须以使用价值为载体,如果一个物品没有使用价值,无人购买,不能用于交换,就不会有价值。
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是商品。
作为消费者,选购商品时要找准二者的结合点,达到“物美价廉”的目的。
作为生产者,在追求利润的同事,也要重视产品的使用价值。
及时巩固:
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商品?
空气、阳光;书店里卖的书籍(是);中国政府对美国灾区人民提供一批救灾急需物资援助;居民使用的自来水(是);医院里的各种药品(是);未经开采的矿泉水;百货店里尚未卖出的物品(是)。
2、货币的产生及其本质
教师:
以上就是商品的含义以及基本属性,那么我们都知道,我们要想得到商店里卖着的商品就必须用钱也就是货币去购买,所以结束下来我们就接着来探讨货币的本质以及产生过程。
在很多人看来,货币和商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同学们认为是吗?
(不是)那货币和商品究竟谁先产生呢?
(商品,货币的产生要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既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哪个圣贤发明的,它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面我们就通过一起来探究一下货币的产生以及它的本质。
学生:
跟随多媒体课件了解货币产生所经历的几个阶段,合作探究课本第4页的探究活动,总结出问题的答案。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规范和引导)
教师:
偶然的物物交换:
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产品在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以外产生了一些剩余,于是人们就会互相交换剩余的产品,这个时期人们的交易活动主要是一种物物交换,而且这种交换非常偶然,因为当时的生产水平比较低,物品品种很少。
扩大的物物交换: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越来越频繁,交换范围越来越广,交换难度也越来越大,经常出现“教材P4探究活动二”所描述的情况。
如果大家生活在这个山村,你能不能想出一种办法让更多的人或者所有的人都能成交呢?
学生:
找到一种大家都普遍乐意接受的东西作为交换的媒介
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
为了克服这些弊端,人们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先把自己的物品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的东西,这些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被称作“一般等价物”。
在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如贝壳、布帛、牲蓄等。
但问题又出现了,如贝壳比较小,容易碎,大宗交易非常不方便;牲畜会老,会死亡,不易分割;布帛容易污染破碎,携带不便。
这个时候人们就要找一种易携带、易分割、保存、体积小,价值大的东西,大家看看什么东西有这种优势?
(金银)
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于是金银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
固定充当一般等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总结:
货币的含义: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
一般等价物。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货币的产生主要经历了:
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几个阶段,那为什么这个货币会这么神奇能换回我们需要的任何商品呢?
这就需要我们来进一步了解货币的职能,也就是它的作用。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情景探讨:
李某一家主要靠种植蔬菜为生,每天早上他都会挑着大担的蔬菜到集市里去卖,这一天,他总共卖了60元钱,卖完以后他到商店买了一瓶六块钱的酱油,买了五包食盐,后来他又在旁边的衣服店看上了一件衣服标价55元,虽然很喜欢这件衣服,但是手头的钱不够,于是第二天他买完菜以后用55元钱买了昨天看上的那件衣服。
剩下的钱用来买了化肥。
问题探究:
(1)他喜欢的衣服标价55元,这里的55元表示的是什么?
它体现了货币的哪种职能?
它是观念上的货币还是实际的货币?
(2)李某卖完蔬菜后购买了酱油,食盐等商品,货币在充当了什么职能?
卖主会不会接受观念上的货币?
(2)与物物交换相比较,货币出现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有何不同?
(3)如果李某的蔬菜卖不掉,对他会有什么影响?
总结:
(学生进行讨论后交流答案,教师根据学生答案进行总结)
价值尺度:
标价55元表示的是衣服的价格,它体现了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价值尺度指的是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
李某卖完蔬菜后购买了酱油等商品,货币在这里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这一职能就称为流通手段(商品所有者首先将自己的商品卖出去,取得一定数量的货币,然后再用货币买回自己需要的其他商品)。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与直接的物物交换相比较,货币出现以后以货币为媒介,买和卖在时间上、空间上可以分离。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为(商品——货币——商品,W——G——W)商品流通是相对于物物交换(商品——商品,W——W)而言的,体现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呈现的新特点。
若李某的蔬菜卖不出去,不仅意味着他白付出劳动,而且所需要的商品也买不回来。
商品所有者能否顺利卖出商品,关系到其生存,所以要使自己的商品能够卖出去并卖出好价钱,商品生产者就要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这个也就是教材中所探讨的为什么商品到货币这一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的原因。
根据以上内容评析下面观点:
有人认为,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都以利益为驱动力追求自己或者本单位的利益,这与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不相容?
这种观点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误解。
获利是商品生产者的直接目的,但商品生产者只有把商品卖出去才能获利,而要把商品卖出去,就必须为购买者着想。
如果他不为购买者着想,他的商品就卖不出去,最终也会被市场淘汰,也就是说,市场经济内在的包含了利他因素,与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是相容的。
讨论: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能够与一切商品相交换,是不是意味着流通中的货币量越多越好?
(不是)
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所决定的。
(引导学生初步理解“适度原则”)
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
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货币流通次数
货币的其他职能:
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做社会财富的代表被保存起来,这时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是随着商品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
在赊销赊购中,货币被用来偿还债务。
后来他又被用来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
当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外国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时,它就具有了世界货币的职能。
3、纸币
教师:
通过对货币的产生过程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货币的产生看到货币的产生主要经历了:
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几个阶段,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在第一个和第二个阶段的时候货币还表现为商品,到了第三个阶段货币就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紧接着就出现了金属货币(黄金,白银,铜铸币.....),然而我们现在使用的已经不再是金银这些金属货币而是什么?
(纸币)那什么才是纸币呢?
这就是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学生:
通过自主阅读教材7—8页的内容,归纳总结出纸币的产生、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所具有的优势以及纸币的含义。
总结:
1.纸币的产生:
商品—一般等价物—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
2.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所具有的优势:
纸币印刷成本比金属货币铸造成本低得多;纸币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可以防止贵金属的无形流失;纸币比金属货币更容易保管、携带和运输。
3.纸币的含义: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
4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结合课本第8页名词点击进行思考,两种现象各自的危害)
通货膨胀:
含义:
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危害:
直接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如果人民的实际收入没有增长,生活水平就会下降;物价上涨会引起居民心理恐慌,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
解决措施:
实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
通货紧缩:
含义:
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危害:
引起物价下降,在短期内对人民生活有好处,但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导致市场销售不振,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们的长远利益不利。
解决措施:
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减少税收,扩大内需,调整出口结构。
5.正确对待假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师:
现在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有关纸币的基本内容,那现在老师就来带领大家认识认识世界上的几种纸币以及我国先后先后所使用的几套人民币(播放PPT)。
大家在现实生活中购买东西或者使用纸币时有没有都遇到到使用假币的情况?
(遇到过)那假币的制造有什么危害,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呢?
学生:
结合第8页相关链接进行讨论
总结:
对国家而言,假币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通货膨胀(因为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而假币在市场上的流通会造成纸币过多,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物价飞涨,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人民币的声誉,制约了人民币进一步走向世界;对个人而言,会使自身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犯罪分子为什么要制造假币呢?
是希望有更多的钱,但俗话说得好,“君子爱财,取这有道”,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用益。
6.电子货币
教师:
如果我们到市场购买大宗东西,除了携带大量现金外,是否还有其他方式付款?
学生:
如信用卡、支票、汇票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出现,出现了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储存、转账、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于银行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完成自动转帐业务。
项目
关系
货币
纸币
主要区别
属性
货币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纸币时价值符号,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
本质
一般等价物
价值符号
职能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纸币一般只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主要限定在本国范围内使用)的职能。
联系
(1)纸币是在货币充当流通手段职能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没有货币就没有纸币。
(2)纸币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3)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3.课堂小结
本框题我们通过从货币的起源入手,共同探讨了货币的本质、职能及纸币、电子货币的相关知识,同时又涉及到商品、商品的价格等内容。
通过以上对货币神秘面纱的逐步揭开,我们应该学会在正确认识货币的基础上,合法地去获取它,合理地利用它,做金钱的主人。
(让学生朗读《金钱的劝告》和《金钱的买到与买不到》)
4.课堂练习
1.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之后,在商品交换中,作为商品流通的工具或手段的是
A.货币B.一般等价物
C.价格D.交换价值
2.关于商品和货币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商品和货币是一对孪生兄弟②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③货币是一个历史范畴,商品是一个永恒的概念④先有商品后才有货币⑤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A.①③⑤B.①②⑤
C.②④⑤D.②③⑤
3.小刚领到2000元工资后,去书店买了一本标价30元的书,然后补交了500元的房租,在小刚的活动中得到体现的货币职能是()
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手段③贮藏手段④支付手段⑤世界货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③④⑤
4.如今在一些地方市场,又得商家或个体商贩拒收硬币,有的甚至把硬币称为鬼钱。
对硬币的正确认识是()
①它是我国的法定货币②可以自由流通
具有纪念性,不能流通④其购买力是由国家决定的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本框易混淆的知识点
1.商品是劳动产品,但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不能认为凡是劳动产品都有价值。
2.商品一定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一定是商品。
只有商品才有价值,价值是商品所独有的,有价值就一定是商品,是商品就必有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所不可缺少的。
3.商品交换表现为使用价值之间的交换,但商品交换的本质不是物物交换,而是劳动的交换。
4.商品的使用价值没有大小之别,只有优劣之别。
即:
使用价值是不能比较的,价值是可以比较的。
5.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6.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决定纸币发行的数量、面值、但无权决定纸币的购买力。
7.货币的二个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它们的区别方法有二:
是否需要真实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需要真实的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不需要真实的货币;关键词不同。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的关键词有买或卖等相关字眼,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的关键词有与价格相关的关键词如价格、定价、贵、贱、便宜。
8.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区别:
流通手段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支付手段是钱货分离。
9.纸币只能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不能执行价值尺度、贮藏手段职能,因为必须要有价值的东西才能执行这两个职能。
金银饰品不能执行储藏手段的职能,必须是足值的货币才能执行储藏手段的职能。
5.课后反思